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习性教育,构建环境育人新样态

2024-01-10王丽聪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3年12期

王丽聪

【摘 要】为了解决小学生良好习性养成难的问题,学校通过习性教育进行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可推广复制的“环境创设·具身学习·习与性成”育人体系。通过不断深化环境育人的习性教育理念,打造多元共融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多维融合的“六习”课程体系、创设“六感”联动的习性课堂模式。育人效能在多场域、多领域形成“多元链接”,构建环境育人新样态,育人成效显著。

【关键词】习性教育 环境育人 多域融合

习性培养是一个难题。从实践来看,教育者往往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偏重于机械式反复训练,这或许有助于学生某些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显然难以实现学生全方位的习性养成。习性养成不能单方面依赖于“积习”。所谓习性,是个体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社会环境下养成的特性。环境对习性养成极为重要。

在习性教育研究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在思考:如何创设教育教学环境,以实现对习性养成的促进作用,发挥环境育人实效。

学校通过不断深化环境育人的习性教育理念,打造多元共融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多维融合的“六习”课程体系、设计“六感”联动的习性课堂模式,构建多场域、多领域的环境育人新样态,育人成效显著,回答了环境如何具体创设及有效塑造人的问题。

一、多元共融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犹如隐形的教科书,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学校的一楼一宇、 一草一木皆彰显习性教育理念情怀。

1.对联文化。以对联形式展示学校习性教育文化。学校自作“习性是根骉骉騳马尽骐骥,育人为本森森林木皆栋梁” “天性人性德性性性兼习是骐骥,知识见识胆识识识具备成栋梁” “图自河图一图便解天下事,书源洛书万书难尽世间学”等对联,实施文化育人。

2.墙壁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言警句及师生作品制成标牌挂在墙壁上;将班级之星、年级之星、学校之星的笑脸制作成相框固定在笑脸墙上;教室、办公室等墙壁挂着“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学风牌匾。

3.井盖文化。校园内的井盖绘上了各种姿态的马,寓意自强不息的精神,喻示着每一个学生都是千里马,教师作为“伯乐”要善于发现学生“亮点”,顺性而教,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4.班级文化。实施班级环境布置特色化,如设计主题黑板报、设计班旗和班级口号、制定班级公约等。教室外墙悬挂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电子班牌,尽展班级风采,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学校最大限度地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使校园空间处处携带习性教育文化基因。

二、多维融合的“六习”课程体系

学校统整国家课程实施和校本课程建设。以“六习”激发为策略,创造性实施国家課程,强化补充性或拓展性课程开发,构建涵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个性课程三大模块的“六习”课程体系,强化习性培养。

1.“习志”课程。作为“六习”的底色课程,立足道德与法治课程,贯穿渗透于所有学科课程,并通过研学等各类主题实践的拓展课程及“赤子之心”等个性课程教学,实施习志教育,养成崇高的志向习性。

2.“习体”课程。以体育课、安全课、心理课为基础课程,以劳动整理节、体育节等为拓展课程,以旋影国球等为个性课程,强化体育教育,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性。以劳动整理课程为例。学校劳动整理课程整理出20项学生成长指标,包括“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三日常”(洒扫、应对、进退)、“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实施三个层次教育,即整洁(包括干净和清除)、整齐(包括分类和看齐或见贤思齐)、数理(贯穿于天理、地理、人理、物理的教育)。通过劳动整理教育,实现“五育”融合。

3.“习礼”课程。以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为基础课程,以习性养成课程、入学升旗等各类仪式课程为拓展课程,以礼仪主持等为个性课程,强化文明礼仪教育,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性。

4.“习文”课程。在语文、英语等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开发诵读课程(读书节)、书法课程(天地格)等拓展课程及兰馨吟诵等个性课程,引导学生形成“说一口好话,练一手好字,写一篇好文”的能力,养成儒雅的文化习性。

5.“习艺”课程。深入实施音乐、美术等基础课程,开发口风琴、艺术节等拓展课程及梨园春苗等个性课程,培养学生艺术特长及审美欣赏、想象与创作素养,养成高雅的审美习性。

