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类专业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软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01-11张智丰安银凤姜静清赵琳娜张红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校地产教校企

张智丰, 安银凤, 姜静清, 赵琳娜, 图 雅, 赵 芳, 李 艳, 张红梅

(1.内蒙古民族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43;2.内蒙古通辽市蒙古族学校,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1 研究和改革背景

为改变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不强、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缺乏、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脱节、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学校启动了一系列校企合作项目,高度契合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等战略[1],有效地解决了学校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不匹配问题,提高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自2009 年学校与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启动校企合作项目以来,充分利用双方优质教学资源,校企双方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包括“3+1 实训”、 专业共建和学院共建,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2]。 经过13 年校地企协同育人教育改革探索与研究,逐步构建了全面深入贯彻以学生培养为中心,以不断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校地企协同育人为手段,以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软模式”,其核心内涵为:建立了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校地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实现了“五结合五共建”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校地企深度融合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软模式”

2 研究和改革实践

2.1 教育教学举措

(1)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共建培养方案。 建立灵活的专业优化机制,确保专业建设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根据产业的动态发展适时调整专业设置。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专业实际,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反向设计,正向实施,以OBE 理念重构课程体系。 将学科基础课程的学分比例提高至30%左右,把专业主干必修课比例降至10%左右,保证实验实践课程比例不能低于30%, 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同时将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大类层面打通,以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扩大学生宽广、深厚的知识面,加强综合素质教育[3]。

(2)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共建课程资源。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将企业的软件开发项目进行简化,分解成与理论教学知识点对应的案例,实施案例化教学。 校企共同开发视频、习题、项目案例等课程资源[4]。校企合作开发10 个技术方向的300 多门课程,50 个实训案例。 合作建设自治区一流课程1 门、自治区精品课程3 门、慕课1 门、在线开放课程5 门、优秀课程3 门。

(3)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联合建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课程设计、项目实训、 毕业实习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提供素材。 校企共建2 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7 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 个IT 产业园,学生大四一年全部在企业顶岗实习,提前融入真实工作场景。

(4)教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共建双师队伍。 合作企业选派优秀的工程师、项目经理承担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训等教学任务;同时选派高级工程师到学校培训专业教师。学校教师到企业参加项目开发,进行实践锻炼。双方师资还围绕教育教学、新工科、产教融合等课题开展教学研究及相关奖项申报,以教研教改促进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与工程能力同步提升。 平均每学期从中软聘请6 位工程师,引进7 位双师型教师, 选派8 位教师赴企业培训,企业工程师入校培训20 位教师。

(5)协同育人与三方共赢相结合,共建协同机制。 自2015 年开始,校地企先后成立“内蒙古民族大学中软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中软产业学院”,从体制上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设置校地企合作办公室等机构,以理事会形式共同管理、共建协同管理机制。 从制度上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推进校地企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体制、制度层面上建立校地企有组织、 紧密合作的三方共赢协同育人培养机制,能有效地实施共建共育,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企业获得所需人才,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5]。

2.2 理论成果

2009 年以来,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 项;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1 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2 个;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 项;获批“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联合基金项目”1 项; 获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3 项;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3 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 项、三等奖1 项,获2019 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1 项。

2.3 实践成效

(1)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五年,在校学生科创比例达60%,在全国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 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127项。

2016—2022 年,共计1015 名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其中在一线和省会城市从事本专业工作学生281 人,占27.7%。 根据麦可思数据,2020—2022 届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分别为80%、70%和82%; 平均月收入分别为5899 元、6062 元和6202 元,分别高于全校同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33.1%、26.4%和32.5%; 就业满意度分别为:76%、79%和89%。

(2)教师教学能力突出,工程应用能力显著提升。近5 年来,引进7 位双师型教师,选派8 位教师赴企业培训,企业工程师入校培训20 位教师。获自治区、校级教学名师称号各1 人,获优秀主讲教师称号2 人、优秀教学质量奖3 人、教师教学技能奖8 人。 学院王庆虎老师开发的“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平台”,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9 所高校推广。

2.4 社会反响(包括成果的推广应用)

近五年,兰州理工大学、黑河学院、呼伦贝尔学院等20 多所高校同行到学院考察、交流。目前该成果已在区内外近9 所院校推广并实施。

2021 年,“需求导向,创新‘四融合四共建’合作机制—内蒙古民族大学/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综合实训基地”, 入选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

2019 年学校与中软国际联合主办了 “产教融合助力高新产业发展论坛”,国内12 所高校参加会议,副校长任军做题为“校地企三方协同,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另外,该成果在“教育部·中软国际2017 产学合作研讨会”“中国校企合作软件人才培养高峰论坛”(2016 年)等会议上进行重点推介,受到同行专家高度评价。

2017 年12 月14 日, 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卫视频道晚间新闻播出内蒙古民族大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改革。 2019 年搜狐新闻报道了我校与中软国际联合主办的“产教融合助力高新产业发展论坛”。

3 特色和创新

3.1 打造了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校地企协同育人共同体

地方政府引进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企业将研发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建在学校,为学生营造工厂化的学习和实训环境,实现做中学;学校引进优质企业资源, 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高校、地方、企业三方在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分别发挥直接主体、基础主体和重要主体的作用,有机结合需求链、产业链、信息链、资金链、人才链,建立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三方紧密协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图2 所示。

图2 计算机类专业的校地企协同育人运行模式

3.2 创新了产教深度融合的计算机类专业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以学生培养为中心,以不断提升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成果产出为导向,以“五结合五共建”校地企协同育人为手段,完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衔接的专业体系, 基于OBE 理念健全知识、素质与能力融合的课程体系,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软模式”改革,充分发挥学校丰富的办学经验、地方的政策优势以及企业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就业渠道,整合三方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软硬件条件、一流的教学及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化解企业需求侧与学校供给侧不匹配的问题,创新了产教深度融合的计算机类专业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3.3 形成了产教深度融合的“三二一”实践育人体系

通过校地企三方协同,合力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双方师资共同负责课程设计、课程实训、双创教育、学科竞赛、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校地企共建、共管、共享实习实践基地、IT 产业园,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将实践资源、教学环节全部纳入在线教学云平台,全方位促进工程素质培养,形成了产教深度融合的“三二一”实践育人体系,如图3 所示。

图3 产教深度融合的“三二一”实践育人体系

“三” 是指三基地, 即建设校内实践基地(2个)、校外实践基地(7 个)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实践育人体系提供硬件支撑。

“二”是指二双,即双平台,搭建中软国际在线云教学平台和大数据教学平台, 实施O2O 模式人才培养;双师资,双方师资融入整体实践教学方案、学科竞赛和双创教育当中。

“一”是指一园,即IT 产业园,校地企共建IT产业园,通过园区提供企业真实的实训环境和实训项目,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 解决学校学生实习和就业问题、企业用人问题、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

4 成果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教育, 厚植学生品德修养。 把立德树人贯穿到育人全过程,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从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学术志向和专业伦理几个层面进行价值引领,促进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

进一步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工作, 落实OBE 理念。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整合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加速推进计算机类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落实OBE 理念。

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落实持续改进机制。 修订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落实“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成果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校地产教校企
校地协同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