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2023年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现状、热点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4-01-11彭菊花
彭菊花,罗 金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消费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消费至上、享乐至上的社会思潮,是以过度追求和崇尚物质占有,把消费视为实现人生目的和美好生活唯一路径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消费主义是异化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交互影响并叠加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1]。随着全球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日益密切,消费主义思潮悄然弥漫至各个国家,并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冲击着我国民众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绝非只关涉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如果不加以批评与控制,它会从不同方面对个人、社会与国家造成巨大危害。因此,警惕消费主义思潮在我国的传播,是维护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安全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消费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居民消费从物质享受阶段进入服务发展阶段,消费升级步伐逐渐加快[2]。近年来,全球性事件的暴发极大地冲击了全球经济,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应“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着眼于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3]。新发展格局下,激活经济增长动力的重点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4]。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65.4%[5],扩大内需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强劲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6]。当前,我们既要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又要警惕消费主义的蔓延。在此背景下,对近年来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深入总结,梳理出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的文献特征与热点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的综述性文章较少,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消费主义思潮进行分析的文章更少,对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的文献特征、研究重点、存在问题等方面的总体把握较为欠缺。基于此,本研究拟采用CiteSpace软件对1993—2023年有关消费主义思潮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更为直观的知识图谱形式将其呈现,以期达到把握研究现状、发现不足、提出未来展望的目的。
一、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工具
本文主要采用Excel软件以及CiteSpace(版本号:6.1.R6)对1993—2023年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的发文趋势、来源期刊、研究作者、研究机构以及热点议题进行计量分析与可视化分析,旨在直观深刻地呈现三十年来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的研究样态。
(二)数据来源
基于研究主题,在国内数据库平台知网(CNKI)上进行文献检索。为了提高查准率,采用高级检索方式,以“消费主义”为检索项,限定来源期刊为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CSSCI和北大核心,设定检索年限为1993—2023年,共检索出625篇文献,剔除书评、会议综述等非研究性文献,最终得到621篇有效文献。
二、1993—2023年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的文献特征
(一)发文趋势分析
对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相关研究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能够直观地从数量上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借助Excel软件绘制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文献趋势图(见图1)。由图1可知,1993—2023年相关研究发文量总体呈现先慢速增长,再快速上升,最后逐渐回落的趋势。结合每年发文量的变化可以将相关研究状况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一是1993—2002年的发展初期。这期间发文数量增长缓慢,年均发文量不足2篇,且1993年、1996年、1999年和2000年的发文量都为0篇,表明这一时期相关研究不受重视,整体研究热度偏低。二是2003—2016年的快速增长期。这期间相关文章数量快速增长,发文量为461篇,约占1993—2023年总发文量的74%;且2006—2016年年均发文量保持在30篇以上,2010年达到峰值51篇,表明这一时期学界逐渐重视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研究热度快速上升。三是2017—2023年的逐渐回落期。这期间的年均发文量在20篇上下波动,说明该领域研究热度开始下降。
图1 1993—2023年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论文的数量分布
(二)来源期刊分析
图2 1993—2023年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发文量9篇及以上的来源期刊分布
进一步对发文量为9篇及以上的10种刊物进行分析,发现在前10种刊物中,新闻传播类期刊占据“半壁江山”,是研究消费主义思潮的主力军,主要关注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中的消费主义特性以及新闻媒体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此外,《理论导刊》《学术交流》等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期刊也在密切关注着这一领域,他们主要探求消费主义思潮的表现、特征及其危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类核心期刊仅有《思想教育研究》对此领域持续保持关注,主要在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精神文化的影响方面进行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哲学等其他学科专业刊物对消费主义思潮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研究作者分析
