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2021年中国名山风景区研究述评*
2024-01-11金荷仙张江徽WUHuiJINHexianZHANGJianghui
吴 会 金荷仙 张江徽 WU Hui JIN Hexian ZHANG Jianghui
0 引言
对于名山风景区,目前学界并无明确的定义,较早且较为权威地对其进行说明的是清华大学周维权教授:国内风景名胜区以山岳的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宗教人文景观之胜的为数不少,它们一般远离城市,有一定的环境容量,可作多日游或一日游,曾经是或现在仍然是全国性或地方性的佛、道宗教活动中心,由于开发较早而形成稳定的区域格局,由于历史悠久而展示深厚的文化积累,姑且名之曰“名山风景区”或“宗教名山风景区”[1]。后在1996年,周教授进一步解读了名山风景区:意即兼有名山性质的风景区或具备风景区格局的名山,主要表现为具有很高科学、审美价值的山岳自然景观,很高知名度的宗教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旅庙合一”的原始型旅游情况[2]。
名山风景区是中国风景名胜区里特殊且重要的一类。数量上,目前国务院公布的9批次2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山岳型风景区占有113处,包括占比22.13%的54处名山风景区;价值上,从魏晋南北朝算起,宗教名山转化为风景区迄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社会上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以各自的方式在与名山风景的接触过程中留下众多人文景观,经不断积淀、不断筛选,逐渐系统化、综合化而成为以山岳为载体的文化现象,或因山岳而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遍布全国各地的名山风景区,正是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山岳文化”的精华荟萃之所在[3]。
1978年,国家建设委员会提出建立风景名胜体系,实施分级管理;1982年,国务院部委机构改革,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下设市容园林局,标志着中国风景名胜区的正式建立,并审定公布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迄今,中国名山风景区已设立40年。充分梳理名山风景区的整体研究,并基于引文空间(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进行分析,可从整体到个体了解中国名山风景区研究的基础、热点及趋势,有利于明确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
1 名山风景区整体研究
1.1 名山风景区历史演变
山岳文化、佛道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把山岳神灵化的现象(山岳崇拜)[5]。大体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山经历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由自然崇拜对象过渡到观景揽胜之处;隋朝至鸦片战争时期是名山的大发展时期,作为游览观赏和佛教、道教活动场所的名山在盛唐时期已基本定型;宋明时期的名山不仅是游览观赏对象,还成为科学研究对象,富有美学、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6]。总体而言,我国名山风景区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魏晋南北朝)、全盛(隋、唐、宋)和守成(元、明、清)四个阶段[2]。李金路从“原始山水崇拜”“通灵问天之地”和“自然山岳的人化”方面讲述名山缘起,更为详细地梳理出由“一座昆仑圣山”“三座海上仙岛”“五岳五镇名山”“上百宗教名山”发展到“成千名山风景区”的名山演化历程,认为名山风景区只是一个空间载体,自然荒野成为名山风景,经历了人神沟通、君子比德、内修自省、山水审美、智慧启迪、大众观光、科学认知等阶段,展现了先民认知宇宙自然,寻求自由、自我、自在社会理想的渐进过程[7]。
1.2 名山风景区特征及文化内涵
名山风景区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寺观建筑得体相宜”“步行道路组织景观”“石景加工赋予主题”和“区域格局完整有机”4方面的主要特征,周维权教授也强调,开发利用不可为了满足现代旅游环境容量、感受量、交通和服务设施等的要求而破坏原来的基本格局[1-3,8-10]。谢凝高教授则从风景科学和地理学角度探讨总结了名山风景区山水美的特征——自然性、时空性、科学性、和谐性和综合性,并且认为,结构纷繁的风景在形象美的基础上,交织着色彩美、音响美、线条美、动态美、静态美和嗅觉美等[6]。名山风景区的特征说明,名山的自然景观中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印记,使得名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潘谷西教授认为“名山不再是单纯自然造化的三维空间,而是蕴涵丰富的山水文化载体”[11]。宋峰提出,中国独特的名山文化主要包含了帝王祭祀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这些文化现象在建筑层面上表现为名山中的寺庙、宫观、书院及民居等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群体,成为名山风景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也阐明了中国名山风景区中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精神交流、整体融合、科学选址及保护自然,使得名山成为融自然与文化于一体的、主要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的精神文化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12]。
