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患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结果病种分布情况分析
2024-01-09张静蕊
张 丹,刘 静,张静蕊,郑 伟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又称Coombs试验,是检测红细胞表面被不完全抗体或补体致敏的一种经典方法,常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及输注不相合血液所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1]。DAT阳性对提示患者贫血状态受自身免疫因素影响有重要意义,其中部分DAT阳性患者由于体内红细胞过度破坏而存在输注红细胞指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输血医学科DAT阳性结果不同病种分布情况,为临床判断疾病性质及精准输血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03至2022-04北部战区总医院输血医学科1609例输血患者DAT检测结果与临床资料,其中男564例,女1045例,男女比为1∶1.85;年龄5个月~96岁。纳入标准:(1)符合输血指征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临床诊断:风湿免疫相关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等内科疾病;(2)临床资料完整;(3)无输血史;(4)输注成分为红细胞悬液,输注剂量为1.5~3.0单位,输注后未发生不良反应。排除标准:(1)外科手术;(2)失血;(3)渗出;(4)重症感染。
1.2 方法
1.2.1 试剂 抗人球蛋白(抗-IgG、抗-C3d)微柱凝胶卡(西班牙Diagnostic Grifols.S.A公司)。
1.2.2 操作方法 将受检者标本(乙二胺四乙酸钠抗凝)放入标本离心机(安徽中科中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3000 r/min离心5 min,取压积红细胞用低离子液配成1%红细胞悬液,用移液器加入抗人球蛋白(抗-IgG、抗-C3d)微柱凝胶卡(西班牙Diagnostic Grifols.S.A公司)50 μl放入离心机(西班牙Diagnostic Grifols.S.A公司)990 r/min,离心9 min。
1.2.3 结果判断 观察离心后的微柱凝胶卡,红细胞全部沉积在柱子的底部判定为阴性,红细胞在柱子的顶部或分布在柱子的中间判定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DAT阳性患者不同疾病类型构成比;(2)DAT阳性组和DAT阴性组输注红细胞前后Hb、RBC、Hct的变化;(3)DAT阳性组和DAT阴性组输注红细胞有效率。输注红细胞有效率:按照50 kg体重成年人,每输注2单位红细胞悬液预期提高Hb10 g/L进行计算[2]。患者输注红细胞24 h后检测Hb,输注每单位红细胞悬液Hb增值≥5 g/L×50/患者体重(kg)为输注有效。输注红细胞有效率(%)=输注有效例数/治疗例数×100%。
2 结 果
2.1 阳性率检测结果 1609例中,DAT阴性1113例,其中男410例,女703例;DAT阳性496例,男154例,女342例,男女比为1∶2.22。风湿免疫相关疾病阳性率最高;血液系统疾病次之,不同疾病DAT阳性率见表1。
表1 输血患者1609例主要病种DAT阳性率对比 (n;%)
2.2 DAT阳性疾病分布 496例DAT阳性患者中,风湿免疫相关疾病占比最高,为71.17%;血液系统疾病次之,为13.91%;风湿免疫相关疾病中,结缔组织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占比最高;血液系统疾病中,血小板减少症和贫血占比最高,不同疾病类型构成比见表2。
表2 DAT阳性输血患者496例病种构成比
2.3 输注红细胞前后Hb、RBC、Hct的变化 两组输注红细胞前Hb、RBC、H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注24 h后,DAT阳性组与DAT阴性组输注每单位红细胞Hb、RBC、Hct增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DAT阳性组和DAT阴性组输注红细胞前后Hb、RBC、Hct的变化
3 讨 论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多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溶血性输血反应等疾病的诊断,主要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被抗体或补体致敏[3]。对判断溶血的严重程度,为贫血患者后续输血治疗提供有利条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4]。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免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在临床常应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其中所含抗-A、抗-B抗体可在体内诱发红细胞聚集,导致DAT阳性,此结果并非疾病本身导致[5]。
3.1 DAT阳性疾病的分布及性质 本研究结果表明,1609例患者中,DAT阳性496例,其中风湿免疫相关疾病占比最高,血液系统疾病次之。在风湿免疫相关疾病中,结缔组织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占比最高,占全部DAT阳性患者41.13%,提示在临床对DAT检测阳性结果应高度重视,对相关疾病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风湿免疫相关疾病中,DAT阳性率31.83%,与刘燕明等[6]报道基本相符。此类疾病DAT阳性率较高,提示远期发生贫血几率较高,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可对临床治疗提供较大参考。结果表明,DAT阳性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2.22,可能与风湿免疫相关疾病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有关[7]。
本研究结果的临床价值在于提供了DAT阳性不同疾病类型构成比,有助于临床应用DAT检测结果判断疾病性质。部分疾病尤其是风湿免疫相关疾病发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缺乏相关免疫学指标,DAT阳性结果可作为疾病早期诊断依据。
3.2 精准输血 本研究应用微柱凝胶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极弱的阳性结果即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同时,微柱凝胶法所用标本量少, 有利于大面积烧伤、新生儿等标本不易抽取的患者[6-10]。本方法由于极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可提高DAT阳性患者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极大降低了此类患者溶血风险。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输注红细胞前Hb、RBC、H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注24 h后,DAT阳性组与DAT阴性组输注每单位红细胞Hb、RBC、Hct增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康晓珍等[8]报道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选取样本疾病分布差异较大及患者输血次数较少有关。DAT阳性组输注红细胞24 h后Hb、RBC、Hct值均增加,与DAT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DAT阳性患者输血有效,DAT阳性并非输注红细胞的禁忌证,在临床输血治疗中,应综合权衡DAT阳性患者输血的风险与收益,避免延迟发放血液造成延误患者治疗。有学者认为,潜在同种抗体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风险在临床中常常被高估,导致临床延迟或拒绝必要的输血,应引起高度关注[9]。
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AIHA患者由于受自身抗原异常、补体系统功能亢进及某些药物因素影响,常引起DAT阳性,从而导致患者自身红细胞与供者红细胞发生凝集,此种凝集不能被氯喹放散法、自身红细胞吸收法、异体红细胞吸收法等实验完全消除[11],可干扰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从而掩盖对同种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由于潜在的同种抗体可能增加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风险,而免疫功能异常本身也可增加输血后免疫性非溶血性发热的风险[12],因此应严格掌握用血指征。多项研究发现,激素类药物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13,14]。陈麟凤等[15]认为,对临床上DAT阳性单纯贫血、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应实行限制性输血策略。一般认为,应用激素类药物一段时间后,待抗体减弱或消失再行配血,可能有助于提升输血安全,有报道相关患者激素治疗后少量多次输注洗涤红细胞取得满意疗效[16]。此外,健康人DAT阳性率为0.1%[17],交叉配血时,献血员DAT阳性也可导致配血不合,应高度重视。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在临床对DAT阳性患者输血过程中应注意,对输血指征的衡量,血液成分的选择,配血方法的选择,献血员的选择等均应精准把控,减少患者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免疫性非溶血性发热的风险,使输血更加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DAT在临床判断疾病性质及为贫血患者实施精准输血方面具有较高临床价值。输血科医师应严格把握输血过程相关重要环节,应重视DAT阳性患者输血风险,确保用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