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4-01-11邓伯军童祎祎

关键词:两个结合思政课中华

邓伯军 童祎祎

收稿日期:2023-09-11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一般项目“‘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研究”(22VSZ029)。

作者简介:

邓伯军,男,河北保定人,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童祎祎,女,江西上饶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网络空间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智库)特约研究员。

摘  要: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命题。“两个结合”同时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我们要将“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推进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在属性统一维度、领域交叉维度、目标指向维度、立德树人维度、以文育人维度、时代语境维度、价值理念维度等方面提供了理论可能性。“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在科学指南、历史选择、国家战略、大政方针、文化融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了现实可行性。“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务必坚持古今交融原则、知行合一原则、“教”与“学”协同原则、软硬兼备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与时俱进原则、有效衔接原则。“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主体支撑、必要环节、关键所在、重要法宝、内驱动力、助推力量、实践方略、主要渠道。

关键词:

“两个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23)06-0009-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两个结合”重要命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1]“两个结合”是对“一个结合”的承接、递进和升级,是中国共产党在萃集总括百年奋斗历史的基础上提出来并不断明朗的。“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2]。“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命题。这一重大命题既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重大成就的内在基因和密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有力的理论支撑。根据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主干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因此,行之有效地将“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的必然要求,也能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得到更加科学、更加全面地阐释,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可能性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造性发展的根本路径。从发生学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贯穿“为谁结合”“为何结合”“怎样结合”“结合成什么”四重逻辑,同时还内涵着坚信马克思主义作为旗帜的“能”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行”问题,坚定马克思主义作为价值的“好”问题等三維意蕴,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重点阐明的核心原理、必须贯穿始终的关键道理。

1.属性统一维度: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

“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两个结合”的产物,也为推进“两个结合”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两个结合’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坐标系,交织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纬线,其理论视野、价值构建、实践导向彰显了综合创新、胸怀天下的历史方位。”[3]“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展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视野,赋予高校思政课教育多样化角度进行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方法等优化的能力,提高思政课的整体质量。“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脉得以延续,引导思政课在吸收当今中西方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不忘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熔铸中国底色。“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导向得以显现,强调思政课要与时俱进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拓实践资料、展现实践属性,使思政课提高到“知行合一”的高质量水平。“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方位得以明确,指引思政课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作出更加精妙的回答。

2.领域交叉维度:都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也是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推进‘两个结合’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迫切需要,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迫切需要。”[4]“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根据中国具体实际得出的结论:一方面,“两个结合”既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又强调要考虑中国国情,避免陷入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另一方面,“两个结合”既表明要努力学习他国先进文化,又突出要继承和发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培养高质量人才是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之一,教育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则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是‘两个结合’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5]优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无论是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还是墨子的“兼爱”“尚贤”,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思想引领,都应该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性发展并纳入高校思政课进行弘扬与传承。“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贯彻“两个结合”,不仅保证了思政课教学的正确政治方向,而且维持了思政课教学的一脉相承,在走好脚下路的同时不忘来时路,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维度。

3.目标指向维度:都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性经验概括,“两个结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推进‘两个结合’,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明升华升级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远的历史、理论和实践意义。”[6]“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始终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两个结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时代问题。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创新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历史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必须“为我所用”。“两个结合”启示高校思政课教学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进一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深厚文化底蕴。

4.立德树人维度:“两个结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具有滋育作用

立德树人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两个结合’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政治命题,是高校思政课必须遵循的马克思理论学科逻辑,是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核心思维。”[7]“两个结合”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融合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思政课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目标相契合,使思政课教学得到理论和实践维度的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的全面协调发展,而培养品学兼优的新时代人才恰恰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重要需求,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需要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人才的有力支撑,因此思政课教学要结合这一社会实际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德行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德,强调君子道德与社会和谐发展,这在《论语》中也有诸多表述,如“君子喻于义”“见贤思齐焉”“吾日三省吾身”等,这些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教学内容。思政课要完成立德树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与“两个结合”的全过程融合,“将‘两个结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育人体系、深化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8],这也是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教学规律不断深入与拓展的必然要求。