表1 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核心作者及发文数量
图3 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核心作者共现图谱
(四)研究机构分析
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核心机构共现图谱(见图4)中共有节点数量为449个,连线数量99条,密度值为0.001。就机构发文量来看,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文8篇,根据普赖斯定理,将发文数量在3篇及以上的机构列为核心机构,共26所(见表2)。由表2可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文最多,共8篇;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文6篇;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发文5篇;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发文4篇;华东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15所机构各发文3篇。关于消费主义思潮的核心研究机构基本都是国内顶尖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机构,如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表明该研究受到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关注。但根据图4中连线数量和强度可知,各核心研究机构间合作较少,基本在“单打独斗”;仅有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思政教研部、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存在合作关系。
表2 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核心机构及发文数量
图4 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核心机构共现图谱
三、1993—2023年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的热点议题
基于前文对于文献特征的分析,大致可以得出1993—2023年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的基本脉络,但还需进一步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以及关键词聚类图谱。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5)中共有节点606个,连线1 098条,网络密度0.006,由节点数量和连线数量可知消费主义思潮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图5 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根据关键词共现图谱可得到关键词词频和中心性(见表3)。关键词按频次排序的前16位分别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大学生、消费社会、消费文化、消费、资本逻辑、批判、影响、价值观、异化、大众文化、对策、全球化、大众传媒、媒介文化。其中“消费主义”的频次达到450次,而其他关键词频次与之差距较大,且只有“消费主义”这一关键词的中心性为1.47,超过了0.1,说明其较为重要,同时也说明国内消费主义思潮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但关联强度不大。
表3 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高频关键词和中心性列表
结构显著、聚类效果良好的关键词聚类图谱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的研究热点。由图6可知,关键词聚类图谱的网络模块化评价指标聚类模块值Q值为0.614 1,大于临界值0.3,表明聚类效果良好;网络同质性评价指标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为0.967 2,远大于临界值0.5,表明该聚类同质性较高,图谱聚类结果合理。
图6 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本文在结合相关文献内容以及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图谱的基础上,最终判断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主要有四大热点议题:消费主义的概念辨析研究、消费主义的表现研究、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研究、消除消费主义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
(一)消费主义的概念辨析研究
“消费主义”这一关键词出现了450次,“意识形态”“消费”“消费文化”“消费社会”是高频关键词。在关键词聚类中,“#0消费主义”“#3意识形态”“#4消费”都是独立聚类,由此判断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第一个热点是消费主义的概念辨析研究。
一是消费主义的概念及其特点。深刻把握消费主义思潮的概念和特点是深化该领域研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王永友等[8]指出消费主义思潮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经济飞速发展的美国。消费主义思潮表现为一种经济和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它推崇消费至上、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以及过度消费的行为导向,引导人们将消费当作人生目的。它是意识形态的具象化反映,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价值取向和思想价值观念工具。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为物欲性、虚假性与控制性。徐水华等[9]指出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崇尚和追求无节制物质享乐和体面消费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究其根本是衍生于资本霸权逻辑之下的,是为了巩固资本的极权地位,保持其最大程度增值而刻意构建出的一种行为模式,体现了资本的极权、剥削以及意识形态的特性。崔健[10]认为消费主义是指主体的消费行为不满足于其实际生存生活需要,而追求满足资本所构建的虚假消费欲望,把盲目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尺度。田月容等[11]认为消费主义是一种追求消费至上、带有鲜明享乐主义和拜物主义特征的社会思潮,它片面强调消费的奢侈性、新奇性与炫耀性。鲍金[12]否认消费主义宣称的追求高消费的合理性,认为消费主义实质是资本逻辑刻意制造出来为其服务的附属性意识和工具性意识,尽管披上了普遍意识的虚假外衣,但仍然被资本逻辑牢牢支配着。因此,消费主义根源上是资本化的意识形态,而自然性和虚假性则是作为意识形态的消费主义所具有的两大基本属性。本文认为学术界对消费主义思潮的认识取向不尽相同,但价值判断却是基本一致的,都承认其意识形态性、虚假性、控制性等特征及其带来的危害。
