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盘山脱贫片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4-01-08张梦瑶赫雪娟

甘肃农业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挑战策略

张梦瑶 赫雪娟

摘要:鞏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党中央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进入乡村振兴起步阶段设置五年过渡期的基本要求。六盘山集中连片区是脱贫片区中自然条件最为严酷、经济基础最为薄弱、相对贫困程度最深的片区之一,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面临巨大挑战。宁夏和甘肃两省(区)的原深度贫困县集中分布在该片区内,通过数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典型分析法发现,该片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返贫致贫风险很大、固有特殊困难长期存在、非理性消费触目惊心、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农户自身动力不足、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等都是该片区巩固脱贫成果面临的巨大挑战。为此,从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乡风文明建设、探索防止返贫机制、构建产业增收机制、激发农户内生动力、识别多维贫困、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提出应对挑战策略,以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貌”的目标,做到促进该地区高质量发展之目的。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挑战;策略;六盘山脱贫片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7-2172(2023)12-1109-07

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3.12.005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Liupanshan Poverty Alleviation Area

ZHANG Mengyao 1, HE Xuejuan 2

(1. Business School of Yinchuan Energy College, Yinchuan Ningxi 750100,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Northern Minzu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China)

Abstract: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basic requiremen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set up a five-year transition period for the initial stag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The Liupanshan concentrated contiguous area is one of the areas with the most severe natural conditions, the weakest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the deepest relative poverty level among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reas. In the new era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aces enormous challenges. The original deeply impoverished counties in Ningxia and Gansu Provinces(regions) are concentrated in this area. Through data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typical analysis methods, it is found that issues in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re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igh risk of returning to poverty, inherent special difficulties persisting for a long time, irrational consumption, large income gap, motivation lacking in farmers, and weak found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address challenges a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exploring mechanisms for preventing poverty return, constructing mechanisms for increasing industrial income, stimulating endogenous motivation among farmers, identifying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and strengthening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eeing the whole picture at a glance'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Challenge; Strategy; Liupanshan Poverty Alleviation Area

收稿日期:2023 - 10 - 16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YCX23008)。

作者简介:张梦瑶(1993 — ),女,宁夏银川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农村经济研究工作。Email: mengyaozhang1@hotmail.com。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其关键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以高质量发展巩固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区域仍在原集中连片特困区,六盘山片区则是其中的关键区域,它位居原国家14个连片特困区之首,面积15.27万km2,包含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四省(自治区)的61个县(区),其中宁夏甘肃为六盘山片区中的核心区,甘肃省包括白银市会宁县,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临夏县等40个县(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包括固原市所辖原州区、西吉县等1区4县,吴忠市同心县、中卫市海原县等7个县(区),以上地区自然条件非常严酷、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发展基础十分薄弱。虽然该片区与全国同步如期完成脱贫摘帽的攻坚任务,但依旧是目前巩固脱贫成果的重点区域[1 ]。为此,以宁夏及甘肃为典型实证靶区,对该区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挑战与难题进行系统阐释与解析,旨在为脱贫片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借鉴与启示。

1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挑战

1.1   脆弱的生态环境短期难以修复

一方面,该区域长期以来严重缺水。数据显示,六盘山片区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67.6 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7%;年降水量110~700 mm,年蒸发量却高达1 300 ~ 2 500 mm。宁夏干旱及半干旱区面积占其国土总面积的75%以上,其中同心县人均占有年径流量仅为89 m3、平均占有年径流量仅为75 m3/hm2,这一标准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0、1/264;该县年均降水量为276 mm,蒸发量却高达2 325 mm,是降水量的8.4倍多[2 ]。甘肃会宁县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20.0 m3,仅为全省人均水平的1/10,每年水资源短缺量在656万m3左右;全县年均降水量为374 mm,其中县域北部地区降水量仅为270 mm,蒸发量却在1 800 mm以上,超过降水量的5倍多[3 ]。水资源短缺无疑成为这一片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矛盾[4 ]。

