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亚地区汉语学习资源出版看中国出版的使命责任
2024-01-11何明星
【摘要】当前,中国投资所带来的巨大文化外溢效应,促使中亚地区学习汉语的人数暴增,中亚地区汉语学习资源市场需求巨大。综观市场,汉语学习资源出版在中亚市场存在汉语与中亚地区语言的词典、辞书匮乏,汉语学习教材缺乏有针对性、本土化,供汉语学习者听、读及支持人机对话的多媒体汉语学习资源开发滞后等问题。中国出版界要充分珍惜这种文化市场契机,促进天山南北麓的人们进一步民心相通,恢复和增强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应有的文化中心地位。
【关 键 词】中国出版;中亚地区;汉语学习;文化外溢效应
【作者单位】何明星,新疆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22.007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中亚能源、交通、工业园区等重大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逐步建成并投入使用,对当地社会的税收、就业带来了巨大的辐射效应。笔者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公布的《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至《202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发现,截至2021年,中国当年投资为2.374亿美元,投资存量总额为134.479亿美元。
从贸易额看,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额从1992年的4.64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702亿美元,2022年的贸易额是1992年贸易额的150多倍,超过中国与很多“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增长率[1]。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投资引发了文化外溢效应,开拓了中亚地区巨大的汉语学习培训市场。
一、中国投资带来的巨大文化外溢效应
依据哈萨克斯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哈萨克斯坦人均月收入为131797坚戈(哈萨克斯坦货币),折合人民币约2000元,但掌握汉语,同时兼英语、哈萨克语的人,月收入可在1万元人民币以上,是哈萨克斯坦人均月收入的5倍。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截至 2017 年底,在吉尔吉斯斯坦运营的中资企业有 574 家,其中合资企业177家,独资企业 397家,雇佣当地员工11000多人。其中,能够基本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的当地人仅有10% ,尚有近万人需要接受汉语培训。在该国南部中资企业的本地员工中,常用工作语言排第一位的是俄语(57.1%),第二位的是汉语(41.2%)。能够使用俄语进行交流的员工高达97.1%,而能够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的员工仅为32.5%,企业汉语培训需求空间极大[2]。因此,当前整个中亚地区学习汉语的热情和需求被迅速点燃,学习汉语的人数暴增,以至于中亞地区的部分孔子学院普遍提供学习汉语课程。
1.中亚地区汉语学习需求“井喷”分析
根据相关学者统计,中亚地区的高等学校共有300多所,在校大学生接近200万人。其中,哈萨克斯坦有高校147所,在校大学生有60多万人;吉尔吉斯斯坦有高校52所,仅首都比什凯克在校大学生就有20多万人;乌兹别克斯坦有高校58所,在校大学生人数有44万人;塔吉克斯坦有高校36所,在校大学生人数有25万人;土库曼斯坦有高校20所,学生人数有3万人[3]。这些高校近些年大多开设了汉语专业,能够提供本科、硕士阶段汉语课程的就有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国立欧亚大学等。
哈萨克斯坦有5家孔子学院,截至2021年,这5家孔子学院已培养逾3万名汉语言人才,其中有1.4万多人在华留学。乌兹别克斯坦全国高校中以汉语为第一外语的人数逐步增加,据中国教育部2019年公布的数据,中国各地高校共有近6500名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吉尔吉斯斯坦有7所大学开设汉语专业,全国各州均有汉语教学机构。截至 2020 年底,吉尔吉斯斯坦共建立了 4 所孔子学院、23 所孔子课堂和约 47 个下属汉语教学点,注册学员超过2.5万人。
新冠疫情之后,中亚地区汉语学习人数再次增长。仅以2023年3月中旬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组织的汉语水平考试为例,2020年至2022年参加考试的人数仅为30—50人,而2023年增加到300多人[4]。比什凯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有9个孔子课堂,10个教学点,汉语学习人数超4000人[5]。目前塔吉克斯坦有2所孔子学院,累计培养汉语言人才超2万名,在华留学生4075人。1996年塔吉克斯坦仅有3人学习汉语,2020年增加到2016人,是1996年的600多倍[6]。截至2020年5月,土库曼斯坦在华留学生已超过3000人。土库曼斯坦不仅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汉语专业,2016年起连中小学也开设了汉语课程,中小学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屡创新高,据统计已经超过3000人。可见,学习汉语已经成为中亚地区青年人的热门选择之一。
