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实践与路径

2024-01-11祝叶华卫夏雯

出版广角 2023年22期
关键词:办刊综合性影响力

祝叶华?卫夏雯

【摘要】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升学术声誉、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学术水平,还可以扩大学术影响力以及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有助于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和影响力。以Nature、Science、National Science Review(简称NSR)、Science Bulletin等国内外综合性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国际化发展历程与路径,提出加强对顶尖科研成果的吸引力、提升期刊品牌辐射能力、强化国际学术出版传播能力、 打造独立自主期刊出版平台等策略,以期为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  键  词】综合性科技期刊;国际化;办刊策略

【作者单位】祝叶华,科技导报社《科技导报》编辑部;卫夏雯,科技导报社《科技导报》编辑部。

【基金项目】2023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刊人才子项目-青年人才支持项目(2023ZZ052

570);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基金项目(cessp-2023-D-09)。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22.002

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和传播的主要载体,在全球知识体系形成中承载着重要使命[1]。随着中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科技期刊为中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搭建了平台。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2]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5年来,有力促进了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和国际化发展,一批优秀期刊跻身世界一流阵营。

综合性科技期刊是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具有跨学科性、多样性、原创性和国际性等特点,在提升国际显示度、促进期刊国际影响力和品牌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各个学科领域重要研究进展,因此具有先天的公众传播优势和义不容辞的科技成果公众传播使命[3]。为进一步厘清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本文以Nature、Science、NSR、Science Bulletin等国内外综合性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国际化发展历程、路径与实现策略,总结出可供我国科技期刊借鉴的经验。

一、综合性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态势

目前,业界对于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伴随着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中通过内容、形式、传播、经营等创新发展,逐步融入国际期刊市场,其呈现和交流平台跨越国家边界,从而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

白小晶等[3]分析了国际上典型的综合类科技期刊公众传播的特点,以Nature、Science和PNAS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传播特点,并与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类科技期刊NSR和Science Bulletin进行对照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综合类科技期刊公众传播能力提升的对策和建议。吴晓丽等[4]认为,融入全球网络进行国际化办刊才是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办刊策略。尚媛媛等[5]以中美发表的Nature、Science论文为例,探究中国高水平综合性学术期刊论文的合作特征与影响力,明确提出适合我国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合作模式。何苗苗[6]则从国际传播力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学术期刊提升国际化传播方面仍存在优质稿源不足、宣传推广渠道和力度不够、专业技术人才不匹配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国际化传播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总结出目前国内外综合性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1.全球综合性科技期刊发展蓬勃而多样化

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科技期刊在学术界和科研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Nature、Science、Cell、PNAS、Royal Society Journals等老牌综合性科技期刊拥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这些期刊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和成果串联起来,构建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国际化,因此获得廣泛认可。

通过梳理可以看出,近年来国际综合性科技期刊逐渐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开放获取。越来越多的综合性科技期刊采取开放获取模式,这有助于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共享,提高文章的可见性和影响力。二是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科技期刊越来越注重跨学科研究的发表,鼓励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这有助于推动科学的创新和发展,解决复杂问题。三是数据共享和重视可重复性。综合性科技期刊对数据共享和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给予更高的重视,一些期刊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数据和实验方法,以便其他研究者能够验证和重复实验结果。四是全球化和国际合作。综合性科技期刊全球化特征更加凸显,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投稿和发表,国际合作和跨国研究项目的发文也在增加。五是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是综合性科技期刊提升出版流程效率和质量的新策略。总体来说,国际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阶段,致力于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但同时也面临文章质量控制、学术诚信和出版伦理等问题,需持续关注和改进。

2.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后起直追,国际显示度凸显

近年来,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的数量逐渐增加,学术影响力和质量有了显著提升,涌现出大量优秀综合性科技期刊。这些期刊对标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一流综合性科技期刊,在国家政策、主管主办单位及高水平的办刊队伍支持下处于高质量快速发展中。其中NSR、Science Bulletin和Research等高水平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发展备受瞩目。尤其是在国际合作和交流方面,一些期刊与国际出版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期刊国际化发展。例如,NSR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主办、与牛津大学合作的学术期刊,Science Bulletin前身为《科学通报》英文版(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5改为现名,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依托Elsevier出版发行。Research创刊于2018年,是Science自1880年创刊以来的第一本合作期刊。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积极采取开放获取模式,提供免费的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同时采用在线投稿系统、电子期刊平臺和数字化编辑流程等,注重学术评价和影响力的提升[7]。在最新出炉的SCI期刊分析报告中,中国综合性科技期刊的表现依旧抢眼,高影响因子期刊中出现了“中国阵营”。NSR、Science Bulletin和Research3本综合性科技期刊在全球综合性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排名中分别为第4、5、9名,均位于前列。总体来说,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与国际顶级科技期刊相比,在学术影响力和国际认可度上还有差距。

