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阅读的思维能力提升策略

2024-01-08黄勇

语文建设 2023年11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思维能力

黄勇

【关键词】《范进中举》;深度阅读;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的落脚点,其中“思维能力”的培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高年级学生的重要学习目标。义教新课标还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对其阐述中指出,应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指导学生“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这对于在阅读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指明了方向。

小说有着丰富的内蕴和多样的写法,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好载体。在小说阅读中开展思维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对作品内容产生深刻理解,也能提升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仅将理解小说主题作为教学重点,忽视了对小说思维价值的挖掘。《范进中举》作为一篇经典的讽刺小说,其中众多人物形象的分析、社会问题的揭示、人性善恶的对比等,都为教师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面以该文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基于深度阅读设计有效的读写任务,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寻找第一“丑角”,在文本细读中明确观点

《范进中举》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情节,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吸引着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一般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梳理范进发疯的过程,赏析范进丑态毕露的发疯场面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范进中举》作为《儒林外史》中的经典片段之一,其艺术魅力和阅读价值不仅在于鉴赏范进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中芸芸众生表现出来的癫狂丑态也是不可忽略的阅读重点。

众多儒生之丑陋迂腐、功利變态自不必赘言,围绕在这些儒生周围的市井众生亦往往丑态毕露。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表现出极端的嫌贫爱富,范进的众邻居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天壤之别表现出的世态炎凉,张敬斋的功利圆滑、势利虚伪等,这些丑角形象极大地丰富了小说内容。教学起始阶段,可以循着学生的阅读兴趣点,设计“寻找第一丑角”活动,让学生结合文本说说课文中最“丑”的角色。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结合文本细节进行自主思考,使他们在筛选信息、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

例如,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发现,胡屠户的势利可笑除表现在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外,其对待张静斋的态度也大有看头。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起张静斋时,评价道“这些中举的老爷都是天上的‘文曲星”“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崇敬之情溢于言表;范进中举后,张静斋来贺喜,胡屠户“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其自卑、畏惧可见一斑;但和众人说起张静斋时,他却吹嘘张静斋“大长日子坐着无聊,只拉着我说闲话,陪着吃酒吃饭”,满满的引以为荣。胡屠户害怕张敬斋,又希望自己能拥有张敬斋那样的身份,展现出强烈的庸俗势利、圆滑市侩特征,真是丑态百出,可笑可叹。

在对“第一丑角”的寻找中,学生通过自主思维,紧扣文本细节,抓住关键信息,从字里行间深挖下去,进而透过文字表层意思揭示文本的深层内涵。可以说,这是牵“丑角”一发而动讽刺小说全身,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独立与创新,真正实现了个性阅读、深度思考,提升了思维能力。

二、创新角色扮演,在情境创设中辨明立场

《范进中举》作为成书于清代的白话讽刺小说,在时代背景、社会制度、人物身份、礼仪习俗等诸多方面,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学生阅读时普遍存在理解上的隔膜与障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初中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抓住作品中情节突转、人物突变的原因,体会这种变化背后的社会问题本质,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真实情境中体会人物的立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小说主旨。

《范进中举》中有两次情节的突转:一次是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另一次是范进清醒后众人前来祝贺。以第一次为例,教师可设计“屠户治疯”课本剧表演,在表演前给学生提供思考支架,提醒学生思考胡屠户言行中的几个矛盾:

(1)胡屠户作为一个底层百姓,为什么看不起其他普通百姓?

(2)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后非常懊恼,认为“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他为什么这么迷信?

(3)胡屠户与科举制度有哪些关联?

学生在表演中切身体会胡屠户的立场,从最开始面对范进穷困时物质上的优越感,到范进中举后因打了范进而产生的负罪感,再到结交张静斋后依附权势的自豪感,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胡屠户唯利是图的小市民心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人物“常态”和“非常态”的生活情境中代入胡屠户的情感,在夸张情节中体会角色因外部环境突变而显露出的丑态,并在角色扮演中将其呈现出来,从而真正理解了科举制度不单单是对读书人,更是对当时那个社会背景中所有人都造成了巨大的扭曲。

