APP下载

“三全育人”导向下警察院校实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育人实践路径研究

2024-01-11暴晓娣

大学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课程育人民族传统体育实践路径

暴晓娣

[摘 要]文章基于“三全育人”导向,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警察院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育人实践路径为研究对象,研究总结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蕴含的育人价值,结合警察院校的特殊属性,从思想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教师育人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育人举措,以使警察院校学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身体素质、提高创新能力、树牢为民意识,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三全育人”;警察院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育人;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8-0128-04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和课程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相融合对培养学生学科素养、道德观念、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意义。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但民族传统体育在与学校体育结合过程中却出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偏低、课堂上多以技能教学为主、缺少核心内容的阐释、达不到内外兼修等问题[2]。如何有效地将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相结合,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理念为导向,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探究道德培育与技能培养有机统一的课程育人实践路径。

一、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概述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指在课程设计、编排、实施、评价等体育课程发展全过程中直接或间接融入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文化、项目的课程[3]。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中国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弘扬我国悠久的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本课程将引导学生探索和体验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特点、意义,及其与民族文化、社会发展的关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和运动技术实践两大模块,分别对应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能两大要求。学生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发展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为成为全面发展并具备民族自信的人才奠定基础。

二、警察院校实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育人的必要性

警察院校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工作。警察院校应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生成为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守护一方安宁的人民警察奠定基础。民族传统体育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运动技巧,能够对学生起到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强身健体的作用。警察作为社会维稳和执法的重要力量,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特别是武术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警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警察职责、保障社会安全。此外,警察工作常常需要团队合作,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往往更注重团队合作和协同努力。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协作、沟通和配合,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为日后的警察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有助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学习和实践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使学生具备更强的使命感。

三、“三全育人”导向下警察院校实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育人的价值探析

(一)传承民族文化

如今,学校中的体育课程日渐西化,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明显不足,传承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4]。民族传统体育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甚至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和技术特点。学生通过学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能够认识和理解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成为文化传承的坚定执行者和守护者,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根源,并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自豪感。

(二)培养学生警察职业能力和体育素养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在接触多种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学习,如中华民族的国粹——武术,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助力提升防卫与控制等多项警务实战技能、增强警察职业能力。此外,简单易行、趣味性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民族传统体育的乐趣和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欲望。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定期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及坚持锻炼、参与体育活动的健康生活方式,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简单易学、可塑性强等特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往往注重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体验感,而不是一味强调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这就要求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体会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游戏、比赛等来找寻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运动乐趣。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鼓励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进行创新探索。学生可以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民族傳统体育项目,创造出新的表演形式、制订新的比赛规则。这种创新探索不仅能够丰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涵,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进行创新探索的平台。通过创新实践,学生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为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民族传统体育多是多人协作的运动项目,如划龙舟、板鞋竞速等多人项目,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团队合作,需要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参与,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达成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见和需求。通过团队合作的实践,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协调合作,共同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参与战术性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抢花炮、珍珠球等同场对抗性项目)时,学生还需要与团队成员密切交流,共同制定战术、协调配合,并在比赛中相互支持,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与其他同学共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能够拓展学生的社交圈子,使他们学会与不同背景和特点的人合作、相处,这些都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承载的历史、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及其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通过课程中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民族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和威胁,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责任,同时产生保护和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愿望。在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同学团结合作,学生还能够认识到体育文化与民族凝聚力等的关联,这能够引发学生对民族发展的关注,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公民素养,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和文化自觉性,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和民族的进步做出贡献。

四、“三全育人”导向下警察院校实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育人的具体举措

(一)坚持德技并修,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依托警察系统的“模范标兵”,建设“大师工作室”“党群服务中心”“双带头人工作室”“团学组织”等教研活动载体,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社区”“法治知识义务宣讲”等系列活动,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家园意识,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融思政、体育精神和警务技能训练于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块,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赛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

将全国、自治区的警务系统技能大赛、体育行业竞技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项所涉及的技能点、新技术融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在教学中予以体现,实现以赛促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学生对警务行业的认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三)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打造“四有”好老师队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倡导以德立身、以德立行,将英勇无畏的警务精神、体育精神作为教师培养内容,引导专业课教师团队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建立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和把党员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四)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动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1.实施混合式教学,实现提升学生学习深度的目标

将传统的课堂讲授通过微视频等线上课程资源进行前移,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在课堂上,教师针对重点、难点部分或者针对学生在在线学习过程中反馈的共性问题进行讲授。做到线上有资源,资源建设有助于对知识点的讲解;线下有活动,活动能够检验、巩固、转化线上学习的知识;过程有评估,对线上线下、过程结果都能有效开展评估。通过这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提升学生学习深度的目标。

2.打造“未来课堂”,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顺应知识来源多样化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基于课程教学资源和教材建设成果,设计、运用“为民服务”“奋勇拼搏”“勇斗歹徒”等不同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案例,创新“体能挑战”“警务人员虚拟服务”“警民共斗歹徒”等教学活动单元与内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学习新生态。

五、结论

警察院校作为培养特殊岗位人才的专业院校,本身就承载着重要的社会使命,因此,需要全方位做好育人工作。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一门旨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教师团队通过科学设置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教学形式,突破传统体育教学“示范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途径,增强警校生的文化自信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能直接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能。教师通过在课程中为学生讲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渊源,使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辉煌成就及其蕴含的精神价值;通过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体育文化,使学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5]。

(二)以培养体育素养为目的,提升警校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素养是指个体拥有动机、自信、体育技能和知识,懂得和理解体育价值,并具有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一种能力和倾向[6]。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与其体育锻炼习惯和身体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以深厚的民族体育文化和多样化的项目技能,对学生身心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调整课程授课形式及内容,融具体案例于教学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提升身体素质水平。

(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强化警校生的“双创”意识

教师鼓励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进行创新实践,如可以让学生尝试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规则、创新比赛形式或引入现代科技元素等。学生有机会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进行创新探索,将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促进他们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的提升。同时,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引入各级各类大赛元素,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与创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这将有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

(四)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为目标,增强警校生的为民意识

警察是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维护者,承担着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职责。在课程教学过程与社会实践中,教师发挥教学团队与校外榜样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岗位责任感,并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以独立或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深化学生对警察这一光荣岗位的认识,培养学生为民服务的职业情怀。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3-05-02].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 張波,崔树林,李永华,等.德礼并蓄、艺体共进: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探索[J].体育学刊,2023,30(1):118-123.

[3] 刘积德,刘转青,杨林.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术交流,2012(S1):208-210.

[4] 夏明海,何国建,刘天宇.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进校园的文化价值再认识及策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6):69-72.

[5] 杨益东.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49(4):106-112.

[6] LUNDVALL S. Physical literacy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education:A challenge and a possibility[J].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5,4(2): 113-118.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民族传统体育实践路径
五项教育,推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
生态育人之初探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