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精神研究中几个问题之探讨

2024-01-09王家云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旗帜同志

王家云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的提出及研究,成为周恩来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学术成果。这一成果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但是在对周恩来精神的研究及宣传上存在一些歧义。笔者试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一、关于周恩来精神的价值定位问题

周恩来精神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对周恩来精神如何定位的问题。有些同志担心提周恩来精神会造成“多中心”,于是一些好心的同志企望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中找到其存在的价值[1]。那么,到底怎么认识周恩来精神的价值定位呢?

2018年3月1日,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认识周恩来及周恩来精神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是我们研究与宣传周恩来及周恩来精神的根本遵循。习近平讲“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2]。笔者认为,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这一论断,是我们认识周恩来精神价值定位的一把钥匙。

第一,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话语体系中,旗帜通常指的是党的指导思想,即所信仰和坚守的“主义”。毛泽东早在1920年11月25日《论罗璈阶信》中即指出,“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主义譬如一面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3]寥寥数语,言简意赅,不仅深刻阐明确立信仰的意义,而且生动形象地把“主义”譬喻为“旗子”。

为寻找这面“主义”的旗子,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的先进分子“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最终确认“主义”这面旗子就是马克思主义。恰如周恩来所说:“主义问题,我们差不多已归一致。现在再郑重声明一句,便是‘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制宜!其余的也不必谈了,我们大都可以心会。”[4]他们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所以,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即把马克思主义写在党的旗帜上。

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意识到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于是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到了今天,全党已经空前一致地认识了毛泽东同志的路线的正确性,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了。”[5]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首次将“旗帜”与领袖毛泽东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的党的七大会场上,主席台前沿石拱上镶嵌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这条醒目的标语。这条标语再次把“旗帜”与领袖毛泽东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就“毛泽东的旗帜”的内涵而言,既有确立并维护毛泽东为全党的核心地位,更有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因此,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6],即把毛泽东思想郑重地写在党的旗帜上。

党的七大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就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统一全党思想,指导全党行动,推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务虚会上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对此有专门的评价。他说:“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97年9月召开了党的十五大,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大会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因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8]这次大会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写在党的旗帜上。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与200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又分别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写在党的旗帜上。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又郑重地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会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9]。它们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写在党的旗帜上。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人话语体系中的“旗帜”,通常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所说的“主义”。

第二,周恩来这“一面不朽旗帜”绝不是指上述的党的指导思想,而只能是精神风范意义上的旗帜。首先,应该肯定周恩来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核心领导成员,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共中央对此予以充分肯定,从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分别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110周年、1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即可以得到说明。其中,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周恩来同志从1927年起就是党中央的核心领导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参与领导了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各项重大工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取得的每一个重大胜利付出了巨大心血。周恩来同志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善于总结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善于发现和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中汲取智慧,善于进行实事求是的理论思考和深刻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作出了理论建树,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2]对此,学界亦多有研究,且成果丰硕,已形成共识。

但是,也应该承认周恩来上述理论建树没有亦不可能单独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道理很浅显,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论是否出现领袖个人的名字,但客观上都是与邓小平所说的党的领导核心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虽然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应该承认领导核心的贡献最大。就周恩来所处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而言,其核心是毛泽东,而不是周恩来。上述周恩来的那些诸多理论建树,只能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没有亦不可能作为独立的指导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

