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隧洞围岩位移监测设计及结果分析

2024-01-08

海河水利 2023年12期
关键词:拱顶隧洞监测点

高 鹏

(辽宁水利土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1)

1 工程概况

辽西北供水工程(二段)桓仁隧洞工程全长4.39 km,断面为圆拱直墙形,成洞断面尺寸为6.6 m×(6.15~7.28)m(宽×高),设计坡度为0.312%。初步设计采用“钻爆全断面开挖法”,支护结构为“钢架+钢筋网+锚喷”联合形式,联合支护结构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支护效果良好,在支护结束后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围岩位移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超标地段并立即进行加固和整改[1]。

2 隧洞监控测量设计

2.1 监控量测内容

在隧洞开挖后应立即对围岩状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工作面状态、围岩风化程度、节理裂隙、断层分布和形态、地下水情况以及喷射混凝土的效果;观察后应进行地质特征的描述,绘制开挖工作面略图(地质素描),填写工作面状态记录表及围岩类别判定卡。每天至少进行一次对已施工区段的观察,内容包括已完洞段初期支护状况,洞口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仰坡的稳定、地表水渗透等[2];对洞内周边围岩和拱顶位移进行量测。

2.2 断面及监测点布置

2.2.1 监测断面布置

按照安全监测监理实施细则的要求,施工现场应在开挖完成后及时按铅垂方向布置安全监测断面,具体要求如下。

(1)Ⅱ类围岩洞段不设监测断面。

(2)Ⅲa、Ⅲb 类围岩洞段监测断面设置间距不大于5B(B为毛洞洞宽,下同)。

(3)Ⅳ、Ⅴ类围岩洞段监测断面设置间距不大于3B。

(4)围岩变化处和断层段适当加密设置监测断面。

2.2.2 监测点布置

按照安全监测监理实施细则的要求,本段周边位移及拱顶下沉量测量采用“三角形法”,监测点布置如图2所示。

图2 监测点布置示意

其中,拱顶监测点布置在正顶端,两帮监测点位于腰部中间位置,每个断面布置3 个标点。各量测点应紧跟开挖掌子面安设,一般距开挖掌子面的距离不宜大于1.0 m[3]。

2.2.3 收敛固定标点锚固器安装

(1)在设定的现场安全监测断面上测量,进行收敛固定标点定位并钻安装孔,孔深240 mm。

(2)在钻孔中充填水泥砂浆,插入锚固器。锚固器采用Φ18 mm、长225 mm 螺纹钢,如图3 所示。

图3 收敛固定标点锚固器安装

(3)待水泥砂浆凝固、量测点锚固器牢固后即可量测。

2.3 量测频率及仪器选择

2.3.1 量测频率

(1)在工作面开挖后12 h 内或下一次开挖前完成收敛仪的安装并测取初始读数。

(2)净空水平收敛位移和拱顶下沉位移宜采用相同的量测频率,应根据距开挖面的距离和变形速率选择较高的一个量测频率,详见表1[4]。

表1 量测频率

(3)当位移速率明显下降、水平收敛速率小于0.2 mm/d、拱顶位移速率小于0.1 mm/d,并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1~3周,经监理方批准,可停止量测。

2.3.2 量测仪器选择

现场利用浙江中科JSS30A 型数显式收敛仪进行收敛量测,收敛仪误差为0.05~0.07 mm;利用博世32 倍高精度GOL32D 型水准仪监测拱顶点的沉降,水准仪误差为±1 mm/7 m。各类量测仪器和工具均满足性能稳定、质量可靠、耐用、精度好等要求。

3 监测结果分析

总体而言,隧洞支护强度足够,因此在掘进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出现围岩垮落情况,但其间遇到过破碎带,而且内部含有裂隙水,给钻进和支护均造成较大困难,最终采取预注浆堵漏措施,才得以顺利通过。项目对每一处的围岩位移监测持续时间约为20~30 d,监测结果及分析如下。

3.1 拱顶下沉位移量监测结果分析

3.1.1 Ⅳ类围岩拱顶位移量监测分析

隧洞围岩以浅变质玄武岩为主,而且分布较为均匀,属于Ⅳ、Ⅴ类围岩,以Ⅳ类为主,因此在变形过程中呈“光滑型”曲线分布。以ZK231+533 断面(属Ⅳ类围岩)采集数据为基础绘制的拱顶下沉位移量曲线,如图4 所示,数据采集时该断面距离掌子面2.0 m[5]。

图4 ZK231+533断面拱顶下沉位移量曲线

从图4可以看出,4月29日—5月11日13 d下沉位移总量约25 mm,位移速率较大且基本平稳,维持在1.92 mm/d;5 月12—23 日12 d 下沉位移总量为5.0 mm,变形速率明显下降且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仅为0.42 mm/d。之后经过连续13 d 监测发现位移量不再变化,因此认定拱顶稳定时间为25 d左右。