2.汉语学习热激活汉语学习资源出版
对跨文化传播的市场打造而言,其一般由基础层文化产品、中间层文化产品、扩大层文化产品三类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市场格局。基础层、中间层、扩大层的划分,依据是跨文化传播产品与所传播文化的核心思想价值的距离远近,也以传播对象的需求程度高、中、低三个级别来区别。在当今由互联网、社交媒体构筑的全天候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语言成为唯一一道天然的文化屏障,因此语言学习成为当今世界信息传播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沟通的基础。由于语言天然地承载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文化体系的思想价值观、历史传统、思维方式与习惯,因此语言学习产品一般是跨文化传播者精心打造的核心产品,也是投入最大且回报最稳定的基础层文化产品之一。语言学习一般包括词典、辞书、语言学习教材,以及配套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包含影视剧、有声书以及电子书数据库等)产品等。位于中间层的文化产品,一般指的是面向传播受众进行技能型、工具性的文化知识传播活动,同时具有欣赏性、娱乐性的文化形态。扩大层的文化产品,一般指某一文化核心元素、文化符号的拓展与衍生,文化形态多种多样,既有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也包含具有文化特征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品,还包含主题公园等。
对于中亚地区的文化市场打造,中华文化在该区域的文化传播目前仅处在基础层的供给阶段,即出版界首先要满足中国投资该区域所激活的巨大汉语学习市场需求。
二、汉语学习资源出版在中亚市场的三大不足
面对中亚地区汉语学习热情的“井喷”需求,汉语学习资源出版面临汉语与中亚地区语言的词典、辞书匮乏,汉语学习教材缺乏有针对性、本土化,供汉语学习者听、读及支持人机对话的多媒体汉语学习资源开发滞后等情况。
1.缺少汉语与中亚地区相关语言的工具书
笔者依据国家图书馆、孔夫子旧书网等书目数据检索得知,有关汉语与中亚地区语言的词典、辞书等专用工具书的出版较为欠缺。根据笔者的统计,目前国内能够见到的汉语与中亚地区辞书大约不到20种。
以汉语/哈萨克语词典为例,目前笔者仅查到10种。较早的有1979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的《汉哈词典》、2003年民族出版社的《汉哈简明辞典》、2003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的《汉哈俗语小辞典》、2004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的《汉哈数学词典》。上述4种词典是以国内哈萨克族用语为基础进行编撰的,与目前哈萨克斯坦采用拉丁文拼写的哈萨克语有很大差异。目前流通的汉语/哈萨克语词典有2006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汉语900句(哈萨克语版)》、2017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汉语800字(哈萨克语版)》,2016年商务印书馆的《汉语图解词典(哈萨克语版)》(该书有“汉办/孔子学院版”)。2017年在阿斯塔纳举办世界博览会(EXPO)期间,哈萨克斯坦阿布莱汗国际关系与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参与编写了《哈俄英汉会话手册》《汉哈俄体育专用词典》两种,但发行量很小。此外还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一带一路”社会文化多语图解系列词典:外教社哈萨克语英语汉语图解词典》。
笔者查到的汉语/乌兹别克语词典有3种,分别是2016年商务印书馆的《汉语图解词典(乌兹别克语版)》(该书有“汉办/孔子学院版”版)、2017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汉语800字(乌兹别克语版)》、2018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一带一路”社会文化多语图解系列词典:外教社乌兹别克语英语汉语图解词典》。
笔者查到的汉语/塔吉克语词典有4种,分别是2006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的《汉塔词典》、2016年商务印书馆的《汉语图解辞典(塔吉克语版》)(该书有“汉办/孔子学院版”)、2017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的《汉语800字(塔吉克语版)》、2019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一带一路”社会文化多语图解系列词典:外教社塔吉克语英语汉语图解词典》。
笔者查到的汉语/吉尔吉斯语词典有3种,分别是1993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的《漢吉词典》、2004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的《汉吉英词典》、201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图解词典(吉尔吉斯语版)》(该书有“汉办/孔子学院版”)。