5.以文育人维度:“两个结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具有支持作用

以文育人就是以優秀文化来教化人、陶冶人,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每一时代的文化是不可完全被复制,每个民族的文化也是如此,而时代文化又往往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所以任何人都受着时代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陶冶和熏陶。“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就要在大学生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9]因此,从以文育人角度来讲,高校思政课的任务就在于秉持“两个结合”,通过传承优良传统文化、传播优秀时代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两个结合”启示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时代文化为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结合社会实际的“雷锋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把握国内外文化动态,建设与时俱进的、高质量的高校思政课。同时,当今时代正经历着文化的大发展,各类文化层出不穷,文化现象、文化内涵和文化外延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多、加深和扩张。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贯彻“两个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寻具有不朽价值的思想理念、民族精神和道德规范,发挥高校思政课独特的思想价值引导、修身养性、以文育人作用。

6.时代语境维度:“两个结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具有相向作用

“两个结合”是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融合命题。“‘两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文化自信日益坚定的背景下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使命。”[10]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结合新发展阶段的特征,以“两个结合”为向导,实现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时代大环境影响人、塑造人、创造人。正如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与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所讲:“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1]面对各类社会思潮活跃涌动的现象,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营造稳定教学环境的核心要义,也是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担当。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各类社会思潮的方向引领,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正确政治方向。从“两个结合”的宏观视野来看,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要以历史的眼光观照现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与时代特色的教学体系。在深化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基础之上,增强高校思政课的趣味性和本土性,实现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7.价值理念维度:“两个结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具有涵养作用

理论与实际不可分割,理论通过实践可成为实际,理论又是在实际中形成的;历史与现实不可分离,历史是以往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两个结合”启迪高校思政课教学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曾几何时,高校思政课教学一味注重理论的灌输而忽视社会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只“知”而不“行”;强调从西方先进国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忽视我国古代优秀德育途径,造成高校思政课缺失本土趣味。高校思政课贯彻“两个结合”,既知晓理论对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性,又明确应积极利用社会实际资源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既从国外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思政课创新灵感,无疑为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固牢根基。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增强社会意识认同等方面。“两个结合”督促高校思政课教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从而着力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文化软实力提升。

二、“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可行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发展,深入构建“大思政课”的科学课程体系,将“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升到党的战略高度,促进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两个结合”为高校思政课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科学指导,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两个结合”仍具有决定性作用,深度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两个结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不断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最新成果,为社会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兼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课教师,为国家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奋力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两个结合”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开拓新局面。

1.“两个确立”为强化“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政治指针

“两个确立”既是我国在近百年来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实践中获得的伟大成就,又是我国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的科学指南。千百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必须要有坚定的领导核心,如果失去了科学的领导核心,那么将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甚至走向覆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两个结合”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产物。“‘两个结合’是我们坚信和捍卫‘两个确立’的根本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12]“两个确立”也为“两个结合”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立足新时代,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下,展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高校思政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厚植理论底蕴、文化底蕴,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2.“两个结合”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中确证了历史选择

“两个结合”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密钥。“两个结合”贯穿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發展史,我党自成立起,就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实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接续创造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两个结合”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生成与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高校思政课始终与党的百年奋斗史共命运。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以准确的历史方位,以强烈的历史担当意识,将“两个结合”嵌套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建构起符合党情、国情、世情、学情的高质量发展的“高校思政金课”。

3.党中央以党的文献的形式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并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两个结合”重要论断。“两个结合”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等历代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优良传统,既超越了“历史文本”的时代局限性,又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走出了中国特色之路。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对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及三者相互关系的新认知、新阐释、新解读。“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3]在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面向新征程,搭乘“两个结合”的国家战略,不断谱写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供给。