3.1.2 Ⅴ类围岩拱顶位移量监测分析

若围岩类型Ⅴ类占比较大,则围岩稳定性会大大降低,钻爆开挖后会进一步破坏围岩原有平衡结构,给支护带来困难,同时位移量也会有较大波动,一般呈“根号型”曲线分布。以YK227+347断面(属Ⅴ类围岩)采集数据为基础绘制的拱顶下沉位移量曲线,如图5所示,数据采集时该断面距离掌子面2.0 m[6]。

图5 YK227+347断面拱顶下沉位移量曲线

从图5 可以看出,4 月29 日—5 月2 日4 d,拱顶位移量增速很快,累计达到10 mm,平均位移速率2.5 mm/d;5 月3—7 日5 d,位移速率趋近于平稳,累计位移量为2.0 mm,平均位移速率0.4 mm/d;5月8—12日5 d,位移速率再次显著上升,位移量由10 mm上升至30 mm,平均位移速率5.0 mm/d;5月13—19日7 d,下沉速率再次下降,总位移量由30 mm 增加到33 mm,平均位移速率0.5 mm/d。之后经过连续13 d监测发现位移量不再变化,因此认定拱顶稳定时间为21 d左右。

经综合分析发现,本项目隧洞在Ⅳ类围岩地段,拱顶下沉位移量呈“光滑型”曲线分布,在前25 d 时间内基本完成沉降过程,之后保持稳定状态,总位移量在30 mm;在Ⅴ类围岩地段,拱顶下沉位移量呈“根号型”曲线分布,最初4 d位移量较大,之后5 d左右保持平稳,然后位移再次增大,最终趋于平稳,经过采取预注浆、加强支护等措施后,总位移量也能稳定在33 mm。总体而言,本项目对于拱顶位移量控制效果良好。

3.2 两帮位移量监测结果分析

隧洞两帮围岩的受力相对于拱顶要小,而且上部很大一部分压力被传到下部岩层,因此总体位移量较小,监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7],监测结果和分析如下。

3.2.1 Ⅳ类围岩隧洞两帮位移量监测分析

以ZK231+547 断面(属Ⅳ类围岩)为分析对象,其两帮收敛量曲线如图6 所示。从图6 可以看出,5月17—19 日3 d,两帮收敛速率较大,累计收敛量达到6 mm,平均收敛速率2 mm/d;5月20—30日11 d,累计收敛量为6 mm,收敛速率有所降低,约为0.55 mm/d;5月31日—6月4日5 d,累计收敛量为2 mm,收敛速率进一步下降,约为0.4 mm/d。之后又经过连续13 d 监测发现收敛量基本不再变化,因此认定本隧洞Ⅳ类围岩两帮稳定时间为19 d 左右,且总收敛量约14 mm[8]。

图6 ZK231+547断面两帮收敛量曲线

3.2.2 Ⅴ类围岩隧洞两帮位移量监测分析

以YK227+347 断面(属Ⅴ类围岩)为分析对象,隧洞两帮收敛量曲线如图7所示。从图7可以看出,4 月29 日—5 月5 日7 d,两帮收敛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累计收敛量达到10 mm,平均1.43 mm/d;5月6—8日3 d,两帮收敛量极速上升,累计收敛量为10 mm,收敛速率有所降低,约为3.3 mm/d;5 月9—17 日9 d,累计收敛量为5 mm,收敛速率回归平缓,约为0.56 mm/d。之后又经过连续13 d 监测发现收敛量基本不再变化,因此认定本隧洞Ⅴ类围岩两帮稳定时间为半个月左右,且总收敛量约25 mm。

图7 YK227+347断面两帮收敛量曲线

经综合分析发现,本项目隧洞在Ⅳ类围岩地段,两帮收敛速率基本保持“快→慢”变化趋势,在前15 d时间内基本完成收敛过程,之后保持稳定状态,总收敛量为15 mm;在Ⅴ类围岩地段,两帮收敛速率基本保持“波动→快→慢”变化趋势,也是在15 d 时间内完成收敛过程,总收敛量为25 mm。隧洞两帮的收敛量相对于拱顶下沉量明显减小,也能说明本项目对于两帮支护效果良好[9]。

4 结语

通过对隧洞拱顶及两帮围岩位移量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支护结构相同的情况下围岩类型决定其位移量。本项目制定的支护方案能够把拱顶下沉量控制在35 mm以下、两帮位移量控制在25 mm以下,而且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未发现局部垮塌和变形现象,说明该支护方案是合理的。但是,由于各地区围岩分布、种类、风化程度、完整性千差万别,因此还需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支护方案,做到经济适用。

猜你喜欢

拱顶隧洞监测点
天津南港LNG接收站沉降监测点位布设
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
隧洞止水带安装质量控制探讨
方斗山隧道拱顶FLAC沉降模拟及修正
滇中引水工程大理段首条隧洞顺利贯通
全站仪极坐标法监测点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立式圆筒拱顶储罐排版技术及控制方法
自密实混凝土在水工隧洞衬砌中的应用
大型拱顶储罐三角形板式节点网壳正装施工工艺
我省举办家畜血吸虫病监测点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