因此,周恩来这“一面不朽旗帜”只能是精神风范的旗帜。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还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10]56上述写在党的旗帜上的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正确理论”即“主义”,显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拥有的真理力量。而周恩来这“一面不朽旗帜”则是指“党的优良作风”即精神风范,显示的是共产党人拥有的人格力量;诚然,这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毕竟它们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因而,周恩来这“一面不朽旗帜”只能是精神风范的旗帜。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党史专家石仲泉先生即从毛泽东与周恩来对后世影响的角度揭示了这个问题的实质。他说:“在我们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各位老一辈革命家们都对中国革命作出了伟大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都以各自的特色对后世发挥影响。其间就毛泽东与周恩来相比较而言,最有影响的可能是‘毛泽东的思想,周恩来的精神’。”“这两位领导人对后世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方面的,但相对来说,毛泽东的思想理论的影响比其精神风范的影响更为突出,周恩来的精神风范的影响比其思想理论的影响更为强烈,因此,姑且以‘毛泽东的思想,周恩来的精神’来表明他们对后世影响侧重的力度。”[11]虽然石仲泉当年论证的角度不是旗帜的内涵,但在客观上间接地回答了周恩来这“一面不朽旗帜”的实质内涵,是指习近平讲的人格力量,是周恩来的精神风范,即周恩来精神。

二、关于周恩来精神存在的正当性问题

周恩来精神研究及宣传中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如何看待周恩来精神存在的正当性问题。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个概念之后,有人发现中共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中没有“周恩来精神”,于是就质疑周恩来精神存在的正当性。事实上,周恩来精神恰恰是灿若繁星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最耀眼的精神元素。问题的症结在于怎么看待所谓的正当性。如上所述,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正是周恩来精神存在的正当性的最有力的依据。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民意基础和学理支撑上得到说明。

第一,周恩来精神的提出,源于民众的深切感悟、急切呼唤。早在1946年3月,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黄华对周恩来夜以继日地工作习惯即称之为“恩来精神”[12]。从那时到周恩来逝世之前这30年间,因为周恩来自己谦虚谨慎及对宣传维护毛泽东核心地位的执着追求,“恩来精神”这一概念没有被广泛使用。直至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之后,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才得以提出。那年清明节前后发生在天安门广场上怀念周恩来的盛大的祭奠活动,是党心民心的充分展示。后来公开出版的《天安门诗抄》被誉为人民的诗抄。“精神不死,长存天地间”“纵然遗骨难寻,但见精神放光辉”“总理精神存,激励后来人”。人们自发地将崇高精神与周恩来的名字联系到一起,急切地呼唤发扬光大周恩来精神。

1979年,老红军战士王定国在《人类最高尚的灵魂》一文中反映了民众这一心声。她讲:“人民的好总理!您对每一个角落的人民,您对多年相随的老战友,您对没有一个是您亲生的亿万下一代,总是那么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而对您自己,却那么淡泊,那么不以为意,以至完全忘却,为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不禁要问:在我们的生活里,什么是最高尚、最纯洁的?难道我们不可以大声地呼喊,它就是周恩来精神吗?是的,它就是周恩来精神。”[13]

于是成千上万的人们“引用具体事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说明,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无私无畏、机智沉着、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实事求是、从善如流、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光明磊落、忍辱负重、清廉俭朴等高尚品德兼备于周恩来一身”[14]。人们把“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精神”“忘我的工作精神”“可贵的牺牲精神”“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所崇尚的最美的精神现象与周恩来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周恩来精神的丰富内涵,这就是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一面不朽旗帜”深厚的民意基础,是党心民心所向。

第二,周恩来精神的彰显,得力于中央党史文献等部门的积极推动。自王定国先生提出周恩来精神这个概念之后,20世纪90年代初,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刘济生教授和中共中央原党史研究室石仲泉副主任分别对周恩来精神这个概念作了理性的概括。此后,学术界以极大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对这一概念持续不断地予以理性探讨、精准解读,周恩来精神研究成为周恩来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亮点。1996年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召开的“全国周恩来研究述评学术研讨会”上,认为周恩来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之一是提出周恩来精神这个课题。这次学术讨论会不仅是对之前周恩来研究的总结,而且还是对周恩来百年诞辰周恩来精神研究的动员部署。石仲泉在大会闭幕式上的发言中提出,要“加强‘周恩来精神’的研究”,不仅“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周恩来精神’这个概念”,要“正确把握‘周恩来精神’内涵”,还要“大力宣传和弘扬‘周恩来精神’”,因为这“是关系到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兴国、富国、强国,是社会主义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内容”。[10]353-354这次学术讨论会直接推动了周恩来精神的研究、宣传与弘扬。

