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鸟类分布新记录
——白肩雕、峨眉鹟莺、淡尾鹟莺

2024-01-10康祖杰康艺馨舒兆恩贺春容伊剑峰曾超辉杨道德

湖南林业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峨眉自然保护区鸟类

康祖杰,康艺馨,舒兆恩,贺春容,唐 甲,文 哲,伊剑峰,曾超辉,杨道德

(1.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湖南 石门 415319; 2.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3.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42; 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4; 5.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6.动物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 常德 415000)

鸟类多样性观测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1]。鸟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生物多样性观测的重要指示类群,鸟类多样性指数是评价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3],其评价结果能为制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行动计划和管理措施提供重要依据[4-5]。对鸟类的观测在欧美地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英国,鸟类多样性指数已成为生物多样性观测的官方指标[6]。国内鸟类观测体系尚处于发展阶段,基于全国尺度系统、标准的鸟类多样性观测较少[7],主要集中在重点物种和重点区域的长期观测[8-11],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系统性的鸟类观测[12-13]。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武陵山脉东北端,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地区之一。在2010年前,常德地区农学会、常德市林业局、中国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先后对该区开展了鸟类资源调查与观测,共记录179种鸟,隶属15目39科[14-15],但此期间主要侧重于了解其鸟类概况。针对鸟的种类、数量的重复测度,并了解其种类和数量在时间序列上动态变化的鸟类观测尚未开展。2010年,该区自主设置15条固定鸟类观测样线(2015年后调整为14条);2011年,生态环境部在该区启动繁殖鸟类观测,设置固定观测样线10条(含区外的3条),其观测标准进一步规范从而建立起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观测体系。截至2022年底,共记录375种鸟,隶属18目71科,其中8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1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发现湖南省新记录种27种[16-22]。本文对近年来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新记录信息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以期为湖南省及武陵山脉的鸟类区系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1 研究区概况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壶瓶山保护区或保护区)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境内,地处武陵山脉东北端云贵高原向东部丘陵地区过渡地带,其地理坐标为110°29′—110°59′ E,29°50′—30°09′ N。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壶瓶山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建立;经国务院批准,该保护区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壶瓶山保护区总面积66568hm2,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气候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明显,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2℃,年平均降雨量1898.5mm。区内最低海拔220.0m,最高海拔2098.7m。其地带性植被为北亚热带北部亚地带常绿阔叶林,具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点,主要植被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丛、灌草丛和高山草甸[15]。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0.2%,植被覆度达98.7%,为鸟类栖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环境。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样带法调查。根据保护区内海拔高度与鸟类生境类型共设置15条固定观测样带(2015年后调整为14条),样线之间至少间隔500m。样线长度为3~5km。2015年前,每条样线每月观测1次,2015—2022年,每条样线每季度观测1次。多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调查,时段一般在6:00—9:00 和16:00—18:00 。样带调查时,步行平均速度为1.5km·h-1,一般2人一组,1人观察,1人记录,使用双筒望远镜(蔡司8×30、尼康10×42)观察辨认鸟类物种,记录样带两侧鸟的种类、数量、生境和距样带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并使用GPS(Garmin 60CSX)或两步路软件记录样带的长度与样带起点和终点的经、纬度及海拔高度等信息。对于现场难以鉴定的物种使用录音笔(索尼ICD-SI 813)录取鸟的鸣声,用照相机(尼康D800+400mm长焦距镜头)拍摄鸟与其生境照片,以供内业整理时参照相关资料进行核实。

2020年设置猛禽观测点1个。该观测点位于壶瓶山自然保护区东南部的长岭(110°52′10.7399″E,29°58′39.5256″N;海拔601m)。采取不限半径固定样点法,在每年的春季(3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秋季(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对过境猛禽进行连续观测(雨天除外),每天的观测时段一般在8:30—17:30。一般2人一组,1人观察,1人记录,使用双筒望远镜(蔡司10×42、尼康8×42)观察辨认鸟类物种,并记录其物种与数量以及观测点的温度、湿度、风向等;对于现场难以鉴定的物种使用照相机(佳能5D+400mm长焦距镜头,尼康D800+500mm长焦距镜头)拍摄鸟与其生境照片,以供内业整理时参考。