1.3 名山风景区现代价值及保护利用
名山风景区作为复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既承担着风景名胜区供居民旅游休闲娱乐的功能,其所包含的思想理念、文化遗产也具有明显的非旅游价值。袁霜凌等通过“君权神授—从泰山封禅到武当家庙”“普天之下—九州与五岳的空间秩序”“归隐与显达—古代士人的政治隐情”三方面解析了名山风景区的国家政治理念,说明随着社会历史的变革和前进,中华民族对山岳的崇拜信仰已不再局限于自然宗教领域,而是升华到国家政治理念层面[13]。刘强结合文化景观遗产内涵和具体名山特征分析得出,中国名山风景区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价值、独特的美学价值、“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深厚的宗教文化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遗存,表明中国名山风景区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文化景观[14]。许晓青从我国名山风景区实际存在的审美价值管理问题出发,在传统山水审美特征总结、传统山水审美要素及相互作用关系阐释、审美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主体差异性和历时性两个维度的中国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识别框架[15-16]。名山风景区风景资源的保护利用在现代也受到关注。赵烨通过分析不同地域风景资源分类体系的方法和特点,反思现有风景资源分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名山风景特质识别的内涵和“相—制—理”的基本框架,探索了名山风景资源整体保护策略[17]。
2 名山风景区个体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
在中国知网(CNK I)中分别检索中国风景名胜区设立40周年(1982—2021年)以来54处国家级名山风景区相关的文献(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及会议论文),剔除其中的会议报道、活动记录、鉴赏、景区介绍、游记等非研究性论文及其他相同山岳/人物名称等的文献后,共得到7 894篇文献。
2.1 名山风景区个体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
文献数量年际变化如图1所示,表明1982—2021年间,学界各领域对名山的研究整体呈现递增的趋势。同时,年际变化具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表1)。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54处名山整体的年际文献数量是阶段性增长的趋势,但并不说明所有名山都呈现出这样的阶段性研究特征,甚至部分名山的研究成果随着年代的推进出现明显减少的现象,如浙江天台山,或是部分名山一直都不怎么具有相关研究成果,如雪窦山、神农山、宝鸡天台山、鞍山千山、北武当山等。
图1 54处国家级名山风景区总文献数量1982—2021年年际变化Fig.1 annual changes in literature amount of 54 national famous mountain resorts from 1982 to 2021
表1 54处国家级名山风景区总文献数量1982—2021年阶段性表现Tab.1 stage performance in literature amount of 54 national famous mountain resorts from 1982 to 2021
各名山风景区文献数量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第一,泰山是名山风景区中研究关注度最高的山岳,五台山、庐山、武当山、麦积山、衡山、峨眉山、嵩山、九华山、黄山等依次排列其后,表明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等得到了学界较高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五岳、佛教四大名山等众所周知的名山以及麦积山(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世界遗产地)、黄山(迎客松、世界遗产地)、武当山(皇家道场、世界遗产地)等具有明显特征或代表性意义的名山容易得到学术研究者的关注;第二,同为五岳体系的衡山、嵩山、华山、恒山与泰山的研究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北岳恒山;第三,名山风景区研究关注度整体呈现出极大的差距以及地域的不平衡性,这可能与山岳本身的历史地位以及山岳所在地区后期的发展水平相关。
图2 1982—2021年54处国家级名山风景区个体文献数量Fig.2 individual literature amount of 54 national famous mountain resorts from 1982 to 2021
此外,54处名山风景区的研究文献涉及的学科主要为旅游、建筑科学与工程、宗教、历史、地理、中国文学、林业等,这符合名山风景区作为大尺度遗产地、旅游地、自然保护地等的复杂身份。文献来源方面,基本表现出与具体名山的强相关性,如刊发泰山研究成果最多的期刊是《泰山学院学报》,学校是山东农业大学;刊发五台山研究成果最多的期刊是《五台山研究》,其次为《忻州师范学院学报》,学校是山西大学。这说明各名山风景区的研究学者基本来源于名山所在地各单位,跨地域探索名山的情况相对较少。
