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组织统筹小农融入现代农业的路径研究
2024-01-08任慧马海霞贺春贵
任慧 马海霞 贺春贵
摘要:村级组织在小农与现代农业衔接中的作用已引起广泛关注。为了探究甘肃省村级组织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总结村级组织统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模式与路径,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镇原县方山乡王湾村和关山村两个典型脱贫村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村级组织采取多种方式促进了小农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协调加强小农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聯结,组织小农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变,调整与整合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行规模生产或者作为资产入股分红,积极对接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小农生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村级组织将小农有效地组织起来逐步解决小农与大生产、大市场对接的问题,但组织实践过程面临很多困境,针对困境和不足,从提高村级组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农综合能力提升,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村级组织统筹促进小农融入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农;现代农业;村级组织;组织机制;甘肃
中图分类号:D267;F3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7-2172(2023)12-1154-06
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3.12.013
Research on the Paths of Integrating Small Farmers into Modern Agriculture through Village Level 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REN Hui 1, MA Haixia 1, HE Chungui 2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2.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The role of village-level organizations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mall farmers and modern agriculture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role of village-level organizations in the integration of small farmers into modern agriculture and form a valuable reference model and path, two typical poverty-stricken villages, i.e., Wangwan and Guanshan, Zhenyuan County, Gansu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field visits,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illage-level organizations adopted various way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mall farmers and modern agriculture in aspects such as coordina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rest link between small farmers and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organ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mall farmers' production methods to modernization.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adjusting and integrating land and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 for scale production or participating in dividends as assets, and actively connecting with agricultural socialization services to support small-scale farmers' production. Village-level organizations have effectively organized small-scale farmers to gradually solve the issue of connecting with large-scale production and big market, but the organization practice process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In view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path framework for village-level organizations to promote small-scale farmers' integration into modern agriculture which includes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village-level organizational managers,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small farmer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Key words:Small farmer; Modern agriculture; Village level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Gansu
收稿日期:2023 - 06 - 29
基金项目:甘肃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项目(22JR4ZA106);甘肃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专项中青年项目(2019GAAS44)。
作者簡介:任 慧(1984 — ),女,甘肃陇西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Email: 471912909@qq.com。
通信作者:马海霞(1979 — ),女,甘肃秦安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信息化研究工作。Email: 282084549@qq.com。