4.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大政方针高度

高校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担,为我国的发展进步培育了数不胜数的中坚力量。高校思政课开展的成效直接关系着能否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具有过硬才干的青年人才,从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走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文社科类学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蓬勃发展、不断进步。新时代具有新要求,当前我国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与时代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与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4]。从某种意义上讲,“大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的战略选择。“党的二十大对我国各项工作和各个领域做出系统梳理与前瞻思考,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根本遵循与不竭养分。”[15]高校思政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将持久护航中华民族这艘巨轮不断前行。

5.历史上造成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立不断得到融合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是华夏大地千百年来文明成果的雄厚积淀,并在中华儿女的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两者同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优秀结晶,但纵观中国近代发展史,具体到实际层面,二者的对立在历史中整体还是处于上风。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随着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党和国家也在努力减弱以及淡化历史上造成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立,大力改正人们的错误思想,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崇高价值观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正是由于这种“高度契合性”,使得“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获得现实可能性,通过将“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使得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大地,仰望共产主义的璀璨星空,淬炼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华,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踔厉奋发。

6.兼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正积极推进

人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政教师更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人物与中坚力量,思政课能否讲深、讲透、讲活,教师至关重要。聚焦时代问题,为满足现代化教育需求,需要培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时代教育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深刻聚焦“两个结合”,积极发展与培养兼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师,扩大专业思政教师队伍的团队规模,加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育力度,为高校输送了一批一批又“精”又“专”,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积极贯彻“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将“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中,积极进行人才引进、技能培养、师资建设,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断取得新成效、不断开拓新局面、不断展现全新魅力。

三、“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时效性特征,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亲切学生、贴近生活。要使高校思政课发挥育人功能,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校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两个结合’,以守正、创新、协同、精准为导向,抓好教师和学生两个关键,为高质量发展汇集凝聚共识、激发动力、构建格局、革新效率的强大力量。”[16]为了与传统文化血脉基因相适应就要坚持古今交融原则;为了与思政课教学根本目标相适应,就要坚持知行合一原则;为了与课程核心角色定位相适应,就要坚持“教”与“学”协同原则;为了与智能化教学趋势相适应,就要坚持软硬兼备原则;为了与学生成长成才特点相适应,就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为了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为了与高校思政课特点相适应,就要坚持有效衔接原则。

1.古今交融原则:与传统文化血脉基因相适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赓续不缀的精神血脉,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交融的前提是二者彼此契合,交融的结果是双方互相成就,“‘古’是‘今’的传承母体,‘今’是‘古’的创新转化”[17]。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命运,灌溉出了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所传播的主流意识形态脉络贯通,以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学生在健全人格过程中提供心灵启发和精神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现了相倚为强的高质量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大量育人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经验和启示,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思政化转化,延续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发挥了跨时空的育人功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也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为了确保思政课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稳健前行,亟须经受时空考验的深厚文化底蕴作为后盾。高校思政课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重镇,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一步推动教学的改革创新。

2.知行合一原则:与思政课教学根本目标相适应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担当特殊使命。“治理现代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出了课程建设整体协同性、系统科学性和现实针对性的全新要求。”[18]知行合一原则既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也是对思政课教育规律的把握。知行合一,知是前提,行是关键。思政课中“知”更多集中于课堂教学,注重于思政小课堂中理论学习与社会价值的融合,帮助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现实优于理论、行动优于教条,在保证教学内容权威性的同时,思政课要拒绝“照本宣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当超越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遵循马克思教育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现实相结合的要求,最终将课堂所学落实于“行”。从“知”到“行”是知行合一原则中较为困难的一步,以思想自覺进一步引领行动自觉,思政课实践课程的开展要同时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教育对象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理想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实践成果。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是现代化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回应。

3.“教”与“学”协同原则:与课程核心角色定位相适应

高校是科学教育和文化交流的主阵地,也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在此阶段,学生在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方面均未达到成熟状态。由此,大学课程起到了“拔节孕穗”的功能。不同于隐性承担一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培根铸魂的主渠道,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式,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展开的“攻心战”,对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9]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求教师坚持守正创新,淬炼政治定力,改进加强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从理论知识阐释、政治方向引领和价值观念塑造上切实提升思政课实效。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场域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皆是课程的核心角色,在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将学好思政课从外在要求转变为内在需求。

