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与生成路径
2024-01-08李增光
王 雷,李增光
(西南大学 体育学院,重庆 400715)
话语体系的构建问题是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现代体育最初以一种舶来品的形式在中国出场,在经历了由体育实践向体育理论的升华后,以学科形态出现的体育学保留了诸多苏联、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形态要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加持下,我国体育学的发展逐渐呈现出鲜明的中国式特征,凝练出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
21 世纪以来,我国在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和青少年健康促进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这为中国特色体育学的发展与成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多年来,体育界探索了在以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为依托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基础上的训练体系、竞赛体系、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及科技支撑体系的理论构建,形成了中国特色体育理论体系的主体(杨桦 等,2022)。当前,体育学正像其他学科一样,正试图逐渐摆脱它对于外来学术的“学徒状态”并提出其本己的“自律性”要求,尝试建立一套“自我-授权”的学术系统(吴晓明,2017)。作为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话语体系的构建肩负着一种文化自主、学术自立的时代责任。
从已有研究看,体育学界自2019 年开始关注体育领域的话语体系问题,刘一民等(2021)、王晓微(2021)、赵富学等(2022)、鲁长芬(2022)、游迎亚等(2022)和王雷等(2022)等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了体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为本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话语具有典型的社会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对文字和语言的赋值,话语的生成与不同时代的现实需求与问题解答紧密关联。同时,特定的学科话语又演化自科学研究进行的知识生产。本研究尝试以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的概念与特征辨析为起点,对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进行系统论述。基于已有研究,我们认为,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生成逻辑。依靠这一生成逻辑,能够形成一套在特定历史背景和实践影响下不断生发的话语关联系统,通过逻辑分析和对相关概念的量化研究可以初步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学话语体系,同时阐述体育学话语体系的形成规律,为推进中国特色体育学的学科建设做出学术贡献。
1 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1 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的概念辨析
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而术语被认为是用来表示概念称谓的集合(徐晓光 等,2022)。对于概念的辨析往往是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起点。具体到本研究,在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时代命题中,“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已经成为一个以固定词组搭配出现的概念集合。其中,“话语”是这个概念集合的中心,对于“话语”的理解直接关乎这个概念集合的内涵和外延。“话语”是语言符号在社会文化的实践应用,语言是话语的内核与基础。在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语境下,概念、判断和命题等理论性的书面语言成为话语的核心载体。同时,话语拥有超越语言的意义,这种超越体现在话语成为文化意义建构的法则,是意识形态的内在组成部分(刘勇 等,2018),实现了权力对语言的赋值。可见话语同时具有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属性。在“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中,“中国特色”正是从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的宏观视角决定了话语的“中国式”特征;“体育学”则从研究领域的中观视角明确了话语的学科属性与言说主体;“体系”则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和系统。由此,可以说“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是体育学学科共同体在解答中国体育实践问题过程中逐步凝练而成的一套体现中国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征的概念、判断与思想的表达系统。
1.2 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的基本特征
1.2.1 人民性与国家性相互联动
话语具有鲜明的历史属性和社会实践属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出现不同的话语,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特定思想的表达与转化。在学科范畴下探讨的体育学话语体系,虽然与学术话语密切关联,但其话语的来源和存在状态却并非孤立存在。通过前期研究发现,我国体育学话语体系具有人民性话语与国家性话语相互联动的特征。
从纵向的时间脉络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方式呈现出一条由“国家主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变迁的脉络。在此过程中,首先出现了大量以国家为中心的体育学话语,如“举国体制”“为国争光”“奥运争光”“体育大国”“体育强国”和“金牌体育”。此后,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关照下,以公民广泛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公共体育发展方式成为中国体育的优先选择,出现了“健康第一”“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教融合”“校园足球”和“终身体育”等一系列聚焦于人民的体育学话语。
从横向的国家与人民的关系看,体育在国家和人民两个维度上具备独特功能,而这两个维度功能的实现在体育实践中恰好是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依存关系。在国家层面上,建设体育强国是国家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而高质量的全民健身发展、高水准的人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既是实现体育强国的手段,又是建成体育强国的目的。因此,体育学话语体系中的国家性话语和人民性话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比如,“体育强国”话语体系包含着“全民健身”话语体系,而全民健身话语体系又涵盖了“健康中国”话语体系,呈现出人民性话语与国家性话语的相互联动。
1.2.2 传统性与现代性相互融合
对民族和国家而言,话语的建构实质上是为了掌握话语权,形成自身赖以支撑的话语体系,在所处的权力体系内寻得一席之地,在思想交锋中占据主动地位,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黄斐,2017)。源自西方的现代体育进入中国后,始终与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之间存在一种内在张力。从20 世纪初期的“土洋之争”,到21 世纪初期的“武术申奥”,再到现在的“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张力隐匿地存在于体育学话语的生产中。在传统与现代不断融合又不断冲突的过程中,中国体育学话语体系一方面由中华传统文化及文化群体所具有的价值观决定,体现出对“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等体育理念的追求,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知识,呈现出传统性;另一方面,中国体育又需要积极地融入当今世界,在国际化背景下传递由话语体系所承载的文化与思想,以此谋求自己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体现出现代性。我国体育学话语体系由此呈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相融合的特征。从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历程看,诸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话语表达,均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相互融合的结果。
