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晓东:勇闯北极点

2024-01-11栾光煜

共产党员(辽宁) 2023年24期
关键词:陈晓东冰芯北极点

文/本刊特约记者 栾光煜

2023 年9 月27 日,中国第13 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顺利抵达上海,标志着历时78 天的本次科考任务圆满完成。对于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教师陈晓东来说,今年36 岁的他已经是第三次参与北极科考了。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科考是我国科考船首次抵达北纬90 度暨北极点区域开展综合调查,陈晓东成为我国首位抵达北极点并开展现场采样的海冰力学研究人员,他在北极点开展的工作也填补了我国海冰物理力学性质研究在该区域的数据空白。

首次到达北极点他填补相关领域研究空白

第13 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于2023 年7 月12 日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总航程约1.55 万海里,历时78 天。

此次随队科考,陈晓东主要参与走航海冰观测及海冰力学性质测试方面的工作,在47 个大洋站位、6 个短期冰站和1 个长期冰站作业期间,完成了包括海冰力学性质现场测试及采集、走航海冰参数自动化观测、无人机观测等任务,共采集海冰冰坯试样0.52 立方米、冰芯柱试样181 柱,其中在北极点采集冰芯试样15柱,填补了我国海冰物理力学性质研究在该区域的数据空白。陈晓东进行的两项工作——首次针对北极海冰开展冲击载荷作用下海冰力学性质的现场试验工作与基于双目成像的海冰厚度无人化智能观测工作——均被纳入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的研究亮点。

“刚出海的日子里,和家里的通信相对多点儿,中间有40 多天,通信就很费劲了,到了北纬80 度以北,海事卫星都不好用了,只能偶尔在固定的位置用卫星电话联系到家里。”陈晓东说,每次通话时间都很短,只能简单报个平安,分明能感到电话那头妻子的担心和牵挂。

陈晓东告诉记者,2010 年,我国第4 次北极科考队曾经到达北纬88 度区域,但由于冰层过于坚硬以及气候影响,破冰船无法再向前推进,只能遗憾地望“北极点”兴叹。而第13 次科考,我国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性能更优良,加上此次北极点区域的温度为-4℃,气候和冰层情况都较“配合”。在行船途中,船长和队长通知大家:“这次我们有可能到达北纬90 度的北极点。”“听到这个消息后,全船都沸腾了,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们真是太幸运了!”陈晓东说。

成立临时党支部他冲锋在前甘于奉献

科考队到达北极圈当天,便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全体党员庄严宣誓。作为一名青年党员,陈晓东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旗下的誓言。在冰层上打冰芯是个体力活,光机器就有十几公斤重,再加上穿着特制的极地羽绒服,工作起来着实有些“遭罪”,一会儿工夫就是一身汗。陈晓东不仅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现场测试、采集冰芯、运输海冰,还一有空就主动帮助水文组、大气组、地球物理生物组等其他科研组做实验、搬设备。进入北极圈,是24 小时极昼,很多科研人员的生物钟都紊乱了。陈晓东见缝插针地休息,当团队需要帮忙时,他即便是刚要睡觉,也坚持爬起来支援。

陈晓东在北极点开展现场采样工作

在此次科考途中,陈晓东还受邀担任“北极大学”授课教师,与大家分享极地科考对海冰力学研究的意义。看到大家饶有兴致地聆听并频频点头,他的内心更增添了一份奋力前行的力量。

自从得知能到达北极点区域这个令人激动和振奋的消息后,陈晓东就想着以什么样的方式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到达北极点的前一天,陈晓东用木板制作了一块地标指引牌,上面刻着“大连5678km”,这是北极点到大连的距离。其他的科考队员看到后,都觉得这个做法有意思也很有意义,于是纷纷效仿,动手制作自己城市的地标牌。北京5568km、上海6566km、天津5657km、合肥6466km……十几个指示牌制作完毕,被钉在一根木棍上后插在了冰面上,指示牌指向队员们各自家乡的方向。陈晓东创意的这一地标牌,成了科考队员们打卡拍照的“标配”,为大家定格了难忘的人生瞬间。

传承大工科研精神他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陈晓东反复强调,这次能有机会参与这项重要的科考工作,而且还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并不是他个人的成绩,其背后是大工几代人的努力和传承。

陈晓东对学校海冰力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如数家珍,无意间列出了一条鲜明的脉络——1990年,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岳前进针对渤海石油平台的抗冰问题开展了结构冰载荷研究;2000年,岳前进教授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季顺迎在渤海石油平台上现场监测结构冰载荷;2014 年,已经成为工程力学系教授的季顺迎带领他的学生陈晓东在“雪龙”号科考船上开展了我国首次极地船舶的冰载荷监测;2023 年,参加第13 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的陈晓东随“雪龙2”号科考船抵达北极点,并开展了一系列船舶结构冰载荷与海冰力学的研究工作。这是三代学者的学术传承,更是科研精神的传承。“经过三十余载、三代人传承,大工人从渤海辽东湾走到了北极点。虽然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快速变化,但大工人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宗旨不会变!”陈晓东激动地说。

不管是参加科考还是在学校做教学和科研工作,陈晓东都迎难而上,积极传承科研精神。由于经常要与“冰”打交道,陈晓东的实验室总是像冷库一样,即便室外是炎热的盛夏,但只要进入实验室,他便要里三层外三层地“武装”起来,外面还得套上羽绒服。在实验室里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陈晓东有时甚至会“恍惚”,一时反应不过来“现在到底是什么季节”。除了给学生上课和泡在实验室里,每年冬天,陈晓东还要随团队到最寒冷的地区采集冰样、进行极寒地区海洋工程相关数据的勘测。长时间待在寒冷的室外,有时眉毛、胡子都会结冰。

陈晓东坦言:“科研工作是艰苦的,常常要舍弃一些东西,但既然选择了这条科研报国的人生之路,就只顾风雨兼程,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猜你喜欢

陈晓东冰芯北极点
中国科考船首次抵达北极点区域
极地冰芯气候及环境记录指标研究现状与展望
青藏高原冰芯定年方法回顾及新技术展望
Radiation resistance property of barium gallo-germanate glass doped by Nb2O5
冲向北极点
毕淑敏推出新作《破冰北极点》
科学家发现最古老的冰
被困帧世界
Tidal effects on hydrostatic leveling system used in high precision alignment of particle accelerator∗
古装扮相谁更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