4.软硬兼备原则:与智能化教学趋势相适应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网络发展催生线上教学。智慧教学软件的研发并非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挤压或排斥,而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线下实体课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被破解,实现了教学的智能化与便捷化。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在继续完善课堂环境、教学设备等硬件基础设施的同时,积极顺应网络空间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大趋势。以网络为依托的智慧教学软件具有许多先天性优势:网络信息渗透性强,呈现相关内容的同时便发挥着“隐形熏陶”的功能;大数据所承载的海量思政课教学资源能够勾勒出符合学生专业、兴趣、习惯的数据画像,为其提供极具针对性、定制化的教育内容;在网络环境下,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被舍弃,各种思想言论得到较为自由地抒发。除智慧教学软件外,5G时代将VR技术带入思政課堂,使思政课堂真正实现“抽象内容可触摸、可互动、可感知”[20]。对于思政课教学不同场域的探索,是创新思政课的必然选择。

5.因材施教原则:与学生成长成才特点相适应

“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要以学生为中心,与过去不同的是,互联网时代打造了平等、开放、互动的交流渠道,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不再接受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为协同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多元需求,思政课要继承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教育主张,在教研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内容供给,增强思政课亲和力,“打造直击‘痛点’、疏通‘赌点’、解决‘难点’的精准化思政课”[21]。思政课推行“因材施教”应以大学生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差异为着力点:纵向方面,对比中小学,高校思政课要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依据学生的认知行为习惯,用富有人文情怀的中国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满足学生对精神文明的内生需求,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横向方面,“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思政课教师增强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关爱与服务。思政课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由此便不能停留在知识传授,更要针对不同学生在课堂、生活、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困难为其提供帮助,使同学感受到思政课独有的情感关怀,对思政课产生亲近感。

6.与时俱进原则: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

现代化是一个不断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活等各个领域的重大变革和集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时代性是思政课的生命力所在,如果忽视时代发展要求就会变成“虚课”。思政课要适应现代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就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体现现代化的全部最新成果并引导学生的成长与时代发展同步,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新时代,我国进入发展机遇期,带来的不仅是国内环境的复杂变化,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随着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增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融入国际对话圈;相应地,思政课也需肩负起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凝心聚力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深刻认识思政课改革子系统与社会发展母系统间的深层次联系,使思政课创新发展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服务社会发展需求,让思政课勇立时代之潮头、奋发思想之先声,增强理论之光芒。

7.有效衔接原则:与高校思政课特点相适应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旨在尊重不同阶段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组织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对于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和国家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即“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22]。确保大中小思政课有效衔接并非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相较于中小学思政课多为教师的知识迁移,大学阶段则以自主学习为主,重在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探究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完成由知识内化向行为外化的转移。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在课程的搭建上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且还需通过“课程思政”协助学生以学理为支撑,不断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和提升专业技能。

四、“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高校思政课事关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民族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两个结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集中体现。新时代需要坚持“两个结合”,激活其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固有效能。通过从教学能力、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扎根传统、话语表达、教学形式、教育环境等方面加以推进,为“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主体支撑、必要环节、关键所在、重要法宝、内驱动力、助推力量、实践方略、主要渠道,进而确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将其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培养有信仰、有担当、有自信的时代新人,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教学能力是“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支撑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须厘清“两个结合”的内涵,通晓“两个结合”的本质,把握“两个结合”的脉络,深入“两个结合”的机理,明确“两个结合”的价值,自觉推动“两个结合”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融合。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转变意识,从意识维度明确“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主动转变观念,提升将“两个结合”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能动性、构造性,做到自己先明道、信道、悟道,尔后向学生传道、释道、弘道。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紧抓学术前沿,强化理论创新,不仅能够透视中国的具体实际,还能够创新性转化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穿透力,讲深、讲透、讲活“两个结合”。高校思政教师需要落实主体责任,注重以“两个结合”作为教学改革的主旨,将“两个结合”渗透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各方面的改革实践中,精准审视“两个结合”的教学成效和教改效果,从而提高运用“两个结合”的能力,促使“两个结合”在高校思政课中真正扎根、发芽、绽放。

