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院校学员训练伤发生情况调查分析
2024-01-20周丽梅李俊李敏徐媛媛
周丽梅,李俊,李敏,徐媛媛
军事训练伤(military training injuries, MTI)是军事训练直接导致的参训人员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或病理改变,是造成部队非战斗减员及官兵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1]。军事训练伤成为近年来国际军事医学关注的热点。训练伤可分为骨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及器官损伤,受伤部位为头颈部、胸腹部、腰背部、上肢、下肢等[2-4]。了解军事训练伤发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处置措施,对降低训练伤发生率,进一步提高训练效果和增强部队战斗力,均有重要意义[5]。军事院校学员肩负强军目标重任,是保障打赢现代化战争的中坚力量。笔者对某军事院校911 名学员军事训练伤相关情况进行调查,旨在分析相关军事训练伤发生的特点与相关因素,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1 年某军事院校学员为调查对象,均为男性,年龄(21.12±1.10)岁,采取问卷方式调查其进行为期28 d 轮训后训练伤发生情况,共发放问卷920 份,收回有效问卷911 份。
1.2 调查方法 (1)设计调查问卷,内容涵盖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训练情况及训练伤发生情况。训练内容为《训练考核大纲》规定科目,训练伤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2)组织实施问卷调查,采取集中组织,整体抽样,当场发放回收调查问卷,专科医师对有伤病史的问卷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登记受伤部位和损伤类别。(3)根据训练伤防治原则,结合问卷结果,进行质性访谈。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单因素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在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上,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纳入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中,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训练伤发生情况 通过对911 例学员问卷调查并结合专科医生诊断,共有360 例调查对象发生训练伤,发生率为39.51%。
2.2 受伤时进行的训练项目 360 名受伤学员中,发生训练伤时进行的训练项目,分别为长跑及越野拉练160 例(44.44%),装备考核55 例(15.28%),障碍33 例(9.17%),蛇形跑31 例(8.61%),单双杠、射击、搏击等项目81 例(22.5%)。
2.3 损伤部位 360 例受伤学员的损伤部位总计495 处,108 例学员损伤2 处以上部位,最多损伤4 处。1 例损伤1 个部位为1 处,2 个部位为2 处,同1 个部位多处损伤记为1 处。损伤部位排名前5 位的依次是膝关节141 处(28.48%),脚部119 处(24.04%,其中踝关节13.54%),小腿57 处(11.52%),手部50 处(10.10%),腰部30 处(6.06%)。
2.4 损伤严重程度 按训练伤损伤程度可分3 类。(1)轻度损伤:有较轻功能障碍,需暂时减少患部活动;(2)中度损伤:有明显功能障碍,需停止患部练习;(3)重度损伤:完全不能参训,需住院治疗。360 例受伤学员中有243 例为轻度损伤(67.50%),111 例为中度损伤(30.83%),6 例为重度损伤(1.67%)。
2.5 单因素分析 训练伤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来自城市的学员训练伤发生率较来自非城市的学员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运动喜好或基础、训练前未热身、未掌握核心肌力训练内容、核心肌力训练时间≤30 min、训练后未进行整理运动、未掌握训练后放松技巧为训练伤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不同文化程度学员训练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6 多因素分析 对上述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城市、无运动喜好或基础、训练前不热身、未掌握核心肌力训练内容、核心肌力训练时间≤30 min、训练后未进行整理运动、未掌握训练后放松技巧等是发生训练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研中训练伤发生率为39.51%,高于其他学者相关研究中的军事训练伤发生率[6-11],主要原因可能如下:本研究对既往训练伤发生情况进行调研,将曾经发生但未到医疗机构就诊的伤情纳入研究,因此高于就诊医疗机构的研究。根据本研究分析军事院校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3.1 注重身体功能性训练 调查发现,来源于城市的学员训练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来自非城市的学员,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城市学员基本运动素质相对较弱,对其安排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身体功能性训练可提高身体素质。