1998年,周恩来百年诞辰是周恩来精神研究与宣传集中展示的一年。首先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部门联合举办了“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石仲泉作了题为《周恩来——20世纪中华民族的又一历史伟人》的发言,他用中华民族的“三不朽”标准评价周恩来。其中讲到周恩来“立德”时指出:“学术界对于周恩来的精神风范、人格魅力多有研究,也甚为推崇。实际上,这就是对周恩来‘立德’的研究。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使用‘周恩来精神’这个概念来表达周恩来‘立德’所涵盖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等内容。”[10]368逄先知在研讨会的总结中说:“探讨周恩来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弘扬周恩来的革命精神,成为这次会议的一个热点。”[15]其次是同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等单位在重庆举办了“周恩来精神与风范研讨会”,集中全国8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周恩来精神与风范这一主题。石仲泉在研讨会上的致辞中讲:“周恩来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是说不尽、道不完的,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展开研讨。”他认为,“周恩来是一部书”,“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人生师表”;“周恩来是一座碑”,“与历史同在,与未来同在,与世界同在,与人类同在”;“周恩来是一面镜”,是我们党的干部“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做人民的好公仆的镜子”。[10]374这次研讨会不仅为周恩来精神走向社会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撑,也为中共中央确认周恩来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

之后,中央党史文献部门持续推动周恩来精神的研究与宣传。2015年3月,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在“学习周恩来同志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德”座谈会上的发言中指出:“周恩来,已经成为一个光荣的名字,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名片。在他的身上,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格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洋溢着浩然正气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集中体现了党的领袖人物的精神风采,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6]这“精神名片”与三个“集中体现”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周恩来这“一面不朽旗帜”的价值及其依据。

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陈晋在《周恩来一生六件大事树立永远的政治楷模》的报告中,讲周恩来一生做了六件事。正因为有了这六件事,“周恩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政治楷模,一张闪亮的精神名片,一种感人的文化现象”。他讲周恩来所做的六件大事之一,是“周恩来树立和实践的一种精神,我们把它叫做‘周恩来精神’。什么是周恩来精神?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概括,但基本上是指他在实践当中体现出来的做人做事的立场、情怀和品格。在这方面周恩来确实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楷模”。[17]即从“楷模”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了周恩来精神这“一面不朽的旗帜”的价值及其存在的正当性。

上述史实表明,周恩来精神这“一面不朽的旗帜”,既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又有坚实的学理支撑,是党心民心所向。不能机械地认为领导人讲话中没有使用“周恩来精神”这个表述,就否认其存在的正当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9]17人民赞美、崇敬周恩来精神,学习、践行、弘扬周恩来精神,就是最好的信仰。我们相信,周恩来精神发扬光大、蔚然成风时,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将会更有力量,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将会更有希望。

三、关于中央评价周恩来精神的一致性问题

周恩来精神研究与宣传中存在的问题之三,是怎么看待中央评价周恩来精神的一致性问题。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诞辰的讲话中,分别使用“周恩来的精神”“周恩来同志的精神”“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等不同的表述,于是就有人质疑中央评价周恩来精神的一致性问题。事实上,中央对周恩来精神的评价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

周恩来精神这个概念在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出现之前,中共中央正式公开的评价周恩来有两次。首次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周恩来追悼会上的致悼词。邓小平讲:“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光荣战斗的一生,是坚持继续革命的一生。他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无限忠诚”;“我们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我们要学习他对敌斗争的坚韧性”;“我们要学习他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我们要学习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以身作则、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我们要学习他同疾病作斗争的革命毅力”。[18]这个评价虽然时处与“四人帮”斗争的复杂环境下,且做得比较仓促,但称“周恩来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并通过“六个要学习”,具体回答了“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是公道的。这个评价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初步揭示了周恩来精神的基本内涵及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一面不朽旗帜”的意向。

