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领域及方向设置新探

2024-01-08卢星星吴应辉

关键词:专业学位博士教学资源

卢星星, 吴应辉

(北京语言大学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 北京 100083)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在教育学门类之下设立“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类别(代码为0453),可授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此举标志着国际中文教育本科、硕士、博士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正式建立,对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人才培养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一轮博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即将开始,获得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点授权的学校将启动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然而,目前学界相关研究较少,部分学者对国际中文教育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1]、外籍博士人才培养[2],以及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教育博士的招生办法[3]和培养现状[4]进行了研究。而对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类别之下应该设置哪些领域、哪些方向,未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学界尚未形成共识。本文通过梳理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的设置状况,提出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下可选择设置的领域及方向,供学界参考,并希望对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及人才培养有所帮助。

一、 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的设置

1997年,我国对《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做出调整,增设“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学科基础。1998年,北京语言大学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设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向,拉开了我国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人才培养的序幕。20余年来,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人才培养伴随着学科与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形成了以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为主、专业型博士研究生培养为辅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相关专业设置主要包括以下3种类型。

(一) 在二级学科之下设置研究方向的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

继北京语言大学1998年率先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设置“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后,不少高校纷纷效仿,专业代码以“0501”开头。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设置“对外汉语教学”等研究方向;东北师范大学则是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 “汉语言文字学” 二级学科之下,设置“对外汉语教学”等研究方向。华中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直接设置“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向,该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既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的,也有“汉语言文字学”二级学科的,不过,究竟是在哪个二级学科之下设置该方向,这两所高校并未在各自的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予以明确规定。另外,中国传媒大学除了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设置“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方向外,近几年还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传播学”二级学科之下设置了“中文国际传播”等研究方向(详见表1)。

“对外汉语教学”是学科的最初名称,主要探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相关理论问题,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学?”因此,二级学科之下设置研究方向的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方向主要聚焦于汉语本体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等,为构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在一级学科之下自设二级学科的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

2010—2012年有两件大事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学科更名。随着对外汉语教学逐渐“走出去”,“汉语国际教育”适时替代了“对外汉语教学”成为新的学科名称。2011年“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专业学位进入《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二是研究生教育改革。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下放二级学科设置权力,为培养适应世界各国中文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新需求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带来了机遇。

部分高校陆续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下自设“对外汉语”(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学”(中央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 北京语言大学、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苏州大学)、“语言与文化传播”(山东大学)、“海外华语及华文教学”(暨南大学)等二级学科,专业代码以“0501Z”开头;暨南大学和四川大学分别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下自设“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专业代码以“0501J”开头。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则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分别自主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二级学科,专业代码以0502开头(详见表2)。

表2 一级学科之下自设“汉语国际教育”等相关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情况表

“对外汉语教学”迭代升级为“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内涵和研究对象也随之扩大,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下研究方向的设置更加丰富,体现了“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内涵: (1) 鉴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是汉语言文字教学”[5],研究方向设置仍涵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下自主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二级学科,并下设“汉语语法理论及应用研究”“汉语话语分析及应用研究”等研究方向;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下自主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二级学科,并下设“二语教学与研究”方向。(2) 研究方向设置开始关注全球视野下的汉语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等。中央民族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下自主设置“国际汉语教学”二级学科,下设“汉语国际传播与管理”方向;山东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下自主设置“语言与文化传播”二级学科,下设“跨文化传播”“语言文化全球治理”方向;暨南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下自主设置“海外华语及华文教学”二级学科,下设“华语研究”“华文教育与教学”方向;而北京外国语大学则是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下自主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二级学科,下设“语言政策研究”“世界汉语教育史”方向。(3) “汉语国际教育”跨学科属性显现。暨南大学文学院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下自主设置交叉学科“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并在此二级学科之下设置“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华文化研究”“华文教育与海外中华文化传播”等研究方向。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置交叉学科“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在此二级学科之下设置“跨文化传播学研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等研究方向。

(三) 在教育专业学位之下设置领域的专业型博士研究生培养

2018年以来汉语国际教育进入升级发展阶段,急需兼具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解决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专业型博士研究生培养应运而生。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人才培养开始以“借鸡下蛋”的方式,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之下设置方向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根据教育部“增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学位”[6]重点工作任务,教育部在2018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收计划中增加了“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指标。当年,全国就有7所高校(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之下的“学校课程与教学”领域之下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方向,专业代码为“045171”,成为首批试点招生单位。2019年,“汉语国际教育”从“学校课程与教学”领域独立出来,提升到领域层次,作为与其他领域并列的“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统称为“教育博士(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专业学位”,专业代码为“045174”。 目前,全国共有21所高校(1)其中,有20所高校均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之下的“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这些高校有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扬州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目前只有北京大学仍延用2018年的招生方式,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之下的“学校课程与教学”领域招收“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招收培养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教育博士。