二是消费主义的相关概念。消费、消费文化、消费主义有何区别?辨析和理解消费主义的相关概念有利于准确把握消费主义的本质。匡文波[13]指出消费与消费主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他认为消费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生产的终点,常常反作用于生产,生产出的商品唯有经过消费环节才能完成从商品到货币“惊险的跳跃”。而消费主义则是指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态度。徐琴[14]从消费与消费主义的辨析角度指出消费是无论哪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的基本经济活动,但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消费之异化体现为消费主义,其核心是把消费当作人生的最高目的,消费主义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郭田勇[15]指出消费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扩大消费对保障民生具有积极作用,也是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动力。消费主义不等同于扩大消费,二者在消费需求、消费理念、消费限度以及消费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张凤莲[16]指出消费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差异,她认为消费是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而存在的,而消费文化则是人类在社会消费这一领域所创造的文化之总和,是对社会消费道德、消费理念、消费规范、消费方式等的总称。徐新[17]认为消费文化不能等同于消费主义,他指出消费主义可以是消费文化的一种,但消费文化是一个中性词,其内涵更为广泛,既可以指消费环境、消费方式和消费品,也可以是消费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等,还可以是传统的消费习俗。综上所述,学术界并不认为消费、消费文化、消费主义是同一概念,对消费主义相关概念既要相互区分,也要联系起来看待,认识彼此间的关系。
(二)消费主义的表现研究
结合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传媒”“全球化”以及关键词聚类“#5娱乐化”“#8文学创作”,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的第2个热点议题为消费主义的表现研究。
刘潇雨[18]认为新文学的出现就是消费主义的表现之一。当新文学作为一种习见的、带有普遍性的阅读内容出现,成为知识青年们共享的生活方式,内涵在新文学之中的某种消费性特征就会显现出来。张梓琪等[19]指出,消费主义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悄然渗透和流行,并且在“双十一”这种购物活动中表现出来,使大学生在“双十一”购物中表现出超前消费、攀比消费、过度消费、符号消费。廖声武等[20]指出网络直播流行于消费主义盛行这一时代背景下,在网络直播过程中,观众沉溺于女主播身体表演带来的狂欢,身体被视为一种消费品,身体消费有了符号特性,凸显了其作为欲望、控制与身份的表征。 鄢方卫等[21]认为消费主义的盛行不仅影响了大众消费观,还改变了消费市场的产品结构,在旅游消费市场上表现尤其明显。旅游产品开发日渐强调其在文化和符号意义上的作用,网红打卡等旅游消费变为主体,成为人们在消费主义背景下追求具有符号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消费对象。谭亚丹[22]认为消费主义在偶像养成类节目中具有鲜明表现。在偶像养成类节目中,消费文化极度推崇练习生的身体外观,把制造身体消费的需求作为其主要目标,通过展示和呈现身体外观将消费主义延伸至社会文化的其他领域。本文认为消费主义潜藏在电影电视、文学小说、购物、旅游等社会各个领域中,悄然引诱着社会消费发生异变,这一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研究
从关键词词频来看,“大学生”出现了26次,“影响”出现了13次,“批判”出现了13次,“异化”出现了11次,“价值观”出现了11次。从关键词聚类来看,“#1大学生”“#2资本逻辑”“#6价值观”都是独立聚类。因此,本文认为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的第3个热点是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研究。
鲁明川[23]从宏观视角出发,认为消费主义不仅会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会造成社会贫富分化、美好生态环境破坏、社会发展物化以及人生意义扭曲等问题,从而引发人之价值危机,甚至消解人们追寻美好生活的动力和能力。王刚[24]基于学校教育视角指出,消费主义使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过程都产生了消费主义倾向,学校建设中的超标浪费现象极为明显,消费主义思维严重渗透到学校各层主体之中。操太圣[25]则聚焦于大学课堂教学,强调大学“水课”产生的深层根源在于消费主义盛行之下大学教育的商品属性、商品性的实践以及存在于大学教育价值中的符号崇拜,大学课堂教学逐渐丧失了教书育人的根本,转而盲目追逐各种指标、分数等一系列符号。丁卫华[26]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主要着眼于生态环境方面。他认为消费主义会冲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导致出现人为原因的生态环境风险,并且这种风险具有隐蔽性、渐进性与累积性等特征,呈现出环境健康风险、安全风险、伦理风险以及环境国际风险等不同的风险样态。陈洁[27]认为在信息时代,消费主义对设计造成的负面影响尤为严重,如过度设计、包装造成物料浪费以及产生快递垃圾。同时,信息技术的使用会对大众看待社会的角度产生影响,也会干扰用户自我注意力的分配。傅守祥[28]认为消费主义对文艺生产造成了负面影响。他指出,在消费主义影响下,人们的审美不自觉地与经济活动产生联系,审美变成了可资本化的对象,直接影响着大众审美品位和文化艺术生产的建构。消费主义不仅会瓦解人们审美的内在特质,还会造成文艺生产过度资本化、商业化、娱乐化倾向。综上,消费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生态、价值观、文艺创造等领域,需要我们谨慎甄别,及时消除其负面影响。
(四)消除消费主义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
仅从关键词词频来看,“对策”出现了9次,但结合文献分析,“对策”是多数文章共同探讨的话题。因此,本文判断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第四大热点议题为消除消费主义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
