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高质量助推乡村振兴“新农人”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四链融通”的视角

2024-01-11庞馥珊

河北农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新农人融通新农

□文/庞馥珊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的有机融合,实现乡村发展,数字乡村是重要的战略方向。因此,要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智慧化,就必须培养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新农人”,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的整体提升和整合,实现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价值增值,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新农人”是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具备“新形象、新思维、新模式”的新型农业人才,他们能够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工具,提升农业效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1]。从内涵看,“新形象”是指新农人改变了人们对“农民”的刻板印象,有活跃的思想、丰富的阅历;“新思维”是指新农人探寻生态发展思维和产业业态;“新模式”是指新农人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新农人”的“新”是新在数字信息认知和大数据思维方面,指综合运用数字农业理念,对现代农业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创业模式具备新思维和新眼界,对个人岗位有全新的职业规划,对从业价值有新的认识,对乡村环境和政策有新的想法,对农民生活水平和致富模式有新的理念,而且不限于个体的学历、年龄和从业领域。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正确引导和培育“新农人”在思维、技术和传播手段上的创新,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挑战和神圣使命。

“四链融通”的提出,是国家产教融合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方向指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对“四链融通”的解释,旨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通”。职业院校在新技术应用、新思维培育、新传播模式等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优势资源,是培育“新农人”的重要平台和力量。职业院校如何产教深度融合,四链融通,培养数字化“新农人”,成为切实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一、乡村振兴“新农人”的概念和内涵

(一)“新农人”的概念

“新农人”是现代智慧农业发展的人才新需求,是指充分借助互联网、新媒体营销等数字技术,实现农业品牌创新、农产品品质提升和信息化技术打造农产品销售网络渠道,将农业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开拓农业产业新业态的新型农业人才。

(二)“新农人”的内涵

1.对“三农”的高度热爱和认同。“新农人”对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和农业产业未来前景都深度的了解和热爱,目标是改变传统乡村面貌,迫切希望借助现代数字技术改变单一种植方式和理念。

2.信息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新农人”具备的是多种信息技术综合运用的能力,包括信息化种植养殖技术、育种和培育创新能力、现代农村电商理念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思维、互联网平台营销技能等。和传统农业技能人才不同的是,“新农人”对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衔接和融合有深入的认知[2]。

3.全产业链思维。乡村振兴与农业产业兴旺密不可分。“新农人”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生产主体,将数字理念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研发、生产、储运、销售、体验、消费等各个环节[3],提升各个环节的服务效率,加速各个环节的衔接,让各个环节成为互相促进的生态闭环整体。

二、“四链融通”视域下“新农人”培育的研究综述和经验借鉴

(一)“四链融通”视域下“新农人”培育的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针对已有的“新农人”培育现状,对培训模式和成效进行了梳理和研究。章力建(2017)对乡村振兴下加快培育新农人培育的意义和思路进行了分析,提出从人才的致富思路、收入来源、职业规划和培训体系、结构等内容的建议。韩俊(2015)对“新农人”的培养环境进行了分析,提出要将新型乡土人才培育与新型农业主体建设结合起来。邵腾伟等(2010)结合“新农人”培训规模、频率和乡村发展数据,比较归纳了培育对农业产业以及乡村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谭明福、刘春雷(2011)认为,职业教育服务保障是新型乡土人才培训的瓶颈之一,培育过程中存在培育结构松散、培育内容陈旧、涵盖面少等问题,缺乏深度细致和专业细分,导致培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在调研基础上,国内学者对“新农人”培育提出了建议,张晓琳(2013)等针对对新型农业人才培训服务优惠政策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优化对“新农人”辅导和培训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政策的建议。

国内学者认为,“新农人”的构成中,经过专业训练和实践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尤其是其中具备互联网思维和农业文化思维的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的“新农人”,在未来智慧农业和数字化农业经营过程中,会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的核心人才[4],对推进农业企业发展、推进农业创新创业和带动农业示范带头人孵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吴彬,2019)。

(二)“四链融通”视域下“新农人”培育的国外研究综述

美国“新农人”研究现状:美国拥有100 多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包括农业研究站、农业学院和农业技术推广站点,分布于美国各州和地区(Christy 等,2017)。美国出台了系列、全面和专业的农业、土地、教育相关的法案,对分层级、分领域的农业人才培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美国赠地学院为美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储备力量(Routledge,2017)。

欧盟新型农业人才研究现状:欧盟国家对于新型农业人才的培育,体现在几个方面,包括完善农业立法确立法律支持、高额补贴扶持保证农民利益、严格的奖励、考核机制和认证等。欧盟推行了欧盟统一标准,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都能遵照标准进行规范化生产,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对销售和推广环节的衔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符合条件和标准的农场主,欧盟对其进行补贴,鼓励更多的农场主依照标准生产,减低污染,推广绿色农产品,促进了农业产业良性循环发展(Nelson,2010)。

