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的会计学专业教育质量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以唐山学院为例
2024-01-11田雨绯马丽亚
田雨绯,马丽亚,李 凤
(唐山学院 会计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0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会计学人才的主力军,在为社会输送具备职业判断能力与专业水准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中重要的价值评价标准,新技术的涌现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日趋复杂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专业教育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1]。
已有研究中,学者们以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对高校专业教育与能力培养的满意度为切入点,从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用人单位需求的角度对教育质量展开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董小平从服务视角出发,把高等教育质量视为高等教育服务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同等的程度[2]。周长梅认为,专业教育质量是指培养的专业人才是否符合并满足社会某一专门领域或岗位工作的需要[3]。基于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角度,陈文川等调查了不同类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与满意度,包括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4]。杨娟将毕业生就业能力分解为11个子项,运用重要性-满意度方法调查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的评价策略[5]。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方面,杨娟认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工作地点、专业与工作相关度等)及在校的就学体验(课程学习、实践教育、学业满意度等),是检验高校教育质量的试金石[6]。胡世伟在评价教学质量时,考察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7]。汪利等认为,应将专业教育质量落实到学生毕业时所应达到的特定知识、技能与能力水平[8]。还有学者提出,应结合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多角度评价教育质量。周长梅指出,专业教育质量除要从就业角度检验外,还应考虑学生个人的满意度[3]。刘传熙构建了协同自评模式下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满意度及专业对口率、雇主对毕业生的满意率纳入教育质量评价过程[9]。
基于专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持续改进机制是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主体[10]。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合《关于本科生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评估标准》等教育主管部门所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对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与教育教学的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知识技能的满意度,帮助高校了解其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短板,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为高校进一步提升专业教育质量提供抓手与依据。
1 研究对象及问卷的信度
通过问卷星平台向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及其所在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毕业生调查问卷包含三部分内容:①毕业生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已毕业时间、目前从事工作等。②毕业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培养满意度、教育教学满意度等。③毕业生认为在实际工作中重要的能力及专业课程等。用人单位调查问卷也包含三部分内容:①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如规模、业务领域、人才需求、对求职者的要求等。②用人单位对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及专业技能的满意度。③用人单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重要的能力及专业课程等。其中,回收毕业生问卷367份,回收用人单位问卷206份。经数据筛选与清洗,最终得到毕业生有效问卷341份,用人单位有效问卷196份。
为保证样本数据的真实可靠,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及校正后总相关系数(CITC)检验量表的可靠性与一致性[11]。毕业生调查问卷11个题项的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78,用人单位调查问卷8个题项的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69,均大于0.9,说明样本数据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毕业生调查问卷中,任意一项被删除后,Cronbach’s α系数都没有明显上升,说明各题项不应被删除处理。用人单位调查问卷中,“贵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一项被删除后,信度系数会有较为明显的上升,故在后续分析时对该题项进行删除处理。两组问卷所有题项的CITC值均大于0.4,说明题项间的相关性较大。综上可知,本研究中样本数据信度较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详见表1。
表1 问卷整体信度分析Tab.1 Overall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2 毕业生调研结果
根据毕业生填写问卷来源的IP统计就业区域可知,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点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京市、陕西省、天津市、山东省等地,其中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区域为河北省(73.91%)。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分布特点侧面体现出唐山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即“立足唐山,服务京津冀,辐射环渤海”,不断为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专业型人才。详见图1。
图1 毕业生就业区域Fig.1 Employment area of the graduates
2.1 毕业生基本信息
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女生占比达78.01%,基本符合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在校男女生比例。从是否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来看,有69.21%的毕业生从事会计相关工作,30.79%的毕业生目前未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在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看法方面,48.09%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前景一般,39%认为本专业就业已基本饱和,只有7.92%的毕业生认为就业需求缺口大。详见表2。
表2 毕业生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Tab.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basic information of graduates
为进一步分析毕业生基本信息,将毕业时长、是否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看法分别做交叉分析,毕业1年以内并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占比最高(71.93%),说明毕业1年以内的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毕业1年以内的毕业生中只有6.14%的人认为本专业就业需求缺口大,3.07%的人认为本专业所在行业就业市场萎缩。随着毕业年限的增加,毕业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后,对就业前景的两种极端看法占比都有所增加,毕业3年以上的毕业生中认为本专业就业需求缺口大及就业萎缩的均增加到13.89%。这种对就业前景的极端看法在是否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及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看法的交叉分析中也有所体现,目前未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中有5.71%的人认为本专业就业市场萎缩,9.52%的人认为本专业就业需求缺口大,均高于目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也就是说,未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反而对本专业就业前景更乐观。详见图2。