村级组织统筹协调小农融入现代农业已成为研究热点[1 ],村级组织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促进小农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级组织在实现小农与现代农业衔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激活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组织化路径。村级组织为小农提供了利益联结、市场销售、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2 ],小农的生产效益、经营效益增加,同时村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3 - 6 ],有利于构建小农与现代农业衔接的长效机制[7 - 9 ],因而剖析小农融入现代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困境,进一步探索村级组织在小农融入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对于小农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具有现实意义。甘肃省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管理任务艰巨。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战略决策,如何利用好发展契机,大力推动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成为村级组织等农业基层管理者值得深思的问题。鉴于此,我们选择了位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方山乡的两个脱贫案例村王湾村和关山村,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调研,调查的两个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群众居住分散,每户拥有土地面积较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调查对象及分析方法
2021年8月和2022年3月赴甘肃省东部镇原县方山乡王湾村和关山村对80户农户和5个养殖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调研、问询交流和问卷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80份,对2个驻村工作队、2个村组的所有干部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实地面谈、提问调查等方式对小农户基本情况、村级组织统筹协调情况、产业现代化发展概况等做重点调查,获取详细的数据资料。同时通过召开小型座谈会、团体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资料,深入了解村庄的发展现状。两村农业产业发展主要以养殖业为主。有合作社5个,养殖大户255户,占比36%,养殖大户饲草面积占其耕地面积的32%。人工牧草地建植示范0.33 hm2以上。运用SPSS26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村级组织的作用
2.1.1 促进小农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粘和度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典型脱贫村村级组织通过与物宗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积极争取,成立了物宗园姚山黑种羊繁育专业合作社等,采取“围栏牧场+窑洞养羊”的养殖方式,建成万只黑山羊保种繁育基地,在姚山组流转土地18.27 hm2,新挖窑洞57孔。在运营管理上,灵活机动,利益共享。一是带动壮大村集体经济。将张大湾、贾山、高中山3个村天津帮扶资金中的“331+”产业合作社奖补资金300万元注入该合作社,带动发展村集体经济,按照本金3%的比例,每年每村分红3万元。二是采取投母还羔的养殖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合作社计划向姚山组27户农户,每户投放基础母羊100只,由农户分散饲养,合作社保底价回收繁殖的羊羔,带动当地群众养殖增收。在示范引领上,盘活资源,解决就业。合作社的成立有效激活本村现弃的26.67 hm2优质成草(紫花苜蓿)资源,并与40户农户签订优质饲草种植协议,每户至少种植0.20 hm2草,大量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杂粮、麸皮等饲草(料),使闲置和浪费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村级组织积极争取到惠农政策、脱贫帮扶等资金,通过成立物宗园久鼎养殖合作社联合社、巨力达种养产销专业合作社、克军养殖合作社、同创养殖专业合作社、鑫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物宗园姚山黑种羊繁育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合作社,培养规模大户、扶持小农等方式支持村庄发展,增长了集体经济和小农的收入,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发展,让小农能够参与现代农业经营,村级组织成立集养殖、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并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分红收入。采取小农、合作社和村集体三方分红模式,小农聚集闲散资源与资金入股,按入股资金量与合作社签订固本分红协议分红,按照互助合作方式,合作社+小农+村党建和村集体经济,扶持小户发展农业产业,逐步形成“村、合作社、小农”互利共赢、资源共享的产业发展新局面。合作社的运营,为村庄发展畜禽养殖的合作社、养殖大户提供经营管理、疫病防治、羊只品种选择和销路等宝贵的经验,小农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相互促进,利益共享,双方合作关系稳定发展。合作社养殖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村级组织成为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合力形成的中坚力量。但是根据调研发现,所有合作社均认为自身技术力量很弱,均需要政府拨款支持,其中同创合作社除了政府拨款外还需要解决融资渠道问题。
2.1.2 发挥小农与市场对接的桥梁作用 调研发现,两村的养殖业发展对农户经济收入的提升作用较为显著,有16%的受访户反映收入提升了超过30%,有58%的受访户反映收入提高了10%~30%,16%的受访户反映近年来收入有显著提高,所有的受访者均认为发展养殖对家庭收入有很大提高。72%的受访户认为村级组织对养殖业的发展支持力度非常大,且超过80%的受访户对方山乡养殖业未来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均认为村级组织在连接农产品市场销售方面影响很大。为了更好地组织农业生产,促进小农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以“龙头企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地走访调研得知,镇原县黄土情小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关山村党支部书记筹资成立,总计投资130万元,其中投资85万元建成占地1 500 m2生产加工车间及办公用房共31间;建成钢磨小麦面粉生产线一套;投资45万元新打机井一眼,供加工生产线用水及周边群众生活生产用水。与甘肃省连锁经营协会和金岛实业集团多次协商达成帮扶促销协议,筹资成立了黄土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本地的豆类、谷物、黑小麦等小杂粮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真正把庆阳本地的豆类、谷物、黑小麦等小杂粮通过精选深层次加工销往全省各县市区,为全村的养殖业贡献力量,带领全乡及周边群众致富。