鸟类分类系统参照《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2];鸟类物种鉴定主要参考《中国鸟类野外手册》[23]、《中国鸟类观察手册》[24]、《中国动物志:鸟纲·第十二卷》[25]、《中国隼形目鸟类生态学》[26]、《中国经济动物志:鸟类》[27]、《湖南动物志:鸟纲:雀形目》[28]、《中国森林鸟类》[29]等文献。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肩雕(Aquila heliaca)

2023年3月27日,壶瓶山保护区鸟类监测工作人员在长岭猛禽观测点(110°52′10.7507″E,29°58′39.5652″N;海拔601m)观测并拍摄到一只鹰科(Accipitridae)鸟(见图1)。从不同角度的照片特征来看,该鸟体羽黑褐色,头和颈部羽色较淡,肩部有明显的白斑,胸及上腹有暗褐色纵纹,下体黑褐色,尾下覆羽淡黄褐色。该鸟在飞行过程中,两翅较平直,六翼翅,翱翔时两翅不上举成“V”字形,翼下复羽和腋羽黑褐色,飞行时尾羽不散开,尾显得较窄长。查阅相关文献[23-24,29],确定其为白肩雕。当天天气阴转多云,温度在9~17℃,西南风1级。当天同路迁徙的猛禽还有蛇雕(Spilornischeela)、白腹隼雕(Aquialfasciatus)、松雀鹰(Accipitervirgatus)、雀鹰(Accipiternisus)、白腹鹞(Circusspilonotus)、黑鸢(Milvusmigrans)、灰脸鵟鹰(Butasturindicus)、普通鵟(Buteojaponicus)、红隼(Falcotinnunculus)、游隼(Falcoperegrinus),共171只,以灰脸鵟鹰(93只)、普通鵟(65只)为主,分别占当天过境猛禽总数的54.39%、38.01%。此前,2021年9月22日,笔者在湖南省华容县一个村庄农田鉴定过一只受伤的猛禽为白肩雕(见图2)。目前,该鸟在湖南省仅有2次记录,被确定为湖南省鸟类新记录种。

图1 白肩雕Fig.1 Imperial Eagle Aquila heliaca

图2 白肩雕Fig.2 Imperial Eagle Aquila heliaca

因白肩雕在湖南的2次记录均在迁徙季节,初步认定其为旅鸟。

3.2 峨眉鹟莺(Seicercus omeiensis)

2015年4月29日,在壶瓶山保护区顶坪(110°31′23.7864″ E,30°2′56.3676″ N;海拔1798m)落叶阔叶林中观察到一种腹部黄色的柳莺科(Phylloscopidae)鸟(见图3)。该鸟体型小,头顶灰色,两侧具黑色侧冠纹,侧冠纹下方灰色沾橄榄绿色,灰色顶冠纹和黑色侧冠纹的界限清晰,金色眼眶完整,上背嫩橄榄绿色,胸腹部鲜黄色,翅上无翼斑,最外侧尾羽白色。上喙黑褐色,下喙肉色,脚肉色。鸣声较短而多变,频率较高但比灰冠鹟莺(Seicercustephrocephalus)略低。查阅相关文献,确定其为峨眉鹟莺[24,29]。此后,2015年5月—2022年8月,共257次分别在壶瓶山保护区黄柏云(110°30′39.2903″ E,30°03′42.3827″ N;海拔1786m)、壶瓶山主峰(110°47′51.4572″E,30°06′52.9236″N;海拔2089m)等地观察到峨眉鹟莺,具体见表1。观测还发现,同域分布的还有灰冠鹟莺、比氏鹟莺(Seicercusvalentini)等,其生境为以亚热带阔叶林为主的原始次森林,主要树种为大叶杨(Populuslasiocarpa)、椴树(Tiliatuan)、灯台树(Bothrocaryumcontroversum)、襄阳山樱桃(Cerasuscyclamina)、纤柳(Salixphaidima)等。查阅观鸟中心记录以及《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2],该鸟在湖南省为首次记录。