英国新型农业人才研究现状:英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依靠的是培训质量的严格保障,借助细致的考核标准和适当的奖惩机制,规范培训的时间和方式,通过多途径的考核对培训成果进行分析。英国新型农业人才的主体也是多元化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农业人才培育中各司其职,相互补充,人才培育的定位、岗位和技能要求、实践标准都有明确的分工,为英国农业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保障(Christy等,2012)。

日本新型农业人才研究现状:日本等国虽然没有“新农人”的概念,但是对“新型农业人才”培育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对于培育新时代的职业农民,日本强调更需要智能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技能;除农业知识,还需要掌握运营销售技能、管理模式的改变以及优良的现代化科学素养(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2019)。

(三)国内外研究经验借鉴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形成了培育新型农业人才重要性的共识,培育涵盖了金融支持、人才技能、法规保障、社会参与等各个方面,国内研究人员聚焦“新农人”的定义、范围,以及培育的主体、模式等,展开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而对职业教育领域中,职业院校“新农人”培育的具体要求、培育方法、培育目标等探究较少,尤其是根植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提出更具前瞻性和具体化的思考相对不足[5]。在乡村振兴逐步推进的背景下,从农业产业整体布局出发,探讨农业社会服务型、农业生产经营型、农业专业技能型和农业复合型人才等“新农人”的岗位培育路径。

三、职业院校“新农人”培育主要瓶颈

(一)“新农人”培育以短期为主,培育环境有待优化

“新农人”培育中,多数采用项目式、短期式培育,培育教师虽然具备专业、特定的研究方向,但是在培育之前,对培育对象的农业生产日常、种植养殖困境、急需了解技能无法全面掌握,导致培育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培育过程中,多数为案例分析和技能讲授,无法充分演示和实时答疑。因此,对于“新农人”在从业过程中急需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数字技术的灵活运用难以进行高效的引导。此外,由于短期培育所需主体对职称、学历的要求,在遴选老师的过程中,存在漏掉真正接地气、有思想技术的能人的情况,让培育环境存在壁垒,无法实现培育的高质量。

(二)为“新农人”创业定制的培育课程体系缺乏

职业院校重视创业教育培育,积累了大量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背景的创业教育经验和模式,但是为“新农人”创业定制的培育课程体系仍然缺乏。“新农人”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核心,需要从事涵盖农业生产、产业管理、农村电商等内容的职业化、跨界化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还需要个性化的技能素养训练。职业院校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其创业课程内容不能与“新农人”从事专业和所处行业需求高度匹配,培育资源以职业院校平台为主,缺少农村创业实践场所、创业基地等载体,导致大量培育虽然涉及到种植养殖和富农实践,但是不够深入,实践教学安排以短期参观为主,对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潜力的技术能人和大学生“新农人”的培育力度不够。

(三)围绕“新农人”的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新农人”培育需要接地气,尤其是对实践技能的运用能力需求较高。因此,培育过程需要充分渗透农业消费的绿色倾向,在农产品生产中,需要体现绿色、特色和品牌的高度统一。因此,“新农人”虽然目标是创业和联农带农,但是如何将经济效益与生态化有效契合,选择适合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及生态化循环方式,成为“新农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重要思路[6]。现有的职业院校在“四链融通”方面,还未能充分形成闭环培育体系。产教深度融合培育,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农业生产企业各个主体合作化、网络化、多元化服务主体的有机结合,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和延伸,让“新农人”能够具备多主体联合、多结构治理和共赢发展。

四、“四链融通”视域下职业教育“新农人”培育新思维研究

(一)“四链融通”形成闭环系统

在“四链融通”的视域下,“新农人”的培育需要将四链互相嵌入和融合,借助多元培育主体和具有实践培育功能的产教融合平台,将产业链的需求与专业链的技能互通,将创新链与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思维贯通,将产业与企业、培育体系中“新农人”个体的内生价值取向、职业愿景与培育实践路径方法相契合,探寻高效、闭环和生态的培育路径和体系。产教融合育人需要具备前瞻性,综合审视乡村“新农人”培育过程中的融合创新思维,打造具备农业全产业链思维、具备农业产业链前瞻性的新型人才,借助“四链融通”,有效整合产业链资源、挖掘创新链新要素[7],激发人才链的融合能力、将教育链的基础作用充分放大,建构起四链互通、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职业院校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路径框架。

(二)打造“四链融通”的多方协调的“新农人”培育模式

“四链融通”视域下,“新农人”培育模式需要职业院校将行业标准、市场动向和政府导向作为多元平台,借助实践项目基地、互联网平台、短期培训和农产品营销工作室等多种模式,针对“新农人”培育的时间碎片化、季节性和紧急性、岗位性等特点,实现产业链、专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全面对接与融合,将政行企校四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农业生产实践协同,(如图1所示)。

