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以冲突何时了

2024-01-11

大江南北 2023年12期
关键词:犹太巴勒斯坦犹太人

□ 易 化

自10月6日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哈马斯武装用火箭弹袭击以色列,遭到以色列军队的疯狂报复以来,巴勒斯坦平民正经受着以色列的大炮飞机导弹的狂轰滥炸,双方有超过万计的无辜平民死于战火,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引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愤怒和谴责。此次巴以战争必将对巴以关系造成巨大影响,也将对世界局势带来巨大影响。为了了解巴以冲突,我们需要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历史作些叙述。

犹太人在以色列的历史

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东接约旦,东北部与叙利亚为邻,南连亚喀巴湾,西南部与埃及为邻,西濒地中海,北与黎巴嫩接壤,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属地中海气候,地势东高西低。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52万平方千米,目前实际控制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98千米。建国时首都为特拉维夫,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但未获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截至2022年9月,以色列总人口为959万人,信奉犹太教,境内也有信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阿拉伯人。

1947年联合国决议下的巴以分区

1967年中东战争前的巴以控制区

2000年巴以的实际控制区

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支脉,起源于约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后因躲避自然灾害迁徙至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因而得名“希伯来人”。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在过去3000多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这块地方为自己民族和精神生活的“圣地”和“上帝应许之地”,在犹太教义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是现代犹太教传统的重要基础。根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的先祖亚伯拉罕原来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后受神呼召,迁居至迦南。以色列的先祖亦曾南下至埃及寄居,被埃及法老奴役400年。直至公元前14世纪,在先知摩西的带领下,犹太人才逃离埃及,回到迦南定居,并逐渐占领当地。

公元前1000年左右,大卫王建立以色列国,将都城迁到耶路撒冷,在位33年。其子所罗门接任王位,在耶路撒冷大兴土木,建筑堡垒、宫室和圣殿。所罗门王统治时期是以色列历史的黄金时代。公元前931年所罗门死后,以色列王国分裂为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居住在南部犹大地区的人被称作犹太人,居住在北部以色列地区的人保持以色列人的称号。因而,犹太人与以色列人一样,都具有种族、民族、地名、国家的多重意义。

公元前722年,北方的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所灭,南方的犹大王国作为亚述帝国的附庸国苟活。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国派兵攻打犹大王国,耶路撒冷很快沦陷并遭到巴比伦军队的烧杀抢掠,圣城被毁,大批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留下的只有一些老弱病残。这次事件史称“巴比伦囚虏”。

被掳往巴比伦的犹太人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在一些祭司带领下在巴比伦建立犹太会堂,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并开始编纂犹太教典籍《圣经·旧约》。

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灭了新巴比伦王国,颁布“居鲁士文书”,允许犹太人回故地重建家园。公元前520年,犹太人开始在耶路撒冷重建第二圣殿和城墙,即今西墙的一部分。

公元前37年,罗马帝国占领以色列,将犹太领地变为罗马“犹太行省”,由罗马总督管治。公元66年和132年,当地犹太人发动了反抗罗马帝国统治的犹太战争以及巴尔柯赫巴起义,但均遭到罗马军团的镇压,犹太人被驱逐出这一地区,并将该地改名为“叙利亚-巴勒斯坦”,从此以色列地、犹太地又多了一个名字——巴勒斯坦。此后千余年,除小部分犹太人留在巴勒斯坦外,绝大多数犹太人去了欧洲和其他大陆,此地一直为阿拉伯人居住。

公元638年,阿拉伯帝国夺取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的1000多年,数个穆斯林帝国统治过这个地区,包括: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法蒂玛王朝、塞尔柱帝国等。1291年,埃及马木留克王朝攻占耶路撒冷,统治巴勒斯坦地区长达226年。1517年,埃及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勒斯坦地区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份。至1918年奥斯曼帝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1920年巴勒斯坦由英国托管到1948年。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近几个世纪以来,诸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1800年,据奥斯曼帝国人口统计,在巴勒斯坦地区总人口约30万,其中犹太人约1万人,占总人口3%,基督徒占10%,穆斯林占87%。