2.2 名山风景区个体研究热点
根据周维权教授对“名山风景区”的定义可以发现,名山风景区与宗教息息相关,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且考虑到不同宗教文化影响下营建的名山风景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部分学科学者的研究切入点又会根据名山风景特征进行考虑。因此,将54处国家级名山风景区细分为佛教名山、道教名山以及佛道共存名山三类,并主要选取文献数量各排名前五的佛教名山、道教名山共10处进行研究热点分析①,拟在整体总结名山风景区研究热点的同时,探索具有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名山之间是否存在较为明显的研究差异。
将道教名山泰山、庐山、武当山、衡山、嵩山以及佛教名山五台山、麦积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的文献从中国知网(CNKI)中分别导出,后再导入引文空间(Citespace)软件中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图3、图4,根据图3及图4关键词聚类整理绘制10处名山研究热点表(表2)。由表分析可知:整体来看,10处国家级名山风景区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景区资源开发保护利用、名山历史文化挖掘以及人文(文化)景观分析方面,说明作为名山风景区形成媒介的自然形胜,以及作为自然荒野发展成名山风景驱动力的文化,都成为了各名山研究最为主要的内容,而文化与自然有机融合形成的山岳文化景观(尤其是寺观建筑及其内外园林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相关学科学者的重点关注[18-24],并在旅游热背景下探讨了名山风景区的保护利用途径。
图3 5处国家级道教名山风景区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Fig.3 literature keyword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5 national famous Taoist mountain resorts
图4 5处国家级佛教名山风景区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Fig.4 literature keyword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5 national famous Buddhist mountain resorts
表2 10处国家级名山风景区个体研究热点归纳Tab.2 research hot-spots of 10 national famous mountain resorts
进一步对道教名山、佛教名山的主要研究热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总体而言,佛教名山的研究热点较之道教名山更为清晰,基本以名山佛教信仰特色为主去论述名山历史文化及建筑文化,而道教名山可能由于现今道教本身较之佛教的没落及信仰体系的不清晰(如佛教四大名山体系非常明确,但道教四大名山组成却各说纷纭),表现出研究集中点的不明确,甚至更为突出佛教文化,如庐山、嵩山作为唐代纳入道教洞天福地名山体系的山岳,目前宗教相关的研究却主要为佛教建筑、文化,这也说明名山漫长发展历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名山文化的多样性;从个体来看,佛教名山与道教名山研究热点类型并无太多区别,大多是对名山的旅游资源、保护利用途径以及宗教、人文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再对相关的山岳特色进行分析,如泰山石刻[25]、庐山别墅群[26]、武当武术[27]、麦积山石窟艺术[28]等。
基于引文空间(Citespace)软件绘制10处代表性名山风景区4269条文献的关键词突变图谱,以开始时间(Begin)为准对前30个突变词进行排序,得到图5。依据文献量年际变化,以及显示的热点关键词及其持续时间,将名山风景区的研究热点演进历程分为1982—2000年、2001—2013年及2014—2021年三个时间段:第一,1982—2000年,突变词是“典型景观”“文殊菩萨”“武当道教”“佛教文化”和“开发利用”,为名山历史文化挖掘、典型景观分析及旅游资源初步整合阶段。2000年及以前审定公布的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涉及38处名山,该阶段,大部分名山组建了本山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并根据1985年国务院发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制定名山总体规划方案,此外,1985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因此,名山历史文化和典型景观的挖掘有利于名山风景区在规划方案中定位准确,也有利于我国名山申报世界遗产。同时,由于1995年双休制度确定,1998年旅游业与房地产业、信息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及1999年黄金周制度的出台等影响,各名山风景区在政策的推动下开始更加关注山岳的旅游开发。第二,2001—2013年,新公布的5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年起改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有14处名山,“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开发”“旅游产品”“保护”“旅游活动”“体育旅游”“影响”等是突变强度较强的词汇,为名山风景区保护利用途径深入探讨阶段。