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例,这是北京奥运会申办周期中产生的标志性话语,其中蕴含着天下理念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和全球化的现代性世界秩序。从传统性角度看,天下理念创造了最具和平气质和包容性的政治合作原则,这种关系界定模式既保证了世界的先验完整性,又保证了历史的多样性(李彬,2013)。“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正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天下理念的经典话语表达。从现代性角度看,当今世界发展呈现出一种无序的世界体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话语表达又是针对当前无序的世界体系所提出的一种共同的世界观,是从世界的整体性来理解世界,传达着全球公众处于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内相互依赖、共同繁荣的愿景(钟新 等,2022),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体育领域的另一种话语表达。
2 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
话语具有典型的历时性和实践性特征,是意识形态与语言相结合的结果。不同时代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和开展的实践活动决定了话语的生成。从学科视角看,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历程来自于体育实践,与体育自身的功能和国家、社会对体育的需要密切相关。
2.1 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在逻辑
2.1.1 国家对体育的需求:体育学话语体系生成的历史逻辑
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国家、制度和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话语。体育学话语来源于体育知识的转化,而体育知识的生产又来源于对体育实践问题的解决。体育在我国的发展遵从实用主义原则,国家的体育工作方针和社会对体育的需要决定了体育的发展方向,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体育科学研究的走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家对于体育的定位与发展策略有所差别,这决定了我国体育学话语体系呈现出一种动态建构和持续变迁的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教育事业成为党中央优先关注的重点领域,建立新中国师范教育体系成为核心任务(李广 等,2020)。这一时期,国家将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国民体育。1952 年,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指明了我国体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这一题词曾被载入宪法,成为我国体育工作的指导纲领(田延,1995)。1955 年,国家体委颁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指出生产劳动和保卫祖国需要培养健康的劳动者和祖国保卫者。这一时期,以“国民体育”“保家卫国”“增强体质”为代表的体育学话语,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于体育基础功能的重视。自20 世纪60 年代起,中国部分体育项目的竞赛成绩有了长足进步。以升国旗、奏国歌来表彰获胜者的竞技体育因其在促进国家认同、激发爱国热情等方面的独特价值而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董进霞,2020)。
改革开放后,国家进一步强化了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工作中心的地位(张庆文 等,2013)。20 世纪80 年代,国家确立了举国体制的基本策略。依托举国体制,国家在1995 年、2001 年和2011 年连续出台了3 版《奥运争光计划》。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竞技体育始终是国家体育的战略中心,学术界也对“三从一大”“举国体制”“奥运争光”和“健康第一”等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进行了深入探讨。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赋予了体育事业更加多元的任务和期许,强调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这一时期,以“体育强国”为统领的体育学话语体系日益凸显,出现了“健康中国”“全民健身”“体教融合”“校园足球”“冰雪体育”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学话语表达。随着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发布,出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等一系列新表述,体育强国也被提升到与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同等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体育学话语的生成受到时代背景和国家需要的影响,在不同历史阶段出现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体育学话语表达,这便是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生成的历史逻辑。
2.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体育学话语体系生成的理论逻辑
理论是系统化的知识,话语则是理论的外化。中国话语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陈世峰 等,2014),中国理论是其中的核心构件,中国话语依托理论的支撑得以立基(陈曙光,2016)。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一次次历史性飞跃,有力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智慧和能力。从体育领域看,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完整的人”为理论来源的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也已发展成为指导中国体育工作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体育观(高强 等,2013)。
从理论视角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体育领域,1952 年,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成为国家体育发展的方针,也成为该时期体育学的标示性话语。1982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体育确立了面向世界、面向奥运的外向型体育发展方略(韩丹,2017),“奥运争光”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学话语。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国家在1995 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形成了“全面健身”“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一系列体育学话语。进入21 世纪,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建立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凝练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等经典话语,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声音。走进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是21 世纪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思想高峰,是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陈曙光,202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我国体育领域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措施保障,形成了完整、系统、科学的体育强国建设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新时代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的指引下,呈现了以“体育强国”“中华体育精神”“一起向未来”为标志的话语体系。