从各培养单位的教育博士(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之下均不区分研究方向。从已毕业的教育博士(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学位论文可以看出,研究主要涉及中国语言文化传播、国际中文教师和教材等方面的内容。

二、 教育学门类下其他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及方向的设置

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国际中文教育”(0453)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专业学位类别。同在教育学门类下的专业学位类别还有“教育”(0451)、“体育”(0452)、“应用心理”(0454)。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21年发布的《各专业学位类别的领域设置情况》[7],专业学位类别的领域设置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置详细的领域,另一种是不分设领域。在实际培养中,部分高校对《各专业学位类别的领域设置情况》中不分设领域的专业学位类别自主设置了领域和方向。总体上来看,教育学门类之下其他博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类别分设领域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对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凸显了培养单位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领域数量不设限

根据《各专业学位类别的领域设置情况》,专业学位类别所设领域数量不尽相同,一般在10个左右,多则24个(教育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学校课程与教学”“学生发展与教育”“教育领导与管理”“汉语国际教育”4个领域仅限博士层次),少则4个(体育专业学位类别)。以教育专业学位类别为例,其领域设置主要涵盖“教育类型”和“教育手段”两大类。其中,前者又可细分为普通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非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科教育(语文、数学等12个学科教学以及学校课程与教学)和非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后者既关注具体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也关注管理方式(教育管理、教育领导与管理)。鉴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多学科交叉属性,故将其列入“其他”类别(详见表3)。

总之,专业领域设置的数量没有统一标准,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如此从实际出发设置专业领域的优点有三: 一是有利于人才培养多元化,以满足教育行业对人才的多种需求;二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精深化,以培养精通某一专门领域知识和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三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规范化,以便专业学习与职业实践两个培养环节的准确对接。

(二) 细化研究方向,探索特色人才培养

部分高校结合本校学科优势、导师专长及事业发展新需求,在教育博士领域下又细分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3种分类依据:第一,职业类型。依据职业类型分类培养,便于学生结合自身职业和岗位选择研究方向,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之下的“教育领导与管理”之下设置“高校领导与管理”和“幼儿园中小学学校领导与管理”两个研究方向;西北师范大学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之下的“学校课程与教学”之下设置不同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方向。第二,职业实践。依据职业实践设置研究方向,以便于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之下的“学生发展与教育”之下设置“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与教育”“青少年生命与道德教育”“学科育人与青少年发展”“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生涯教育与学生发展指导”“家庭教育指导与学生发展”等研究方向,涉及学生发展与教育的具体实践问题。第三,学校资源与学科优势。依据学校资源与学科优势设置特色方向,比如,首都师范大学充分利用教科书博物馆优势,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之下的“学校课程与教学”之下设置教科书研究方向。[8]

表3 教育学门类下其他专业学位类别下设领域情况表

教育学门类之下其他博士专业学位类别的领域及方向设置情况对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领域及方向设置具有借鉴意义。专业学位的领域及方向设置充分体现了需求导向、服务导向,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领域及方向的设置,应努力精准对接全球中文教育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服务各国中文教育发展需要。领域及方向的设置数量可根据服务全球各国中文教育发展的需求状况和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需要,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区位优势自主决定,但原则上建议设置3个及以上研究领域,以利于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培养,对该专业学位建设形成有力支撑。

三、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领域及方向设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五条明确规定:“二级学科与专业领域,由学位授予单位按有关规定在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学位授权权限内自主设置与调整。”[9]这就意味着,不论是学位点申报还是博士研究生培养,培养单位明确领域和研究方向都至关重要。本文以国家战略、事业需求、学理与职业融合为导向,提出了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之下可供选择设置的8个领域共计19个方向。

(一) 指导思想

1.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0]43,“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10]46,“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10]63。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是我国软实力建设的一个方面,担负着推动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服务我国强国战略,具有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当代中国本土化阐释等八大功能[11],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不仅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国家情怀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中文教育中国籍人才,更要培养知华、友华并具备双语双文化优势和当代中国阐释能力的本土传播人才。

2. 以服务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需求为导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12]《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2022年)》[9]都强调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培养某一职业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的领域设置应与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岗位需求相匹配,以功能导向为基本原则,主动服务世界各国中文教育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全球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81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设中文课程的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 8万多所,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 000万。[13]全球中文学习者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急需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教育人才、管理人才与研发人才,以达到如下目标:

首先,培养的教育人才可以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国际中文教育学术型博士学位培养了一批擅长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言本体研究、习得研究、教学方法等知识与理论研究的国际中文教育学者;专业型学位则应侧重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知识和技能应用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和研究“真问题”。当前,国际中文教育正在不断升级转型,呈现多元化、本土化、低龄化、数字化等特点。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学习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其次,培养的管理人才能够发挥统筹指导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14]105的发展要求。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应培养国际中文教育规则的制定者,制定通用或国别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评价标准等管理文件,以构建科学化、标准化的中文教学体系,引领各国国民教育体系内外的中文教育发展。习近平指出:“要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15]我们也应培养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的管理者,研究各国各区域中文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关政策、现状和问题,制定区域国别中文教育发展策略,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国别发展及区域协同发展。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汉语桥”比赛等中文项目在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还应培养中文项目的管理者,推动中文项目的优化和改革创新。随着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国际中文教育的市场化[16]、产业化[17-18]、工程化[19]进程加快。不论哪一种发展形态,均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运营者与管理者,以统筹设计、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建设与运行工作。

最后,培养的研发人才能够推动教学产品与技术创新发展。教学资源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需要培养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研发的专门人才,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多元化学习需求,融合现代数字智能技术,丰富教学资源类型,提高教学资源质量。“重视各类产品与服务矩阵的建构,是提升国际中文教育供给能力重要举措之一。”[20]我们也需要培养国际中文教育产品研发的专门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着力开发各类课程产品、文化产品、游学产品、智慧教学产品等国际中文教育产品,激发国际中文教育市场活力。同时,打造国际中文教育优质品牌,挖掘品牌价值,发挥品牌影响力。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国际中文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国际中文教育的场域由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发展。我们还需要培养技术与专业兼具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将云计算、机器人、增强现实技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国际中文教育中,打造国际中文教育数智生态。

3. 以学理与职业融合为导向。专业学位是与学术型学位并列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位类型,与学术型学位同等重要,且二者同属研究生培养,均具有“研究”共性。只不过学术型学位更注重学术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专业型学位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21],更注重学术应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融合,体现以职业为导向的学术性和具有学术基础的职业性”[22]。因此,以学术理论为基础,以职业需求为牵引,二者深度融合,是专业学位领域及方向设置的内在逻辑。

国际中文教育具有跨学科属性,这在学界已达成共识。“国际中文教育是由多个一级学科融合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理论体系包含学科基本理论、学科应用理论、区域/国别/语别中文教育特色理论和学科交叉融合理论4个组成部分。”[23]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是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领域设置的基础,同时,设置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领域应力求涵盖该学科的理论内涵,能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研究方向提供引领,推进学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从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促进学科理论的不断完善。在新时代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方式、功能由单一转向多元。因此,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的研究领域除了包含与教学紧密相关的研究之外,还应关注国际中文教育的新业态,开拓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新领域。吴应辉提出的国际中文教育的8个新兴研究领域[24],成为本研究前期探索的基础。

(二) 8个领域与19个研究方向的构建

根据以上认识,我们对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类别的领域及方向设置进行了探讨,提出8个领域及19个方向的构想。

1. 国际中文课程与教学领域,下设“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语言学”“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海外华文教育”和“中文测试”4个研究方向。该领域主要研究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方法等问题,包括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语音、语法、词汇等中文本体研究;课程论、教学理论与方法、语言要素教学、第二语言习得、中外语言比较、华文教学等国际中文教学研究;中文标准化测试、中文技能测试、华文测试等中文测试的标准、大纲、方法、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这个领域聚焦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难点,运用前沿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规律。“国际中文教育包括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国外的中文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和海外华文教育三大组成部分,既包括各层次学历教育也包括各类非学历培训。”[24]因此,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应涵盖国际中文教育的多元化形态。

2. 国际中文教师教育领域,下设“学前中文教师教育”“基础教育中文教师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文教师教育”3个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师教育作为促进国际中文教师职前、职后专业发展的教育,是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母机,是国际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北京语言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专门从事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华南师范大学成立“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开启了面向特定区域国别的中文教师教育的探索。“以学段为基础的教师教育体系更能够体现教师培养的专业性。”[25]鉴于国际中文教师的需求特征,这个领域主要聚焦国际中文教师教育政策、国际中文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国际中文教师教育评价、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国际中文教师资源管理、国际中文教师培训项目、智能国际中文教师教育、本土中文教师教育等研究,而分设3个研究方向,则是为了建立满足不同学段中文学习需求的国际中文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国际中文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教育中文教师教育”方向除关注中小学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外,还应关注面向中等职业教育的国际中文教师教育;“高等教育中文教师教育”方向需注重研究如何培养国际中文教师具备学科专业建设能力、高等教育管理能力等。