二、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实践与路径

针对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NSR、Science Bulletin和Research等综合性科技期刊为例,分析其国际化办刊模式,包括内容选题策划国际化、同行评议和编委会国际化、出版规范国际化、传播和服务国际化、期刊编辑出版人员国际化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并提出以下提升综合性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1.对标世界一流期刊标准,提升面向全球吸纳创新资源能力

近年来,在持续推进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我国一批关键领域实现了尖兵突破,高水平科技期刊数量显著增长,这些期刊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对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借鉴。一般而言,具有影响力的综合学术期刊都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即对标国际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内容和出版形式,面向全球进行学科领域布局,积极主动链接国际创新资源,全面提高科技期刊的标准化、全球化和定制化能力,以确保期刊定位的实现[7-10]。

办刊定位和宗旨是期刊的核心和灵魂,体现其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4]。Nature的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兼顾科技和科普定位,刊发的论文具有较高的新闻性和广泛的读者群。NSR对标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一流综合性科技期刊,致力于发表创新性成果,注重多种形式展示科技政策和研究前沿等科技动态,关注科学的公众传播,以“打造中国本土的国际一流期刊”为目标,在栏目设置、质量控制、出版服务、学术影响力提升举措等方面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2.瞄准国际研究前沿,组约全球顶尖科学家重要研究成果

一流期刊的内涵是发表一流论文,且论文总体具有高水准,外延主要指论文具有较大影响力。对科技期刊而言,就是发表最具原始创新价值的创新成果,在学术指标上表现为期刊国际学科排名位居世界综合或学科领域定量统计排名前5%的期刊,能获得全球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具有很强的学术引领力。

综合性科技期刊覆盖全领域重大发现与重要成果,具备公众传播的内容优势。如早在1975年,Nature就报道了如何制造能产生已知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系,不仅开启了现代抗体工程时代,也是最先报道DNA双螺旋结构等重大科学发现的期刊。2021年,Altmetric评选并公布了2013—2020年最受关注的学术论文,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入选论文数量占总评选论文总数的37%;在入选论文来源中,排名前10位的有5种是综合性科技期刊。

我国以Science Bulletin和NSR等为代表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坚持向世界一流专家学者约稿,发表国内外顶尖学术团队、具备领域引导力的学术文章,将争取高水平成果首发权作为期刊发展重要方向,围绕学科发展前沿热点,通过发表重磅论文持续增强期刊国际化办刊能力。Science Bulletin是我国较早被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之一[11],严格采取科学家办刊机制,依托编委组约“标杆”稿件。2017年,期刊更名后发布的首个影响因子为4.092,其“标杆”稿件的篇均被引频次达到10.2次,对期刊整体影响力的提升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NSR注重学科奠基性、基础性的原始创新成果,充分发挥科学家办刊的优势,在选题、组稿、评审过程中坚决贯彻高标准,确保稿件质量[7],先后邀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等40余位国际一流科学家撰写量子信息、智能材料、光学器件、生物进化等科学前沿领域的权威论文和综述,受到科技界广泛关注。

3.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策划专题专刊和特色栏目

大科学时代,学科之间不断渗透、交叉、融合,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很多研究成果涉及多学科前沿交叉领域,为综合性科技期刊策划特色专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传播优势,这也是体现其办刊风格和突显期刊特色的重要途径[12]。综合性科技期刊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既要突出重点,又要以期刊栏目和专题体现期刊的编辑思想和报道范围彰显自身特色。如Engineering等期刊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选题策划和组稿约稿,发动主编、编委、客座编辑等一对一邀约重磅文章,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作者交流会、学科前沿论坛等发掘约稿对象,走访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团队把握科研进展,组织封面文章、专刊专栏吸引优质投稿等多种措施,全方位展示科技创新进程。2020年,为更好地传播中国抗疫经验,Engineering应急启动“COVID-19”专题,由中国工程院李晓红院长担任专题主编,王辰院士、张伯礼院士和杨宝峰院士担任副主编,集中展现我国在新冠病毒研究和疫情防控方面的成功经验。该专题在国内外获得了热烈反响,部分文章Google Scholar引用次数已超过500次。

4.坚守科学家办刊模式,强化学术把关能力

在期刊国际化考虑因素中,国际编委和国际作者的占比是重要的两项指标。编委作为学术期刊的智囊团,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委团队的国际化程度对期刊学术质量具有明显正向影响。编委会国际化成为期刊国际化的特征之一,是国际数据库审核和考察的重要标准,直接反映期刊在国际上是否被广泛认可。

