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内涵分析与未来展望
2024-01-11颜永松游滨王维朗
颜永松?游滨?王维朗
【摘要】国际化是学术期刊提升学术水平、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和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具有积极作用。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化发展方面面临语言问题、国内出版政策限制等挑战,如何利用好期刊自身的学术资源成为期刊发展的重要任务。学术期刊应从人才队伍国际化、出版平台国际化和学术活动国际化方面更有效地吸引高质量稿源,提升国际传播力,有力推动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
【关 键 词】学术期刊;国际化;影响力
【作者单位】颜永松,重庆大学期刊社;游滨,重庆大学出版社;王维朗,重庆大学期刊社。
【基金项目】 2022年施普林格·自然—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英文编辑及国际交流人才培养基金研究项目(CUJS-GJHZ-2022-17)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英才计划项目(2022YC006);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出版研究类)“重庆市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22.003
国际化是学术期刊提升学术水平、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和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具有积极作用。中国期刊的国际化发展需要結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借鉴国际优秀期刊的经验,提升期刊质量和影响力,从而实现中国学术期刊的高水平发展。在此背景下,分析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化发展方面面临的挑战,探讨如何利用好学术期刊自身的学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内涵
2022年,中国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9.36万篇(按第一作者统计),占世界总量的26.9%,总被引频次数为64.96万次,论文发表数量和总被引频次均排世界第一[1]。截至2021年底,我国科技期刊达到5071种,其中,中文4482种,英文420种,中英文169种。中文科技期刊国际引用频次从2016年的4.44%逐步提升至2020年的7.60%。与此同时,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被越来越多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2016年至2020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内外被引频次、刊均被引频次均呈增长趋势,国内外总被引频次年均增长率为15.03%,刊均被引频次年均增长为10.35%。5年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他引被引频次均超过国内复合被引频次,且国际引用占比快速增长[2]。由此可见,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不断提升,学者对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研究也越发积极。
学术期刊兼具科学性和传播性,通过发表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向公众传播实现其社会价值,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既要从科学性和传播性出发,也要服务于这两方面。学术期刊国际化一般包括论文选题国际化、同行评议和编委会国际化、出版规范国际化、期刊编辑出版人员国际化等[3]。刘建超[4]将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分为形式的国际化和内容的国际化,他认为,形式的国际化包括论文作者、审稿专家、期刊语种、论文编排、出版发行等方面,内容的国际化则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水准方面,并认为我国学术期刊应当先实现形式的国际化,再考虑内容的国际化。蔡玉麟[5]在对“本土化”和“国际化”分解综合的基础上,提出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就是不封闭于本土,在参与世界学术交流中提高内容质量与服务水平的动态过程。从微观层面讲,学术期刊国际化在单篇文章上反映为有国际合作的作者、文章研究的议题国际化和被国际引用;从中观层面来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集中于期刊运营过程中的同行评议和编委会国际化、出版规范国际化、传播和服务国际化、期刊编辑出版人员国际化、期刊被国际主流的数据库收录;从宏观层面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表现为依托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出版平台和出版产业,形成被国际认可的期刊数据库或评价体系。在期刊国际化的进程中,学术期刊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还可以完成人才培养,推动学科建设并增强国际话语权[6-8]。本文将结合我国学术期刊的实际情况,从中观层面讨论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二、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学术期刊国际化即学术期刊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以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在此过程中也能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对提升期刊影响力、加大中国的科研传播力度,甚至对我国学术期刊界乃至整个出版产业走出去具有积极的作用。
