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特色社团建设的思考
2024-01-10高阳
高阳
【摘 要】“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体育特色社团在活动时间、项目选择、教师工作量认定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在社团建设中处理好“减负”与“增效”的关系,关注授课教师的专业发展,统筹好校内和校外资源的互补,对体育特色社团科学性、持续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關键词】“双减”政策 体育特色社团 师资保障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遵循全面覆盖、保证时间、提高质量、强化保障的工作方针,体育特色社团建设在此阶段有了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将体育特色项目学、练结合,同时结合体育教师专业特长及校外资源辅助,探索出适合的体育特色社团建设路径,是应势之举,也是应然要求。
一、影响小学体育特色社团建设的限制性因素
“双减”政策实施之前,学校体育特色社团建设遇到三个方面的难题,综合表现为体育教师工作量认定不充分、学生在校训练时间难以保证、项目选择单一低覆盖。这三个方面的限制性因素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特色社团的开展。具体分析如下:
体育教师工作量认定不充分。大部分学校在绩效考核中对教师额外工作量的认定都有较为明确的内容界定和标准认定,但这部分的费用非常低。笔者综合调研过几所学校发现,最高认定为30元每次,最低认定为8元每次,且存在无法完全兑现的情况。体育教师普遍课时任务较重,这样的工作量认定形式,不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此外,根据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学校特色项目发展专项经费不允许对在职在编教师进行补贴。这两项因素的限制,对体育特色社团建设的延续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学生在校训练时间难以保证。学校体育特色社团的训练和比赛的时间基本都在课后,在课业负担较重、校外学习任务较多的情况下,学生时常出现训练迟到、请假的情况。家长时常会提及如“如果作业没完成,就不要参加社团” “如果考试表现不好,就不要参加比赛” “老师,本周我们要参加补课,训练请假”等类似的情况。以“啦啦操社团”为例,一组动作教完后,可能因为部分学生没到,教师要单独花时间指导和整体磨合。向家长要时间和空间的现象在很多社团都会出现,这样的限制因素,对体育特色社团建设的系统性产生影响。
项目选择单一低覆盖。体育特色社团项目开设的前提是学生的参与率得到保证。如笔者在学校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同时被足球队、啦啦操队、田径队通知参加训练和比赛,每个社团的理由都是“要比赛了,要抓紧时间排练”,最后是按照比赛的先后,安排这名学生到相应的社团。问题根源在于社团项目单一,日常没有训练,有比赛任务了,召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临时组队、加急训练、完成任务。没有足够的教师参与到更多的项目中,没有足够的学生参与或分配到项目中,这样直接导致学校社团项目开展单一、覆盖率低。这样的限制因素,对体育特色社团建设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产生影响。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特色社团建设的积极因素
“双减”政策的落实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是学生的学业任务减轻了,学生在校可以安排参与社团的时间增加了,结合经费管理办法,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认定也有迹可寻了。应该说,“双减”政策给体育特色社团开展带来更多的利好。
(一)为体育特色社团开展提供时间保障
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后服务的时间执行“5+2”模式,即每周开展5天,每天不低于2小时且结束时间不早于各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下班时间。各学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一般将学生正常放学时间后的时间划分为3个时段,每个时段为一小时。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15:00—16:00为第一时段,16:00—17:00为第二时段,17:00—18:00为第三时段,18:00以后为集中看护。根据作业管理的要求,第一时段,在任课教师的集中管理下,学生能基本完成作业,为后续两个时段参加体育特色社团活动提供更多的时间保障,与传统模式下学生在校参与社团训练后再回家完成作业任务相比,大大提高了效率,也减少了家长的顾虑。
(二)为体育特色社团开展提供选材保障
学业负担的减轻、在校时间的增加,让原本放学就要赶作业、赶培训班的学生能留在校园内。与此同时,家长给予孩子在校参与活动的空间更大了。校内体育社团选材有两个方面的明显变化:一是因为留在学校的学生多了,学校开设体育社团的数量多了。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扩大了参与面,选材基础的增加,为后续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学校的特色社团活动可以更好地结合年龄需要、学段需要进行人才的选拔和提升。人才的保障对于特色社团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为体育特色社团开展提供经费支持