笔者查到的汉语/土库曼语词典仅有2种,分别是2010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的《汉土大辞典》、2017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汉语800字(土库曼语版)》。
汉语与相关中亚地区语言的词典、辞书等工具书的编撰与出版,是进一步加强中华文化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的必备工具,也是构建中华文化形象的关键基础性工作。1978年至2008年,中国大陆英语类辞书出版了4360种,非通用语种辞书出版共计1108种,涉及俄、法、德、西、阿拉伯等30个非通用语种[7],中亚地区语种辞书出版没有统计在内。因此,笔者对汉语与中亚地区语言辞书的统计,应该是学术界第一次整理。
目前中亚地区关于中国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名称、省份、地名等专有名词,特别是一些中华文化核心术语的翻译出版,基本沿用俄语,俄语没有的就直接套用英语。笔者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发现,在哈萨克国家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中关于中国主题的俄文图书有1380多种,而用哈萨克语介绍中国的图书仅有175种。以“北京”为例,哈萨克语仍旧沿用俄语、英语的“peking”,而不是汉语拼音的“Beijing”。此外,图书对中华文化标志词汇的翻译不准确,给中华文化国际形象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害。例如,对“龙”的翻译,仍旧套用俄语的“Драко н”,这个俄语词源为希腊语,与英语的“dragon”同源,是邪恶的象征。因此,中国出版机构与中亚地区相关机构一起编撰、出版相关词典、辞书和相关工具书,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2.缺少适用性强的本土化汉语学习教材
目前中亚地区学习汉语的人群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当地社会人群;一类是通过考试进入当地大学汉语专业进行全日制学习汉语的青年群体。中亚地区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了汉语专业或者汉语教研室,有的汉语专业设在外国语学院下面,有的设在东方系(学院)下面,部分大学单独设置汉语语言专业。
从这两大类汉语学习者所采用的教材来看,中方开发的汉语学习教材使用量最大、最为广泛。由于中国驻当地使馆均向相关大学、孔子学院赠送免费汉语学习教材,因此中方开发的《新实用汉语课本》《成功汉语》《长城汉语》《快乐汉语》《博雅汉语》《汉语新目标》《桥梁》等在中亚汉语学习者群体中使用率较高。笔者经调研得知,中方开发的汉语学习教材大部分是用英语、俄语进行注释、撰写的,只有少部分是以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塔吉克语进行注释、撰写的,这主要带来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汉语学习情境、交际语与中亚地区的社会情况差异较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根据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留学的塔吉克斯坦留学生楚安良的研究,在塔吉克国立师范大学200名汉语学习者中,有115人选择孔子学院总部开发的《成功汉语》《长城汉语》《桥梁》等教材,但这些教材基本上面向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教材的内容注释为英语,学习场景与塔吉克斯坦的国情、社会生活相差较大,不够贴近中亚地区的实际。在这115人中,仅有24人认为这些教材对于自己的汉语学习帮助很大,约80%的人认为帮助很小、效果不大,甚至完全没有帮助[8]。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国家。
二是没有抓住中亚汉语学习者的社会心理。对中亚地区学习汉语的群体而言,尤其是青年人,整个社会处在民族身份建构和文化认同的历史转折时期,学习者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历史具有深刻探究的社会心理需求。汗牛充栋的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了中亚地区不同民族交往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这些内容是吸引中亚汉语学习群体最为重要的关键点。面向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教材是不可能具有这类内容的,即便是俄语注释的汉语学习教材(俄语是中亚地区人们使用最广的工作语言),这部分内容也凤毛麟角。