1.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包括直接合作和间接合作。直接合作是指学者间直接沟通和交流的合作形式。间接合作是指在合作中,某位或某几位学者起到沟通的桥梁作用,由这一合作的桥梁使得其他学者开展合作[9]。随着科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国际科研合作越来越深入,论文合作更是成为科研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
学术期刊还可以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专家参与编委会、联合办刊、组织国际交流等方式参与国际科研的交流和合作。许多由高校或者研究院所主办的期刊以期刊的名义组织国际会议,并邀请国内外高水平学者参会。学术期刊可借此机会加强主办单位与国际学者之间的联系,促进相互了解。开放同行评议逐渐被接受后,作者、编辑、审稿人和读者之间的交互程度得到了提高,论文的发表不再是简单的发布过程,其学术交流程度进一步加深。
2.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
有研究表明,科研合作有助于弥补个人知识储备的局限性,并且能提高科研产出,同时随着论文中的作者人数增加,其论文的被引频次也呈现增长的趋势,相对单个国家作者的文章,国际合作文章的被引频次有明显的增长[10]。因此,多发表一些国际合作的论文对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尤其是对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刘雪立[11]在研究我国SCI来源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时,认为期刊作者国际化程度越高,其学术影响力越大。期刊在申请加入某些国际数据库时,国际作者的发文量也会成为审核者关注的指标之一。期刊进入国际重要数据库后,对其显示度和稿源具有积极的影响[12]。
为了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期刊的国际显示度,我国的英文期刊大多选择了与国际出版商合作。研究发现,相较于自建平台的期刊,与国际出版平台合作的中国SCI期刊在影响因子和发文量方面表现更好[13]。期刊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可以了解国际期刊的发展趋势,如开放同行评议、预印本平台、即时出版等,这对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3.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
法国后现代社会主义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创造性地提出“话语即权力”:只有拥有话语权力,才能实现话语权利。作为显性权力的话语权体现的是国际话语主体对话语受众的支配,以非暴力手段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是柔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14]。出版话语权包含出版理念、出版模式、出版运营机制及出版传播等,反映了其在国际出版中的主导能力和影响能力[15]。学术期刊作为科学性和传播性的综合体,包含科研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学术话语权直接体现为学术期刊、出版平台及评价体系的国际认可度。
近年来,中国的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国际被引频次都在持续增加,且部分期刊的影响因子在相关学科内位列第一。中国通过“造船出海”学习了国外的出版经验,并在打造了一批优秀学术期刊之后,对学术出版的关注不再局限于期刊发展,而是以出版平台争夺学术话语权,如科学出版社的期刊出版平台SciEngine、中国激光杂志社的专业平台Researching、清华大学的SciOpen平台等陆续上线。
4.助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学术期刊可以借助国际优秀编委,通过参加国际会议等方式增强期刊的显示度,吸引国际作者的优秀稿件,提升期刊质量。同时,学术期刊国际化有利于扩大期刊的审稿专家范围,科研工作者对期刊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也更容易接受期刊的审稿邀请。邀请具有不同国际背景、民族文化的专家参与稿件评审,可以增强审稿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目前,我国仍有一些学术期刊还在使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在制度建设和规模发展上存在不完善和滞后的现象,这些学术期刊在国际化过程中可以学习国外期刊的经验并将其内化后为己所用,以促进期刊的发展。
三、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挑战
1.语言限制
学术期刊界对学术期刊国际化是否意味着期刊英文化存在一定的质疑。不可否认的是,英语仍然是国际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官方语言,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也在英文期刊上发表。科研人员为了扩大自身影响力,需要在高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基于此,学者更愿意把优秀稿件投给高影响力的英文期刊,这导致优秀稿件流向国外高水平的期刊,对中文期刊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学者在了解学科最新的科研进展时更倾向于选择高影响力的英文期刊,使得中文期刊的成果传播受到局限。此外,部分社会科学类期刊发表的研究内容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特征,某些研究议题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国外研究者对其不够了解,对其接受度不高,这导致社会科学类期刊的国际化难度大于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
2.国际化出版难度明显