犹太人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来到中东定居,并从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1896年,基于犹太人在东欧受到种种迫害,维也纳的犹太人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了“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该运动号召散居全世界的犹太人“回归故土”。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机构相继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4万余犹太人返回定居,至1914年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总人口约9万4千人,占总人口70万的13%。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为拉拢犹太人,于1917年由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一战结束后,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国决定将今叙利亚地区转交法国,将今伊拉克地区划给费萨尔·伊本·侯赛因;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其余部分。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外约旦地区划归约旦哈希姆家族管理,西部内约旦地区被正式称作巴勒斯坦地区为英国管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犹太人掀起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1931年犹太人在约旦河西岸今巴勒斯坦地区有约17万人,占当地100万总人口的17%,另有基督徒占9%,穆斯林占74%。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导致爆发冲突。

1933年,纳粹在德国上台后开始驱逐犹太人,同期美国经济大萧条引发反犹风潮拒绝接收犹太移民,而此时中东相对平静,导致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42年后,德国纳粹屠杀了约600万犹太人,犹太人纷纷逃离。1944至1948年之间,约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其中包括在上海的部分犹太难民。1947年,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犹太人63万,占当地总人口197万的将近1/3,已拥有6%的土地。

以色列复国和中东战争

犹太人的移民数量的骤增,必然伴随与阿拉伯人冲突的剧增,而犹太人复国主义的情绪也随之高涨。分别建立犹太人以色列国和阿拉伯人巴勒斯坦国的两国分治理念获得联合国支持。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表决《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包括英国),通过了“联大181号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划分为两个国家;约旦河西岸划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分治,分为多块交错的领土,两国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争议较大的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避免双方发生冲突。分治方案在已开发领土上大致采取照顾传统聚居点、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则,但考虑到未来大量犹太难民的迁入,将南部人烟稀少的内盖夫沙漠划入以色列国,故犹太人以相对少的人口占据较多的领土。联大决议使当时实际只控制了巴勒斯坦6%土地和只占巴勒斯坦总人口1/3的犹太人得到了巴勒斯坦地区56%的土地(约1.52万平方千米),而已经控制了巴勒斯坦94%的土地和占巴勒斯坦人口2/3的阿拉伯人仅得到43%的土地(约1.15万平方千米)。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阿拉伯国家联盟认为联合国无权干涉当地事务,坚持不让以色列复国,作为占领和托管方的英国对决议表决弃权。于是,阿拉伯联盟国家对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犹太人组织民兵部队展开还击,引发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

战争以以色列取得胜利而结束。大量的阿拉伯人在冲突中被迫逃离,以色列在战争取胜后,并不许这些巴勒斯坦难民重返家园,但承认留守的阿拉伯人拥有以色列国籍,联合国估计有71万多阿拉伯人流亡,后来称为巴勒斯坦难民。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随着1948年的战争,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迁入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难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剧增两倍,将近85万名散居阿拉伯各地的犹太人中,有约60万人迁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则移民至欧洲和美国。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被承认为联合国成员国。

然而,巴勒斯坦的问题并未解决,巴勒斯坦难民涌入周边国家给这些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被赶出家园的巴勒斯坦人必然会反抗。而以色列又通过1956、1967、1973、1981年的第二至第五次中东战争,大量蚕食巴勒斯坦人的土地,造成新的难民。

1964年5月,巴勒斯坦地区的各个民族主义组织和游击队,在东耶路撒冷召开第一次巴勒斯坦国民大会,宣布建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其宗旨为通过针对以色列的武装斗争实现巴勒斯坦解放。旗下最大的武装派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法塔赫)声称“永不向以色列人和解”,对以色列不断发起暴力袭击和大大小小的战斗。其领袖就是亚西尔·阿拉法特。长期的“以暴制暴”,结果是双方焦头烂额,两败俱伤。

巴以和解进程的挫折

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占领了联合国1947年决议中划分给巴勒斯坦的全部领土。联合国安理会以15票全票通过了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离占领领土,回到战前状态,包括约6000平方千米的约旦河西岸,和360平方千米的加沙地带。这是巴勒斯坦和阿拉伯方面所能接受的巴勒斯坦国土面积的底线。而第242号决议也成为了目前为止凝聚了最多国际共识的“两国方案”。

为了推动这个“两国方案”落实,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后,联合国安理会又追加通过了第338号决议,再次要求以色列归还1967年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但是,以色列虽然撤出了加沙地带,还在加沙周边修筑隔离墙围困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也没有撤出约旦河西岸,还不断扩大在西岸的定居点。而巴勒斯坦这边,对于被占领土的抗争也一直在进行。