2.教学过程是“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必要环节

实际上,“立足中国实际办好中国高校思政课,与‘两个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智慧高度贯通”[23]。高校思政课课程或可以将“两个结合”融入教材体系,重新编排布局思政课教材体系,调整既有的教学大纲,增补全新的教学案例,推进“两个结合”与思政课知识体系的深度内嵌,有力发掘“两个结合”的本有意蕴。高校思政课课程或可以将“两个结合”植入教学设计,把“两个结合”渗透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设置诠释“两个结合”的教学环节,具体阐明理论知识所蕴含的现实观照与文化基因,讲透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版本,有效转化“两个结合”的内在底蕴。高校思政课课程或可以将“两个结合”置入课堂过程,积极规制课堂教学的问题环节、探究环节、讨论环节等,打造“两个结合”的专题示范课堂,在师生交互与生生交互中自觉和不自觉地发掘“两个结合”的理论意蕴,显明“两个结合”的实践效力,充分推进“两个结合”的課堂生成。高校思政课课程或可以将“两个结合”纳入课堂评价,立足“两个结合”的评价导向,细化“两个结合”的评价指标,拓展“两个结合”的评价方法,吸纳“两个结合”的评价反馈,构建“两个结合”的评价体系,日臻引导“两个结合”的入脑入心,促成学生真懂、真信、真用。

3.教学方法是“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高校思政课教师或可以开展主题式教学,以经典研读、知识竞赛、红色宣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漫谈时事政治事件等多元主题进行教学,促使“两个结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生根发芽。高校思政课教师或可以进行体验式教学,借助互联网、AR\VR、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升教学体会感、感染力、渗透度、互动性,通过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准创设虚拟情景,让学生能够达成全在场触及,不断放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获取的情绪、体验与感触,深度叩击学生的内心世界,推动“两个结合”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师或可以展开“线上+线下”双线式教学,通过利用学习通、慕课、微课等数字平台进行补充和延展教学,创新“两个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引学生在线上活动中自主学习“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与价值意蕴,让“两个结合”的规律和逻辑不断可视化,并通过在线下教学中借助短视频、动漫、图像等增进课堂的趣味化、吸引力、影响性,注重以启发式教学替代灌输性教学,深入挖掘“两个结合”的教学资源,积极推动课堂与课后的无缝衔接,指引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进“两个结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融入度。

4.实践教学是“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

高校思政课不仅须在理论课堂融入“两个结合”,获取思想支撑力,亦须在实践课堂融入“两个结合”,致获方法论擎架,从而显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透视中国具体实际的真实性,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性。高校或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开显“两个结合”的理论意蕴和现实底蕴,发掘“两个结合”的实践教学资源,结合新时代发展问题展开深度调研与深入探究,做到与时俱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发展,做到古为今用,优化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融入“两个结合”的“大课堂”。高校或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中培育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用于课堂实践、社会实践和虚拟实践活动,分析其生发机理、发展走向和社会影响等,增进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践行效力,通过激励学生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故鼎新,开展创新性转化与发展,自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创新者,以致“两个结合”深入学生的生存方式,促成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融入“两个结合”的行之有效。高校或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中以“两个结合”为主题开展特色专题教学,譬如:走访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爱国主义基地,深入各地基层观光调研,探索各类研学合作项目,守护非遗文化传承血脉,成立大学生宣讲团,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等,促使学生能够观照社会现实,能够承继文化根脉,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成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题的相辅相成,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融入“两个结合”的提质增效。