图2 毕业生基本信息交叉分析Fig.2 Cross analysis of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graduates
2.2 在校期间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与教育教学满意度
关于在校期间知识掌握情况,75.37%的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能基本掌握专业知识,15.84%表示掌握得不太好,仅有8.8%的毕业生认为自身对专业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在校期间能力培养满意度方面,总的来说,毕业生最满意的是高校对学习能力的培养(90.59%),其中,认为在校期间专业知识掌握得很牢固的毕业生对学习能力的满意度为100%,而认为在校期间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好的毕业生中,有20.37%表示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满意。前期调研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当前财务人员除需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外,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根据问卷结果,毕业生对在校期间的人际交流能力培养满意度持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的整体满意度也在50%以上。满意度最低的是外语能力的培养(23.82%),虽呈逐渐上升趋势,但调研结果表明唐山学院仍应增加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力度。前期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也指出,需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从满意度排序上看,职业规划能力的满意度较低,在开放题“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建议或意见”的回答中,有毕业生提出要普及职业规划教育。除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外,其他能力培养的满意度基本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详见图3。
图3 毕业生在校期间能力培养满意度统计分析Fig.3 Graduates’ satisfaction with ability training during school
关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总体而言,毕业生对所在学科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授课水平与能力、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教学态度、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环节设置、在校期间教师提供的帮助与学业指导的满意度均在93%以上(满意度是指很满意与满意的累积百分比)。但是对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所就读专业每学期的课程与进度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安排合理性、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环节设置、选修课程数量、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需要的吻合度满意度较低,其中对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环节设置的满意度最低(89.44%)。毕业生不满意的题项多涉及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进度安排,在开放题“您建议会计学专业还应增加哪些专业课程”“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建议或意见”的回答中,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增加实训实践课程的建议,如开设纳税申报、岗位实操模拟等课程及access、VBA、大数据财务、数据分析等结合计算机技术的课程。详见表3。
表3 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情况Tab.3 Satisfaction wit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of graduates of accounting major
2.3 工作中重要的能力与专业课程
整理毕业生认为在实际工作中重要的能力排序情况可知,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的重要性都在80%以上,但毕业生只对在校期间学习能力培养的满意度达到90%,对在校期间问题解决能力与人际交流能力的培养满意度均低于其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与图3相比,承压抗挫能力与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排序明显上升,且毕业后工作时间越长,其重要程度越高。详见图4。
图4 毕业生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能力的重要性排序Fig.4 Ranking of abilities which is important in practical work under graduates’ consideration
借鉴杨娟的做法,按测量公式:改进的优先程度 =(100%-满意度)×重要性,确定对于毕业生而言各项就业能力改进的优先程度[5]。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生需提升的就业能力依次为承压抗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写作与书面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学习能力。详见图5。
图5 毕业生视角下就业能力改进的优先次序Fig.5 Priorities for employability improvement from graduate perspective
由毕业生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课程的重要性排序可知,2/3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税法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很重要,1/2以上的毕业生认为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信息系统、经济法、审计学课程在实际工作中也较重要。以上9门课程中,除税法、经济法为专业基础课之外,均为专业核心课。毕业生认为管理会计学、管理学、政府会计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程度相对较低,其中管理会计学为专业核心课。整体来说,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毕业生需求基本一致,但专业课程体系仍有优化空间。详见图6。
图6 毕业生认为会计专业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Fig.6 Importance degree of the course in practical work under graduates’ consideration
3 用人单位调研结果
3.1 用人单位基本信息
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以小微型企业居多(53.06%),其次是中型企业(28.06%),大型企业最少(18.88%)。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所属行业最多的是服务业,其次是制造业、建筑业。从用人单位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70.92%维持现状,其中超过80%为行政事业单位与商品流通企业;21.94%认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增加,其中制造业占比最高(28.95%);7.14%认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减少。而被调查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所属行业最多的服务业企业中有10.71%的用人单位表示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减少,在所有行业中占比最高;行政事业单位与商品流通业企业则占比最低,均为0。可见向在校生提供就业指导时,可引导其向行政事业单位、商品流通业、制造业与建筑业企业倾斜。从经验要求来看,50%的小微型企业与54.55%的中型企业表示求职者应取得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证书,鉴于80%以上的毕业生就职于中小微型企业,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需加快“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进程,在校生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知识储备与实践技能[12]。详见表4。
3.2 对毕业生专业技能与就业能力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从各项就业能力重要性与满意度的对比可知,除学习能力外,其他能力的重要性均高于满意度。80%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十分重要。与图4(a)对比发现,用人单位对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排序与毕业生认为在实际工作中重要的能力排序情况基本一致,但用人单位对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排序显著低于毕业生对其的排序。详见图7。
