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霍尔果斯“守关人”
2024-01-09张佳刘李张文文
张佳 刘李 张文文
民警对夜间出境的中欧班列进行监护
晚上10点,太阳刚刚落山,铁轨和石子依旧炙热,火车发动机散发出的高温蒸得人难受。民警岳爽行走在热浪中,叮嘱各点位民警注意做好列车监护。
这里是位于中哈边境的霍尔果斯铁路口岸,也是中欧(亚)班列西线大通道之一。铁路货场的四条车道停满等待出入境的班列,后续等待入场的列车在远方拉响汽笛。
贯穿货场东西两端,有一条1050米长的监护路。作为霍尔果斯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以下简称“霍尔果斯边检站”)执勤三队副队长,岳爽在这条路上走过了11年,见证了铁路口岸的开通和发展。
霍尔果斯有着一百多年的通关历史,是我国面向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距离最近、最便捷的窗口。2012年7月,刚从军校毕业的岳爽被分配到霍尔果斯边检站,那时这座边城人口稀少,晚上10点以后大部分商铺就打烊了,街上“连吃拌面的地方都没有。”
2012年12月22日,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开通试运营,岳爽作为首批民警进驻执勤现场,茫茫戈壁上只有四条铁轨、一条监护廊桥和一座临时搭建的彩钢房。按照中哈双方协定,当时铁路口岸实行7天×12小时勤务模式,但每天出入境货运列车只有七八列。岳爽用“枯燥”来形容当时的勤务,“没多大业务量,但熬人得很。”
变化发生在2014年,当年2月铁路口岸正式开放。岳爽还记得,那年夏天往来班列较以往增长了一倍还多,并呈持续增长趋势。这一变化的背景是,中国在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而霍尔果斯正处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
霍尔果斯在蒙古语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隘口。如今,这里又是连霍(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和312国道的起讫点,“双西公路”(中国西部—欧洲西部)的东部入口,在促进东西方社会互通互联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
2016年3月,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开通中欧(亚)班列,凭借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国际物流陆路运输的“黄金通道”——从最初年运营量不足400列,到如今通行中欧(亚)班列数量累计超过3万列,班列开行线路累计达78条,辐射境外18个国家、45个城市和地区。
在岳爽记忆中,最初查验主要靠人力,民警要一节一节爬进车厢、检查车底,防止不法分子或违禁物品藏匿其中非法出入境,查验一趟班列需要半个小时以上。后来他们形成一套成熟的查验流程,强化科技手段,对出入境班列进行全方位监护,如今查验一趟班列只需10分钟左右。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增长的通关需求,边检站将铁路口岸调整为365天×24小时勤务模式,任何时候都能对出入境班列做到即到即检即放。
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及周边货场
“春秋还好,最难熬的是夏天和冬天。”岳爽说,执勤现场夏季最高温度达50摄氏度以上,铁轨上都能煎鸡蛋,常有人晕倒在执勤现场;冬天最低气温则降到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民警查验时,手一不小心就被黏在车厢铁皮上,用力一撕,车厢上就会留下血淋淋的皮肉。2018年12月,口岸遭遇暴风雪天气,积雪厚达七十多公分,为了不影响班列正常开行,民警彻夜清扫积雪,归来时每个人身上都结了厚厚的冰。
在铁路口岸西北方向,直线距离约两千米之外,矗立着2018年9月启用的第六代国门。每天都有数百辆货车从公路口岸出境,将中国制造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和欧洲。
霍尔果斯边检站执勤二队队长曾琦见证了从第五代到第六代国门的变迁,在他看来,新国门的设计理念更先进。旅客只需要指纹、刷脸,仅用15秒就可通关;货车采用一站式查验和一次性通关,提高通关效率。2023年1月1日至7月21日,该口岸出入境车辆突破10万辆次,超过以往历年公路口岸全年的通关量。
勤前,岳爽检查民警的警容风纪
“还有许多潜在变化是平时看不到的。”曾琦说。以往出口商品主要是果蔬、百货和各类日用品,现在则增加了建材、机械设备、精密仪器等,其中国产新能源车尤其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欢迎。
让曾琦感触最深的是2023年5月的一天,临近下班,等待通关的车辆还排着长队。他们紧急与哈方边检部门会晤协商,征得对方同意延长通关时间。消息传来,在界桥前等待通关的司机们不约而同鼓起了掌。他们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5时许,终于将待检车辆全部验放完毕。“看着那么多中国制造从我们这里走出去,就算再累,也值了。”2023年8月15日,霍尔果斯公路口岸开始试行24小时货运通关。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伴随着口岸通关量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旅客到霍尔果斯观光旅游,各国的“淘金者”也在不断涌入,这座边城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岳爽有一次出境与哈方边检部门会晤,返回时已经入夜。他站在境外漆黑的旷野中遥望霍尔果斯,那里灯火通明、车水马龙,是座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检查货车车头,防止藏匿非法物品
民警爬上廊桥,对班列进行监护
民警预先检查出境旅客证件
核对出境货车司机的身份
公路客運执勤现场
第六代国门前,等待出境的各类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