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科创载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4-01-09张素娴
张素娴
摘 要 科创载体作为承载创新活动,推动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的重要空间,对于地区创新型企业培育和集群式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江阴市在科创载体建设中的实践为基础,站在区域重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角度,分析江阴市科创载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支持、优化运营模式、强化产业关联四方面提出了江阴市科创载体建设路径。
关键词 科创载体;产业集群;江阴市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的资源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要依靠科技、知识、人才等要素驱动经济发展。因此,科技创新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的核心驱动力,承载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大力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的持续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说,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科创载体是科技创业创新载体的简称,指由独立机构运营,支持科技创新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采用高科技创业的各类科创孵化载体,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地,还是支持大众创新创业的平台。科创载体涵盖了创业园、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等种类繁多的形式,功能相似但是又存在一定差异。对县域城市来说,建设和发展科创载体,关系到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本文以江阴市这一县级市为例,通过建设科创载体的实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科创载体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全国众多县级市建设科创载体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江阴市推进科创载体建设的实践
县域科创载体的建设和健康发展,通常需要由地方政府引导,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近年来,江阴市充分发挥政府在县域科创载体建设中的作用,根据实施科创兴市战略的总方案,加速科创载体建设,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在推动科技型企业成长,推动当地高科技产业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2022年,江阴市发布的《“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下简称《三年计划》)提出,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建立健全以市场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以产学研为合作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企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健全开放的区域性创新体制,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科创江阴”打造为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有一定影响的科创中心。具体建设目标有:到2024年,全社會研发投入占 GDP的比例达到3.3%以上,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例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例达到42%,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全市人才总数达到5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6万人。三年之内,将增加600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项目,建设25个以上的“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新型科创载体,实现年技术交易总额90亿元以上。在实施高能级科创载体攀升工程中,《三年计划》提出,至2024年底,“霞客湾科学城”和“绮山湖科创谷”新建各类科技创新载体 90万平方米,高新区新建各类科技创新载体 80万平方米,临港开发区新建各类科技创新载体 80万平方米,镇街板块新建各类科创载体 60万平方米,全市总计新增科创载体不少于 300万平方米。
(二)健全市场机制
对于县级城市来说,科创的先天缺陷造成了市场的弱化和资源的高效分配困难,政府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建立了“霞客湾科学城”和“绮山湖科创谷”等科创平台。但是,政府并没有直接参与这些平台的运营和企业的孵化,而是通过主导建设,推动健全市场机制,推进县域科创载体良性发展,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本地产业更新升级。
(三)彰显产业特色
江阴市依托“工业第一县”的强大产业基础和良好的港口资源条件,围绕打造零碳园区、建设绿色港口、优化生态岸线等战略目标,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密码,以传统产业转型为主题,加快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升级改造,推动江阴市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一是高新区精准孵化。高新区高新技术创业园是江阴市最早投入建设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坚持“引种子、建苗圃、育森林”的特色发展新路径,大力实施科技孵化产业“高、端、链”计划,完善研发孵化、科技加速、产学研、投融资、公共服务5大创新平台,打造了“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大赢家”的精准孵化模式。目前,已精准孵化了远景能源以及一批新三板主力军。二是临港新城多点开花。位于临港开发区的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围绕9大专题工程建设打造创新项目集聚之地,2020年10月以来,一期已建成10万平方米,二期4.6万平方米已完成全部工程验收。目前,零碳双控指挥中心、云霄互联、睿智水环境数据平台、麻省理工长三角国际创新中心等7家企业已投入运营。此外,积极推进“智改数转”,江阴长三角数字技术研究院正在建设中,未来还将规划建设氢能源产业园区、节能环保产业园区、碳中和技术科技园等12个特色主题园区。三是科创飞地成效明显。为突破城市能级限制,江阴市以科创飞地形式,建立链接资源富集地和区域产业之间的桥梁。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城市建设了8个科创飞地,分别是:江阴(北京)创新中心、江阴(深圳)创新中心、江阴高新区北京科创孵化器、江阴高新区上海(张江)科创孵化器、江阴高新区深圳异地孵化器、西安(江阴)创新中心、中瑞生物医药海外孵化器、江阴市产业发展中心上海华西融创中心招商载体;正在筹建的有3个,分别是:江阴市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江阴临港(深圳)创新中心、江阴临港(北京)创新中心。科创飞地在双招双引、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江阴(北京)创新中心已入驻7个项目,3个项目正在江阴落地;北京科创孵化器引进9家符合江阴市“暨阳英才计划”申报条件的科创企业,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6名以上;高新区上海(张江)科创孵化器在孵项目23个,落地高新区创业项目20个。
三、江阴市科创载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江阴市科创载体发展速度较慢,创新动能不足,对产业的支撑不力,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科创载体的能级不高