另一方面,六盘山片区内水土流失严重。数据表明,该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77.70%,片区内92.75%的县为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县。宁夏水土保持公报数据显示,宁夏水土流失面积占其国土总面积的24.29%,荒漠化面积占其国土总面积的57.20%;甘肃水土流失的重点预防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6.10%,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84.00%[5 ]。相关研究数据亦表明,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目前的生态供给与生态需求为1.5,人均生态赤字达0.63,生态超载63万人;中部干旱带的人均生态赤字高达0.82,生态超载80万人以上,这些指标值均远高于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平均值水平[6 ]。随之导致的干旱、冰雹、霜冻、沙尘暴、泥石流等极端自然灾害在该区域频发,进一步增加了农户返贫的风险[7 ]。

1.2   防止返贫的压力依然很大

相关研究指出,当下可能存在的返贫主要有断血性返贫、失敏性返贫和转移性返贫三种类型[8 ]。其中,斷血性返贫主要是指因外在的物质配给“断供”导致帮扶对象由于得不到财富生产能力进而返贫;失敏性返贫多为因新政策变化使得原有政策的激励不再发生效应,若继续依靠原政策来稳定发展却难以为继而造成的返贫现象;转移性返贫则通常是指帮扶对象因其社会角色、身份以及地域变迁导致自我调适不成功而出现的返贫现象[9 ]。上述返贫现象在六盘山片区内均有存在,使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不确定性再次增大。

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仍然存在很大的返贫风险[10 ]。调查显示,截至2022年6月,宁夏全区仍有2.9万边缘易致贫人口、1.74万脱贫不稳定人口、38.27万农村低保人口以及0.85万农村特困人员。受疫情影响,2022年宁夏全区就业岗位总数较上年同期下降0.25%,而且外出务工出现回流现象,2022年上半年因疫回流的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对象就有0.23万人;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刚性支出较大的困难人口有5 743户共计17 284人,困难人口中尚有4 747户共计15 401人未被正式纳入农村低保。上述这些脱贫不稳定农户主要集中在宁夏自然及生态条件非常严酷的原国家级贫困县(区),而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的刚性支出形成的困难群体则在宁夏各个县(区)均有分布。此外,脱贫区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依旧较大。

1.3   固有的特殊困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宁夏、甘肃等脱贫地区多为原民族贫困片区,这些地区固有的特殊困难即便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11 ]。一是偏远的区位条件难以根本改变。民族地区大多分布在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偏远山区,区位劣势和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区域性封闭的现象较为严重。二是耕地细碎而分散的现状难以改变。这一地区因长期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沟壑纵横、地形破碎的地貌,导致其耕地细碎化和碎片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农户家庭经营耕地普遍以小规模生产方式为主,这与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要求的适度规模经营不相适应[12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一方面,这一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及田间道路不畅等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依然存在,已无力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配套,而且因分散不集中导致建设难度增大、成本更高,由此造成该地区一定程度上不得不维系生产效率较低的传统生产方式。另一方面,该地区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质量普遍较低,医疗教育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匮乏、流失严重,加重了群众外出就学就医的支出成本[13 ]。同时,片区内的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建设起点低、公路和铁路网密度不高,导致其对外通达力与便捷度和现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需很不匹配。

1.4   农户的非理性消费触目惊心

脱贫片区在婚、丧、嫁、娶等方面非理性消费愈演愈烈、触目惊心,已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最大“拦路虎”,是脱贫户难以承受的负担。脱贫攻坚时期,对宁夏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畸形消费是导致其长期难以脱贫和致贫的主要因素[14 ]。在宁夏同心县的最新调研数据表明,被访农户家庭孩子仅结婚彩礼一项的平均支出高达14.62万元,最高达40万元;一个家庭孩子结婚总花费平均超过29.21万元,最少的也在10万元左右,最高的达到60万元;在“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结婚总花费平均也在20万元左右,这相当于当地一个农民近30 a的收入;80%的男方家庭支付的彩礼费用是其全家5~10 a的收入。对宁夏易地搬迁农户的实证研究结果再次表明,搬迁农户在礼金消费方面的过度支出导致其家庭抵御风险能力的概率降低11.234倍[15 ]。

在甘肃原民族贫困地区,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临夏州广河县的结婚彩礼支出最高的为15万元,结婚总费用最高为30万元,丧葬费用支出至少也在2万元以上。上述这些地区曾经均为脱贫攻坚时期“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党和政府举全社会之力,采取诸多超常规举措才帮其如期脱贫摘帽,其脱贫基础本身带有一定的脆弱性。若任此种非理性过度消费毫无节制发展,定会导致许多脱贫家庭债台高垒,严重地吞噬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使脱贫户和边缘户均面临巨大的返贫与致贫风险[16 ]。