建议使用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FMS)对学员进行运动功能评估,该评估系统由7 个测试动作(深蹲、跨栏架步、直线弓箭步、肩部灵活性、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俯卧撑、躯干旋转稳定性)和3 个排除性动作(肩部碰撞测试、伏地起身测试、跪地下腰测试)组成。通过个体运动能力评估,组训人员可发现参训者的弱点、不平衡性、不对称性和动作局限等体质情况,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纠正性练习和身体功能训练,促使参训者加强肌肉能力,提高动作的合理性及软组织的质量,使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协调配合,为肌肉组织对长时间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做好功能性准备。这是提升学员身体素质,提高训练成绩,预防伤病的有效训练方法[12-13]。
3.2 进行专项热身及放松 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训练前未热身、未掌握核心肌力训练内容、训练后未进行整理运动、未掌握训练后放松技巧为训练伤发生的危险因素,调查中大部分学员训练前热身、训练后进行整理运动,但是访谈中部分学员自述“训练前都进行热身,但所有项目都是一样的热身动作”“热身很简单,就那么几个动作,很快就做完了”“回去后和战友互相拉伸”等,对于是否进行专项热身拉伸活动,很多学员表示“不了解”“不清楚”或“没有做过”,缺乏专项系统的热身放松动作,针对性不强,缺乏不同的训练项目训练前的准备及训练后的整理运动。专项热身运动是为参与运动专项所需要进行的热身活动,应针对训练目的,选择适宜的热身模式,在进行全面热身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热身,应根据不同训练科目负荷的大小及特点,遵循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的训练原则,进行科学、持久的周期性热身和放松训练[14]。本次调研中仍有个别学员从来都不进行热身和放松活动,这与学员对热身和放松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预防意识较薄弱有关,建议组训人员通过个体化教育模式提高学员训练伤预防意识,相关机构进一步研究、细化专项热身、拉伸动作,建立整套专项热身和拉伸指导教程。
3.3 加强对轻度损伤的干预 本调查发现67.50% 的损伤为轻度损伤。访谈发现学员认为“轻伤不下火线,受点小伤不算事”“好像是肌肉拉伤,休息了几天”“扭了一下,自己喷了药”,此类做法是普遍现象。军事训练的软组织损伤除了极少部分需手术治疗外,大部分接受康复理疗即可,但由于学员的职业、身份等特点导致发病后临床治疗较困难,很难做到一段时间内避免剧烈运动,并遵医嘱实施连续的康复治疗,取而代之的是以休养代替康复,甚至带伤训练,伤员常自我诊断或休息后继续投入训练,而未经科学诊治的轻度损伤伤员极易再次受伤,因此对轻度损伤,特别是未达到手术指征的关节等软组织损伤的干预尤为重要。针对此种损伤可发挥康复理疗及中医在训练伤防治中的作用,如实施针对软组织损伤的中频电、高频电、磁疗、冲击波、 封闭注射、肌内效贴、耳穴埋豆等疗法[15-17]。建议加大基层卫生保障机构的康复人力资源及硬件设施投入,体系医院加强康复专科的延伸性护理,与基层卫生队对接,实现体系医院康复与基层医疗机构的联动。
3.4 有针对性地预防高发损伤 本调查发现下肢运动系统损伤是最常见的损伤类型,长跑、越野拉练、装备考核、400 m 障碍等高强度、高频率的训练是导致下肢关节损伤的重要原因,其中膝关节、踝关节为下肢损伤的高发部位,膝关节损伤占比28.48%,踝关节损伤占比13.54%,主要为关节和韧带损伤,和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10]。半月板损伤高发的原因主要是学员对半月板损伤相关知识了解较少,缺少辨别力,治疗不及时,未痊愈即负重活动,而踝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负重关节,且周围缺少肌肉组织保护,解剖学特点使其成为人体较易受损伤的关节,当遭受暴力或长期牵拉负重,加之运动前未进行充分热身准备,极易导致其损伤。建议在军事训练中加强对高损伤科目、高发损伤部位的关注,对高损伤科目实施医疗伴随保障,高损伤部位落实防护措施,如通过膝关节被动伸展性抗阻功能训练锻炼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稳定性,踝关节采用弹力绷带固定以增强稳定性,从而减少损伤[18-20]。同时,针对高发伤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基层卫生员熟练掌握救治流程,实现重点伤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5 重视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适应不良及情绪不稳定的受训者在新入学、大项任务考核等特殊时期的心理应激反应如畏惧、焦虑、躯体僵化等会导致注意力分散,身体动作不协调而易致伤。建议在特殊阶段开展心理测评,排查存在心理问题隐患的学员,早期干预,帮助其排解不良情绪,适时组织心理卫生讲座,帮助其树立积极心态,在必要的身体防护之外,提前进行心理干预,降低训练伤的发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