表1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峨眉鹟莺观测信息统计表Tab.1 Observation information of Marternss Warbler Seicerus omeiensis in Hunan Hupi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年份月份数量/只观测样线(点)海拔区间/m生境415132015年64黄柏云、新场、神景洞、壶瓶山、大黄连坪1 661~1 786 原始次生阔叶林7118043592016年62十根树、芦絮趟、顶坪、童人岩、壶瓶山主峰1 627~2 089 原始次生阔叶林7781465152017年65北风垭、顶坪、门坎岩、联防、碑垭1 642~1 906 原始次生阔叶林7782445132018年67壶瓶山主峰、顶坪、贺家坪、药场、燕子洞1 578~2 099 原始次生阔叶林71182465102019年67联防、铜船沟、鄢家垭、门矛坑、碑垭、药场1 690~1 833原始次生阔叶林7981455122020年62壶瓶山主峰、高家等、小溪、顶坪、门坎岩、懒板凳1 511~2 086 原始次生阔叶林7883

图3 峨眉鹟莺Fig.3 Marten′s Warbler Seicecus omeiensis

该鸟在壶瓶山保护区有较小的种群存在,且连续6年在繁殖期被观察到,为繁殖鸟。

3.3 淡尾鹟莺(Seicercus soror)

2015年5月21日,在壶瓶山保护区油榨湾(110°32′9.0528″E,30°01′51.0311″N;海拔968 m)一处常绿落叶阔叶林中观察到一种柳莺科的鸟(见图4)。该鸟头顶灰蓝色,灰色的顶冠纹和黑色的侧冠纹明显,灰色顶冠纹前端橄榄绿色,与黑色侧冠纹的界限较模糊,有完整的黄色眼圈,与白眶鹟莺(Seicercusaffinis)相比,眼圈上方无缺口,与灰冠鹟莺相比,眼圈后方无缺口,翼斑不明显,下体黄色,尾相对较短,两枚外侧尾羽白色。喙较其它种类的粗长,上喙黑色,下喙黄色,脚黄褐色[24,29]。鸣声较其它鹟莺的尖细,连续鸣唱前有一声di的前缀音,单声叫的di尖细。此后,2015年6月—2022年8月,共78次分别在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大洞坪(110°46′27.2705″ E,30°06′30.2173″ N;海拔1043m)、小溪(110°32′08.0000″E,30°02′01.3213″N;海拔1316m)等地观察到淡尾鹟莺,具体见表2。其生境为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为灯台树、檫木(Sassafrastzumu)、白花泡桐(Paulowniafortunei)、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盐肤木(Rhuschinensis)、玉兰(Magnoliadenudata)、鹅耳枥(Carpinusturczaninowii) 等。查阅观鸟中心记录以及《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2],该鸟在湖南省为首次记录。

图4 淡尾鹟莺Fig.4 Plain-tailed Warbler Seicercus soror

表2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淡尾鹟莺观测信息统计表Tab.2 Observation information of Piain-tailed Warbler in Hunan Hupi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年份月份数量/只观测样线(点)海拔区间/m生境41522015年60大洞坪、茅坪、马子台、葫芦颈1 043~1 316常绿落叶混交林728141502016年60大洞坪、小溪、大黄连坪、神景洞1 061~1 303常绿落叶混交林7280

