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西格玛管理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早产儿院内感染及整体康复的影响

2024-01-08严金芳陶美霞顾瓅黄柳柳刘燕

海军医学杂志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六西格玛缝隙早产儿

严金芳,陶美霞,顾瓅,黄柳柳,刘燕

体重为衡量新生儿在母体宫内发育及出生时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早产儿在宫内发育受到严重的影响,使其在出生后体重相比正常新生儿低。2016 年世界数据调查显示,美国出生的极低体重儿可达1.4%,而在国内低体重新生儿可达5.36%,在上述数据中早产儿占比可达65.34%[1]。目前,临床主要通过基础治疗、药物治疗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但大部分早产儿机体器官、组织发育未成熟,对外界病原菌的免疫力较差,加上机体易出现不良症状,增加住院治疗期间院内感染的发生,降低了治疗效果,影响其神经心理发育及身高、体重的恢复。随着护理快速发展,临床在对早产儿治疗的同时,对护理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此来保证疾病治疗及康复的效果。以往常规护理能够为早产儿提供基础的护理服务,但无法全面保证和控制护理质量,易出现不良事件,导致护理效果并不理想。基于上述情况,在早产儿住院治疗期间,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升整体护理质量、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六西格玛管理下无缝隙护理模式为护理管理结合护理措施的新型护理模式,其中六西格玛管理为流程质量的改善过程,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医疗成本,优化护理服务,提升管理质量[2]。无缝隙护理主要是在疾病治疗的各个阶段实施的全面化、一体化的护理服务。张立芳等[3]将六西格玛管理应用在老年住院患者肺部感染中,在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降低了肺部感染发生率。本课题研究六西格玛管理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降低早产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效果,以及对早产儿整体康复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92 例自2019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早产儿,以住院时间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 例,护理人员均为同一批共26 名。对照组有男28 例、女18 例,胎龄为27~33 周[(30.72 ± 3.16)周],娩出方式为31 例自然分娩、15 例剖宫产,出生体重为1.1~2.5 kg[(1.96 ± 0.52) kg]。研究组有男31 例、女15 例,胎龄为28~34 周[(31.63 ± 3.04)周],娩出方式为29 例自然分娩、17 例剖宫产,出生体重为1.3~2.6 kg[(1.98 ± 0.46) kg]。比较上述信息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性别均为女性,学历背景为4 名大专、22 名本科及以上,职称为2 名护士、9 名护师、15 名主管护师。早产儿纳入标准:(1)胎龄在26~35 周,出生时体重水平在600~2 600 g 之间;(2)符合2005 年《早产儿管理指南》[4]相关早产儿诊断标准;(3)出生后各项生命体征水平稳定;(4)Apgar 新生儿评分在7 分以上;(5)患儿家属具备书面表达能力,认知正常,能够配合护理措施实施。护理人员纳入标准:(1)获取护理专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2)专科工作时间在1 年以上;(3)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早产儿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疾病,食道闭锁;(2)合并严重哮喘、呼吸暂停、呼吸窘迫综合征;(3)合并颅内出血在三级以上;(4)母亲在妊娠期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5)治疗中途出院、转院;(6)因意外死亡早产儿。护理人员排除标准:(1)专科工作年限在1 年以下;(2)处于实习期,未获取执业资格证;(3)研究中途事假、病假;(4)信息资料不全,无法参与研究。本研究征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2 组均建立早产儿护理课题团队,组长由科室护士长担任,主要负责监督课题实施进展和过程;项目负责人为副组长,对团队护理工作情况进行管理,协调并组织团队工作;主管护师5 名为团队分组长,负责收集数据,讨论并分析护理实施情况,提出改进的建议,划分护理职责,落实改进措施。团队定期实施培训,学习六西格玛无缝隙护理实施方法及操作步骤,明确护理责任及目标。

1.2.1 对照组 实施无缝隙护理措施。科室护士长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早产儿护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1)院内护理阶段:①出生后24 h,将早产儿放置在预热的分娩台进行清洁,待病情状态稳定后,将其妥善转运至新生儿监护病房内,由护理人员对早产儿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发现不良事件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其处理和急救。②生命体征稳定后,将自制鸟巢[5]放置在暖箱内,并将早产儿放置其中,进行保护性隔离。主治医师根据早产儿的恢复情况,下达适当的喂养方案,护理人员遵医嘱实施方案的同时,对早产儿实施腹部按摩,促进食物的消化。对哭闹不止的早产儿利用非营养性吸吮进行安抚。③出院前,根据早产儿的康复状态,调整营养支持的实施方案,保证早产儿在康复期间的营养供应,评估生命体征及病情状态恢复,并为家属讲解早产儿出院后的康复注意事项。(2)院外阶段:出院后定期对早产儿家属进行电话随访,对其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询问,若存在异常应及时给予家属护理指导,嘱家属定期带其到医院复诊。