5.扎根传统是“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动力

高校思政课须扎根传统,立足“两个结合”内容的民族性,提升思政课的理论亲和力,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高校思政课需要根植于“两个结合”内容的丰富性,将马克思主义融通古今,与中国实际随事而制,及时跟进社会事件,动态更新教学案例,创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挖掘历史名人或爱国主义人物的价值意蕴,准确引导现实事件或历史事件的价值导向,促进达成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道化人,增进思政课的理论亲和力,让思政课深具情感温度,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促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强。高校思政课需要厚植于“两个结合”内容的民族性,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将马克思主义融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理论、制度,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不断进行“观视”“解剖”及“重塑”,讲明其内蕴的强大解释力和鲜活生命力,讲透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明结晶的共融内嵌性,讲清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交相融合性,从而增进思政课的理论亲和力,凝聚广泛的思想共识,达成以理论育人,充实学生的情感空间,引导学生真正听懂、领会和践履马克思主义。

6.话语表达是“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力量

高校思政课须强化话语表达,结合“两个结合”的独特性与生动性,提升思政课的话语亲和力,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高校思政课需要发挥“两个结合”的独特性,通过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立足新时代、新实践、新需要,深入剖析世情、国情、党情,回答中国的具体实际问题,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滋育高校思政课话语的时代性、大众性、实践性,通过汲取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与生存智慧,做到援古证今、革故鼎新,促使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话语表达,增进高校思政课话语的中国风格、中国神韵、中国气派,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话语亲和力,推动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高校思政课需要激活“两个结合”的生动性,通过注重马克思主义的表达艺术,采用比方、拟人、以古喻今等修辞手法,运用幽默、诙谐、风趣的话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讲究以情动人,讲出高校思政课的情感,进行潜移默化的话语导向,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西方霸权话语,通过重视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注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意蕴,发扬中国文论的意象性,借助对待立义、因情立体、依经立义、赋比兴等话语表达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寓言、典故、名人轶事等,以学生喜闻乐道的话语进行输出,进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话语亲和力,使之入脑、入心、入行,促成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7.教学形式是“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方略

“两个结合”强化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课堂实践、社会实践、虚拟实践活动,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挖掘契合的教学案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情境,避免用公式套语剪裁具体现实,防止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纠正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短板,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让真理之树更根深叶茂,让实践之花更绽放绚丽。“两个结合”推进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在教学课程中诠释“马克思主义‘真理行’,坚持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坚定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三维蕴涵”[24],以显性教学影响学生的认知力,通过借助学习通、微信公众号、班级群组等数字平台展现“两个结合”的思想内涵与价值意蕴,发布“两个结合”的主题讨论、课后探究、专题文章等,以隐性教学催生学生的共鸣力,强化学生的理论自觉、文化自信、价值确信。“两个结合”创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确保讲好思政课的底气,通过强调聚焦重大时代课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引导学生穿透历史迷雾,明确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坚定学生的历史自信,肯定和汲取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用历史映照现实与投射未来,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大势,准确掌握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祛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错误影响,通过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指引学生探索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规律,增强学生的历史主动,使其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从而在历史感悟中拓展思政教育的创新空间,以历史主动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增瓦。

8.教育环境是“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渠道

高校须以“两个结合”为原则完善教育环境,建设“两个结合”的教育基地,打造“两个结合”的精品课堂,组织“两个结合”的主题活动,构筑“两个结合”的文化展演,构造“两个结合”的校园网站,创立“两个结合”的宣传站点,组建“两个结合”的讨论群组,创造深具时代气息和民族气质的教育环境,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高校或可以完善思政课的文化环境,构造“两个结合”的文化载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激活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高校或可以完善思政课的活动环境,打造“两个结合”的活动载体,将“两个结合”内置于各种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走访活动、校园文创活动、知识竞赛活动等,增强活动环境的教育效能。高校或可以完善思政课的传播环境,构设“两个结合”的传播载体,借助传统传播媒介、各种校园数字平台和社会数字平台等宣传“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与价值意蕴,发挥传播环境的渗透力量。高校或可以完善思政课的管理环境,建立“两个结合”的管理载体,明确“两个结合”的管理目标导向,出台“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常态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活动管理制度等,发挥管理环境的规制效能。通过对教育环境的完善,激发学生对“两个结合”的心理认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剖析社会现实与创新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两个结合”的应用价值,推动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五、结语