国际综合性学术期刊一般具有强大的、高水准的编委会阵容,以及精细高效的学科编委会设置和分工。如PNAS拥有31个学科、200多位国际编委,他们均是具有一流学科背景的科学家。Web of Science数据显示,2019年PNAS发表的文章作者来自88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其施引文章涵盖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施引期刊超过2900种[13]。Research形成了以中美科学家为主的编委、作者和读者群体,其海外编委占50%以上。Science Bulletin不断完善编委会和编辑部建设的国际化程度,成立了3个海外执行主编办公室,拥有物理学和天文学、化学与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6个学科领域的100人左右的编委会执行委员会。6位学科执行主编在各自学科领域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分别负责不同领域,且编委会成员都是活跃在科研一线的骨干和中坚力量。NSR编委会团队由198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占58%,国际编委占37%,诺贝尔奖得主4名,在选题组稿及编辑出版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主导全部学术性论文的选题组稿和评审工作。Engineering非常注重编委、作者、审稿人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建立了符合国际学术要求的“匿名同行评议+主编会议”审稿制度,2020年国际编委比例达到51%、国际作者比例达到60%,Scopus总被引次数达到4470次,其中71%的引用来自国外。

5.建立高水平国际化办刊队伍,提升办刊服务能力

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期刊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综合性科技期刊涉及学科领域广泛,高水平办刊人才和专业团队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期刊对国际一流专家学者的吸纳和汇聚能力。

Nature国际化编辑团队为期刊的广泛影响力提供了支撑,其73位编辑分别来自英国、美国、中国、德国等国家,国际编辑人数占比为41%。Cell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和成果串联起来,其发文量排名靠前的作者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瑞士、荷兰、中国、意大利等10多个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科研能力很强的国家,构建出全方位、深层次的国际化。Science Bulletin编辑部学科编辑都具有博士学位,且80%具有海外学习或博士后工作经历,能与编委保持良好的互动,包括定期工作进展汇报、组织召开编委会会议、面对面拜访等,在让编委会“動”起来、加强专业服务意识、拓宽传播渠道等方面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NSR编辑部的科学编辑也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且多有海外经历,另有专职的新闻编辑和美术编辑,确保了高质量的编辑出版和期刊宣传推广工作顺利开展。

6.拓展学术成果传播渠道,学术交流效能显著提升

国际化的科技期刊不仅要体现科学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语言体系,还要符合数字化出版水平和国际传播标准[6]。Nature、Science等都非常注重刊发内容的国际化传播和推广。Nature的办刊宗旨之一就是“确保科学成果迅速传播给全世界的公众,以深入影响其知识、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些期刊通过不断拓展媒体传播内容和方法,依靠专业的媒体人员开展传播运营,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度。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科技与学术出版的结合,催生了形态多样、功能强大的开放科研服务工具;社交媒体、网络社区等共享交流方式地位的不断提升,增强了学术出版的开放传播与服务能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兴起,依靠社交网络平台(在线论坛、博客、微信、Twitter、Mendeley、Research Gate、Kudos等)的非正式学术交流方式发展迅速。在我国学术出版领域,科技期刊在拓展学术成果传播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如Engineering将期刊宣传、组稿工作与中国工程院各学部每年开展的工程科技学术活动相结合,以扩大期刊影响力。

三、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建议

整体而言,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办刊能力在持续增强,NSR等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传播与服务能力有了长足进步,但与Nature、Science、PNAS等国际一流综合性科技期刊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近年来,我国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成一批大国重器,基础研究支撑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从根本上破解‘两头在外问题还任重道远。”[13]这为我国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指明了方向。下文针对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1.加强对顶尖科研成果的吸引力

目前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与国际顶级期刊相比,仍然缺乏对全球顶尖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的吸引力,在吸引国内顶尖成果方面也有明显差距。2020年,NSR引用率前1%的论文比例为8%,被引次数为145次,Nature则高达30%,被引次数高达1000多次。为此,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应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研究团队和期刊的合作,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组织特刊和专题,聚焦热门和前沿科研领域,增加特刊和专题的数量,吸引更多作者投稿;邀请知名专家或研究团队负责组织和编辑特刊和专题,抢占顶尖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增强相关研究内容的社会关注度;转变服务模式,由传统服务模式向知识服务转型,利用新的技术和工具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如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