随着20世纪末开始变强的名山旅游需求,21世纪开始后的十几年间基本都在探讨名山的旅游资源、品牌产品开发,如泰山着力营造泰山大旅游圈,推出以泰山为中心向四周名胜古迹、旅游景观辐射的旅游新线路[29];武当山生态旅游项目全面启动[30]。而由于大多名山作为世界遗产地或文物保护单位等,学者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旅游开发对名山的影响及名山的保护管理、永续利用途径;第三,2014—2021年,突变强度较高的词有“武当武术”“地域文化”“游客体验”“园林应用”等,为名山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初步探索阶段。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2016年《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一些地方对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属性缺乏正确认识,重开发、轻保护,忽视长期的精神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表明国家要求名山旅游发展过程中更加关注山岳的特色文化底蕴、景观和消费者(游客)体验,注重景区的高质量发展。另外,国务院于2019年正式发布《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公园体制下风景名胜区的价值和发展路径探索也成为相关学科关注的焦点[31-35],而名山风景区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类型,自然资源、文化景观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深入挖掘各名山的特色文化、特色景观成为了该阶段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图5 10处国家级名山风景区文献关键词突现分析Fig.5 literature citation bust analysis of 10 typical national famous mountain resorts
3 讨论与展望
自中国风景名胜区设立40年来,风景名胜区在增量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地追求质量的提升。名山风景区作为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学科的学者就名山风景区的历史文化、旅游发展和遗产保护等展开研究。并且,纵观研究历程发现,名山风景区的研究紧随时代发展需求的转变,基本实现了从名山基础文化、典型景观的初步探索,到名山大旅游资源的系统发掘,再到名山地域文化深入探究、高质量发展路径初步探究的转变。不过,研究中也发现名山个体研究不平衡、地域研究不平衡等问题,学界应予以关注。
随着新时代、新要求的到来,名山风景区也面临着高质量发展途径的深入探索挑战。未来,名山风景区的研究将可能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第一,根据《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风景名胜区行业需要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及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进行转型,名山风景区集中体现着中国智慧、中华文化及中国特色,如何从名山山岳文化视角展现风景名胜区的特色,进而明确风景名胜区在自然保护地、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定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多省市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提出,未来要通过打造富有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的山岳名片来打造区域历史文化名片,随着“以名山文化赋能山岳重振”口号的兴起,深入挖掘山岳文化内涵及山岳遗产活化方式将逐渐成为重点。
第三,村依山而建而兴,或山靠村而建而盛,历史悠久的名山也总是与一些村镇关联紧密。根据国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名山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研究将有利于体现名山现代价值。
第四,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普遍应用,名山风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充分结合新技术进行,努力打造满足人民需求、符合名山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智慧景区。故研究人员也可以利用新的技术方法对名山进行更为科学的探索,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寻求更大的定量研究的突破。
图表来源:
图1-5:作者绘制
表1-2:作者绘制
注释:
① 所列54处名山虽有除佛教、道教外的宗教痕迹,但就影响力而言,其他宗教可忽略不计。此外,佛道名山是指历史上未明确归类为佛教名山(体系)或道教名山(体系)的名山,且目前热度集中在山岳的自然景观,未存有明显的宗教痕迹,如黄山,相对而言加入对比研究意义不大。而之所以选择各排名前五的道教名山、佛教名山,是因为这些名山文献数量分别占据各自类型名山文献量的66%、78%左右,且其余名山文献数量与前五间具有较大差距,因此选择较具代表性的10处名山进行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