1.5   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

实现脱贫户稳定增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但当前脱贫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依然存在。第一,农户内部收入差距较大。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低收入组(收入最低的20%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1 113元增加到2019年的3 476元,高收入组(收入最高的20%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12 701元增加到2019年的30 705元。虽然低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各自的人均收入呈增长趋势,但各收入组之间的绝对差距却呈明显的扩大之势,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之间的收入差额由2011年的11 588元增加至2019年的27 229元。第二,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扩大。尽管宁夏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5年的2.80∶1缩小到了2021年的2.50∶1,但收入绝对差距却由2015年的16 067元扩大到2021年的22 954元。2015 — 2019年,宁夏农村居民高收入组人均收入由21 978元增长到30 705元,增幅为39.70%;同期宁夏城镇居民高收入组人均收入从51 946元增长到80 916元,增幅为55.80%,城乡高收入组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2020年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88∶1,城鄉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为2.34∶1,尤其是同期甘肃全省总体的城乡居民收入比高达3.27∶1,这一比值位居全国之首。脱贫民族省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也在拉大,比如,2021年宁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5 386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3 536元,后者仅为前者人均消费支出的53.32%,这亦成为稳固脱贫成果面临的重要挑战。

1.6   农户自身发展动力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把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和增强其发展能力作为一项根本性举措来抓。民族地区多为原深度贫困地区,难免不同程度地存在区域、县域、村庄与农户等内生动力不足的层级累叠现象,以及具有自身相对独特的社会生活形态和思想文化观念,加之过往扶贫对“造血式”帮扶重视不够,而且民族地区作为脱贫攻坚时期的深度贫困区域,国家曾给予了特别的政策与关怀,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及一系列特殊帮扶政策,这使部分农户自我发展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 “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17 ]。脱贫攻坚时期宁夏回族自治区调查数据显示,14%的被访农户认为脱贫应靠政府,高达55%的被访者则认为脱贫要以政府帮扶为主、自身努力为辅,仅有8%的被访农户认为脱贫要靠家庭自身的努力奋斗。在甘肃的调研数据几乎得出同样的结论,临夏州分别仅有10%的被访农户认为脱贫要靠自身努力,而分别有高达56%和53%的被访者依然认为脱贫要以政府扶持为主。更有甚者,彼时的帮扶中某些地区出现了“干部在干、贫困户在看”的怪象,这种自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现象依然是时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可小觑的挑战。此外,不少脱贫片区因长期以来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当地经济发展结构单一化特征明显、基层组织能力薄弱、治理转型较为缓慢等问题突出,使得其乡村一级组织多疲于应对上级事务性工作的落实,对于思考本村及自身如何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18 ]。

1.7   产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

产业是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但脱贫片区产业发展基础不牢固的问题依然很突出[19 ]。首先,这些地区地理位置普遍比较偏僻、交通条件相对滞后、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同时,这些地区长期遭受干旱、盐碱、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侵蚀,农业灌溉设施老化和排水困难等农田水利设施落后的问题依然存在,以及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特色产业的提档升级,也因此导致其发展产业难度大、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不高。其次,这些区域与原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区高度重合,其产业发展基础普遍薄弱。比如,甘肃原民族地区贫困县主要分布在六盘山连片特困区和藏区,宁夏贫困县也集中分布在六盘山连片特困区。这些民族贫困区域连片集中分布的特点使得其产业发展难以形成并得到区域市场和产业链的有效支撑,进而也造成局部有效的市场机制难以形成,即便是现有的特色产业也多为扶贫攻坚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完整的产业链在短期内亦很难形成。此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力匮乏,自身财力维持基本运转尚有困难,更无力支持本地产业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同质化现象突出[20 ]。脱贫攻坚时期民族地区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形成了一批以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但在扶贫产业培育过程中,并未深入挖掘地域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独特性且未立足当地发展现状深度研究市场规律,因此造成扶贫产业盲目跟风的现象频出,由此导致产业特而不特、特而不优、优而不精甚至同产品同区域恶性竞争的现象。

