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MO 理论框架的创新创业师资建设现状与实践策略研究
2024-01-11高佳葆
高佳葆
(大连财经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党的二十大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把创新创业、人才、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性摆在了突出位置。党和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1]。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优化结构激发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发展新动能逐渐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层教学组织改革的热点问题。由于“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融入时间不长, 对如何构建专业优势突出、学科有效融合互补、具有良好创新意识且竞争实力强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目前仍缺乏系统探讨。因此,基于AMO 理论框架,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实践策略。
1 基于AMO 模型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困境分析
创新创业时代的来临,对创新创业教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对国内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兴起的时间比较晚,有利于其运行的环境也在逐步建设之中。受知识储备、实践能力、资金、技术、平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1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均衡
当前,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缺乏“产教研融合”教学队伍理念,教师固守自身专业,无法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此外,创新创业教师培育力度不够,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创新创业教师缺乏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的意识,也缺乏对企业先进技术与最新工艺应有的敏锐度,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与项目未能形成有效的融合是普遍现象, 产业链、价值链与创新链相脱节。需基于校企合作和产教研融合,构建教师培养体系,促进校企共同体发展,实现资源共享。
1.2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缺乏动态能力提升激励机制
大部分创新创业教师的知识体系都不够丰富,实践经验匮乏, 对教学实践与教学科研无法融通。此外,通过现阶段的评估激励体系来看,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职称评审、教学考核以及成果转化等领域,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撑[2]。 要构建专业优势突出、学科有效融合互补、具有良好创新意识且竞争实力强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需对创新创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 对师资队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锻炼,构建动态能力提升激励机制,由此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专业能力。 这样的师资队伍,有助于为国家培养科研能力突出与较高创新水平的人才,才能在教学中渗透科研成果, 为学生呈现最新的研究成果,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助推创新创业与产教研融合。
1.3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动力不足、 信息沟通协作机制不完善
大部分高校制定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对各职责任务进行了细化,但教师的配合和交流互动太少,无法进行互相促进、互相帮助,不能为队伍任务的完成而共同发力[3]。 上述现状直接导致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共同目标缺乏,队伍建设长远规划不足,信息沟通协作机制不完善,信息沟通协作意识缺失。 因此,如何激发创新创业教师的工作热情、统一队伍组织目标、提高队伍组织成员认同度、培育优良师德品格、 提升学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互补融合和协同创新是当前重点。
2 基于AMO 模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内涵分析
阿佩尔鲍姆(Appelbaum)最早提出AMO 系统理论框架, 认为组织绩效可通过影响个体能力(Ability)、动力(Motivation)和参与机会(Opportunity)这三个核心维度来驱动[4]。 依此逻辑,基于AMO 理论框架, 针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存在结构不均衡、缺乏动态能力提升激励机制、动力不足、信息沟通协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分别从教师能力(A)、教师动力(M)、教师机会(O)这三个方面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分析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分析模型
2.1 创新创业教师能力
在AMO 框架中,能力(A)主要是指能够帮助个体有效完成工作的知识、 能力和技能。 可结合AMO 框架以及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和基础,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来源进行研究,借助培训与招聘等模式,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数量优势。 重视内容的可行性与培训方法的丰富性,通过常用方式、 教学经验与相关理论等方面的培训,逐步增强创新创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根据绩效目标,对教师的技能、理论知识储备进行探索,有助于展开培训工作,为创新创业教师综合素质的优化奠定基础。
2.2 创新创业教师动力
在AMO 框架中,动力(M)主要是指个体具备了完成目标的意愿。 创新创业教师积极工作的兴趣,既与其学术积极性、荣誉感等密切相关,还与体制的激励策略具有紧密联系。高校通过制定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并对其进行贯彻落实,应用各种激励策略, 从而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工作热情进行调动,保障教育过程与人才培养规律相匹配。 高校通过退出机制、队伍目标任务、队伍激励机制、成员构成以及队伍业绩标准等层面, 制定并实施标准的、具有引导性的政策, 让创新创业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并制定教师培养方案,与高校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建设培训能力互认、工作量互认、职称互认以及考核结果互认等机制,提升队伍管理的适应性[3]。
2.3 创新创业教师机会
在AMO 框架中,机会(O)主要是指对个体行为起到推动或阻碍作用的外在影响因素。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离不开“学”与“教”两者行为的一致性。高校需构建有助于调动创新创业教师主动性与创造性、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能够优化教学过程的平台。在具体操作中,需与创新创业教师能力、队伍结构等层面有机融合,明确组织权利与责任,构建信息交流互动机制。 在整合资源,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有效透明的沟通渠道。 对内强化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转化,对外推动技术创新、促进教育与产业改革,为各地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基于AMO 模型,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分析模型,打造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其特征与优势包括:融合创新、目标清晰、结构多样。
3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策略
3.1 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跨学科协同作战能力
依据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分析模型,可建设一支少而精的专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老、中、青相结合,通过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不断丰富年轻教师的产学研融合经验,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跨学科协同作战能力。引导不同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教师组建课程组、课群组,构建专业优势突出、学科有效融合互补、具有良好创新意识且竞争实力强的师资队伍。 把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从而为创新创业综合能力体系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将那些工作认真努力、绩效优异的创新创业教师纳入样本之中,同时,与队伍其他成员进行比较分析,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点有机融合,面向教师的能力状况展开培训工作, 通过教师发展中心,实施教学资源开发、 教案设计以及课题申报等项目,推动创新创业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水平不断优化[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围绕当前发展状况,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加持下,选择综合素质优异、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深厚的青年骨干教师,当作专业教育和教育相结合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以教学为核心的基础上,借助教学过程,为科研创新提供强大助力,并以最新科研成果为例组织教学,让这两者转化成互相作用的共赢关系,构建专业优势突出、学科有效融合互补、具有良好创新意识且竞争实力强的师资队伍。