目前,江阴市科创载体孵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低于周边昆山、张家港等同级城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雏鹰企业数量也与领先县市有较大差距,企业综合实力、产品技术含量和行业影响力都比较薄弱。
(二)科创载体创新动能不足
近年来,虽然江阴市科创载体蓬勃发展,但创新动能不足。自主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前期投入巨大,创新周期很长,但技术生命周期却越来越短。科创载体作为创新的重要平台,虽然深知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但又难以获取创新的足够动力,对创新的投入畏缩不前,创新发展举步维艰。
(三)科创载体机制不够灵活
目前,科创载体和产业园创新型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性不强,不能满足江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创新的旺盛需求,也不能有效推动创新型企业在江阴迅速聚集。另外,创新的体制机制也不够灵活,创新的激励措施还不够多,导致科创载体发展速度较慢。
四、江阴市推进科创载体建设的路径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科创载体建设上的重要推动力,加大资金、人才等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科创载体运营模式,围绕江阴产业发展方向,对科创载体及科技基础设施进行提前规划并进行前瞻性研究,这是江阴建设科创载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一)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
被誉为“政府再造大师”的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认为,政府是执掌公共权力的主体,是以自身职能为主轴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系统,而政府行为在科技创新方面至关重要,影响企业创新方向和过程。地方政府通过政策规划和提供公共物品等手段,对本土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干预。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激励、筛选和调节机制,对哪些创新有可能或者应当有,哪些不可以或者不应当有,进行决策,对科技创新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控。在科技创新中,县级政府应从战略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组织领导、市场机制等多个层面,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条件,降低创新成本,推动创新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资金、人才等是建设科创载体的重要支撑。为此,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针对产业园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的重大研发机构、产业化科技项目和科技型自主品牌企业,可在启动资金、房租补贴、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贴息、运营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支持。针对特别优秀的项目,可给予不设限的“一事一议”重点支持。江阴可学习苏州高新区建立以创新能力、質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制定出台《人才安居“金巢工程”实施意见》,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引进一批世界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产业创新团队,对企业引进的全球顶尖人才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三)优化运营模式
加大力度引进专业社会力量来经营科创载体,如众创空间、孵化器等,激发其形成更多研发成果,培育出更多高质量科创企业,从“输血”转向“造血”,形成科创载体内生动力。宁波的创业园、产业园对入驻企业从亩产值、技术、自主产权、成长性等13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优先考虑技术密集型企业,而园区内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要么转型达标,要么清退出园。江阴可学习借鉴宁波的经验做法,在给予1—2年的政策补助后,坚持“宁缺勿滥”原则,对载体进行“断奶”,促使其向更高层次转型。
(四)强化产业关联
科创载体在一个区域内的引入、建立和运营,必须符合当地产业属性,这是一个区域内科创载体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推动区域内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强化科创载体功能,建设以重点行业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同时,在一些未来产业领域,加快建立一系列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国家实验室,推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培育多种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构建一个与区域产业特色相适应,具有较强动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如无锡市锡山区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引入全市首个院士领衔项目——无锡芯光互连技术研究院和无锡芯光集成电路互连技术产业服务中心,起草两项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互连技术标准,聚焦集成电路互连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孵化,加快形成后摩尔时代的新型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五、结语
在县域科创载体的建设和发展中,地方政府应明确自身在推动科创载体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发挥政府自身作用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前瞻性、全局性和灵活性,营造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科技创新创业环境。一座城市的繁盛,在于城市的产业、品质、平台以及科技创新,可以说,科技创新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高度。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发挥在科技创新上的引导作用,采取统筹规划、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统筹科技资源,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推进科创载体的布局与建设,加速推进科创载体自主创新步伐。产业园是科创载体的承载者,要推动产业园区专业化发展,构建与区域主导产业集群相适应的创新生态,为创新型企业聚集提供良好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睿哲.加力扶持,育出更多科创“金种子”[N].新华日报,2023-06-28(010).
[2]臧艳秋,王世春,张敏等.江阴高新区科创载体发展现状及优化建议[J].江苏科技信息,2023,40(04):5-8.
[3]彭聪,王胡林.关于构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链条的建议[J].先锋,2022(07):69-70.
[4]张倩,邓元慧,田美园等.“科创中国”与创新创业融合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J].今日科苑,2022(05):11-19.
[5]杨武.深化创新创业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J].人民论坛,2021(Z1):59-61.
[6][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方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