2.提升期刊品牌辐射能力

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与同领域大刊相比,在发文规模、辐射范围上还有不小差距。以发文量为例,NSR载文量和下载量仅仅约为Nature、Science的1/5,发文规模的差距显示出期刊综合影响力的不足。目前,国际大型出版机构纷纷通过不断强化集群化发展来提升市场占有率,如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旗下的Nature系列子刊已有60多种,几乎覆盖所有的学科领域,同时每年还以3种子刊的速度在扩张。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应进一步加强集群化发展,可借助广泛的学科覆盖性向外辐射创办子刊,以此扩大期刊的影响范围和国际知名度,提升品牌的辐射能力;同时严格遵守同行评审制度,确保稿件的学术水平和原创性。

3.强化国际学术出版传播能力

国际顶级综合性科技期刊经过多年经营,已形成完备高效的公众传播体系。如Nature和Science等期刊均设立了专门的编辑团队,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目前我国学术出版领域,出版与传播供应链技术相对落后,服务对象窄化,市场不健全,科技期刊对接国内外主流数据库、科学社区和各类新媒体平台能力不强,在国际主流检索平台、数据库平台、垂直社交平台、科技传媒平台的可见性与影响力不够。为此,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应加强与国际出版集团的合作,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提高期刊的在线可见性,吸引更多国际读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展览,展示期刊的特色和优势,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增加国际学术出版传播的机会;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学术出版的最新趋势和规范,确保期刊的出版质量和规范性,增加国际学术界对期刊的认可和信任,提升国际学术出版传播能力。

4.打造独立自主的期刊出版平台

我国要建设期刊强国,就必须打造自己的期刊出版平台。目前国外大型出版机构在期刊出版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已经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完善的生产流程,Elsevier、Springer Nature、Taylor&Francis和Wiley四大出版商出版了全球約31%的期刊和42%的论文,获得了54%的引用[14]。虽然我国的科学出版社、中华医学会等机构在国际化出版与传播平台的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但缺少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平台,国内一流期刊主要还是借助国际平台进行集约化出版和传播。为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独立自主期刊平台的资金、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期刊自主出版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强化对期刊自主出版平台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平台的规范运营和出版质量;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对平台的学术水平、影响力、出版道德等方面进行评估,提高平台的质量和声誉。

四、结语

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全球化合作交流,推动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本文通过分析Nature、Science、NSR和Science Bulletin等国内外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历程、路径与策略,总结出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应该从加强对顶尖科研成果的吸引力、提升期刊品牌辐射能力、强化国际学术出版传播能力和打造独立自主的期刊出版平台四个方面发力,切实提高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助力我国科研人员发挥学术主场优势,加速中国与全球科技界的广泛深度融合,不断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丹丹. 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功能实现与路径探析[J]. 中国编辑,2023(3):32-39.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6-05-17)[2023-11-01]. https://www.gov.cn/xinwen/2016-05/17/content_5074162.htm.

[3] 白小晶,翁彦琴,刘灿. 国际典型综合类科技期刊公众传播特点及对我国综合类科技期刊公众传播能力建设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7):917-925.

[4] 吴晓丽,陈广仁.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策略:基于 Nature、Science、The Lancet 和 Cell 的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7):758-764.

[5] 尚媛媛,张琳,曹喆,等. 高水平综合性学术期刊论文科研合作特征与影响力研究:中美发表的Nature、Science论文为例[J]. 现代情报,2022(2):163-177.

[6] 何苗苗. 我国学术期刊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的路径探析[J]. 出版广角,2023(3):60-63.

[7] 高媛,徐秀玲,张冰姿,等. 提质增量,卓越发展:《国家科学评论》办刊实践与进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2):215-221.

[8] 张昕,王素,刘兴平.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J]. 科学通报,2020(9):771-779.

[9] 张莹,白雨虹. 新时代科技期刊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探讨:以Light 品牌期刊集群为例[J]. 出版广角,2022(19):25-30.

[10] 史永超. 抓住机遇,创世界名刊:《Research》创办之路探析[J]. 科技与出版,2019(1):35-39.

[11] 邹文娟,安瑞,肖鸣,等. 学科编辑助力期刊影响力提升的策略与实践:以Science Bulletin 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12):1571-1577.

[12] 卫夏雯,陈广仁. 中文综合性科技期刊专题出版选题方向探析[J]. 编辑学报,2022(3):336-341.

[13] 金鑫,闫群. 《美国科学院院刊》办刊特点及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启示[J]. 科技与出版,2021(10):88-94.

[14] 刘素贞,张冰姿,高媛,等. 国际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及启示[J]. 出版与印刷,2023(5):73-80.

猜你喜欢

办刊综合性影响力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天才影响力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