该鸟在壶瓶山有较小种群存在,且连续6年在繁殖期被观察到,为繁殖鸟。

4 结论与讨论

(1)本次观察到的白肩雕、峨眉鹟莺、白眶鹟莺在湖南省均为首次发现,白肩雕初步认定为旅鸟,峨眉鹟莺和白眶鹟莺确定为繁殖鸟。此次发现湖南省是这些物种的最新分布区域,这不仅丰富了湖南省鸟类多样性,也为这些物种提供了新的地理分布信息,对湖南省及其周边动物地理区系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白肩雕属鹰形目(Accipitriformes)鹰科鸟。被IUCN评估为易危(VU)鸟类,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30]评估为濒危(EN)鸟类,被列入CITES附录I,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肩雕的模式标本于1809年采自埃及。白肩雕在中国仅一个亚种(AquilaheliacaSavigny)[25-27],在中国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台湾、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广东、香港、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市(省、区),其中在新疆、内蒙古地区为留鸟,在甘肃、青海、陕西、福建、台湾、广东、香港等省区为冬候鸟,其它地区为旅鸟[2]。近年,武明录等[31]、杨晨希等[32]先后在河北和宁夏地区观察到了白肩雕。白肩雕栖息在森林、草原、平原和丘陵等生境,营巢于悬崖峭壁或高大乔木上,繁殖期4—5月,窝卵数2~3枚。捕食中小形兽类、鸟类、爬行类动物等[31-32]。本次在壶瓶山自然保护区长岭猛禽观测点观察并拍摄到了1只白肩雕。长岭猛禽观测点属河谷地貌,东南临石家河不对称峡谷,谷底为河流,河南岸陡坡,北岸较敞开。近三年在该观测点记录到昼行性迁徙猛禽总数量为16005只,隶属于3目4科30属,同时,还观测到大量伴飞鸟类和迁徙水鸟途经壶瓶山自然保护区,进一步佐证了壶瓶山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线路上,是我国中部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应加强鸟类迁徙通道的保护。

(3)峨眉鹟莺属雀形目(Passeriformes)柳莺科鸟。被IUCN和《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均评估为无危(LC)鸟类。在中国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四川西部等地区[2]。峨眉鹟莺曾作为金眶鹟莺(Seicercusbrukic)的亚种,其模式标本采自峨眉山,由金眶鹟莺亚种提升为种[33]。壶瓶山位于武陵山山脉东北端,地处云贵高原向东部丘陵过渡地带,西北与鄂西山地相连,其鸟类区系具有东西过渡、南北混杂的特点。近年来,在鸟类繁殖期连续6年在壶瓶山观测到峨眉鹟莺,且其具有一定的种群数量。该鸟头顶灰蓝色明显,较灰冠鹟莺略淡,黑色侧冠纹明显,金色眼圈后缘完整,多数个体没有翅斑,少数个体有翅斑但不明显。目前,壶瓶山是该物种新的分布区域,也是其分布记录的最东线,是种群从周边扩散至此,还是原来就有分布,这些有待进一步的观测和深入探讨。

(4)淡尾鹟莺属雀形目柳莺科鸟。被IUCN和《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30]均评估为无危(LC)鸟类。在中国分布于北京、河北、河南南部、陕西南部、云南南部、四川、贵州、江西、上海、福建、广东、香港等地区[2]。该鸟在江苏省也有分布记录[34],最北的分布记录点在北京[35]。湖南省与贵州、江西、广东等省毗连,而这些省均分布有淡尾鹟莺。本研究中在湖南省观测到的淡尾鹟莺有可能是从周边省扩散而至,但从地理单元划分来看,更有可能是该物种在湖南省原来就有分布,只是没有观察到。监测结果显示,淡尾鹟莺在壶瓶山活动于海拔1043~1316m之间。发声活动在4月下旬至8月底,在该时段9:00前鸣唱活动更为活跃,这与Puswal得出的结论一致[36]。值得关注的是,在湖南壶瓶山有比氏鹟莺、灰冠鹟莺、白眶鹟莺、峨眉鹟莺和淡尾鹟莺等5种鸟同域共存,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在中国峨眉山、太白山有4种鸟共存于一个单独的山坡上[25]。后期监测过程中应根据这些物种在壶瓶山的种群分布,加强其行为生态学、生态声学、声音景观生态学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研究。

致谢:端典鸟类学家Per Alström和法国鸟类学者Jonathan Martine对峨眉鹟莺和淡尾鹟莺给予了现场鉴定和指导,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刘美斯、白林壮、于桂清、杨存存、陈怡铭、程心等工作人员参与了调查工作,部分巡护员在鸟类调查中给予了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猜你喜欢

峨眉自然保护区鸟类
善于学习的鸟类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峨眉武术传承人王超的坚守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峨眉峨秀湖即景(排律八韵)
峨眉上翠氛
鸟类的叫声
贵州最大的峨眉含笑树现身习水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