1.8   政策衔接及连续性不够顺畅

当前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期,也正处在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的过渡时期,加之国家从机构设置上进行了调整,因此在实践中前两者如何实现有效衔接,后两者如何实现相应转变,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衔接度和同步度以及衔接不畅的断链问题[21 ]。主要是地方政府具体衔接政策依然不够明确和细化,还存在以脱贫攻坚时期的思维和方法来应对当前新情况的现象。另外,过渡时期和衔接时期,组织衔接难和规划协调难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脱贫攻坚组织保障健全,脱贫成果巩固时期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组织保障不及脱贫攻坚时期有力,而且在项目实施层面也没有全面做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项目有效衔接、解决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项目有效衔接和统一部署。同时,多元协同机制不健全。不管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是逐步解决贫困问题,亦或是乡村振兴与其结合,均离不开多元协同的合力推进,但目前尚未构建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民众主体”的后扶贫时代脱贫片区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协同工作机制。

2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应对策略

2.1   树立绿色理念,积极支持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

脱贫片区多为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因此,迫切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支持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一要以绿色金融手段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的绿色转型。借助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契机,充分利用绿色金融政策工具,拓宽绿色金融对产业的服务领域,促进各项绿色金融具体措施的落实,将融资的重点聚焦在对绿色环保产业和民族地区重点生态产业的扶持发展上,着重支持发展与该区域内资源、环境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及生态产业,以此促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尽快实现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二要因地制宜,统筹好发展与治理的关系。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理念,在发展和治理中寻求平衡点,找出“最大公约数”,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三要对水资源极为稀缺但利用率低下的区域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模式,构建以水定产的节水型生态发展新格局。

2.2   全面加强监督, 引导乡风文明,建设新风尚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当前脱贫民族地区在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肆意攀比和过度消费,不仅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来了严峻挑战,更对树立新时代乡风文明新风尚形成了挑战。引导文明风尚一要树立标杆尺度,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引领乡风文明建设的典型示范效应。乡镇和村组两级工作人员及干部要率先垂范、积极带头,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在婚丧嫁娶方面切实遵循一切从简的原则,坚决制止歪风邪气,全力践行婚事新办、喜事省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神事杜绝办的新时代乡风文明新风尚,先行一步成为新风尚的引领者,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社会评判,以点带面,形成联动。二是坚决与不正之风做斗争,特别是对于当前红白喜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基层党员干部要坚持以身作则、善于说服、敢于教育、敢抓敢管、敢于劝阻、敢于叫停,更要敢于同陈规陋习做斗争。三是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各村组都应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制定和细化村规民约,对红白喜事进行规范,从机制构建上长效化倡导节俭文明的消费风尚,深入持久地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朝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迈进。

2.3   强化多措并举,探索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新路径

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22 ]。一是要对不同类型脱贫群体实施精准分类。将脱贫户根据其实际情况科学分为一般监测户、重点监测户和边缘脱贫户三类,依此进行各有侧重的精准监测。二是全面实施动态监测机制。因地制宜构建多维动态识别机制,采取绝对贫困相对化的标准,根据不同脱贫片区、不同群体可设置绝对贫困的相对化标准,并分步实施推进,从而促进原深度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进而确保脱贫后不返贫。三是要建立“回头帮、回头看、回头查”的贫情监测体系。对已脱贫的农户仍然要坚持定期回访回查回帮,继续建立跟踪档案,精准了解其脱贫后的生产生活状况,及时将发现信息上报,以便进行科学研判,进行风险排除。四是构建防返贫预警机制。探索构建预防性预警、线上线下预警相结合的防返贫预警机制,引入基层干部和群众便于采用的APP及时提交贫情异动信息,并对提供真实有效信息的群众予以奖励,以此加强返贫前期预防,降低返贫风险。同时,进一步考虑使用第三方专业评估团队定期对脱贫县进行监测调研,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靶向发力提供技术支持。