就目前现状而言,中亚地区本身没有经济能力开发本土化的汉语学习教材。以中亚地区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哈萨克斯坦为例,笔者调研收集的哈萨克斯坦出版的汉语学习教材仅有如下3种:1993年由阿拉木图劳安出版社出版的《汉哈语会话手册》,作者为乌萨耶娃;2001年由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语音基础》,作者为马斯木汗、马梅唐;2010年由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中的名词》,作者是努尔赛多夫。吉尔吉斯斯坦的汉语学习者在很长时间里都在使用中国开发的汉语学习教材,直到近些年才开始接触吉尔吉斯学者与中国学者共同编写的用吉尔吉斯语注释、撰写的汉语教材。此外,还有吉尔吉斯学者与俄罗斯学者合编的《中国文学名著速览》《今用古代汉语》,东干族学者刘伟刚编写的《中国文字历史》《汉语应用文阅读》《李白诗集》等也进入该国的土耳其玛纳斯大学课堂[2]。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尚没有本土参与开发汉语学习教材的相关记录。因此,开发一套适合中亚地区不同社会群体,尤其是满足青年人学习汉语需求的本土化教材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中国出版义不容辞的责任。
3.缺少汉语学习教材的数字化、多媒体化学习资源
众所周知,开口讲汉语和动笔写汉字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面临的两大难点,这种情况在中亚地区同样普遍存在。根据楚安良的调研可知,塔吉克斯坦的汉语学习者不敢开口讲汉语,主要是因为塔吉克斯坦学生缺乏汉语语言环境,平时接触的都是塔吉克斯坦人,日常交際中很少能用到中文。单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中文,学生还远不能达到用汉语交流的水平,因此口语成为塔吉克斯坦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此外,汉字是方块文字,而且是表意文字,笔画规则较为复杂,形近字也非常普遍,这些难点对母语为字母文字的塔吉克斯坦人来说无疑很有挑战[9]。笔者在此次中亚调研中也实地验证了上述结论。在当地一些著名大学已经进入博士阶段的汉语专业的青年人,仍然不能流利说中文,不能写汉字,只能用汉语拼音进行交流,这凸显了当地汉语教学缺少听、说、写训练而导致汉语学习效果差的情况。
事实上,数字化、融媒体、全天候的语言资源是汉语学习教材开发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传统纸媒教材仅是一个学习指南,大部分支持听、读、写等人机互动功能的学习资源需要数字化、云端化和移动化。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长城汉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国际汉语在线课堂”均已经具备了这种“三化”功能,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根据中亚地区汉语学习者的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学习资源本土化。针对不同语言文化区汉语学习者的数字化、多媒体配套学习资源开发滞后的现状,中国出版需要思考破解之法。
三、中国出版的使命与责任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的影响、辐射十分广泛,从建筑、服装、饮食到竹简、纸张和汉字的使用,都在这个地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目前中国与中亚相关国家进行的考古合作,就属于将中国历史典籍中记录的中亚历史,尤其是中原大地与天山南北麓人们的文化交流史,再次放大和重温。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和中国投资在中亚地区的日益广泛与深入,双方迫切需要在新闻出版、教育交流、文化演艺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延续汉唐时代薪火相传的历史,促进天山南北麓人民的民心相通。这是历史赋予中国出版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
1.促进中亚人们多渠道正确理解与认知中华文化
自苏联1990年解体后,美西方各种势力大举进入中亚地区,办学校、设立文化中心、派驻和平队、举办各种培训,对于中亚地区进行“民主改造”。据不完全统计,在1992—2002 年间,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一个国家的投入就达到 5亿美元,美西方的非政府组织超过1万个。根据2003年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数据,美国通过全球发展培训和培训成果战略技术援助项目,培训了1787名哈萨克斯坦公民、2260名吉尔吉斯斯坦公民和3080名塔吉克斯坦公民。美国公民教育计划已经逐渐渗透哈萨克斯坦10年级和11年级学生修订教科书和课程改革计划,覆盖了335所学校和23930名学生[9]。2022年4月,美国国会再次批准美国国务院2023年预算案,出资3亿美元用于在中亚等地区国家进行 “民主改造”,其中 2100 万美元用于支持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各类媒体进行反俄和反华宣传[9]。
美西方在中亚的负面宣传,曾经长期影响和干扰当地民众对中国投资的认识。因此,加大有针对性、本土化的汉学学习辞书、教材以及多媒体、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力度,是促进中亚地区普通民众加深对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理解的第一步,是构建中亚文化市场的核心与基础。
2.通过民族语言建构中亚地区的历史叙事和民族身份认同