胡坚[29]从宏观视角出发提出消除消费主义负面影响的策略:第一,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杜绝享乐主义思潮泛滥;第二,消费品生产方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能不择手段地诱导消费者陷入消费主义圈套;第三,针对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消费者的教育应当提上日程,帮助其树立合理消费的价值观;第四,金融行业应采取限制信誉不良的个人信贷消费等切实可行的手段;第五,从人们精神需求角度出发,应探索更具有精神内涵、更为丰富多彩的消费方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杨军等[30]认为应立足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来克服消费主义,将促进消费的政策与消费主义蛊惑进行区分,积极探求克服消费主义负面影响的现实路径,如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构建消费文化的新样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倡导精神消费。尹帮文[31]针对消费主义的新变化,认为应从重构生产和消费间的辩证关系、引导消费意识形态、构建有序消费市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幸福观等方面出发,扬弃消费主义,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刘怀玉[32]认为应聚焦于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各环节各领域产生更多获得感、打造线上线下互利共赢的消费空间、强化针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正面引领,以抵制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袭、瓦解消费主义与个人主义联盟、抑制消费主义思潮肆意蔓延。
综上,学者们通过分析与总结消费主义思潮的特点、危害,提出了消解消费主义思潮负面影响的诸多对策,为消除消费主义负面影响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启迪。
四、1993—2023年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1.研究的整体情况
1993—2023年国内关于消费主义思潮的CSSCI和北大核心来源期刊有效论文共621篇,按照发文量变化可以大致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1993—2002年的发展初期。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3]。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纪元,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次飞跃[34]。与此同时,在部分媒体的错误导向之下,消费主义在国内滋生。但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艰苦朴素、力戒奢靡的精神像一支“天然防腐剂”,抵御着消费主义在我国肆意传播。因此,这一时期关于消费主义的研究开始显现,但数量不多。其次是2003—2016年的快速增长期。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次飞跃[34]。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媒体的推波助澜,消费主义深刻冲击着社会民众。因此,这一时期国内关于消费主义研究年度发文量呈快速增长之势。最后是2017—2023年的逐渐回落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6]。受到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冠疫情等巨大风险挑战的冲击,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如何扩大内需、增强消费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这一时期我国的现实需要,也是学界的研究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了消费主义研究热度的回落。
2.研究力量
新闻传播类、人文社科综合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核心期刊均对消费主义思潮保持关注,且该领域高产期刊群已接近形成。但国内消费主义思潮研究的高产作者群、高产机构群尚未形成,且研究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为稀缺;仅有部分学者、机构间形成了少量的合作研究,但这种合作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进行跨学科合作的数量更少,以高校师生内部合作为主。
3.研究的热点议题
1993—2023年该领域的热点议题围绕消费主义的概念辨析、表现、负面影响、应对策略等多个方面展开,众多学者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总体来看,该领域现有成果虽然较为丰富,但依旧存在不足,未来还需继续深化。
(二)研究展望
1.研究力量的展望
随着消费主义研究的不断推进,与之相关的研究已经拓展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外的领域,但还需要在加强多学科研究上下功夫,促进研究创新。如加强消费主义的经济学研究,了解消费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以及对国家经济的影响;鼓励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研究人员开展有关消费主义的立法研究,对奉行、鼓吹消费主义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促进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对消除消费主义在不同领域的负面影响进行实务性研究。
2.研究内容的展望
当前对消费主义负面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这一群体,对其他群体的研究较为缺乏。但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并不局限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研究范围狭窄会低估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程度,造成对消费主义负面影响的策略研究不足。因此,其他群体也应纳入消费主义的研究范围,如消费主义对青少年群体的负面影响、对党政干部的负面影响等,丰富研究范围,为其他科研、行政人员以及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3.研究视角的展望
当前学界对消费主义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消费主义本身,从消费主义单一视角出发,研究其概念、特征、表现、影响与对策,但社会思潮纷繁复杂,消费主义并不是单独出现的,如何把握消费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间的关系是下一步应重点研究的课题。围绕消费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特质,就其结合的表现以及带来的影响,合力促进消费主义研究的深入。
4.研究方法的展望
当前学界主要采取思辨法对消费主义进行理论分析,而如何消除消费主义负面影响的案例分析以及消费主义对不同群体、领域产生影响的实证分析较少。下一步应重点加强对消费主义的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利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方法全面理解和把握消费主义,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