但“两国方案”,已经开始发挥出和平解决巴以问题的作用。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而后,以色列时任左翼领导人拉宾等人,也意识到长期对抗对两个民族都不利,只有通过和平和政治解决的方式,才能为双方带来长治久安。

1993年,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阿拉法特,在美国的斡旋下,签署了《奥斯陆协议》,双方承诺停战。1994 年10 月,以色列总理拉宾、外交部长佩雷斯和阿拉法特因此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但是,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激进派眼中,他们则成了各自民族的“叛徒”。1995年11月4日,拉宾被犹太激进分子刺杀身亡,中东和谈进程遭受重创。与此同时,巴勒斯坦人那边的激进分子也开始行动起来,成立于1987年的比法塔赫更具原教旨主义性和暴力性组织“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趋于活跃,号称要不惜一切代价搞“圣战”,坚决不同以色列“共存共处”,主张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从地中海到约旦河的、政教合一的巴勒斯坦伊斯兰国。

2004年11月,阿拉法特离奇死亡。随后,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中,激进且非常崇尚暴力的哈马斯后来居上。2006年,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第二次立法委员会选举中拿到132个席位中的76席,成为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立法会第一大党,获得了组建政府的机会。随后,哈马斯和法塔赫开始了十年多的内战,最终法塔赫撤离了加沙地带,退守约旦河西岸。

2004年,哈马斯创始人亚辛被以色列的导弹“定点清除”,但后亚辛时代的哈马斯却变得更激进。他们坚持“三拒绝”——拒绝承认以色列、拒绝放弃暴力、拒绝接受巴以已签署的协议。为了实现目的,不惜付出代价,甚至是同归于尽。

“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问题正确选择

巴以冲突反复上演,根本原因是中东和平进程偏离正确轨道,“两国方案”基础不断受到侵蚀,联合国相关决议没有得到切实执行。对于这片战乱不止的土地怎么办,中方明确表示:巴以双方回到联合国安理会1967年242号决议的立场上来,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这样才能实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和平共存、阿拉伯和犹太两大民族的和谐相处。

美国是偏袒以色列的,将巴勒斯坦人民的反抗视作恐怖主义行为,将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视为“自卫行动”并予以支持。这种拉偏架的姿态在上届美国政府达到了顶峰。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做了这么几件事: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刻意在巴勒斯坦“灾难日”将美国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到了耶路撒冷;支持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领土扩建定居点;断绝对巴勒斯坦的财政援助,压缩对巴勒斯坦难民的人道拨款,关闭巴解组织驻美办事处。据开源数据披露,犹太裔富翁谢尔登·阿德尔森以个人名义捐赠了7500 万美元给共和党助选。这一轮巴以冲突之后,美国依然选择一边倒地支持以色列。美国不仅派出两艘航母前往地中海,也第一时间给以色列提供军援。10 月18 日,拜登还访问了以色列。

为了推动停火降温、回归和平,巴以冲突一开始,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就同一系列相关方进行了沟通对话。10月13日,王毅在和来华访问的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共同出席记者会时,明确阐述了中方立场:问题的根源在于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夙愿迟迟未能实现,在于巴勒斯坦人民在历史上遭受的不公一直未能得到纠正。推进“两国方案”的正确路径是尽快恢复和谈,各类促和机制都要发挥积极作用。他呼吁在联合国主导下,尽快召开更大范围、更加权威、更有影响的国际和会,凝聚国际促和共识,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

王毅先后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土耳其外长费丹通电话,商讨“两国方案”如何实现。与此同时,为推动停火止暴、局势降温,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已经与中东各国展开了一系列交流互动。

这些频密的行动,显示了中国对当前冲突局面的担忧。中国向世界发出呼吁:以色列有建国的权利,巴勒斯坦同样有建国的权利。以色列人已得到生存保障,巴勒斯坦人的生存谁来关心?犹太民族已不在世界上颠沛流离,巴勒斯坦民族何时才能重返家园?这个世界存在各种不公,而对巴勒斯坦的不公已经延宕了大半个世纪,承接了几代人的痛苦,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猜你喜欢

犹太巴勒斯坦犹太人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自尊
天下
巴勒斯坦 女孩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阿莱雅维的《犹太女》
巴勒斯坦冲突再起
英国社会是如何对待犹太人的(1066-1656年)
巴勒斯坦发生校车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