1.2.2 观察组 实施六西格玛管理下无缝隙护理模式。(1)定义阶段(Define)。明确本次护理质量实施的关键点,主要项目内容包括早产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实施过程中的护理质量、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情况、出院后体重、身高生长情况。(2)测量阶段(Measure)。通过对首次入组早产儿实施无缝隙护理措施,并在提前指定时间内对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预后神经心理发育情况、身高、体重等研究指标进行采集,明确发生率和指标水平恢复情况。(3)分析阶段(Analyze)。对既往护理实施阶段性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明确目前无缝隙护理实施仍然存在的护理问题,分析导致不良因素发生的主要原因。①护理因素:早产儿病情易反复变化,需要细致护理;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护理工作复杂、烦琐,部分护理人员可能出现负性情绪,降低护理质量。②患儿和家属因素:早产儿血管条件较差;家属过度担心,对护理实施造成困扰;监护仪器连接不易固定,易出现监护指标水平不稳定。③病情状态因素:感染发生症状较隐秘,不易被及时发现;护理人员过分依靠医嘱实施护理措施,忽略对早产儿机体状态的全面评估。(4)改进阶段(Improvement)。针对上述分析护理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原因,团队分析并提出护理改进方案,完善无缝隙护理。①强化护理培训:团队成员将培训知识进行整理,将其制作成思维导图发放至每位护理人员手中,在讲解的同时嘱其进行自我学习和掌握。对早产儿护理相关知识中的技术操作部分,均通过播放真人视频的形式学习,并在观看视频后,利用人体模型实施早产儿的护理相关的技术操作,组长在此过程中做好指导和监督。每周进行1 次专业知识和护理操作的考核,要求每位护理人员必须达标,并对成绩前3 名进行资金奖励。②强化对家属宣教:邀请早产儿家属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家属微信群,责任护士定期在微信群内推送早产儿出院后康复宣教知识,并对家属提出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根据家属提供的早产儿身高、体重情况,指导其针对性饮食计划和康复训练方法。每周固定对家属知识掌握情况及早产儿进食、康复训练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完善推送方案。③强化风险措施管控:团队整理早产儿在治疗和康复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根据风险事件对早产儿的影响程度,将其由轻至重分为一、二、三级,制定全面的风险事件控制预案,将监护仪器连线脱落、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事件的预防、处理方法形成书面材料,供护理人员学习和掌握。(5)控制阶段(Control)。此阶段对实施护理后相关指标水平进行评估,对护理实施效果进行验证,对护理仍存的在问题持续改进。

1.3 资料收集方法

由本研究调查者利用调查问卷分别在早产儿出生时、出院前、出院后3、6、12 个月对相关调查资料进行收集。研究者通过查阅病历资料获取患儿的基本信息资料;由护士长协助调查者查阅护理人员入科信息资料,获取护理人员基本信息。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

(1)并发症发生率:肠道感染、败血症、其他感染(尿路感染、肺炎、脑膜炎)。总发生率=并发症例数/总例数×100%。(2)护理质量:根据癌症患者感知护理服务质量量表[6]自制护理质量量表进行调查。量表共有6 个维度,即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操作、护理文书记录、护理服务态度、风险处理、沟通能力;共有条目30 个,采用1~4 级评分法,总分为30~120 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16,ICV 值为0.915,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神经心理发育:利用《0~6 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评量表》[7]评估,共有5 项内容,包括粗大动作、适应能力、精细动作、语言、社交能力,70 分为评价标准分界线,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心理功能发育越好。根据本次研究实际情况选取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进行评估。(4)身高、体重:分别在护理前及出院后3、6、12 个月评估患儿身高和体重,每个时间段指标均测量3 次,取各指标平均值。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双人录入SPSS 25.0 统计学软件描述并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应用χ2检验比较。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研究组早产儿院内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院内感染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研究组早产儿院内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例(%)]

2.2 护理前后对照组和研究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2 组护理质量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操作、护理文书记录、护理服务态度风险处理、沟通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护理前后对照组和研究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s,n=46)

表2 护理前后对照组和研究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s,n=46)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aP<0.05

项目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操作护理文书记录护理服务态度风险处理沟通能力P 值0.652 0.001 0.221 0.001 0.704<0.001 0.876 0.007 0.898 0.003 0.765 0.005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10.16 ± 1.47 13.95 ± 2.18a 9.27 ± 2.22 13.67 ± 3.13a 6.77 ± 1.85 14.63 ± 2.43a 8.48 ± 1.26 15.51 ± 2.49a 8.25 ± 4.50 13.17 ± 2.56a 9.26 ± 2.18 14.94 ± 3.26a研究组10.29 ± 1.28 15.48 ± 3.27a 9.82 ± 2.06 16.11 ± 3.40a 6.62 ± 1.93 16.89 ± 2.83a 8.52 ± 1.19 17.01 ± 2.67a 8.37 ± 4.43 14.89 ± 2.91a 9.41 ± 2.60 16.87 ± 3.19a t 值0.452 4.105 1.232 3.581 0.380 4.109 0.157 2.787 0.129 3.010 0.300 2.870