图1 “四链融通”视域下“新农人”培育模式

职业院校应更好地借助现代学徒制培训经验和模式,采取“专业+师徒+基地”“工作室+党支部+师徒”“师徒+示范园”“师徒+农场+农户”等模式,建立“新农人”人才库和师徒班,为现代农业的数字化人才做好准备。

(三)从全产业链角度启动“四链融通”培育思路

“新农人”的从业岗位、就业环境、创新创业目标都和传统农业产业有明显的区别,割裂、孤立地立足单个环节的技能培养已经无法适应其培训需求。因此,职业院校的“新农人”培育不仅仅覆盖产业链各个环节,同时应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在转换环节、服务环节、种养环节、治理环节和文化环节方面实现全方位人才培育。在转换环节中对农业新兴产业的现代产业经营元素和创新的培育,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借助旅游业、休闲体验、养生养老、劳动教育和红色教育等方面市场新需求,拓展“新农人”的农业全产业链理念和文化素养,提升其对农业前瞻性的认知,借新兴产业实现反哺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环境、实现农民致富等多元目标。同时,重视农业公共服务产业的人才需求,提升“新农人”的融资、仓储运输等服务能力。在乡村治理环节,培育“新农人”结对帮扶的带动作用,激活乡村治理新活力。

五、职业院校高质量助推乡村振兴“新农人”培养路径研究

(一)构建契合农业全产业链的“新农人”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应将农业全产业链的人才新需求作为培养目标,立足区域农业产业乡村发展特色和阶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和企业资源,优化培育目标结构,覆盖农业社会服务型、专业技能型、农村电商型和复合型“新农人”。随着农村电商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农业线上平台的同步服务能力需求大幅提升。因此,农业社会服务型人才培育重点在于农产品季节性策划和销售计划、电商销售脚本、文案、销售服务体验反馈和差异化反馈渠道建设等内容。农业技能类型的培育包括农业生产核心技术和生产方式培育,培训的重点是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融合,包括生物技术、农业气象、物联网技术和环境监测技能等。而生产方式培育则应该聚焦于机械化、信息化和电气化、园林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农业精准营销所需的基本技能。农业经营管理类型主要指农村电商技能,包括营销规划、直播技术、平台流量策划、粉丝管理和直播平台脚本设计等急需的技能培育。农业复合类型人才培育是重点和核心。重点培育综合性农业产业人才,培育对农业经济熟悉,对地域农业生态和土质、风土人情了解,对国家农业政策和农户熟悉的综合型“新农人”,在管理理念、创新能力、市场敏感度、资源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突出“新”的特质[8],有效提升人才竞争力。

(二)构建“四链融通”视域下“新农人”培育的产教融合平台

构建“四链融通”视域下“新农人”培育的产教融合平台能够有效提升职业院校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项目真实化、场景真实化和情境真实化。借助产教融合平台的教学集中能力、资源共享能力、实践实训化能力、现场演练和技术支持功效,充分传达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优化和沟通、汇集行业现状和趋势信息,共享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引入农业企业项目和岗位实践,实现培育和岗位的无缝对接。通过四方主体资源共享、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互融互利、优势互补。产教融合平台除了短期培育,还可以引入师徒制,将合作社人才需求和技术支持作为长期项目,实施项目负责制度,实现时间上碎片化培育、技能上补丁式培育、文化上浸润型培育、金融上多元化培育、服务上互助性培育等,与村委会、乡村社区联合办学,开设女性专有项目,促进就业和妇女时间规划和文化素养推进,充分实现专业链、产业链、教育链与人才链的对接与融合。借助产教融合平台的多方融合、一体化“新农人”培育平台建设,可以有效推进农业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让产教融合平台的管理制度、共享能力、辐射功能得到充分的演练和检验,做到资源成效最大化。

(三)根植地域农业产业特色,为个性化人才培育提供保障

中国农业地域广阔,农产品特色鲜明,地域性强,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虽然大量的现代种植、养殖环境得到改善,但是消费意愿中,对于原产地和特色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职业院校在“新农人”培育中,应该根植于农业产业类型,将“新农人”培育专业化和细分化。如茶叶产业、传统手工业等,打造“互联网+特色农业产业+‘新农人’”的培育模式,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的跨界融合思维,从全产业链出发,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充分融入特色农业的跨界经营思维,重点拓展跨界创新经营的思路,采用沙龙、网络会议和行业协会研讨的方式,培养具备前瞻性的复合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侧对需求侧的精准对接。随着数字技术在现代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不断渗透,掌握数字技术和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核心力量[9]。因此,在不同区域的特色农业人才培育基础上,应该尝试构建现代“新农人”培育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多元交叉培育体系优势,多途径、多层次、全方位地推动“新农人”培育成效。

猜你喜欢

新农人融通新农
新农人时语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新农人电子商务创业模式探究
新农人时语
大数据时代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研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新农人时语
新农人时语
“新农人”吴迪,互联网+农业+现代管理,玩转现代“酷农业”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