2.4   瞄准农户增收, 着力构建产业促进增收的长效机制

稳定农户增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之基,也是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共同富裕之要,产业则是实现这一目标之关键和保障。一方面,要深度理解人才和科技對脱贫片区产业提升的重要性[23 ]。既要着眼当下,继续坚持推行向该地区大力选派科技服务人才的现实举措,组建科技专家下乡服务团队;更要放眼未来,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该地区产业长远发展定向储备急需人才,为强化脱贫片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提升脱贫片区产业发展链条和价值链条。在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物流等方面要深化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同时要充分借助电子商务等现代科技手段和平台技术,加强产品的产销对接度,促进产业市场营销体系的升级提档。此外,还应加强对产品的扶持力度。主要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加强对脱贫片区产业的扶持,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财政资金向其适度倾斜,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脱贫产业发展;还应大力创新金融服务工具,不断加强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有效供给,以降低龙头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户个体融资难、贷款贵的问题,切实为脱贫片区产业提档升级提供金融保障。最后,打造小而精、小而特的特色产业。着眼于脱贫片区产业规模和发展空间的制约,在产业发展的“精、特”等方面下功夫,打造独特的品牌优势,真正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一村一品”或“多村一业”,形成独具特色的“拳头”品牌产品。

2.5   增强“造血”功能, 激发脱贫户自身发展内生动力

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通过贫困群众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因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必须调动农户自身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其内生动力。一是要强化舆论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对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个人正面典型案例要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营造自立光荣、劳动光荣、脱贫光荣的氛围,引导脱贫户敢于自力更生、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思想和勇气,切实改变“干部在干、贫困户在看”的怪象。二是要强化“造血式”的帮扶政策。改进长期以来的“输血”式帮扶措施,采取差异化、竞争性的帮扶政策,强化以奖代补的项目扶持方式,以激发那些想发展、能发展的农户带头致富,切实体现“真干真支持、大干大支持、少干少支持、不干不支持”,客观上不给“等、靠、要”懒惰思想提供滋生的空间,以此鞭策脱贫户主动学技术、多方跑市場、设法兴产业。三是继续加强扶智扶志[24 ]。通过扶智,强化教育在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升农户实践技能,使脱贫户摆脱“能力贫困”;通过扶志,激发出脱贫户发展的勇气和斗志,摈弃单纯依赖福利救助的思想,使脱贫户消除“意识贫困”,激发其奋斗的信心和决心[25 ]。

2.6   综合协调施策,引导发展要素向脱贫片区回流

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必须针对发展要素的缺失及“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现实全面综合施策,引导各类要素有序回流[26 ]。一是引导专业技术人才下乡。针对脱贫片区农村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流失和短缺的实际,除了定向培养外,关键是要解决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问题。为此,每年的基层事业单位招聘应拿出专项指标,对有志于报考乡村医疗教育岗位的毕业生签订最低服务年限,从工资待遇、住房保障、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并对未达到服务年限而擅自离岗的人员纳入诚信记录予以约束。二是要引导乡土人才回乡创业。各级政府要制定出台关于引导乡村能人回乡创业的政策文件,促进回乡能人从“打工者”身份向“创业者”身份转变,并将其奋斗经历及成功事迹展示在村史馆,以激发在外能人回乡创业的热情,让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成为常态,实现乡村就地创业以带动就近就业的目标,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发达。三是有侧重赋予相应金融机构参与固贫的重任。脱贫攻坚时期几乎所有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但毕竟商业金融机构是追求盈利的企业。为此,建议对农村网络体系健全、熟悉三农领域的金融机构集中赋予重任,国家从政策层面进行支持,让其将服务脱贫成果巩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等作为一项重要业务投入其中,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27 ]。

2.7   多管齐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脱贫片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支撑和基础[28 ]。一是地方政府尤其是县(区)政府要统筹规划,把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布局,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全面激活农业生产要素,破除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切障碍因素,不断实现“农业强”。二是进一步加大财政、金融、税收优惠等政策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支持,支持和鼓励规模企业与村庄以土地租赁、项目协作、资金入股、产品代销等模式开展合作,帮助村庄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逐步实现“能力强”。三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通过“资金改股金、拨款改股权、无偿改有偿”等方式,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努力实现“机制活”[29 ]。