课后社团的教学与训练一直是体育教师在工作量认定上热议的话题。各学校在认定标准、参照文件、实际发放等层面的差异非常大。课后延时服务执行以后,学校通过家长交费、政府支持、学校保障三方结合的形式,充分保障了体育特色社团的开展经费,具体表现:校内体育教师参与社团教学与训练的,参照延时管理课时费给予认定;校外资源引入的结合校内教师课时标准和学校总体经费情况给予综合认定。这两种形式的认定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明确了体育教师在学生课后延时服务管理中的角色,提高了体育教师在体育特色社团教学中的课时待遇,降低了学校公用经费在体育特色项目的支持上的压力。
三、小学体育特色社团建设应当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体育特色社团有了政策保障、人才保障、师资保障,在落实层面应始终以管理和训练品质提升为核心,以学生受益为根本,以学校体育社团文化建设为根本任务,厘清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有效地开展相关活动。
处理好“减负”与“增效”的关系。从逻辑角度分析,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和作业负担为校内特色社团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落实层面,我们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结合学校场地特点,提升活动开展的效率;如何结合教师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提升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做好校内、校外资源的结合,提升活动开展的效能。这需要体育教师在训练活动开展中认真备课、耐心沟通、不断突破;需要体育教研组结合项目开展情况,积极研讨、科学开展;需要学校在监督与评价层面提高维度、及时反馈、多方面结合,将效率、效果、效能放在社团发展的第一位。
处理好学校教师内化与外化的关系。在特色社团项目选择上,学校既要考虑体育特色项目发展上的需要,也要兼顧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了社团发展的程度,普及层面关注培养和基础素质,提高层面更多地关注技能点的掌握与团队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师在力不能及的地方,需要校外资源的补充和帮助。就体育教师而言,从内化角度来说,要认真研究教学与训练的关系、班级教学与社团训练的差异,将自己的专业特长运用到社团的训练中;从外化角度来说,对于校外资源(教学团队)的引入要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总结,研究哪些好的训练方法、手段可以“为我所用”,哪些前沿的信息可以“为校所用”,发现自身还有哪些可以提高的能力点,充分借助校外资源反哺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此过程中,校内、校外发挥双方的优势,填补存在的不足,保障体育特色社团活动开展的科学有效。
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课后延时服务的视角去审视,体育特色社团是全校特色社团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在体育特色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思考:(1)社团管理与学校管理的要求吻合。如活动时长、放学管理、通知播发、班主任沟通、参与时段衔接等方面的问题;(2)社团管理与班级管理要求吻合,如去向报备、请假制度、作业完成与社团训练协调等;(3)优秀苗子的多元化参与,体育优秀的学生有可能在其他特色社团活动中也表现出一定的优势,校内社团内部的协调便于学生和家长更加全面和科学地对社团进行选择。
四、结语
对于“双减”背景下的体育特色社团建设,教师应研读好政策、利用好政策,以“减负增效”为核心,切实将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发展作为目标,系统性地关注到体育项目的发展和学校特色体育文化的凸显。在做好校内外资源协调的同时,体育特色社团的授课教师,一定要结合运动项目特点、授课对象特点、场地设施特点、竞赛交流需要等方面的要求,科学设计社团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在体育特色社团建设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活动开展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寻求解决策略,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总结优秀的做法和先进的经验,为社团活动的持续性发展不断提供动力。最后,在特色社团活动中,教师还要注意加强交流沟通,一方面要增进与同事及兄弟单位的交流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感受,寻求社团全面发展的支持。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美学视野下校园教育生态优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21/02/4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