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合理利用资源,建成“千亩”小杂粮种植示范点,辐射带动小农种植小杂粮,小农采取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分红。同时引入省市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为小农提供特色农作物新品种,使特色农作物种植真正达到了绿色、环保、有机的要求,并扩大线下零售渠道,严守直销保证品质,拉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线上电商平台渠道,扩大销售范围,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完善服务体系,通过网络等销售平台把甘味好物推销到全国各地,成功地把小农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解决产销对接问题,拓宽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小农的市场利益预期被激活。村级组织带动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带动小农增收。
2.1.3 推广应用种植饲用甜高粱养牛羊精准脱贫模式 问卷分析显示,当作物发生病虫害时,农户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在生产中获得技术指导的途径单一,78%的受访户依赖的是自己以往的经验,16%的受访户通过亲戚朋友获得指导。针对这一现象,村级组织用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小农,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益。通过走访调研得知,村级组织引进在甘肃中东部及南部地区广泛推广应用的“种饲用甜高粱养牛羊精准脱贫模式”,为小农提供了从种草到养殖规模和相关适用机械设备的重要参考,在轮作方式、栽培饲用、配套设施、草品种推介、饲用高粱草种植及利用技术,以及精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青饲利用、饲草配套机械等方面起到了技术示范作用。引入模式后,小农的生产、经营效益大幅度提升。第一,产草量高且较稳定。光敏型饲用高粱品种极晚熟,可多茬收割,其产草量高且供草相对稳定,在陇东旱作条件下可产鲜草75~120 t/hm2。第二,生产成本大大降低。鲜草成本仅37.5~60.0元/t(不包括人力和土地成本),青饲时间可从7月持续到10月,在同等的生长速度下,可明显降低精料使用量,显著提高养殖效益。第三,小农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劳动时间可减少3/4,且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效率明显提高,小农积极效仿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益,增强了小农内生发展的动力。
2.1.4 推进农作物的良种良法配套推广 开展冬小麦、甜高粱和马铃薯的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扶持合作社开展饲草青贮打包、初加工示范,壮大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村级组织在两村开展了新品种试验示范,如大卡甜高粱、陇薯7号、冀张薯12号马铃薯、陇鉴108冬小麦等,试验表现优质高产高效,大面积推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景良好,同时针对项目示范户,组织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在两村开展马铃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马铃薯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种草养畜关键技术、玉米高效施肥技术等科技培训,有效推动了小农与现代化农业的融合。
2.1.5 推动饲草引进与示范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座谈交流可知,近几年,两村养殖大户持续增长,饲草种植规模扩大,品种数量增多,人工牧草地建植示范面积扩大,同时引进并扩大饲草新品种陇甜高1号、陇甜高2号、陇引1号-海牛、陇引3号-大卡BMR、甘农5号紫花苜蓿、饲用燕麦等的种植,产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配有割草机、铡草机、自助青贮袋、饲料粉碎机等相应的机械设备。每个村建立优质饲草示范基地1处,主要示范饲用玉米、高粱、燕麦、小黑麦、藜麦、苜蓿等品种,尤其推广和繁殖非常适宜庆阳种植的青贮甜高粱陇甜高粱1号和陇甜高粱2号新品系,在两村发放陇甜高粱1号和陇甜高粱2号种子,并配以相应的饲草收割与加工机械,开展了自助青贮袋青贮示范和复种干草机械收获生产示范。村级组织流转土地3.33 hm2进行人工种植混合牧草,建植成放牧草地,进行围栏肉羊放牧试验和示范,流转土地制作机械镇压滚和进行化学除草,完善了建植技术体系。初步放牧后陇东黑山羊表现生长良好,羔羊成活率明显提升,调查出杂草种类20多种。通过亲自示范等方式引导农户进行科学养殖。
2.1.6 增强小农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意识 村级组织经常外出交流学习先进的养殖方式与管理理念,其利用自己的权威影响力和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示范带动村内养殖小农利用现代化的养殖理念和养殖技术进行规模养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村级组织以及种植大户、典型农户的示范与带动,小农纷纷效仿,村民经常外出交流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与技术,养殖技能大大提高。小农不但成功脱贫而且掌握了现代化的生产技能,每年平均纯收入达到每户3万元以上。村级组织积极筹办种养殖技术的培训,每年2~3次集中培训,特别是对养羊户种植饲草进行培训。集中 进行自助青贮技术培训会,并通过以典型农户培育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小农技术更新,小农发展现代产业的意识增强,科学种养殖技术明显提高。调研问卷显示,有60%的受访户表示非常愿意学习现代化的养殖技术。有55%的受访户愿意在科学养殖方面增加投入。
2.1.7 统筹带动农业主体开展土地规模经营 村级组织流转土地18.27 hm2进行规模化农业经营,通过建成万只黑山羊保种繁育基地带动壮大村集体经济;建成饲草放牧基地一处,有效激活了优质成草资源,并签订优质饲草种植协议,大量回收利用饲草,使闲置和浪费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使小农真正实现务工、养家两不误。调整种植饲草品种与面积,积极参加村干部组织的科研机构养殖技术培训等。通过以上方式的鼓励和引导,养殖大户与小农的技能不断提高,收入随之增加,大大提高了生产收益。养殖大户多次扩大土地流转经营面积并成立合作社开展规模化经营。