3   结束语

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瞄准六盘山集中片区,聚焦宁夏与甘肃典型民族地区,通过系统分析后认为,这一片区依然是过渡期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防范区和集中发力区,更是新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面临巨大挑战的攻坚区。这些困难和挑战,既有该片区内特有,又为该片区与其他片区共存。譬如,区位劣势、耕地细碎、干旱少雨、民族聚居、城镇化空间受限、返贫风险大等困难在六盘山脱贫片区体现得更为明显;而产业基础薄弱、要素制约明显、政策接续不畅、内生动力不足以及非理性消费严重等问题,不仅在该片区普遍存在,在其他脱贫片区也不同程度存在[30 ]。因此,所提破解策略也体现了针对性与普遍性共存的特点。然而,随着各贫困片区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解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推进,如何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以及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和相对贫困治理的有效衔接,及其如何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片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都将是未来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梁小军.  2021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奖项目——六盘山特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关键技术集成应用[J].  宁夏农林科技,2023,64(1):2.

[2] 白利彬.  同心县水资源分布情况及利用现状分析[EB/OL].  (2019-10-14)[2023-09-23] https: // www. xzbu. com /8/view -11511618. html.

[3] 范   宏.  会宁县水资源状况及发展对策[J].  甘肃农业,2013(5):50-52.

[4] 赵   英,王海霞,王   毅,等.  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2023,25(4):158-168.

[5] 刘宥延,巩建锋,段淇斌.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农牧民贫困的关系及反贫困对策[J].  草业科学,2014,31(8):1580-1586.

[6] 杜晓霞.  宁夏生态环境现状及伦理对策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8):15-16.

[7] 吴雪婧.  自然灾害、生计策略与农户贫困脆弱性研究[D].  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

[8] 马   忠,陈   晨.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方位预防和化解返贫风险[N].  光明日报,2020-4-24(11).

[9] 何华征,盛德荣.  论农村返贫模式及其阻断机制[J].  现代经济探讨,2017(7):95-102.

[10] 师东晖.  2022年宁夏乡村振兴年度報告[J].  新西部,2023(3):54-59.

[11] 郭玟廷.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9(5):73-80.

[12] 胡贤辉,蔺思琪,何   庆,等.  耕地细碎化、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以常德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23,37(4):95-106.

[13] 李俊杰,王   平.  衔接期六盘山片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难点与对策[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22(4):94-103.

[14] 李昭楠,刘七军,刘自强.  民族地区慢性贫困现状及治理路径探讨——以宁夏为例[J].  甘肃社会科学,2015(1):226-230.

[15] 李昭楠,刘七军.  易地搬迁农户家庭抵御风险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来自宁夏A村和B村的实地调查[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3):125-131.

[16] 马成俊,方玮蓉.  乡风治理与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期巩固——基于X县的田野调查[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2021,39(6):58-68.

[17] 陈龙英.  贫困文化视角下民族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研究——以广西百色市为例[D].  南宁:广西大学,2021.

[18] 王   淼.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难题与应对策略——基于甘肃省的分析[J].  甘肃农业,2023(1):44-47.

[19] 林   俐.  产业发展视角下西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探讨[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21,42(5):123-128.

[20] 李明远.  扶贫产业同质化原因分析与解决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20(11):6-7.

[21] 杨武学.  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8):11-13.

[22] 王   婷.  乡村振兴视角下脱贫户防返贫长效机制研究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J].  当代县域经济,2023(7):83-85.

[23] 王进明,董孔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农业产业模式探索与创新[J].  寒旱农业科学,2022,1(12):197-202.

[24] 张苏静.  基本公共服务、内生动力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D].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22.

[25] 余梓东,郭   颖.  兴边富民行动中的扶志与扶智:现状、问题及对策[J].  民族教育研究,2020,21(6):13-18.

[26] 潘家恩,吴   丹,刘   坤.  乡村要素何以回流?——福建省屏南县文创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2,39(1):75-90.

[27] 沈   涛.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扶贫问题研究[J].  工程技术研究,2019,4(24):251-252.

[28] 吴燕芳,侯万锋,尹小娟,等.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甘肃乡村振兴的实践及对策建议[J].  寒旱农业科学,2023,2(9):791-798.

[29] 展晓霞,蒋志辉.  新时期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与村民增收对策研究[J].  中国市场,2023(31):70-73.

[30] 杨香军.  从脱贫攻坚到相对贫困治理:过渡期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基于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区郴州片区的调研[J].  中国集体经济,2023(17):13-16.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挑战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叽咕乐挑战
叽咕乐挑战
Passage Four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