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长松,一个爱农“探路人”

2024-01-11许湘山李荣桦时庆涛

大江南北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小姚老姚茬口

□ 许湘山 李荣桦 时庆涛

“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乡村振兴再发力。”这是对江苏省兴化市陈堡镇农艺师、农业关工委副秘书长姚长松的真实写照。从村里农技员,到公社农科站农技员、副站长、高级农艺师,退休后成立蔬果专业合作社基地,为村民示范,终于在农田里做出了大文章。

“集聚农业”,培养新型农民

老姚长期吃农业饭,对“三农”演变曲折比较了解,大批青壮年农民进城或进厂打工,农村劳动力出现了严重断层。“三农”虽告别了刀耕火种年代,但光靠一板一腔、周而复始地种地,发展太缓慢。比如夫妻俩种200亩田,算种田大户了吧?但稻麦两季,亩产纯收入也不过400到500元左右,两个人收入还不如在厂里打工挣得多。只能马马虎虎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如果是单个种田户,肯定维持不了一个家庭。这说明,单一的传统农业早已留不住青年农民,这是导致农村劳动力老化断层的根本原因。如何把在外的青年农民吸引回乡,让在外有资本积累的人有兴趣回乡创业?于是,老姚成立了“黄舍村蔬果专业合作社”,在自己的基地探索了一种“集聚农业”,即在同一亩田,巧妙利用茬口释放土地能量,产出要高于传统农业的3~4倍,在田头泥土里做出大文章,为乡村振兴增添后劲。

姚长松(左二)在“兴化市青年农民创业示范园”揭牌现场,介绍带领青年农民创业的经历

青年农民姚华远,在张郭镇一个厂里打拼多年,早已成家了,但还没有立业。他把心中的苦闷说给伯伯姚长松听。老姚建议说:“你年轻有文化,到我这儿干,我的基地就当你创业的试验场,成熟了,你可自主创业。”小姚真的来了。老姚与别人不同,也没有急于先教小姚这个那个,他知道小姚是带着极大期望来的。他先让小姚熟悉情况,弄清这个产业的概念,把现实与期望吻合起来。心静了,情绪不浮躁了,这便是创业的开端。小姚学习认真,干活不怕苦和累,选种、育苗、移栽、管理、销售,整个过程全面参与。老姚又与别人不同,传授技术从不就事论事,他不只讲品种、茬口、土地和水等与生产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讲自己的失败教训、曲折经验。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比“核心”技术传授还重要。

一年多实践下来,小姚跃跃欲试。老姚说:“且慢,你还不够成熟。一个成功的农场主,不仅要懂得生产技术,还要懂得管理环节,会管理才会出效益。”老姚放手让小姚担纲管理,生产环节、茬口布局、季节把握、防病治虫、产品销售、人员调配等等,让小姚当“主帅”,学创业本领。第二年,为了减少小姚初创业的风险,老姚在四林村“割让”出一块60亩的生产基地交给小姚;2018年,小姚又接管了老姚在曹黄村的60亩基地。从事27年蔬果生产的老姚,基地在手上,当个甩袖子掌柜也能赚到钱,但为了小姚创业、立业,他全面让出。成了新农场主的小姚,家大业大了,在家开小超市的妻子也到农场参与生产管理,当助手。小两口一年产值100多万元,纯收入不少于50万元。

“三农共振”,释放最大能量

老姚认为,要在土地上做足农民创业的大文章,实现“三农”齐头并进发展,关键要让客体农田和主体农民,踏上高效运转的轨道;要寻找政策扶持,联系种田大户,帮助流转土地,服务新办合作社,培训经营主体带头人等。2012年,时任省委书记李源潮到黄舍村考察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时,老姚介绍了合作社“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的经济效益,李书记当场予以肯定说,老姚打造“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的田园效益模式,值得在面上推广!

姚长松充分利用土地,做到人田双不闲,土地高效产出。从品种到茬口精心布局,前茬番茄结束,后茬不是套种丝瓜,就是栽一熟水稻。扳扳指头算得出,亩产番茄一万多斤,平均价格9毛,亩万元足足有余;秋茬套种水稻,亩产千斤不成问题。“种田也能赚钱”,让一批批中青年农民拜老姚为师,另立门户辟地10亩、20亩、40亩、60亩不等,创办蔬果专业基地。“老鸡孵小鸡”,产生了连锁反应,形成了规模,自然会把市场拉到田头,生产不愁,销路不愁,“苏中番茄第一村”应运而生。

“示范探路”,助力乡村振兴

怎样把农业产业的风险降低到最小,解决农业“望天收”的现实问题?虽然现在水利设施完善,但仍不能排除天文地理气候变化的影响。老姚重点探索蔬果生产的茬口布局,合理套种,正常年景套茬能锦上添花,遇到灾年能弥补损失,不至于一个天灾伤了一个产业的元气。他连续3年试种秋丝瓜,立秋前播种,育苗时间约20天,移栽到大田,一个月后上市。这个时候是市场的空缺,价格不比早丝瓜低,甚至还高,而且持续时间长,天冷的时候,可在钢架上加盖塑料布,卖到打霜才结束,经济效益平均每亩2000多元,高的可达6000多元,比套种水稻高2至3倍。老姚今年又提出“亩产千斤粮、双万钱”的口号,他在为此模式推进而艰苦探索。

老姚凭多年的蔬果种植实践,在自己家庭农场试种,把风险留给自己,为青年农民创业探路。先说连作障碍。生产基地不可能年年换田块,而蔬果生产如在同一块地上生产,产量一年好,二年还可以,三年只能马马虎虎,但果实口感变差,再向下会叶枯死苗。那就通过套种轮茬解决这个问题。轮茬套种什么好呢?老姚先试行的种水稻,产量倒可以,但在钢架内栽稻、收割、脱粒只能靠人工,太费时费工。去年,老姚从扬州农业大学引栽一种紫色小茨菇,试栽5亩。这种茨菇肉紧,吃口好,和肉一起红烧,常常吃光了茨菇只剩肉。这种茨菇理论上亩产2000斤。去年老姚亩产收上来只有1400斤,原因是还有茨菇丢在泥土中。去年采茨菇先用水冲,但茨菇不上浮,下沉在水中。用人工挖,一人一天连泥带水只采个百十斤,工作量太大,但采上来的茨菇确实好销,一个上海人买了几百块钱茨菇带走。老姚没有放弃,今年又试种,同时请教茨菇盛产区宝应的同行,他们说用机器水枪冲,冲后放水,茨菇都沉在泥土上,用人工拾。为此,老姚又买了机械设备,今年改“挖”茨菇为“拾”茨菇。他根据去年销售算了笔帐:批发加零售(批发5元/斤,零售7元/斤)平均5元多1斤,亩产值可达1万元。老姚把这些探索后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推广给青年农民,助创业者的产业更健康兴旺发展。

老姚给青年农民带路的同时,重点放在探路上。他说:“现在我又上岗,就职镇农业关工委副秘书长,带领青年农民创业的担子更重了,但对我这个挚爱农业的人来说,又一次提供了发挥余热的平台,也更有奔头了。”

猜你喜欢

小姚老姚茬口
半页作业
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三只铃铛
弯腰
荞麦轮作倒茬对比试验
在父亲的狂揍中长大,我不怪他
茬口的熊
玉米‖花生茬口对冬小麦旗叶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我与老姚
那些年我们遗落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