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东南高职院校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分析

2024-01-09张红东王安妮张小军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产教集群耦合

张红东,王安妮,刘 健,张小军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a.建筑工程学院;b.经济管理学院;c.教务处;d.科研处,甘肃 天水 741020)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深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各类经济组织与产业机构不断调整、转型与升级。全球产业呈现聚集发展趋势,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1-2]建设有竞争力的学科专业集群是高职教育以创新思维应对产业革命、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助推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摆在了突出位置。同年,“双高计划”启动,旨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2022年,甘肃省启动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提出建立陇东南、兰州白银、河西三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集群,形成支撑全省经济社会“一体两翼” 的高等教育布局。围绕全省产业发展布局,联合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推进共建“校企共生融合发展创新港”,建设资源整合、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市场运营四大功能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衔接,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鉴于此,研究陇东南高职院校的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耦合现状,有利于准确把握区域产业结构和发展规律,促进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同频共振,形成区域产业与专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一、专业集群、产业集群、耦合的内涵

(一)专业集群

集群是生态学中的专业用语,指生态中同质事物的集合体。在职业教育范畴中,专业集群泛指区域中多所职业院校专业群顺应区域产业演化而形成的一种同质集聚现象。政府宏观统筹、调控、规划与引导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专业集群以区域内某一特色或优势主导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紧密围绕区域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3]

(二)产业集群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对产业集群作了初步定义。迈克尔·波特从地理空间的视角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集群的概念,认为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兼具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企业、供应商、相关的产业和其他关联实体机构的集合。[4]因此,产业集群不仅是相关企业在同一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还是一种产业高度专业化、行为主体密切相关、制度成体系的空间组织,企业之间有着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能更好地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5]

(三)耦合

耦合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6]专业集群对应产业集群而生,二者存在耦合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关系

二、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耦合路径

产业集群是专业集群建设的对象和基础,在其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对专业集群建设的需求。专业集群作为顺应产业变化的技术创新组织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动态关联、耦合发展。[7]

(一)互动耦合

产业在群聚的过程中,其技术会发生变迁,结构也会随之调整,这种变迁与调整是持续不断的动态循环过程。技术的更新与迭代升级将加速产业集群的变迁。专业集群需要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以产业需求为前提,对准产业链,持续调整和优化。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互惠共生、共同演化,有助于彰显群聚效应和共振效应,实现互动耦合。

(二)共享耦合

专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按其发展模式来说都具有群化特征,都是为了寻求规模化集聚力量。由此,两者在集群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产教共融形成最大集聚效应,实现共享耦合。资源共享方面,集聚的过程是资源整合的过程。显性资源包括实训基地、课程、教材、师资、培训、科研等,隐性资源包括集群组织通过长期的交往产生的信任,默认的惯例、规则,形成的声誉。平台共建方面,集群平台是支撑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共建共享的平台包括创新创业平台、校企研发中心、校企战略联盟、教师教育联盟、教育集群发展联盟等。产教共融方面,高校要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主动进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构建服务于产业集群的专业集群;政府要针对产业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对接产业集群,统一规划专业集群。

(三)竞争耦合

高校在专业群聚集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化,通过校中厂、创业孵化基地、研发中心等促进自有产业与区域产业形成竞争耦合。同理,区域产业在聚集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化,通过厂中校、企业自办大学、校企共建大学等服务于产业链,促进其自有专业集群与区域高校专业集群形成竞争耦合。

(四)新设耦合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集聚发展的现实诉求,专业群集聚必须对产业集群的变迁保持高度敏感,在产业技术领域及时跟进补位,与产业集群形成新设耦合。同样,企业也可以在区域专业群集聚的职教园区新设企业,构建产业链,与专业集群形成新设耦合。

三、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耦合困境

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能的内在要求,是产业结构变革与技术创新双向互动的必然结果,是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人才和技术集群化联动的需要,也是实现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然而,受传统办学思维的制约,高职院校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耦合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互动不足,对接不紧密

产业技术的更新与迭代升级加速了产业系统的变迁。一些地方的专业集群没有依据产业需求进行及时优化调整,陈旧老套,缺乏新意。新增专业群缺乏对产业系统变迁的敏感性,表现为设置随意或者简单组合,表面“集群”,实则貌合神离。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内外对接不足,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供需对接不足,理念滞后。专业集群建设往往由于没有成熟的、可资借鉴的模式和经验而陷入“孤军奋战”“披荆斩棘”却“步履维艰”“伤痕累累”的尴尬境地,无法发挥对区域产业发展应有的推动作用,无法达成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2]

(二)专业趋同,产教分离

产教融合是专业集群和产业集群耦合的着力点。一些高职院校对此缺乏总体规划和布局,“零敲碎打”“蜻蜓点水”式的合作导致专业集群服务区域产业集群的能力不足。专业建设思维僵化,专业设置贪多求全,追崇热门,扎堆趋同,就业往往陷入窘境。原因在于这些高校盲目跟风,没有充分利用自有特色和优势,没有通过优化设置、错位建设形成专业与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资源共享表层化,平台搭建滞后

共建共享平台是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的基础。一些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动力不足,校企合作没有走深走实,没有根据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充分去挖掘专业群和产业群的资源潜力,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技术需求不吻合,课程体系与岗位要求不适应,教材内容与产业实践脱节,双师型教师总体不足。此外,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不平衡,产教融合协同平台搭建缓慢,校中厂、厂中校、创新创业平台、职教集团、战略联盟等平台运行不畅,也使得平台共建共享不够聚焦。