众所周知,语言是民族、国家独立主权的文化象征,在建构民族身份、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中亚地区各国脱离苏联加盟共和国之后,纷纷宣布了自己国家的官方语言,并通过立法、行政命令等方式逐步强化自己国家语言的地位。
哈萨克斯坦在1991年12月16日宣布独立后,即宣布哈萨克语为哈萨克斯坦国语,2011年6月通过的《2011—2020年国家语言应用和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了哈萨克语的地位。2017年,时任总统的纳扎尔巴耶夫签署《关于哈萨克语从基里尔字母向拉丁字母转化规范》,批准制作新版拉丁字母表,计划于2025年前完成。吉尔吉斯斯坦1991年8月31日宣布独立,同时宣布吉尔吉斯语为国语。尽管吉尔吉斯斯坦也将俄语列为官方语言,但开始用吉尔吉斯语重新命名城市、街道、广场和著名建筑物名称。塔吉克斯坦1991年9月9日独立,在1989年7月22日通过了《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语言法》,宣布将塔吉克语作为官方语言,俄语为族际交流语言,同时确立每年的7月22日为塔吉克语言日。乌兹别克斯坦1991年9月1日正式宣布独立后,多次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乌兹别克语的国语地位。1993年时任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的卡里莫夫签署《关于推行基于拉丁字母的乌兹别克语字母表》法令,将乌兹别克语从西里尔字母逐渐过渡至拉丁字母,规定乌兹别克斯坦各级政府使用乌兹别克语作为公文事务用语,要求所有文件都用乌兹别克语书写。标语、标牌、街道名、地铁站名和告示都开始使用乌兹别克语,一些图书同时出版俄文字母版和拉丁字母版两种版本,互联网、电视节目、公共场所商务标牌也是两种字母[10]。土库曼斯坦1991年10月27日宣布独立后,宣布土库曼语为土库曼斯坦官方语言,俄语为境内通用语言。土库曼语1927年以前曾用阿拉伯字母书写,后采用拉丁字母,1940年起使用西里尔字母,独立后又重新改用拉丁字母。土库曼斯坦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土库曼斯坦的机关、企业、学校等一切公共场所必须讲土库曼语,学校教学用土库曼语上课,本国报纸、杂志等用土库曼文字出版。
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中亚地区本民族语言的文化建设各方面都处于混乱、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等发展阶段。长期以来,中亚地区曾经是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一部分,大部分普通民众仍以俄语为交际语,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但是整个国家的主流精英群仍旧把西方化视为自己走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加上美西方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中亚地区实行“民主化”改造,青年群体中使用英语的人群数量已经逐渐超过使用俄语的人群数量。因此,中亚地区出现了一道独特的语言文化景观,即英语、俄语与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土库曼语等本民族语言并存。
这种多语言并行的独特现象,一是体现在国民教育体系多语并行的教育格局。比如在哈萨克斯坦的K12国民义务教学体系里,俄语班和哈萨克语班并行,俄语班的学生必须掌握和学习哈萨克语,哈萨克语班的学生要学习和掌握俄语,但是同时要学习英语、汉语等外语。一些中小学过去长期使用俄语撰写的数理化教材,目前逐渐开始使用哈萨克语撰写的教材。二是体现在本国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性相对欠缺。尽管各国政府机构号召、鼓励国民使用本民族语言,但是使用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塔吉克语等编写出版的图书、期刊、学术文章等文化资源相对欠缺,当地青年更习惯接受长久以来形成的俄语文化教育资源。
新闻出版是国家语言文化建设的基础,如果没有强大的新闻出版能力,是谈不上民族国家语言文化建设的,更谈不上发挥民族语言的国家身份与文化认同作用。根据2016年的数据,中亚地区出版能力最强的哈萨克斯坦注册出版机构超过1000家,但仅有不足400家开展出版经营活动。2017年的数据显示:哈萨克斯坦全国出版图书仅为4000多种,仅相当于中国一家地方出版集团的年出版品种量;吉尔吉斯斯坦出版图书为1200多种,出版机构为60—70家[11]。乌兹别克斯坦在1990年刚刚独立时,乌兹别克语杂志有90种,到1994年下降到70种。1990年乌兹别克斯坦还能够出版图书2000种,到2001年下降到1089种,其中乌兹别克语图书仅有743种[12]。笔者依据OCLC数据库统计(统计时间为2023年11月6日,统计关键词为出版社所在地和出版语言):位于哈萨克斯坦的出版社在1990—2022年的33年间累计出版了1323种哈萨克语图书,年均出版哈萨克语图书40种;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出版机构出版了1403种乌兹别克语图书,年均出版乌兹别克语图书42种;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出版社出版了612种吉尔吉斯语图书,年均出版吉尔吉斯语图书18种;位于塔吉克斯坦的出版社出版了720种塔吉克语图书,年均出版塔吉克语图书不足22种;位于土库曼斯坦的出版社出版了195种土库曼语图书,年均出版土库曼语图书不足6种。通过出版机构数量、年均出版语言品种等关键数据可知,中亚地区通过民族语言进行国家身份与文化认同的文化实力还相当薄弱,迫切需要借助外界力量进行共同建设,中国出版在这方面将大有可为。