依据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分析模型,构建动态能力提升激励机制,创建虚拟教研室,逐步优化远程“会诊”效果。 对创新创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锻炼,由此提升师资队伍信息沟通以及队伍协作能力。通过非物质精神激励,能激发员工内部动机。 可选派青年教师在骨干教师带领下,到合作企业以及合作机构参与专家智库咨询和行业标准设计等工作中,提升行业话语权,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工作与先进应用技术研发项目, 逐步优化青年教师的创业能力、提高其创新水平,对队伍主力军进行培育,不断改进教师的培养理念。 引导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并从经费等方面提供有效助力,通过实践活动挖掘新的模式,拓展教学内容,构建跨专业思维模式,构建相应的教育机制。 这样的师资队伍,有助于为国家培养科研能力突出与较高创新水平的人才,才能在教学中渗透科研成果,为学生呈现最新的研究成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非常有利。
3.2 激活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实践育人动力
依据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分析模型,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健全相关政策引领,构筑有效的创新创业教师发展途径。高校应通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成员退出机制、队伍目标任务、队伍激励机制、成员构成以及队伍业绩标准等层面,制定并实施标准的、具有引导性的政策,让创新创业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并制定教师培养方案,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3]。 为教师创造培训教育、沟通协作的良好条件,通过职称晋升和评奖、考核评估,逐步提升成果权重,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教师晋升的通道, 拓展创新创业教师发展空间,在当前师资队伍中挑选储备力量, 给予相应激励,将其培养成学科带头人或者创新创业教育专家。
依据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分析模型,建设培训能力互认、工作量互认、职称互认以及考核结果互认等机制,提升队伍管理的适应性,合理应用评估结果进行短期激励结合长期激励的双重激励[3]。如何激发创新创业教师的工作热情、统一队伍组织目标、提高队伍组织成员认同度、培育优良师德品格、提升学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互补融合和协同创新是当前重点。 例如对于获得优秀成绩的教师,可以给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如评优、适当增加绩效工资、发放奖金等。通过引导师生共同努力,充分落实优势项目,贯彻实施具有突出适用性的激励及分配机制。
3.3 创造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服务地方机会
依据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分析模型,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示范作用,为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创造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服务地方机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精神、思维以及升华价值观、人生观、创业观的一种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特定知识教育的范畴。 通过创新创业教师的项目申报和成果发展应用情况、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训课程、借助创业孵化等一系列活动,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对接。围绕校企深层合作、课程研发落实,通过打造“专创融合”新型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等,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校地、校企协作,借助清晰的创业教育目标的导向,确保区域经济高效、创新、有序、健康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带来可靠的人才助力[5]。
依据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分析模型,充分展现高校人才培养优势,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当地经济发展目标进行有机融合,对校企融合培养人才机制进行改进。借助企业挂职与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等形式,鼓励基层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活动,让其经验更加丰富,增强其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在选题上,可围绕学生和企业需求来展开,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3]。 创新创业教育和外部相关因素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企业导师,通过校内外实践基地和综合实践平台改进交流机制,进行有效管理,围绕激励与选聘和培养等层面不断健全相关制度规定,优化校外兼职教师的服务能力、提高企业导师量和企业经费投入量。 例如大连财经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对核心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基于“沉浸式”项目驱动的产学研融合创新实践基地研究, 通过整合资源、科学管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为师生参与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3.4 建立有效透明的信息沟通协作机制
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仅要完善“硬性”的质量指标,而且要建立有效透明的沟通渠道。依据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分析模型,可结合高校的办学特色与区位特征,有意识地构建特色化的实践活动形式, 以活动品牌凝练创新创业文化特色。因此,加强信息沟通协作机制,打造特色化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文化,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层教学组织关注和改革的重点。例如对政策相关信息进行共享,积极推广教育成果,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创建踊跃参与的教育气氛,构建目标感,提升人员的认同感;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中构建良好的师生交流互动机制, 举行丰富多彩的技术创新活动,为师生共创夯筑基石,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氛围,完善信息沟通反馈的机制。
4 结语
高校若要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就必须借助校企合作、企业挂职与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等形式, 鼓励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活动,让其经验更加丰富,增强其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将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能力、技能以及职业素养。 深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优化结构激发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发展新动能,也成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撑,进而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服务。 基于AMO 模型,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研究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构建路径,给出具体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针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存在结构不均衡、缺乏动态能力提升激励机制、动力不足、信息沟通协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分别从教师能力(A)、教师动力(M)、教师机会(O)这三个方面构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分析模型。通过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跨学科协同作战能力、激活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实践育人动力、创造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服务地方机会、 建立有效透明的信息沟通协作机制,进一步深化高校资源整合、过程管理和制度建设,引入更多校外资源,服务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 本文所提出的一些观点,以期可为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效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