3. 国际中文教学资源领域,下设“语言教学资源”和“文化教学资源”2个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国际中文教学资源的供求状况、研发建设、标准制定、评估等问题。“语言教学资源”方向主要研究通用型中文教学资源、语言技能类中文教学资源、专门用途中文教学资源、中文考试教学资源、华文教学资源、本土中文教学资源等语言教学资源的研发和使用。“文化教学资源”方向则主要研究语言教学资源中的文化内容、文化通识教学资源、文化专题教学资源、文化课程教学资源以及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教学资源、文学教学资源等文化教学资源的研发和使用。这个领域应全面考虑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适用者国别化、分众化的特点(比如,幼儿中文教学资源、中小学中文教学资源、中文学历教育教学资源等)以及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类型多样化的特点(比如,教材、教辅、工具书、数字教材、慕课、教学平台等多种类型)。应针对差异化需求开展研究,将研究结果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资源开发与使用中,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4. 虚拟空间中文教育领域,下设“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和“广播电视中文教育”2个研究方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国际中文教育网络化、数智化转型是必然趋势。[26]该领域旨在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技术应用研究。研究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形态、新理论、新方法,在智慧教材[27]、课程与教学、考试与测评、跨文化交际等方面探索技术创新;研究虚拟空间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比如,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发展的顶层设计问题、虚拟空间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广播电视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等。

5. 国际中文教育管理领域,下设“国际中文教育政策与标准”和“国际中文教育运营与管理”2个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政策与标准”方向主要研究与国际中文教学、教师、教学资源等相关标准的制定、实践效果、改善升级等内容。同时,还可研究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相关的教育政策,如一流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改革、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科研经费管理等,优化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国际中文教育运营与管理”方向主要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影响研究,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与评价研究,国际中文教育项目的运营与管理研究,国际中文教育市场化、产业化、工程化研究,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建设与规划、集成与服务研究等。

6. 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领域,下设“中文国际传播”“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新汉学”3个研究方向。“中文国际传播”方向主要研究中文如何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既包括中文国际传播史,也包括中文国际传播的现实问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方向主要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新汉学”方向则重点研究如何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行各业发展对外阐释,即当代中国阐释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0]4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建设中文传播平台,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14]105的发展目标。中文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可直接服务于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相关方向值得深入研究。

7.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领域,下设“中外文明比较”“跨文化交际”和“中外人文交流”3个研究方向。关于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提出“中国主张”,强调“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8]语言是文化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和载体,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之一。“中外文明比较”方向旨在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多样文明,这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跨文化交际”方向主要研究国际中文教育中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资源中的跨文化交际、中华文化传播中的跨文化交流等。“中外人文交流”方向则侧重开展国际中文教育推动中外文化、教育、体育、旅游、艺术等多领域人文交流的路径研究及策略研究。

8. 区域国别中文教育领域,不区分研究方向。区域国别中文教育是全球化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可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顶层设计及其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丰富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服务我国国际传播体系构建”[29]。设置“区域国别中文教育”领域,以培养面向特定区域、国别的国际中文教育高层次专业人才。有学者已对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的内涵做了深入探讨,认为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应以特定的区域或国家的中文教育真实情况为研究对象,以语言学、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理论指导,以整体观、时空观、比较观、大局观、双发展观为研究方法论,开展系统、综合、宏观的应用研究与对策研究。[30-33]该领域涵盖了前7个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因此,这个领域不再重复列出所有研究方向,既可开展针对特定区域或国别的综合或专题研究,也可开展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中文教育的综合或专题比较研究。

四、 结 语

探讨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领域及方向,将有利于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人才培养,从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与学科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本文梳理了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人才培养相关专业、教育学门类下其他专业学位类别的领域和方向设置情况,并对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领域及方向的设置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可选择设置的8个领域及19个研究方向。这些领域及方向虽然是针对博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提出,但同时可为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培养单位可结合自身优势,设置适宜的领域及方向,培育学校特色。各领域与方向并非绝对独立,难免存在交叉,且具有动态发展性。随着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和学科的不断发展,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将不断变化。本文所提出的领域及方向仅为基于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状况和需求而提出的思考,难免存在时代局限性,未来仍需不断优化。讨论领域及方向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明确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路径,但在人才培养中仍鼓励打破学科、领域的局限,注重多元化培养。本文为抛砖引玉,希望能为学界和准备申报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单位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博士教学资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制冷博士来帮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博士蚊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润博士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