2.1.8 统合对接农业社会化服务 受访户对农业服务组织的需求强烈,超过95%的受访者愿意接受农业服务组织的服务;52%的受访者希望从农业服务组织处得到技术指导方面的服务,28%的受访者希望得到资金渠道的支持,18%的受访户希望得到耕田收割方面的服务。生产过程中多使用外来机械进行作业,超过86%的农户在翻耕、耕种、中耕松土和收割的环节应用到了机械;26%的农户自己收割农作物,剩余74%的农户雇人机械完成,86%的农户雇佣每年定期来此的河南收割机队来完成收割作业。基于此,村级组织引入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方式、现代机械设备等现代生产要素为代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并促进现代化的农业服务与小农高度融合,村级组织通过惠农项目等各种渠道引入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增添打包机、铡草机、割草机、青贮袋、揉丝粉碎机等。解决了生产工具的短缺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村级组织引入以科技要素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給。小农生产经营中需要的机械和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促进了农业经营的效益和积极性。此外,村级组织把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生产一线有效对接,组织、协调、统筹各方力量为农业生产与经营提供针对性的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外部国家政策、地方政策资源以及涉农企业资金与服务等外部动力有效整合[10 ],使得村级组织统筹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有效结合,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业农村的发展,国家政策与资源大力投向农村[11 ],作为这些农村政策成功落地的重要连接点的村级组织,未来将在统筹组织与服务小农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2 村级组织统筹小农融入现代农业的限制因素
村级组织面临复杂的农业农村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例如农民受教育程度、农业农村生产条件、基础以及经营理念、民俗民风等一系列条件的限制,使得村级组织在统筹组织功能方面、具体利益分配、责任担当以及风险预判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2.1 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 问卷分析显示,发现受访者的年龄总体偏大,受访者中51~60岁的占50%,41~50岁的占28%,60岁以上的占16%。受访者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水平的受访者分别占比48%和42%;有62%的受访户家庭人口数在4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越长、受教育程度越高,自身学识、眼界、能力等综合素养较高,但是调研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劳动力不足,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2.2.2 农业发展环境较差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两村以道路和电力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90%的受访者认为影响方山乡下一步发展壮大养殖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恶劣的交通条件。57%的农户认为改善道路设施对提高作物产量有帮助。外部条件的限制使得村级组织在组织小农融入现代农业方面举步维艰。道路方面,田间道路能通汽车,但道路曲折狭窄且缺少维护,小农和合作社均反映,恶劣的交通条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和对外招商引资。电力方面则缺少动力电,造成合作社购买了各类饲草加工机械但无法使用的尴尬局面,同时也影响了农田机械化生产。
2.2.3 農业产业发展比较落后 受制于自然条件,绝大多数农户的耕地为旱地,没有灌溉设施且田块细碎分散,受访者的田块生产条件差,全部为旱地,且超过80%的受访户反映自家的田块非常分散,45%的受访户认为改善田块状况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加之劳动力素质不高,难以推行大规模的科学种植模式。农户的养殖规模较小,生产方式还需转变,养羊20~50只的养殖户占54%,养羊50只以上的占24%。有56%的受访户认为现在畜牧业生产方式有所进步但是和以前区别不是很明显,农户养殖设施老旧,大部分小农的牛羊圈舍原始,22%的受访户采用圈养的方式,74%的受访户采用放牧圈养相结合的方式,且小农基本没有科学养殖的观念,也缺乏获得技术指导的途径,客观上提高了小农的生产风险。销售信息闭塞,市场价了解不够,小农信息闭塞,羊贩常忽悠小农羊价格现象普遍存在。网络覆盖率低,全村接网农户少。村级组织的统筹主体小农没有形成科学的农业生产规范,小农对新技术接受程度不高,饲草的种植栽培和利用技术欠缺,种植饲料的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割、青贮、干制等相关环节缺乏经验,没有形成科学种植和利用饲草的规范标准;农户对其饲草的品种知识比较缺乏,缺乏相对应的饲草配套机械,小农家庭农用技术装备普及度不高。农户融资渠畅通,但融资行为较为保守,虽然几乎所有的受访户均表示目前农民比较容易获得贷款,超过80%的受访户对农行和信用社提供的贷款服务比较满意,也有84%的农民贷过1~2次款,但问卷分析显示78%的农民主要通过向亲戚朋友借钱的途径获得农业生产资金。
3 村级组织统筹小农融入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村级组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加强村级组织的教育与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等整体综合素质能力,加强村级组织处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的研判能力。加大对村级组织的培训力度,提高村级组织的乡村振兴能力,争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塑造高素质人才。加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级组织的工资报酬,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与经济保障,以便更有效地为小农服务。建立利益共同体,建立权责分明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可持续的村级组织发展体 系[1 ]。整合农村闲置资源与分散资产资金,探索发展小农规模经营模式,有力促进农业产业的绿色、持续与现代化发展[3 ]。加强的政治生态文明建设,杜绝腐败,形成政治文明清风,通过设岗定责等方式强化村级组织管理和监督制度,发挥村级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改进与创新村级组织的乡村治理方式与效能,压实村级组织责任,完善村级组织入户走访制度,制定包户清单责任制度,对于重大事项和问题采取严格的讨论机制,并拓宽小农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平台。健全组织机构,弘扬向善向上的正气,塑造高素质村级组织管理队伍。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交通条件,积极改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山村干道路况条件,保障农村道路安全畅通,并加强道路建设的管理与监督,不断促进产业发展。同时要尽快解决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提升供电能力和质量,加强农村电网的建设,不断提高养殖业的机械化率,不断加强巩固提升电网,进一步增加全村的网络覆盖率,提高两村信息化程度,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养殖产业发展。此外,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基本保障与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发展实施数字乡村,建立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用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农村快速良好的向前发展[5 ]。
3.3 加强小农综合能力提升