(四)政府主导缺位,评价体系不完善

政府是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耦合的主导者、推动者、监督者,掌握着主要的资源与信息。一些地方政府在耦合过程中主导作用缺位,没有发挥应有的纽带作用。耦合机制缺乏顶层设计,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证,缺乏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协同活力不足。校企双方对产教融合的认同度不一致,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四、陇东南高职院校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耦合的实践与探索

陇东南区域地处陕、川、甘、宁、青五省(区)交界处,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区域。高等职业院校共计6所。天水3所,为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陇南1所,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平凉1所,为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庆阳1所,为庆阳职业技术学院。陇东南高职院校通过整合职教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了职教集群发展新格局,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互动发展、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具见表1。

表1 陇东南高职院校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耦合明细

其中,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林业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和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高校,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变革之势、高职教育事业发展之需、高层次职业本科建设之要,积极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推进中职、高职、本科现代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牵头组建了甘肃省陇东南职业教育集群发展联盟、甘肃省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发挥集团化、联盟化办学优势,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一)组建职教联盟,优化专业集群布局

组建职教联盟,建立健全运行机制,统筹区域职教资源,优化院校层次结构,构建空间布局合理、区域协同合作、中高本纵向贯通、职普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打造区域职教集群发展品牌。对接陇东南区域主导特色产业,重点打造生态特色农业、现代制造、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保健养生、民族文化等特色专业,形成共享型、异质化的专业集群发展格局,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其中,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对接《“十四五”陇东南区域发展规划》,在全面了解地方产业结构、产业类型和产业分布基础之上,对区域产业群结构以及优势产业链布局进行深度分析,集中精力锚定现代农产品特色产业、现代制造业重点产业、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布局构建生态环境工程技术、智慧林业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智能建造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五个职业本科专业群,摒弃贪多求全、盲目追逐热点的思维和做法,搭建以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陇东南职业教育集群发展联盟为中心的产业与专业集群耦合平台,在集群内部实现教学、师资、实训、创新、产教互通共享。如图2所示。

(二)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整合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双师型队伍,实现集群内优势资源互补。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教学资源库,要素包括精品课程、工作手册、活页式教材、课程思政示范课、特色课等。打造集教学、技能大赛、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其中,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着力建设“专业、技术、岗位互通”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并与行业技术链相对接。校企共用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合作开发专业信息库、培训资源库、课程思政资源库、创新创业资源库、技能竞赛训练库、行业培训教学资源库等。发挥林业专业特色,联合企业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优化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体系,实现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校企共建双师培养基地,实施“教产互通、专兼互聘”培养模式和学校“双师教学岗”和企业“双师生产岗”互通机制,实现互派互聘、互助互学;组建由教学名师和产业专家引领的名师工作室,打造集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三)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深化校企合作

优化校、政、企、行合作环境,拓展合作宽度和广度,提升集群内职业院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优势产业和乡村振兴的能力,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搭建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侧。共建共享区域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承担技术研发咨询、技能鉴定、职业培训、教师实践与学生实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职能。二是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依托重点专业群建立陇东南合作企业库,实施校企“订单”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实现专业集群与企业集群对接。三是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建立重点专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所),联合陇东南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院校的科研力量,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攻关,提供技术和管理咨询服务。四是打造社会服务平台。发挥院校、企业的主体优势,对接国家职业能力提升行动,分工合作筹建省级职工培训示范中心,提供新员工上岗培训、继续教育、技术能力提升、职业资格鉴定等方面的优质服务。组建陇东南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开展产业规划、技术服务、乡村人才培养等工作。

(四)构建贯通培养体系,打通一体化发展通道

实施陇东南集群内中高本(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贯通培养,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实现中职专业、高职专科专业与职业本科专业学分互认互转,构建集群一体化发展体系。一是根据《甘肃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要求,构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贯通结构体系。二是创新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机制,打通中高职提升通道。三是实施学分互认制度,实现学习成果互认。

五、推进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耦合的反思

根据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耦合关系,专业集群建设可以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内外协同,整合资源,实现与产业集群的无缝对接,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遵循专业集群建设逻辑

推进专业集群的地域性结构优化。专业在集群的过程中,其地域布局和规划应当适应产业集群的地域分工。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框架,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的地方性和专属性决定了专业集群的地域布局和规划应由政府主导。政府应当统筹专业集群的分配和优化,实现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推进专业集群的类型结构优化。专业的类型结构指专业门类设置的比例关系及其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集群人才需求比较稳定,专业集群不仅要布局合理,而且要与产业分工相匹配。院校在专业结构设置方面需要加强统筹,整体规划。推进专业集群的层次结构优化。专业的层次结构指人才培养的纵向层次体系。产业技术的升级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供给。职业教育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需要构建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院校层次结构,构建空间布局合理、区域协同合作、中高本(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纵向贯通、职普(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1]

(二)共建共享群内资源,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无论是专业集群还是产业集群,体现的都是集群化发展模式,都需要为发展集聚力量,共建共享群内资源,取长补短,协同发展。专业集群需要整合资源,与产业集群互融互惠,共建共享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科学研究与创新平台,彰显群化优势。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高水准耦合离不开产教深度融合,产教深度融合更离不开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高职院校需要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以产业链为载体,促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持续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将其融入区域产业结构之中,通过错位竞争实现更大层面的产教融合;建立健全校政行企协同合作机制,创新技术服务与协同机制,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8]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专业集群建设向哪个方向发展,要想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效果,评价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主体较多,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专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领域、关键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反映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对接度、产教融合的落实度、专业的支撑度、人才培养的契合度、资源配置的有效度。指标设定不仅需要涵盖对专业集群进行宏观管理与指导的定性评价,还需要纳入对专业集群建设规模、成本、效果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率等进行的定量考核。

猜你喜欢

产教集群耦合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