“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事关思想政治教育全局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命题。“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的历史起点,将“两个结合”贯穿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既向内看又向外看,既向前看又向后看,善于把握教师和学生两个抓手,为“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汇聚能量、激发动力、构建格局,强化认同的强大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向内看,即看“第一个结合”中的中国实际,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解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实际问题,不断回答“高校思政课教学”为了谁、依靠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重大原则问题,使大学生牢记服务人民、报效国家、造福全人类的神圣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向外看,即看“两个结合”中的马克思主义,用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思政课教学”,“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25]。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经典的词句和结论,而是要创造性地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向前看,即看“两个结合”所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鲜明写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旗帜上,“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要根据“两个结合”的发展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使严谨、丰富、晦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学生听得懂、愿意学、记得住的中国化理论,谱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篇章。“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向后看,即看“第二个结合”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教育学生、教养学生、教化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用文化内容去熏陶学生、用文化魅力去润泽学生、用文化力量去感染学生,实现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琴瑟和鸣。总而言之,“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把“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3.

[2]习近平.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

[3]韓东晖.“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现代哲学,2023(3):1-8.

[4]徐莹.“‘两个结合’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跟踪”学术研讨会综述[J].国外理论动态,2023(4):161-165.

[5]孙雷,石峰.“两个结合”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价值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8):40-47.

[6]刘仓.中国式现代化与“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23(5):19-26.

[7]田歧立.高校思政课讲“两个结合”的道理蕴涵及实践策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26-131.

[8]刘中亮,刘青玉.“两个结合”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9):51-53.

[9]冯刚.习近平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理论蕴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70-180.

[10]徐斌.“两个结合”思想升华的三层意蕴及原创性贡献[J].甘肃社会科学,2023(3):1-10.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173.

[12]陈建龙.贯彻“两个结合”,开拓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6):5-6.

[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

[14]田丽,赵婀娜,黄超,等.大思政课,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N].人民日报,2022-05-22(01).

[15]杨筱洁.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J].学术探索,2023(8):149-156.

[16]张荣军,丁然.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两个结合”[N].贵州日报,2023-07-12(08).

[17]王易.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7):55-62.

[18]陈静,赵晨璇.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3):71-74.

[19]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0]谢峰.5G网络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应用与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9(S1):14-17.

[21]王易.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J].红旗文稿,2022(6):39-42.

[22]磨胤伶,徐秦法.大中小學思政课一体化出场的哲学基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4):42-44.

[23]蔡卫华.“两个结合”赋能思政课的学理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7-04(08).

[24]田歧立.高校思政课讲“两个结合”的道理蕴涵及实践策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26-128.

[2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责任编辑:张  娅  郭  芸)杨  洋  杨  波,张  娅,王勤美,蒲应秋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Two Integrations” Empowering

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NG Bojun,TONG Yiyi

(School of Marxism,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Jiangsu,China,211106)

Abstract:

The “two integrations” is an originally proposed by president Xi Jinping in the new era for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to realize its modernization,which meanwhile provides rich ideological resources and powerful theoretical support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higher education.By practicing “two integrations” th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e are able to promote the quality development of it in the new era.The “two integrations” empower the 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providing theoretical possibilities in terms of unified attributes,interdisciplinary fields,goal orientation,moral education,cultural education,era context and value concepts,as well as by providing feasibility in scientific guidelines,historical choices,national strategies,major policies,cultural integration,and team building.To ensure that the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wo integrations” empow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e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integrating the ancient into modern times,uniting knowledge and action,coordinating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combining software with hardware,individualized teaching,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and effective connection.Thus,this will provide main support,necessary links,key points,powerful weapons,internal driving forces,assistance,practical strategies,and main channel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tself.

Key words:

the “two integratio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quality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思政课中华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