为了扩大对外出版规模,有些研究机构采取通过国际出版商申请ISSN号创办期刊,但是,国际出版商借助其出版平台的影响力和申请国际刊号的资源,在与我国机构的谈判中占有主动权,这使得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国学术期刊的运营经费大多来自期刊主办单位的支持,缺乏有效的商业化运营模式。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期刊编辑自身的发展和其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这对期刊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单刊平台的期刊往往难以有专门的编辑对国际出版政策进行快速跟踪。例如,部分期刊在申请DOAJ数据库(一个OA期刊文献检索系统)时,对自身是否属于OA期刊不甚了解,也缺乏对期刊開放获取的说明[16]。国内大多数期刊都和作者签订了版权转让协议,而对国际上通用的版权协议和知识共享许可协议了解不够,使期刊在申请国际数据库时受到影响。
3.缺乏国际认可的期刊数据库评价体系
目前,在国际上广受认可的期刊数据库或评价体系主要有综合性数据库Web of Science、Scopus以及学科数据库EI(工程索引)、Medline(生物和医学)、Chemical Abstracts-ACS(化学)、 GeoRef(地球科学)数据库等。中国知网目前已收录国际期刊7.3万余种,覆盖JCR期刊的94%、Scopus期刊的80%,文献数量超过1亿条,其期刊和文献收录总量已有较高的容量,但其使用场景还需进一步扩大。中国的期刊评价体系主要是面对中国有CN号的期刊,其认可范围也主要是中国期刊和作者。建立一个有国际影响力、被国际期刊广泛使用的期刊数据库或评价体系,以开放和包容的原则,积极邀请国际机构和专家共同参与,争取国内外期刊的广泛参与,对提高中国出版话语权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路径
1.期刊队伍国际化
(1)期刊编委国际化
编委团队国际化是学术期刊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期刊在申请国际数据库收录时需要考虑的指标之一。编委团队的国际化主要考虑期刊国际编委中的比例和国际编委的国家分布。中国的中英文学术期刊在编委会运作上目前存在差异: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尤其是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的领军期刊中超过半数期刊的国际编委占比达80%以上[17];中文期刊的国际编委占比相对较低,中文期刊可以借助海外华人、华裔科学家,以及在国内工作的外籍学者增加国际编委构成比例,提升期刊的稿源范围和国际影响力。
国际化的编委团队可从3个主要方面对期刊发挥作用:稿件组织、稿件评审、期刊宣传。在稿件组织方面,国际编委团队贡献的稿件对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编委团队可以借助其学术网络,发挥其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为期刊邀约稿件,或者通过组织专刊及专栏的形式吸收国际上的优秀稿件。编辑团队在邀约国际稿件时,可以借助编委团队的影响力提升约稿的成功率。在稿件评审方面,编委团队作为稿件的决策者,其区域分布广泛有助于避免不客观评审,增加审稿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同时,有国际编委参与审稿,尤其是有英语为母语的编委参与审稿,能够对英文稿件的语言起到把关作用。在期刊宣传方面,国际编委在参加学术会议或在其社交媒体中对所在期刊进行宣传,也可以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2)期刊编辑国际化
编辑在期刊的实际运营和生产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编辑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追踪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进展,把握学科热点与学术前沿,还需要了解国际出版趋势,了解国际上优秀期刊的运营模式[18]。具有国际视野的编辑,不仅能在选题策划时策划前沿性栏目,在邀约稿件时有针对性地邀请国际顶级学者,还能避免在初审稿件时因为国外文化和学术背景的差异造成优秀稿件流失。国际数据库收录以及国际出版标准对期刊的展示度和出版规范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编辑应积极拓展国际化视野,了解国际出版趋势的变化。
(3)期刊作者分布国际化
作者在选择期刊投稿时会优先选择国际影响力较强的期刊,因此,期刊作者分布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国际作者的稿件也可为期刊提供不同的观点内容,增强学术内容的广度,增加学术讨论的可能性,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这种交流有助于消除文化隔阂,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国际化的作者分布意味着期刊有国际化的稿源,期刊与作者在建立联系后可以逐步深化合作,并邀请合适的作者成为期刊的审稿人、编委,甚至是国际合作的对象或中间人。因此,期刊应积极邀请或吸引高水平的国际作者为期刊供稿,在国际会议中寻找合适的作者,或者邀请主办单位的国际客座教授/研究员撰稿,扩大国际作者的分布范围。期刊可以通过邀请海外华人或者开展国内外合作的方式邀请国外著名学者撰写稿件,抑或是请国内作者在国外交流、学习时拓展国际稿源。
2.期刊传播国际化
(1)出版平台国际化
先进的出版平台不仅集成了期刊的投审稿系统、文章的在线出版和阅读、数据的存储和共享、知识服务及运营管理等基础功能,还能实现科研数据分析、用户画像、学术社交等功能[19]。投审稿系统是作者、编辑、审稿人在稿件处理、编辑加工和出版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系统,其功能性和便捷性有助于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期刊在选择投稿系统时应考虑到作者的使用习惯,尤其是中英文期刊需要考虑到中文系统和英文系统的差异。
