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军控形势处在冷战后最艰难时刻
2024-01-09
罗曦(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副研究员):当前的国际军控形势,可以说处在冷战后极为艰难的时期。综合起来看,“艰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大国主导下的国际核军控进程难以为继。美俄是世界上拥有核武器最多的两个国家,国际核军控进程一贯由美俄主导。然而,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俄战略互信降到历史最低点,国际核军控进程也受到严重影响。
美国始终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选项,反映其霸权本质。与此同时,美国紧锣密鼓提升核武性能,正在执行为期30年的核武库升级计划。2023年10月12日,美国战略态势委员会发表的战略态势文件指出,美国今后还要投入7560亿美元用于升级核武库,包括发展洲际弹道导弹、隐形战略轰炸机、核潜艇等,以确保美国核弹头数量、核运载工具的先进性稳居世界前列。
美国也在追求“核武制胜”,也就是积极研发当量可调、距离可控、打击目标可选择的战术核武器,以确保打赢任何一场战争。根据这个目标,美国已公布B-61型核弹头升级方案,用来取代现役B61-7型弹头,升级后的新弹头可用B-2、F-15、F-16、F-35等多型轰炸机携带,最低当量可调至300吨TNT,可以全球部署,实战威慑效力得到显著提升。
俄罗斯积极寻求灵活运用核威慑,其在2020年颁布的新版核遏制领域国家基本政策中提出了用核具体场景。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普京总统宣布俄战略核力量进入“特殊戒备状态”,也就是随时准备好在战场上使用核武器。俄还在2023年频繁进行核演习,最近一次是在10月25日举行了陆海空三军战略核力量演习。2023年内另一件涉俄核大事是,俄决定在白俄罗斯部署战术核武器。
美俄在核现代化领域并驾齐驱,不停地追逐“战略制高点”,在军控领域也就非常消极懈怠。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先后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中导条约》《开放天空条约》,导致全球军控与不扩散进程陷入低谷。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2023年2月21日,俄宣布对《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暂停履约,使得当今世界仅存的一个核大国双边核军控与削减条约名存实亡。11月2日,俄通过法案,撤销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批准,结合美国近期在内华达州进行了高爆实验的事实,喻示美俄在核领域的针锋相对将从核竞赛、核演习、核保护扩大到核试验领域。
二是结构性矛盾下的地区核扩散症结更难消除。东北亚方向,2022年朝鲜试射了90余枚导弹,颁布了核武力政策的法令。2023年7月朝鲜宣布成功试射火星18洲际弹道导弹,理论射程已可达到美国本土。中东方向,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之后,伊朗方面加紧进行核浓缩铀设施建造行为。亚太方向,2021年美英澳三方安全联盟(AUKUS)组建后,美国会同英国钻核不扩散条约空子向澳大利亚提供核潜艇援助,2023年3月正式宣布联合设计和建造新型核潜艇,人员培训已经开始,这构成向非核武器国家进行核扩散的实际行为,导致中国周边地区核扩散风险上升。
三是和平利用核能的安全性更难保证。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乌双方对扎波罗热核电站反复进行夺控,引发极大国际关注。有专家判断,如果扎波罗热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其造成的核污染程度将是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十倍。2023年核安全领域的另一件大事是日本启动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排海,排放量迄已超过2.3万吨。虽然遭到中韩等邻国政府和民众强烈反对,但日方仍未就此事作出清晰的解释。
四是新兴技术冲击下的传统军控模式难以为继。包括人工智能、网络、反导、太空技术在内的信息时代技术对大国传统的以核打击为基础的战略稳定构成严重冲击。比如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核武器侦察、监视和预警时,可能会因为分析评估的不准确,造成对对方能力和意图的误判。网络攻击技术也可能对核设施的指挥控制系统构成破坏。部署在太空的导弹防御系统对地打击能力严重影响外空安全,高超声速武器研发则对大国之间的战略稳定构成冲击。
基于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方已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军控方案,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美俄作為核大国,应切实履行核裁军义务,并克制用核冲动。美俄的核武器数量占到全球核武库规模的90%以上,两国应首先肩负起深度削减和优先削减的义务。2023年10月30日,俄国防部长绍伊古在北京香山论坛发表的致辞中强调,俄只会在遭受敌人核打击或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才使用核武器。
核大国应尽快恢复战略安全对话。由于美俄均已暂停履约,双方战略安全对话也中断了。而历史上,虽然美苏在冷战时期进行了热火朝天的核军备竞赛,但两国也展开了多轮国际军控与裁军倡议,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核军备竞赛与核军控倡议并不是相互冲突的,开展军控对话有助于积累博弈经验和谈判技巧,并防止核误判。2023年11月,中美双方在华盛顿举行了司局级的军控与防扩散磋商,表明了中方在军控领域的开放胸怀。
核国家应致力于提供消极安全保证,而非核保护伞。美俄其实都是致力于延伸威慑的,因为它们对盟友负有安全保护的义务。只有中国才会做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消极安全保证,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也不向任何国家提供核保护伞、不在境外部署核武器。消极安全保证的基础就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也应成为所有有核国的政策共识。向别国提供核保护伞,是潜在的核扩散来源和途径。
塑造稳定的核秩序、核禁忌理念应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2022年1月,中美俄英法五核国的领导人发表了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强调核战争不能打、也打不赢的共识。2023年2月24日,乌克兰危机爆发一周年之际,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其中专门强调要维护核电站安全,反对武装攻击核电站等和平核设施,呼吁各方遵守核安全公约等国际法,避免发生人为核事故。
美国主导下的国际核秩序存在重大弊端。在持续低迷的国际核军控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应该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