不断提高小农的文化水平,引导小农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加强养殖知识学习,增强养殖技能,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调动小农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2 ];同时,对小农加强具体案例的讲解和培训,鼓励小农外出交流学习、实地观摩考察,不断开拓小农的眼界,以提高技能[13 ],引导精细化养殖,发挥小农的主观能动性;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基层领导、基层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培养相关技术和管理人才,提高标准化养殖程度,转变经营方式;两村合作社还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加强对小农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通过优化农业发展补贴和农业建设项目等农业农村政策等方式,培养和引导小农自我发展的愿望,增强自立自强意识[14 ],村级组织制定相应的措施与责任清单,统筹协调好小农综合素质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同时提升小农组织化程度,促进发展小农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科研单位、技术部门等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组织化程度[15 ],在小农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高度融合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提升小农参与大市场的自信与能力,最终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16 ]。
3.4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加强小农农业生产的智力支持。采取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农业人才队伍,大量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开展乡村人才培养,使乡村农业人才素质稳步提升,开展小农现代化意识和科学技术等培训,提升小农现代化农业意识和科学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活动的能力[17 ]。培养乡村本土人才与引进并举,培育与引进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投身农业农村建设,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探索柔性引进机制,吸引创新意识强、专业水平高的各层级农业人才参与农业农村发展,选派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积极投身农业科技的研究、传承与创新[18 ]。建设高素质的村民骨干队伍,重点建设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形成以县级培训基地为中心,辐射乡、村的人才培训网络[19 ],采取分层次培训的方式,鼓励乡村能人投身乡村农业,为乡村振兴出资、出力、出智,将经验、学识、专长、技艺用于教化乡民、泽被乡里[20 ],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等机制体制[21 ]。
参考文献:
[1] 潘 璐. 村集体为基础的农业组织化——小农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一种路径[J]. 中国农村经济,2021(1):112-124.
[2] 罗必良,胡新艳,张 露. 为小农服务: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J]. 农村经济,2021(1):1-10.
[3] 韩庆龄. 村社统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组织机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3):34-43.
[4] 胡晓群. 创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机制与模式[N]. 重庆日报,2019-03-01(011).
[5] 吴小红.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模式探讨[J]. 农业与技术,2020,40(5):169-170.
[6] 钟丽娜,吴惠芳,梁 栋. 集体统筹:小农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组织化路径——黑龙江省K村村集体土地规模经营实践的启示[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126-135.
[7] 吴重庆,张慧鹏. 小农与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分工体系中小农的结构性困境与出路[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13-24;163.
[8] 张瑞娟,陈元春,丁志超. 土地规模经营的模式、经验及启示:皖省蒙城例证[J]. 重庆社会科学,2019(9):6-16.
[9] 陈 靖,冯 小. 农业转型的社区动力及村社治理机制——基于陕西D县河滩村冬枣产业规模化的考察[J]. 中国农村观察,2019(1):2-14.
[10] 段进朋,李 冬. 论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实现途径[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8):48-52.
[11] 曾福生. 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創新的探讨[J]. 农业经济问题,2011,32(10):4-10.
[12] 刘同山,李 竣. 论中国小农户的前景与出路[J]. 中州学刊,2017(11):47-51.
[13] 孔祥智,穆娜娜.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J]. 农村经济,2018(2):1-7.
[14] 郭庆海. 小农户:属性、类型、经营状态及其与现代农业衔接[J]. 农业经济问题,2018(6):25-37.
[15] 冷 波. “小而精”农业模式的实现机制与效应分析——以北京市L村蔬菜种植为考察中心[J]. 天府新论,2018(4):103-111.
[16] 苑 鹏,丁忠兵.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模式:重庆梁平例证[J]. 改革,2018(6):106-114.
[17] 谢小飞. 甘肃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机制研究[D]. 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20.
[18] 周彦莉,龚大鑫,路建龙,等. 甘肃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度分析[J]. 甘肃农业科技,2021,52(9):34-40.
[19] 李铜山,张 迪.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J]. 中州学刊,2019(6):28-35.
[20] 赵 彤,刘锦晖. 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 寒旱农业科学,2023,2(6):495-500.
[21] 王进明,董孔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农业产业模式探索与创新[J]. 寒旱农业科学,2022,1(12):19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