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4-01-10程华强杜徐冰清郭敏铜陵市统计局
文/程华强 杜徐冰清 郭敏(铜陵市统计局)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工业转型升级对于企业、产业和整个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安徽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等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通过加大科创投入、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等方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本文对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进行研究,了解近年来安徽省及其各地市工业转型发展水平的真实情况,并通过影响因素的找寻,抓住工业转型升级的关注重点,为后续动态调整工业转型升级政策、最大化政策成效提供现实依据和对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和指标
本文使用熵权- 线性综合法计算准则指标权重和综合得分,评价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选择障碍度模型确定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参考现有研究成果,根据工业转型升级内涵特征,将发展效益、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资源节约定为测度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的四个准则,再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共选取15 个具体评价指标,构建起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 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二、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本文对安徽省16 个地市2012—2021 年的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研究,所需数据来源于2013—2022 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各地市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各地市经济运行状况报告等。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行政区划调整的情况,采用人工计算的方式对数据进行修正;部分指标存在数据缺失的情况,使用插值法补全数据。
2.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1)准则层权重分析
本文使用SPSSAU 进行实证分析,采用熵权法对各准则层面权重进行分配。结果显示,发展效益权重为0.1107,产业结构权重为0.1109,技术创新权重为0.6754,资源节约权重为0.1030。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科技竞争愈加激烈,技术创新成为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因此,它的权重最高是非常合理的。同时,发展效益、产业结构和资源节约也是影响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2)时间趋势分析
利用上述权重的结果,结合标准化的指标输出,得到了2012—2021 年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的得分情况,如图1 所示。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12 年的0.2203 分上升至2021 年的0.2798 分,表明安徽省经济韧性较强,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稳中向好。
图1 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的得分情况
发展效益准则得分呈现w 型走势,反复波动,2012 年为0.0636,2015 年达到最低0.0468,2019 年为次低0.0589,2021 年大幅上升至0.0715。2012—2015年,发展效益准则得分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经济形势不佳导致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工业增加值利税率下降、人均产出减少、总资产利润率降低等因素的叠加影响。2019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规模和效益都受到影响。2021 年以来,全国经济持续复苏,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等政策带动了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增加值利税率回升,安徽省工业企业发展效益准则得分大幅上升。
产业结构准则得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安徽省工业企业的产业结构急需调整。但2021 年有所回升,说明安徽省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果。
技术创新准则得分快速提高,由2012 年的0.0268 提升到2021 年的0.0820,主要是由于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工业企业提高了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增加,发明专利数量增长,高附加值新产品不断推出。
资源节约准则得分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0.0415 上升到2021 年的0.0445。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督促企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同时,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企业也在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方面进行了更多尝试和探索,提高了节约资源的能力。
(3)空间演化分析
根据现有研究,安徽省可以分为皖南地区(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黄山市、宣城市)、皖中地区(合肥市、滁州市、六安市、安庆市)、皖北地区(宿州市、淮北市、亳州市、阜阳市、蚌埠市、淮南市)。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区域内部发展情况,本文对各地区和地市的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分地区看,2012—2021 年,皖中地区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得分最高,皖南地区次之,皖北地区最低。这是因为皖中地区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而皖北地区则多高原丘陵,这种先天劣势导致皖北地区产业结构单一,转型升级较慢。而且,目前安徽省的政策支持和投资主要集中在以合肥市为代表的皖中地区和以芜湖市为代表的皖南地区,对皖北地区的支持相对较弱。分地市看,2012—2021 年,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滁州市、阜阳市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亳州市、宿州市、宣城市、池州市、安庆市、黄山市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先下后上并创新高趋势,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六安市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小幅波动,较为平稳。
3.障碍度结果分析
根据熵权法得到指标权重,使用SPSSAU 进行障碍度分析,得到准则层和指标层障碍度。其中,指标障碍度数值越大,对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程度越大。
(1)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准则层影响因素分析
分别求准则层每一年的障碍度平均值,得到准则层2012—2021 年障碍度情况,如表2 所示,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准则层的影响程度大小并非固定不变的。
表2 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准则层影响因素障碍度
2012—2021 年,技术创新对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影响程度最大,是影响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最主要的因素。技术创新可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等,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突显了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发展效益和产业结构对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影响程度相当。2012—2017 年,发展效益准则对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影响程度略大于产业结构,但是在2018 年、2019 年和2021 年,产业结构准则对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影响程度反超发展效益,这表明安徽省目前要更加重视产业结构升级。资源节约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也对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有着一定影响。
(2)安徽省各地区工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按照前文所述划分方法,计算皖南、皖中和皖北地区及各地市的工业转型升级障碍度。分地区看,技术创新障碍度值在皖南、皖中和皖北三个地区均排名第一。皖南地区产业结构障碍度值排名第二,发展效益第三,资源节约第四,说明皖南地区制定工业转型升级政策时考虑影响因素的顺序应为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发展效益、资源节约,而皖中和皖北地区则有所不同。
分地市看,对安徽省16 个地市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准则层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技术创新,指标层主要影响因素集中在新产品销售收入、发明专利数量、研发人员数量、人均产出、总资产利润率、外资企业资产占比。但2021 年部分地市工业转型升级的指标层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比如合肥市排名前五的因素中新加入工业增加值占比和民营企业资产占比,这两项指标均为产业结构构成项,意味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是合肥市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合肥市的民营企业有着很强的创新动力和能力,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要重视民营企业。与合肥市不同,宿州市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前五位影响因素中新加入大型企业资产占比,因为宿州市相较于合肥市而言,民营企业发展较弱,更需要大型企业主导创新发展,且大型企业拥有更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更易取得创新成果。因此,各地市的工业转型升级要随着国情、省情、市情动态调整,不可完全照搬其他省市经验。
三、对策建议
1.重视技术创新,促进技术研发
(1)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政府要全方位地为实现专利落地应用提供支持和帮助,加强企业与政府、商学院、研究机构等相关合作伙伴的互动与交流,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对专利技术的有效应用。
(2)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除了加强高校的科技教育,还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培训计划等,提高员工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3)加大创新扶持力度
设立科研基金;对企业实行税收优惠;通过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发明专利数等指标,衡量企业的研发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并给予一定奖励,鼓励企业进行更多的技术研发。
2.推动高级化转型,提升发展质量
(1)提升发展效益
提升人均产出和总资产利润率,注重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整体生产效率,同时还要通过精益管理、成本控制等手段,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优化集群发展
注重谋划打造有竞争力的行业集群,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同时,注重与外资企业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3)促进资源节约
适当淘汰落后产能,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通过有效的回收再利用,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3.工业转型升级政策要因时制宜、因地施策
(1)区分不同地区
皖南地区制定工业转型升级政策时考虑影响因素的顺序应为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发展效益、资源节约,皖中和皖北地区制定工业转型升级政策时考虑影响因素的顺序应为技术创新、发展效益、产业结构、资源节约。
(2)区别不同行业和企业规模
政策制定时应区别不同行业和企业规模,有针对性地给予政策支持。例如,对于中小企业,可以采取税收减免、融资补贴等方式,帮助其解决融资难题;对于大型企业,可以支持其与科研机构、高校等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研发。
(3)加强政策落实和监管
政策制定不等于政策执行,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落实情况的监管和评估,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措施,确保政策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可以通过建立考核制度、实施项目评价等方式来加强落实和监管。
(4)推动产学研合作
要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研发支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化,推动工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