2.3 护理前后对照组和研究组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情况比较

护理前,2 组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护理前后对照组和研究组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情况(分, ± s)

表3 护理前后对照组和研究组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情况(分, ± s)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aP<0.05;护理后为早产儿出院时进行评估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 值P 值例数46 46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护理后78.63 ± 7.41a 83.49 ± 8.26a 2.970 0.004护理前50.16 ± 6.37 50.29 ± 6.18 0.099 0.921护理后78.15 ± 6.99a 82.46 ± 7.10a 2.934 0.004护理前46.71 ± 6.74 47.82 ± 6.59 0.799 0.427

2.4 护理前和出院后3、6、12 个月对照组和研究组早产儿的体重和身高情况比较

护理前,2 组身高、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6、12 个月研究组体重、身高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护理前和出院后3、6、12 个月对照组和研究组早产儿的体重和身高情况(每组n=46, ± s)

表4 护理前和出院后3、6、12 个月对照组和研究组早产儿的体重和身高情况(每组n=46, ± s)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aP<0.05;与本组3 个月比较bP<0.05;与本组6 个月比较cP<0.05

项目体重(kg)身高(cm)P 值0.821 0.039 0.006 0.001 0.864 0.006 0.003 0.036护理前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护理前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对照组1.96 ± 0.52 5.36 ± 0.92a 6.89 ± 1.05ab 7.41 ± 2.11abc 47.98 ± 3.46 55.49 ± 3.61a 60.48 ± 4.37ab 69.48 ± 3.87abc研究组1.99 ± 0.73 6.41 ± 1.13a 7.75 ± 1.78ab 9.68 ± 3.67abc 47.85 ± 3.81 57.71 ± 3.95a 63.64 ± 5.36ab 71.75 ± 6.10abc t 值0.227 2.095 2.822 3.637 0.171 2.814 3.099 2.131

3 讨论

早产儿的康复护理及出院后的生长发育一直是医学护理难题。近年来研究报道显示,实施早期、全面性的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早产儿院内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预后功能、生长发育情况[8]。陈飞等[9]研究显示,早产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针对这一情况,提升护理质量,进行风险控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预后生长发育。郑环宇和夏巨坤[10]研究显示护理质量水平的提升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重要条件。然而,早产儿早期护理常需要多学科的相互协助,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护理交接,易发生不良事件,导致护理实施有效性不足,由此影响早产儿的康复,导致其生长发育缓慢。因此,探索早产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护理措施,对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是产儿预后具有重要作用[11]。

六西格玛管理下无缝隙护理模式提升了早产儿护理质量,降低了院内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研究组各项护理质量水平均提升(P<0.05),研究组院内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与余秋兰等[12]研究结果一致。分析主要原因:六西格玛管理下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实施是在无缝隙护理实施基础上,通过定义、测量、分析、改进及控制5 个阶段,分析研究组无缝隙护理实施中导致早产儿院内感染发生的不良因素,以不良因素作为参考标准,制定相应的护理改进措施,通过强化护理人员的培训,强化护理风险控制,制定风险事件预防控制方案,减少护理实施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护理顺利实施,提升护理质量,同时也提升护理实施的安全性,从而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3]。

六西格玛管理下无缝隙护理模式促进早产儿心理神经及身高、体重的生长发育。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心理神经功能指标水平均升高(P<0.05);研究组身高、体重恢复水平均升高(P<0.05)。主要原因为:六西格玛管理下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实施最大程度上提升护理实施质量,减少治疗中早产儿的不良影响因素,这为疾病快速康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14]。而通过六西格玛管理下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实施保证护理实施过程无缝隙衔接,避免了护理信息的误差,并能够及时监测和评估早产儿的神经心理功能,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干预;通过对患儿家属的强化宣教,为早产儿家庭提供必要支持和教育,使其能够在住院期间提升对治疗和护理依从性的同时,在院外继续有效地为早产儿提供照护。根据管理各阶段问题的反馈,医院优化护理流程,促进早产儿神经心理功能、身高和体重的改善,从而促进康复进程[15]。孙玲等[16]研究显示,六西格玛管理护理模式能够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本研究与其一致。

综上所述,六西格玛管理下无缝隙护理模式能够规范护理实施流程,完善相关护理措施,提升早产儿的护理质量,降低其住院期间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促进预后康复的生长、发育情况。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缺乏对家属健康知识认知及护理能力的评价指标,选取研究样本较少。为此,在后续研究中应增加家属相关指标的评估,增加研究对象,得出更可靠的结论,为临床护理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六西格玛缝隙早产儿
六西格玛方法在研发管理平台中的应用
雨的缝隙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六西格玛管理评价准则
六西格玛在提高宣钢2号高炉喷煤比中的应用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利用六西格玛方法对造型线进行升级改造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
从文本的缝隙挖掘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