再次是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在评价“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时写道:“1976年1月,周恩来同志逝世。周恩来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他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费尽了心血。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悲痛。”[19]《决议》虽然仅就“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来评价周恩来,但它既揭示了周恩来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无私奉献精神,也间接肯定了周恩来精神这“一面不朽旗帜”的核心要义。

中央全面评价周恩来且正式触及周恩来精神这个概念共有三次:

一是1998年周恩来百年诞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首先,江泽民在讲话中第一次代表中共中央就民众对周恩来精神的急切呼唤、学界对周恩来精神的理性探讨与积极宣传做了肯定性的回应。江泽民讲:“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建树的卓著功勋,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深深地铭刻在各族人民的心里。”这一崇高精神和人格,就是“周恩来的精神”。其次,江泽民在讲话中对“周恩来的精神”这“一面不朽旗帜”的地位及价值,作了充分肯定。他说:“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已经成为推进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一种巨大力量。”再次,他在讲话中,对“周恩来的精神”之内涵作了概括。他认为,“周恩来的精神,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结合”;“周恩来的精神,就是对上负责同对下负责的结合”;“周恩来的精神,就是高度的原则性同高度的灵活性的结合”。他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努力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并努力贯彻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20]这个评价,充分肯定了周恩来精神这“一面不朽旗帜”的内涵、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

二是200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胡锦涛在讲话中再次肯定了周恩来精神这“一面不朽旗帜”。他讲周恩来“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其次,他在讲话中代表中央对“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之内涵做了新的概括。他认为“周恩来同志的精神”具体体现在:“周恩来同志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顾全大局、光明磊落,集中表现为他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集中表现为他求真务实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他谦虚谨慎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严于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21]其中,“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不再是仅限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而是面向全党。

三是2018年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单就对周恩来精神的评价而言,这是最新、最全面、最高的评价,郑重地将周恩来精神视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首先,习近平开宗明义地指出,“纪念敬爱的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除了“深切缅怀他为党、人民、国家和人民军队建立的卓著功勋”,还要“追思和学习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杰出楷模的崇高精神”。其次,揭示了周恩来精神这“一面不朽旗帜”的地位与意义。习近平说:“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同志身上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中奋勇前进。”[2]这就是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一面不朽旗帜”的依据。再次,习近平在讲话中,用六个“杰出楷模”对周恩来崇高精神之内涵做了新的阐释,即“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2]习近平在重新概括周恩来精神内涵时,不仅突出“杰出楷模”的地位,而且还特别用六个“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的句式,指明怎么学习周恩来的崇高精神,为学习传承弘扬周恩来精神及高扬周恩来精神的旗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讲话的意义恰如李克强在主持座谈会时所说: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回顾了周恩来同志伟大、光荣的一生,高度评价了周恩来同志的丰功伟绩,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对于指导我们党把周恩来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所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22]。

综上所述,从1976年邓小平在周恩来追悼会上所致的悼词,到2018年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这40多年来中共中央对周恩来精神这“一面不朽旗帜”的评价上是一以贯之的、一脉相承的。尽管在对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的表述上略有差异,比如“周恩来的精神”,“周恩来同志的精神”,“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等,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仅都一致地肯定其“精神”,而且定位愈加明晰,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一面不朽旗帜。

过去的这几十年间,学界曾为论证、阐释、宣传、弘扬周恩来精神作出重大贡献。在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当下,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历届中央特别是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宣传、弘扬周恩来精神作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旗帜同志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同志
心中的旗帜
一百年的旗帜
『大元帅』与『小同志』
我愿是你旗帜上的星
OVER THE RAINBOW
严良堃同志逝世
旗帜颂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