3.保持并加强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翻译出版交流合作
自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外翻译资助政策,相关项目均把中亚地区语言列入翻译资助目录之中。例如,根据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对“亚洲互译”的调研统计,2015—2019年5年间,从中文翻译成哈萨克文的中国主题图书超过60种,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文学等方面,其中包括2017年位于阿斯塔纳的法兰特出版社推出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哈萨克文版)。目前,中国当代文学家鲁迅、巴金、茅盾、老舍、莫言、劳马、王旭烽等的作品被翻译成哈萨克语版本,涉及儿童文学、诗歌、小说等多种体裁。从汉语直接翻译为乌兹别克语的出版物有11种之多,如乌兹别克语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讲故事》《建设世界科技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的历史根基与文化底蕴·历史文化卷》等。
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民族出版社、新星出版等出版机构与中亚地区出版社建立了互译合作渠道。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牵头组建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联盟,纳入了中亚地区24家出版机构。这些都是中国出版进一步深耕中亚市场的基础。
总之,中国投资在中亚地区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外溢效应,其中最为迫切的汉语学习资源的有效供给,主要体现在汉语与中亚地区语言的词典出版布局与规划、本土化的汉语学习教材出版及多媒体影视学习资源的開发。延续汉唐时代在天山南北麓人民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历史,理应是21世纪中国出版人的使命与职责。
(本文部分资料采用了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调研成果,朱晓军、海力古丽、裴彩霞、江秋丽、王雪梅、何旭红、菲丽娜、迪丽尼尕尔等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海燕. 中国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30年:成就与前景[J]. 欧亚经济,2023(4):26-52.
[2]洪勇明. 吉尔吉斯斯坦中文教育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势[J].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2022(3):20-25.
[3]杨恕. 中亚研究(2017年第2期/总第5期)[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4]【专稿】汉语学习在吉尔吉斯斯坦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EB/OL]. (2023-04-21)[2023-11-04]. https://new. qq. com/rain/a/20230421A07V9D00.
[5]吉孔院外方院长:希望更多吉青年学习汉语 [EB/OL]. (2023-06-04)[2023-11-04]. http://www.
siluxgc.com/static/content/jejsst/kgConfucius/2023-06-
04/1115010868884570112.html.
[6]王祥修. 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习俗文化[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
[7]魏向清,耿云冬,王东波. 中国外语类辞书编纂出版30年(1978-2008)回顾与反思[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8]楚安良. 塔吉克斯坦国立师范大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9]杨恕. 中亚研究(第八辑)[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10]吴爱荣. 乌兹别克斯坦“去俄罗斯化”进程探析[J].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7(1):133-146.
[11]范军. 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2018版)[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
[12]孙壮志,苏畅,吴宏伟. 列国志:乌兹别克斯坦[M]. 2版.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