综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套不断丰富、持续更新的理论系统,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指导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生成的理论逻辑。
2.1.3 中国体育现实问题解答:体育学话语体系生成的实践逻辑
话语与语言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不是纯粹的语言形式,而始终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具有人文力量与实践力量的二重性(高玉,2006)。从实践层面看,问题是话语建构的逻辑起点和生长点,有问题的地方,才有话语创新的空间。问题丛生的时代,往往也是话语中兴的时代(陈曙光,2016)。对于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的讨论只有立足于中国体育现实问题,通过对体育现实问题的解答才能使话语具有真正的实体性内容,才能够真正传递中国声音,给出中国方案,使话语更加富有生命力。
“举国体制”便是依托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在谋求迅速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凝练出的一种具有典型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举国体制是指以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争创优异运动成绩为目标,以国家队建设为龙头,以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统筹计分为调节标杆,全国一盘棋、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竞技体育组织管理和运行方式(鲍明晓,2018)。我国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的托举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在近30 年间始终保持着奥运会奖牌榜前列的优势。“举国体制”也成为代表中国体育制度的标签,受到国外体育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之后,英国、巴西和乌克兰等国的学者针对“举国体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举国体制”由此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关注度的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如里约成功获得2016 年奥运会承办资格后,巴西学者Dos Santos 等(2012)专门探讨了我国“举国体制”对推动巴西奥运金牌战略的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体育实践是催生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的沃土。从20 世纪80 年代中国女排团结奋斗、勇攀高峰形成的“女排精神”,到20 世纪90 年代在学校体育实践下凝练提出的“健康第一”,再到如今群众体育深入开展形成的“村BA”“村超”,在实践逻辑的指导下产生了许多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体育学话语,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做出了积极贡献。
2.2 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维度
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的生成存在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条脉络,而每个逻辑的阐发中均隐含着国家和人民两个要素,成为规训体育学话语生产的基本维度。一方面这是由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对国家和人民的独特价值所决定;另一方面,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意识形态的国家性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双重要素所决定。
从国家维度看,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对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体现了一种权力属性,成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突出的制度优势。由此延伸出的国家主导和以党领国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两个方面(常欣欣,201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府将“保卫国家”作为发展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1952 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名誉主席朱德的题词是:“普及人民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随后“为增进人民身体健康及为国防与生产服务”被写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章程(任海,2018)。1956 年教育部制定的《体育教学大纲》进一步指出,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保卫祖国做好准备。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国家逐渐意识到体育振奋国民精神、改善国家形象和推动对外交往方面的作用,以竞技体育为中心发展体育事业。陆续实施了“举国体制”和“奥运争光”计划,在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优先突出了国家逻辑,有学者将其凝练为“国家体育”(董传升,2013)。21 世纪以来,国家的概念虽然在体育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有所变化,但其依然是体育学话语的中心词。2016 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2019 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颁布后,“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成为体育学话语的代表。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体育强国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并列作为2035 年的建设目标之后,“体育强国”更是成为中国体育学的统领性话语表达。
从人民维度看,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意识形态形成的国家和人民两个维度中,人民是包括体育在内的所有事业发展的目的,而国家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目的的工具。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体育事业构建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是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纵览体育学的发展历程,人类对健康的追求与体育锻炼所具有的增进健康本体价值相契合,成为推动体育学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健康”“健身”“锻炼”等术语成为构建体育学话语的关键要素。1995 年《全民健身建设纲要》的颁布成为我国体育发展方式中由国家体育向以公民广泛参与体育锻炼为主要特征的公共体育转变的重要标志。随后,“全民健身”“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等一系列基于人民维度的话语表达在体育领域频繁出现,成为彰显中国特色的体育学话语。
2.3 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时代语境
