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监测对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后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研究*
2024-01-08刘红芳
刘红芳,张 燕,阳 亮
(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心电图室,江西 赣州 341000)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0%。高风险的患儿具有毁容、器官功能障碍等后果,当血管瘤发生于患儿的躯干、四肢等部位,可不实施临床处理,但是当出现患儿颈部或头部极有可能发生出血、感染和溃疡等症状,给患儿的生命安全等带来严重威胁[1]。临床上有多种方式可用于对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最常见的是药物,普萘洛尔被认为是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一线药物,其作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能够取得较佳的疗效[2-3]。但是,普萘洛尔具有一定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甚至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表现,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4]。目前,国内外在患儿治疗前后大多采用常规心电图对心律失常进行监测,此方法容易遗漏亚临床表现的不良反应[5]。而且针对血管瘤婴幼儿口服普萘洛尔后发生心律失常监测方式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拟对比分析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差异,以证实动态心电图在监测普萘洛尔治疗发生心律失常的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9月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收治的婴幼儿血管瘤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实施普萘洛尔治疗。其中男25例,女75例;年龄2~14个月,平均(8.38±1.11)个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动态心电图组50例和常规心电图组50例。试验组中男12例,女38例;年龄2~14个月,平均(8.47±1.26)个月;试验组中男12例,女37例;年龄2~14个月,平均(8.29±0.96)个月。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合并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心脏传导阻滞超过Ⅰ度等;临床资料详细且完整;未接受过抗血管瘤治疗;意识清楚;无药物过敏史;血管瘤直径大于2 cm;符合婴幼儿血管瘤诊断标准。患儿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对普洛萘尔药物过敏;免疫功能严重低下;合并呼吸系统感染;临床资料不全;无法按规定治疗;不服从医嘱;对普洛萘尔药物过敏。本研究通过赣州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号:(2022)伦审临第(177)号]。
1.2方法
1.2.1治疗方式 两组患儿口服普萘洛尔的方案均一致:口服普萘洛尔片(国药集团汕头金石制药有限公司),早餐后顿服,每天1次,首次用药为0.5 mg/kg,每天增加0.5 mg/kg,至总量每天2.0 mg/kg时维持治疗。
1.2.2心电图检查方式 两组患儿均在服药前,服药2、5 d,服药4、12周时进行心电监测。对照组采用十二导联心电图仪,要求患儿处于仰卧姿势,维持平静状态,把电极放在其上肢及下肢位置,记录维持1 min以上对应心电图表现,纸速为25 mm/s,增益为10 mm/mV。试验组采用十二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分析仪(型号:Version12.5,美国 DMS 公司)实施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将电极贴于患儿胸前,患儿能够适宜走动,不做剧烈运动,注意维持电极贴位置,尽量避免肌电干扰等因素影响心电图检查,在24 h之后将电极拿掉,统计所记录的心电图信息资料。
1.2.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检出使用普萘洛尔治疗后总体上及不同时间点(服药前,服药2、5 d,服药4、12周时)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心律失常的总体监测情况 常规心电图组共检测出经普萘洛尔治疗后发生心律失常的血管瘤患儿2例(4.0%),动态心电图组共检测出心律失常患儿12例(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2.2不同时间点心律失常的监测情况 服药前,两组患儿均未检出心律失常情况;服药2、5 d和4周后,常规心电图组和动态心电图组检出的心律失常患儿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2周后,与常规心电图组比较,动态心电图组检出的心律失常患儿例数明显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的心律失常检出情况比较(n)
3 讨 论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患儿(60%~90%)的血管瘤会自然消退,少数患儿(约10%)可出现破溃出血、感染等,即使消退后仍可出现色素沉着、血管扩张和瘢痕等症状,也会影响其生活质量,造成其心理压力[6-7]。因此,除少数的血管瘤可以定期随访观察外,其他情况均需要早期干预治疗[8]。
普萘洛尔是临床上常用的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周细胞介导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抑制血管瘤来源的内皮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抑制血管瘤来源的干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分化,该药自2008年被应用于血管瘤,因其具有显著的疗效,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一线[9-10]。但普萘洛尔应用于婴幼儿血管瘤可造成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血管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对服用普萘洛尔的患儿进行心律失常的监测。
心电图检查为发现心胸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可用于观察不同时间、状态下的心电和ST段改变,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无辐射,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1]。传统的常规心电图检查只能记录短时间内的心脏情况,无法全面检查,检测记录患儿心电波动间隔时间较短,所获得的信息只能显示当前状态下安静时的心电变化,间接性地增加了患儿的误诊概率,因此其诊断准确性仍需进一步提高[12]。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目前,Holter监测心电图仪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在24 h内可以连续记录心脏搏动的心电信号多达10万次,记录时间比较长,确保了患者心脏相关参数记录的完整性,可全面监测患者的心脏情况[13]。
目前,有研究表明在心律失常的患儿中,动态心电图有效弥补常规心电图的不足,比常规心电图有更高的检出率,可提高诊断的精准性,避免漏诊,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康玮[14]对50例心律失常患儿分别实施动态心电图及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心律失常患儿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的应用可取得更高的价值。王芳等[15]对104例患儿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表明动态心电图检测可提升心律失常检出效果。王晓丽等[16]证明了动态心电图不仅在患儿心律失常检查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还能有效反映患儿室性心律失常和非室性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但针对血管瘤婴幼儿口服普萘洛尔后发生心律失常后,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差异和应用诊断价值尚不清楚。
本研究证实动态心电图在总体上比常规心电图对血管瘤患儿服用普萘洛尔治疗后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更高。但在用药早期,两组患儿的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2周后,两组患儿的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这可能与普萘洛尔长期服用出现药物蓄积效应有关。因此,对于口服普萘洛尔的血管瘤患儿,早期(4周)可选择常规心电图检测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后期需选择24 h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以避免漏诊,造成不良影响。本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对于心律失常未能进一步分类;(2)患儿主要在用药1个月之后发生心律失常,应增加用药1~3个月时间段心律失常的监测频率。
综上所述,随着婴幼儿血管瘤患者采用普萘洛尔治疗时长增加,患儿可出现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心电图检查可反复用于血管瘤患儿使用普萘洛尔治疗后心律失常的监测,但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尤其是在需要长期服药的患儿用药期间的监测,其效果更为显著,能及时发现心律失常不良反应,以及时指导临床医生调整用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更具有临床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