这样的语文课堂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参演的学生在表演中展示自己对作品人物形象的理解,作为观众的学生需要结合细读文本的收获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全员参与,全情投入。通过这种活动,创设“我在场”的角色效应,学生由此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人物,揣摩人物幽微的内心,体悟情感曲折的变化,辨析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样的课堂自主、开放、高效,学生更真切、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密码,思维更趋向深刻、严谨。

三、展开悲喜之辨,在辩论实证中深入理解

喜剧是寓庄于谐的艺术形式,用夸张、讽刺、诙谐的手法表现社会的深刻问题,让观众从中看到社会的真实面貌。《范进中举》显然就属于这类作品,统编语文教材设置的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为:“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很显然,教材编者非常重视学生对这类作品主题的辩证理解。

如何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需要学生深度阅读文章,尤其需要发挥自主思维,读出作品人物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揣摩人物性格和人性的复杂程度,深刻领悟作品主旨。教师可以设计“《范进中举》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的课堂辩论,引导学生围绕这一关键问题展开理性思考,辩证对待。当然,辩论需要论据,在这样的辨析实证过程中,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悲剧”“喜剧”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探究、辨析、比较,在此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内外观照,探究小说的悲喜意蕴,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升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

《范进中举》中,范进因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而灵魂扭曲,其言行迂腐可笑,带有极强的喜剧性,他的“发疯”和胡屠户的“治疯”尤其具有喜剧效果,令人捧腹。但这些可笑行为背后,又暗藏着范进皓首穷年求取功名的辛酸和苦楚。教学中可以基于悲剧、喜剧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情节上的喜剧性和主题上的思想性,在形式与内容的矛盾中展开悲剧、喜剧的辩论。经过实证研究和正反辩论,学生发现,虽然范进的动作和语言引人发笑,但其发疯是因为受不了这巨大的喜悦给他带来的冲击,背后暗藏着他那颗因饱尝折磨而早就变得脆弱的心灵,这何尝不是被科举制度扭曲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最后,教师将未选入教材的“范母大喜,痰涌上来,不治身亡”一段内容呈现出来,学生就会更深刻地理解,“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在形式上看似是单纯的喜剧描写,而“范母大喜而亡”則更直接地流露出浓重的悲剧色彩。此时,学生由阅读之初仅仅觉得《范进中举》有趣、好玩,到辩论之后悟出了作品中深沉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这样的思考和辩论使得小说阅读不仅有趣,更有意义,真正实现了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深刻、辩证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链接古今人文,在质疑推断中启迪人生

阅读必须时刻有“我”在场,在阅读中以古鉴今,从理解古代走向观照现实,能迁移比较,会思考辨析,对自己和社会今天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全新的认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成长。

链接古今,阅读《范进中举》,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研讨问题:范进中举后突然“暴富”,他的钱财是从哪里来的?如何正确看待这些身外之物?在范进身上,我们能不能读出现在和未来的“我”?这些问题不但能深度训练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也是对新时代学生的心灵考问。

范进忽然有钱有房了,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文中交代得很清楚。他刚从集上回家,从未谋面的乡绅张静斋亲自登门拜访,送银送房,自称“亲切的世弟兄”,亲热得令人作呕。一位乡绅,为何对一个穷得几天揭不开锅的穷人如此热情?无非是希望未来可以得到新晋成功人士范进的帮衬。否则,以前范进穷困潦倒时怎么不见这位“世弟兄”相助?由此看来,张乡绅的钱和房不是白送的,他的付出肯定是有条件的,日后定然会在范进身上大做文章,图谋利益。范进对“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是何态度呢?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范举人作势再三推辞后,自自然然地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与这位“世弟兄”亲亲热热地寒暄了半天。他面对张乡绅的莫名其妙的讨好,面对“至亲骨肉”的肉麻话语,自自然然、游刃有余地应对了。明明知道人家另有所图,最后还是欣然笑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功不受禄”的古训早已被他弃之脑后。

从这个角度,教师要在课堂上鞭辟入里地加以剖析和正确引导。在那样一个趋炎附势的封建社会,“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罪恶难免发生在范进身上。放在当今社会,我们勤奋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学成之后要做些什么?前行路上要与怎样的人结交?通过这样的质疑探究,引导学生将小说阅读与时代接轨,进行批判式的深度拓展延读。只有积极引导学生辩证阅读,才能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向塑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引领学生深度阅读“三步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