期刊的发布平台作为文章发布、传播以及与数据库连接的重要平台,其功能性和影响力对期刊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中国英文期刊选择国际大型出版平台的原因。国际大型出版平台在国际标准化出版、重要学术索引数据库、著作权授权许可、国际通用搜索引擎、预印本平台、学术社交网络、学术运营等方面有着成熟的处理流程,积累了一定的学术资源和出版资源。国内期刊主要以单刊模式进行出版,在人力和出版标准上很难与国际大型出版集团相比,中国的英文期刊通過“借船出海”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但在与国际大型出版平台进行合作时往往处于劣势。当下,学界对中国出版平台建设的需要和呼声日益高涨,科学出版社的SciEngine、清华大学出版社的SciOpen、中国激光杂志社的Researching等已初显成效,期刊出版平台的建设仍需要各方继续努力。
(2)传播方式国际化
随着科研领域的细分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如何在海量的学术资源中找到有用的科研资料已成为科研人员面临的问题,期刊的传播工作需要更加精准化。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化阅读设备等先进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知识可以跨平台和自适应终端传播。关于精准化地寻找合适的作者并将其成果送到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手中,目前已有不少研究[20-21]。
不少期刊选择通过E-mail、RSS订阅、跨平台推送等方式对期刊进行宣传,推送方式多元化、个性化。邮件推送具有内容丰富、时效性高、精准度强、满足个性化需求等优点,可以为读者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不断增强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选择用邮件进行精准推送。RSS订阅可以提高用户的信息获取效率,增强用户黏性,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和留存率,有助于期刊开展内容营销。跨平台精准推送可以打破不同期刊和平台之间的隔阂,作者在一个平台下载或查阅文献时可以收到系统推送的来自其他平台或期刊的相关主题文章。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读者的信息来源和阅读习惯随之发生变化,期刊的传播方式也需随之变化。推送内容的二次加工是期刊提高推送精准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单篇论文的要点提炼和多篇文章的整理归纳让读者能更加快速、直观地获取文章中重要的信息,从而吸引读者关注和阅读文章。很多期刊已经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Twitter、ResearchGate、LinkedIn等国内外社交媒体对期刊进行宣传和推广,并借助社交媒体的便捷性更高效地和用户互动,有效地提高了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同时,近年来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兴起,许多学术会议通过视频号、B站、腾讯会议等方式在线上开展。
3.学术活动国际化
(1)参与/主办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作为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在促进学术交流、传播研究成果和推动学科领域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其发挥的学术作用和面向的目标群体与学术期刊相近。因此,国际学术会议是发掘合适的作者和进行期刊宣传的绝佳场所。学术期刊可以在参加会议时从如下方面助推期刊的国际化进程:了解当前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发掘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并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进行撰稿;借助会议建立合作关系:与会议主办方、参会学者建立联系,拓展合作网络;通过会议合作发布会议征稿通知、设立会议专栏等方式吸收国际会议中的高质量论文,或者在会议中设立相关的奖项鼓励参会者提交高质量论文;就特定的主题与会议组织者开展合作,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分享会议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以吸引更多学者参与扩大期刊影响力;通过官网、社交媒体等渠道为会议进行宣传推广,在会议中宣传期刊,增强期刊的显示度。
期刊主办国际会议/国际论坛,会议主题紧密围绕期刊,将有助于期刊主办单位国际影响力提升。期刊可以邀请期刊编委团队、作者参与会议,增强期刊凝聚力。通过举办学术会议,期刊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作者投稿,同时增强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笔者所在的《纳米材料科学(英文)》期刊通过线上论坛的方式邀请了20余位院士(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杰青、全球高被引学者等世界顶级专家做特邀报告,受众达20余万人,有效地扩大了期刊影响力。
(2)联合国际学会/高校
学会通常是由具有共同兴趣或目标的个人或组织组成的非营利性团体,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如提供交流和合作平台、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组织培训等,其中一个重要职能是组织培训或组织会议,这是期刊能够吸引稿源或开展宣传推广的良好机会。学会一般针对某个特定的方向或者主题,对专业期刊而言,与国际学会合作可以更好地挖掘该领域的学者,也可以让领域内的专家加深对期刊的了解。在国际学会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学者一般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这些学者可以成为期刊编委或者撰稿的潜在对象。
期刊可与国际学会或国外高校共同设立联合编辑部,双方派出编辑共同负责期刊的编辑工作,以确保期刊的学术质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曾经和俄罗斯喀山航院联合推出英文版学报,由双方轮流主办,每期稿件均由双方提供。这种双向联办的方式促进了两国的学术交流,扩大了双方在国际上的影响力[22]。此外,期刊与国际学会或国外高校共同举办研讨会或者推出专题,能够吸引国际学者共同讨论期刊发展策略及学术前沿问题,提升期刊的学术地位。