话语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够被更准确地理解(郭松 等,2011)。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问题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体育学领域中的“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话语体系正是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以“中国梦”与“美好生活”为代表的时代语境中孕育而来。
2012 年11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梦”的话语表达,将其内涵阐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将体育强国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构件。由此,“中国梦”与“体育强国”在实现目标上存在着逻辑一致性,“中国梦”的话语实践也为“体育强国”话语体系提供了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来源。从“美好生活”的话语表达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14 次提及“美好生活”,这是党的“人民中心”价值取向的直接聚焦(潘丽文 等,2019)。“美好生活”话语包含了社会公平、个体健康、安全保障等内容,是国家对人民“美好”期望的反映。“美好生活”在话语实践上与聚焦于人民健康的“全民健身”话语体系均以人民为中心,具有理念上的一致性。由此,“美好生活”的话语表达为全民健身话语体系的呈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语境支撑。
总体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与“美好生活”的论述在国家和人民两个维度上代表了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最新成果。它们既契合了现代性语境下大众关于个人发展和日常生活的新期望,又在共同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构筑起可以被大众所接受的社会共享价值(闫方洁,2018),为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来源和语境支持。在此基础上,“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话语体系进一步强化了从国家到人民,从精神世界到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为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思想传播奠定了话语基础。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推导出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构成了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在逻辑系统;国家和人民成为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两个基本维度。其中,体育在国家维度的功能指向“体育促进国家强盛”,而体育在人民维度的功能指向“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最终由体育学者转化为两个值得持续探讨的议题,即“体育如何促进国家强盛”和“体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对上述议题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呈现体育学两个维度的话语体系:“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在此过程中,“中国梦”和“美好生活”的话语实践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层面成为“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话语体系的支撑。
3 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的生成路径
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构成学科体系之网的纽结,主要包括概念、范畴、命题、判断、术语、语言等(谢伏瞻,2019)。其中,术语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涵盖了词语和词组。在学科的范畴中,这些特定的术语成为组成各类理论、学说的基本元素和外在表达。由此看,在探讨特定学科的话语体系建构时,术语成为呈现话语的一个理想载体。从话语的自身属性看,话语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是权力对语言的赋值;从学科视角看,在哲学社会科学范畴下探讨的话语又是特定学科的学术话语,因此,对于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探索可以从权力话语和学术话语两个维度展开。
3.1 中国特色体育学权力话语的生成
依据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话语权力的产生以对应的知识生产为前提,权力产生于特定的知识场域,并借助话语体系实现转换和构建(庄琴芳,2006)。2022 年10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对体育工作的要求,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同时将“体育强国”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并列,作为2035 年的总体目标之一。由此可以发现,开展全民健身成为体育工作的起点,而建设体育强国成为体育工作的落脚点和中心任务。“体育强国”作为体育学权力话语的代表,成为体育领域的统领性话语。在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务院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的内容,从权力话语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的话语框架。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都明确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从内容上看,《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5 个方面的战略任务:1)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2)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3)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4)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5)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体育交往,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一国两制”事业。上述战略任务分别对应了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和体育外交5 个方面,特别是将“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作为了体育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指出要“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可以看到,在上述两份文件中,体育强国与全民健身产生了密切的内在关联。从两者的逻辑关系看,一方面,“体育强国”话语体系涵盖了“全民健身”话语体系,在话语空间上,“体育强国”具有统领性;另一方面,“体育强国”的首要任务在于实现“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的目标在于落实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实现“全民健身”。此外,《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提出了8 个方面的任务:1)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3)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4)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5)促进包括青少年、老年人在内的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6)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7)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8)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总体来看,上述任务主要涉及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两个领域。由此,我们可以从权力话语视角初步构建体育学话语体系的总体框架(图1)。其中,“体育强国”是中国特色体育学的统领性话语,涵盖了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和体育外交5 个方面。“全民健身”话语体系又细分为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两个话语子体系。在以“体育强国”为统领的话语体系中呈现了诸多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述,如“为国争光”“举国体制”“健康中国”“中华体育精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中华武术”“公共体育服务”“体教融合”等。