6.“习慧”课程。深入实施数学、科学等学科课程,开发科技创新、跨学科教学等拓展课程及个性课程,强化静心思考以及学会质疑、探究、创新等,养成智慧的思维习性。

学校通过“六习”课程体系的构建,最大限度地创设适合学生成长的隐性环境,使学生的天性禀赋得到全面发展。

三、“六感”联动的习性课堂模式

习性课堂由“习性准备—习性助学—多维习得”三个板块组成,以“六感”(视、听、嗅、味、触、意)作为习性课堂的主要策略,即创设显明可感知学习环境,调动学生感官等身体经验,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基于“六感”策略,习性课堂模式以三大板块为框架进行具体实施。

(一)习性准备——“未成曲调先有情”

习性准备关键是环境的准备,包含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

1.显性环境即物理环境。混乱无序的学习空间,是没有办法让学生及时进入学习状态的,因为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是互相映射的。引导学生学会课前整理学习环境至关重要,但生硬的要求难以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创设环境,让学生自己认识并调整。例如,教师进入课堂,热情地跟一个学生握了握手,并说道:“老师跟你握手是对你的学习用品摆放整齐和坐姿端正的表扬。”无须多言,其他学生都会自行调整。

2.环境还包含隐性环境,这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教师将门窗关上、窗帘拉上并熄灭灯,营造出黑暗的环境,进而问学生:“没有光明,是什么感受?是的,人类生活不能没有光明。所以,普罗米修斯决定为人类造福,去‘盗取火种。”感同身受的环境,让学生对普罗米修斯的认识更为深刻。

(二)习性助学——“人面桃花相映红”

习性助学指向的是具身学习。习性教育提倡“教师是环境的创设师”,主张通过创设环境影响学生的认知和心理。那么,怎么创设呢?具身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思路。教学环境创设必须有利于激发人的“六感”,即“六感”联动,视听嗅味触意诸觉俱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让每一感官都动起来,实现具身学习。

那么,除了显性的环境布置之外,还有什么方法促进这种“六感”联动呢?从教师如何教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结合麦拉宾法则对课堂做出指导、评价;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借鉴费曼学习法中演绎出来的学习金字塔,以教促学,教学相长。学校大力推行“小老师在行动”的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这样的“教”和“学”的前提下,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实际上是建立一种学生与环境之间的具身關系,实现学生身体、心灵和学习环境三者之间的具身交互。

比如,教师执教《游园不值》这堂课时,学生的自主朗读贯穿始终,但教师并不约束学生要用什么感情、用什么方式来读, 而是让学生自由地、凭借自身的感知和想象力自然领悟。教师让选出同一个关键词的“志同道合”的学生站在一起,共同研讨,推选代表,为自己代言。教师结合诗人生平,提炼出诗中包含的虽“怀才不遇”但仍“欣然怒放”的豁达人生观,引导学生调动情感、意志等情感因素,使学生能够自我审视与建构,成为知识的创生者。

(三)多维习得——“千树万树梨花开”

多维习得指向的是习与性成。这个板块用来检验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检验一堂课的指标。当然,除了关注教学内容本身,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习性养成,这也是习性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重要标志之一。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多维习得,实现“三得”:得基,习得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法,习得学习方法;得情,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千树万树梨花开”。

四、环境育人,成效显著

学校的多域联动的环境育人取得显著成效。学生乐学善学,获得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生勇于探究、善于合作,表现出较好的问题探究态度和问题解决能力。90%以上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性,在整理物品方面养成良好习性的学生比例达到了95%;许多学生在习性教育的洗礼下实现成长,较差生的蜕变更是令人惊喜;绝大多数学生形成了“我健康我快乐”的意识,学生身体素养显著提升,肥胖率、近视率均明显下降,并在各级各类体育竞赛中屡创佳绩。

在市办学水平评估中,学校获得“学生习性良好、人格健全,学校全面优质发展”的评价。多“域”融合,环境育人的探索与实施,拓宽了学校育人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蒋广学. “全环境育人”理念的阐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17).

[2]张国峰, 孙秋柏, 樊增广. 整体化立德树人的时代特质及其实践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