(3)设立国际奖项
期刊国际奖项的设立有助于增强期刊的国际参与度和显示度,激发人才的创新力,表彰优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来自全球范围内的学者参与。一般而言,国际奖项用来表彰领域内取得较高成就的个人或者团队,此举可以推动科技进步和鼓励优秀人才,也是期刊发掘优秀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期刊设立的有些奖项会面向对期刊有贡献的人员,如优秀编委、优秀论文等,授予这些学者奖项有助于增强其对期刊持续关注的意愿,激发其积极性。
五、结语
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组建了期刊人才队伍,吸引了国际高水平专家,提升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对中国期刊和出版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目的是通过国际化的发展增强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国际化只是实现期刊发展和提升影响力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中国期刊的国际化发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国际优秀期刊的经验,提升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从而实现中国学术期刊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蕾. 我国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首次排名世界第一[N]. 光明日报,2023-09-21.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藍皮书(2021):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专题[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21.
[3]郭丹丹. 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功能实现与路径探析[J]. 中国编辑,2023(3):32-39.
[4]刘建超. 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实现[J]. 编辑学报,2001(4):216-217.
[5]蔡玉麟. 科技期刊国际化漫议[J]. 编辑学报,2002(1):49-51.
[6]杨惠,骆筱秋,王晴. 科技期刊国际化过程中的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1):84-87.
[7]杨旭东. 创办国际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和国际化的推动作用[J]. 科技与出版,2018(9):21-25.
[8]赵蓉英,朱伟杰,王筱宇. 从学术影响力到学术话语权:学术期刊四维评价理论框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5):576-583.
[9]谢彩霞. 科学计量学领域科学合作研究综述[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6):5-8.
[10]牛奉高,邱均平. 基于国家、学科合作网络和期刊分布的中国科研国际合作研究[J]. 情报科学,2015(5):111-118.
[11]刘雪立,周晶,盖双双. 我国SCI来源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及其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0):1077-1083.
[12]王小玲. 多学科交叉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和影响力提升的实践[J]. 新闻研究导刊,2022(12):199-201.
[13]颜永松,王维朗,郭伟,等. 中国SCI期刊发展现状及与出版平台合作建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1):91-102.
[14]侯潇帆. 我国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研究[D]. 西安:长安大学,2020.
[15]张宏.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和传播力构建[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16]王佳恋,张聪. 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困境和对策研究:以DOAJ数据库申请为例[J]. 出版发行研究,2022(7):85-90.
[17]杨睿,王宝济.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特征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9):1101-1109.
[18]马丹丹,朱丽娜,曹晖,等. 编辑素养及其在促进期刊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性[J]. 编辑学报,2014(S1):167-168.
[19]张莉,石磊.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思考与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5):610-613.
[20]吴昭宏. 国内出版类学术期刊精准推送服务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2020.
[21]王杨,李琳. 基于读者体验的科技类期刊精准推送质量评价与控制[J]. 编辑学报,2019(S2):130-132.
[22]房美丽,许淳熙. 试论科技期刊编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J]. 中国出版,2005(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