借鉴杨娟的做法确定各项就业能力改进的优先程度[5],并与毕业生视角下对各项能力的排序做对比,毕业生感知下的就业能力改进优先次序与用人单位视角下对毕业生各项就业能力的改进次序有较大不同,如用人单位认为急需改进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在毕业生自我感知中优先级较低。而毕业生认为急需改进的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则在用人单位视角下优先级较低。详见表5。
表5 毕业生就业能力改进的优先次序对比Tab.5 Comparison of priorities for employability improvement of graduates
4 结论与建议
为构建适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革命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新形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科体系,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13]。对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调查能够使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总体性认识,有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利益相关者间相互支撑、协同发展。
从调研结果来看,毕业生对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与教育教学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知识技能的总体评价良好。84.2%的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能基本掌握专业知识,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满意度均在90%以上。虽然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但深入分析显示,会计学专业的教育质量仍有提升空间,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
1)服务新发展格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培养目标奠定基础。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学科交叉融合,从被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转向主动引领人才供给,积极探索更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思路,持续深化双边多边交流合作,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定期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的反馈与需求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将会计学科向数智化发展的转型需求纳入培养目标,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同的教学体系,加快“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进程。进一步加大对就业能力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在专业知识技能外,要着重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承压抗挫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对于用人单位认为“不重要、不满意”,但在毕业生自我感知中重要的人际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的培养也不能忽视。
2)以用人单位与学生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以课程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深入调研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对岗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需求,解构细化到课程,使每门课的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都能支撑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达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对课程数量及课程进度安排做必要调整,精简课程数量,精选课程内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动态调整专业核心课与专业基础课,将税法、经济法纳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赋能信息化,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会计学科发展的驱动效应,利用电子商务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现有教师及课程资源构建校内资源交叉融合机制,开设access、VBA、大数据财务、大数据分析等结合计算机技术的课程,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增加纳税申报、岗位实操模拟等实训实践课程,将工作实际与实践教学对接,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应发挥企业专家在实践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校企联合指导实践环节的模式,发挥通识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实践和指导作用,将用人单位的特征及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尽早完成职业规划[14]。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提升专业课程的定位与层次,依托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等,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与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共享的线上线下资源库并不断完善更新。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不断优化过程性考核的形式和方法,如任务导向、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表达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将专业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相融合,把技能竞赛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相长的动力,利用“赛教融合、赛融于教”的模式推进教学改革。
3)推动教学团队建设,增强师资力量,提升综合教学能力。教师是提高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应用型本科院校可通过多种方式优化提升其教学水平、信息素养与实践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师生互动效果[15]。应完善人才培育引进与团队、平台、项目耦合机制,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把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以教科研促进专业建设。应扩大兼职教师资源库,实现智力资源共享,优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高端人才资源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交流共享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完善“教研室-课程群-课程组”教学体系建设,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教学技能培训及教学竞赛,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特别是教学创新能力。积极推动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鼓励教师到本专业相关企业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与行业专业水准。
4)形成融通的质量保障机制,持续改进教育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完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条件,加大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与平台、基地建设,围绕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目标及内容,完善校内实验教学的平台环境与软件资源,提升现有会计核算实验室的利用效率。基于大数据常态化监测,着力建设“监测-改进-评价”机制,强化诊断功能。应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在校生与毕业生的跟踪制度,探索基于常态化数据采集的“智慧督导”方式,建立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毕业论文抽检为主要形式等多元结合的评估体系,建成覆盖全面、机构健全、队伍专业、程序规范、运转高效、结果权威的教育教学督导与评估机制,为人才培养动态调整与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应深入落实专业导师制,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起明确的、相对固定的、连续性的和谐师生关系;以“双向选择”为原则进行导师选配,每位学生可选择一名导师,每位导师可指导5~12名学生,导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关注每位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成长成才情况,并给与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