图1 中国体育学权力话语框架图Figure 1.Framework of the Power Discourse in China’s Sports Science
3.2 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话语的生成
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语境下,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相关联,对于特定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其内涵在于学术话语。从科学计量学的角度看,文章的被引频次是其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高被引论文说明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认同,是学科中的代表性文献。由此也成为分析特定学科学术话语生产的理想文本来源。作为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1992 年首次被写入党章总纲,正式成为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的指针(周承宗,1993)。笔者在“中国知网”体育学类文献数据库中,以5 年为一个周期,检索了1992—2021 年30 年间的高被引论文。每个周期选择引用量前500 位的期刊论文,共6 个周期,最终得到3 000 篇高被引论文。将这3 000 篇高被引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作为分析文本,得到71 万余字的语料库。随后,以关键词为线索,借助KH Coder 3 Folder 文本分析软件导入语料库进行分析,最终得到299 个体育学术语。
按照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剔除通识性术语后共得到221 个体育学术语,分为力量训练、体育文化、奥运会、武术、学校体育、体育产业、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休闲体育9 个聚类。根据共现词的聚类情况,我们将每个聚类中包含的体育学术语放置于“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两大话语体系中进行分析。从共现聚类词云图看,“体育强国”与竞技体育、奥运会、力量训练、体育产业、群众体育和体育文化6 个聚类较近;“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休闲体育和武术5 个聚类较近。其中,体育产业聚类和群众体育聚类与“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两大话语体系均有密切关联。由此,可以从知识生产视角绘制体育学术话语框架图(图2)。
图2 中国体育学学术话语框架图Figure 2.Framework of the Academic Discourse in China’s Sports Science
3.3 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的呈现
如前所述,体育学话语体系依托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建构了以“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为引领的两个维度的话语体系,恰如其分地融入到“中国梦”和“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话语体系之中。从话语权力理论看,“话语-权力”是意识形态运行的技术或形式,意识形态主要在社会上层伴随并建构社会权力体系,而知识则主要致力于在社会基层扮演与权力之间的同构角色(张秀琴 等,2016)。具体到本研究,我们将国务院下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视为新时代背景下代表意识形态的关于“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的权力话语体系。它在整个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中起到上层指导的作用。在这种意识形态弥散权力的关照下,科学研究的知识生产成为一种在其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在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可以基于权力话语框架,结合“中国知网”体育学的共现词的学术话语聚类建构体育学的话语体系。
分析发现,权力话语框架中所提出的“体育外交”,并未在体育学术研究中成为一个独立的话语体系,其对于“体育外交”的阐述多侧重于文化方面,主要涉及与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体育文化交流。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在“全民健身”话语体系中“武术”呈现出一个独立的话语聚类,涵盖了一系列彰显中国传统体育特色的学术话语;“奥运会聚类”和“力量训练聚类”均属于竞技体育范畴;“休闲体育聚类”属于群众体育范畴。因此,在最终体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我们将“体育外交”合并至“体育文化”领域,将“奥运会聚类”和“力量训练聚类”合并至“竞技体育聚类”,将“休闲体育聚类”合并至“群众体育聚类”。同时在“全民健身”话语体系下单独呈现“武术”话语分支。由此大致得到了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它涵盖了“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两大话语体系,分别对应着国家和人民两个维度。其中,从“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话语体系的关系看,一方面,“体育强国”话语体系具有统领性,涵盖了“全民健身”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全民健身”话语体系成为“体育强国”话语体系的目的和首要任务。“体育强国”话语体系主要由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3 个聚类构成,对应了体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功能。“全民健身”话语体系主要由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武术3 个聚类构成,对应了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具体来看,上述6 大聚类中的代表性话语如下。
1)竞技体育聚类中的代表性话语主要有体育强国、奥运争光、举国体制、体育大国、体教融合、“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体育后备人才、金牌体育、高水平运动队、项群训练理论、一元训练理论、北京冬奥、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和生态体育等。
2)体育文化聚类中的代表性话语主要有中华体育精神、女排精神、乒乓外交、志行精神、登山精神、“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一起向未来、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3)体育产业聚类中的代表性话语主要有体育公共服务、公共体育服务、体育供给侧、农民体育、冰雪产业和体育精准扶贫等。
4)群众体育聚类中的代表性话语主要有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全民健康、体医融合、大健康、体医结合、六边工程、社会体育指导员、广场舞、气排球和“村BA”等。
5)学校体育聚类中代表性话语主要有健康第一、校园足球、立德树人、体教融合、阳光体育运动、体育核心素养、体育课程思政和终身体育等。
6)武术聚类中的代表性话语主要有师徒、武德、技击、太极拳、八卦、阴阳、散手、尚武精神、梅花拳、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门派和少林等。
4 结语
体育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成为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关照下,体育学话语已经融入到体育实践所开启的特定内容中,在国家和人民两个维度上,呈现出以“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为代表的体育学话语体系,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