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探索与实践

2024-01-08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29期
关键词:永川联合体职教

聂 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产教联合是职业教育优化类型定位、输出高技能技术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2023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提出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2023年10月,教育部公布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和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牵头学校,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作为牵头企业,依托永川高新区建设的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成功入选。本文以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为例,结合产教联合实践过程,探析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实践基础和逻辑,总结分析实践经验,梳理现实困境,并提出助力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

一、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的建设基础

(一)产业发展基础

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2018年2月批准设立的国家高新区,按照“一核两翼五园”布局,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聚集长城汽车、雅迪电动车、太平洋精工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5大支柱产业,创新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及大健康2大新兴产业,支撑区域形成千亿级汽车产业城在内的“5+2”现代产业体系。截至2022年底,高新区内入驻企业1106家,其中科技型企业7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9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75家,国家级科研及孵化机构10家,市级科研及孵化机构119家。

(二)职业教育基础

联合体内现有高职院校29所,中职学校21所,其中国家“双高计划”院校2所,市级“双高计划”院校15所,建成国家示范(特色)专业156个、国家精品课程23门、国家教学资源库12个以及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2个。2022年联合体内中高职在校学生29.4万人,与企业共建专业36个,共建课程82门,共建教材124部,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全国奖项共168项,其中一等奖23项。

(三)产教合作基础

联合体“园校院企”多方合作共建省级以上产业学院22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4个、省部级以上产教融合企业18个,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63个、大师工作室15个,每年输送4万余名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2022年联合体内企业设立学徒岗位占岗位总量的25.6%,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量近5.79万人月,企业兼职教师承担279200课时,教师企业实践达5645人月。

(四)政策支持基础

建设西部职教基地是《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现代化教育强市、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重点建设任务之一。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推动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意见》中将西部职教基地作为重点支持事项,重庆市政府出台了《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永川区制定了《西部职教基地“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此外,永川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加快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高地的意见》《永川区加快建设现代职教高地24条激励政策实施细则》《西部职教基地共享优质师资管理办法》等。这些政策从“放管服”改革、建设用地保障、资金项目供给、职业院校规划布局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支持西部职教基地建设,持续优化西部职教基地职业教育发展生态。

二、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基本逻辑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有序推进,以产业园区为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突起,“产城融合”应运而生。产城融合以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为引领,强调“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包括功能主义向人本主义回归、产城功能融合、结构匹配等内容[1]。以往产城融合主要针对性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与城分离的情况,拟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市要素聚集,形成产城的动态协同和良性互动[2]。随着我国现代经济体系构建进程加快,“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人才成为产城融合的核心价值和特征表现。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类型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路径[3]。将产业、城市、职教三者纳入统一框架进行融合考虑,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产城融合、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城、教融合应形成“产城融合、产教融合、产才融合”的立体动态互动机制[4][5][6][7]。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将创新纳入产业、城市、职教协同发展系统,整合人才链、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资源,构建“产业—城市—职教—创新”统一框架下的联合体,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发展的总趋势。

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由重庆永川高新区管委会负责统筹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一手抓产业,一手抓职教”的优势,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黏合”“助推”作用,实现“产”“城”“职”一体化管理。“产业—城市—职教—创新”统一框架下的联合体,是在西部职教基地多年探索建设基础上,以“创”为动力,围绕“产”“城”“职”的共生共荣,以“职业技能人才”为核心的融合发展新生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按照“政府搭桥、园区聚能、校企共建、实体运行”的整体思路,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将产业、城市、职教拧成一股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生、共荣的创新产教联合模式。

从生态学共生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剖析西部职教基地“产城职创”模式,其本质是政府主导的区域性“产业—城市—职教—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产业、政府、职教、创新是生态主体单元,每一个主体单元有单元内部的内生演化进程,更有与其他主体单元衍生合作的渗透式动态互动关系。由政府驱动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为产业聚集、业态创新、要素流动、教育供给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人才适应性、教育改革提供发展动力、市场需求和产品;职业教育为城市和产业提供人力资本、智力支持和消费需求;创新为产业、政府、职教各主体单元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主体单元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依赖、交互关联的组织关系。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建设以职业技能人才发展为根,产业转型升级为基,项目协同合作为共生纽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产业聚合、企业协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作用,促进产、城、职、创一体的生态系统价值实现。

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建设具备得天独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动因。一是“产业—城市—职教—创新”空间融合,满足生态系统里最基本的空间近邻原则,永川高新区内企业和职业院校地理空间交错,近邻发展,共生共长。二是永川高新区政教一体化创新管理,显著提升“产业—城市—职教—创新”共同发展运营效率,实现共同育人、共同创新。三是职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相向而行,实现产业转型与专业优化同步,提升技能人才适应性。四是探索“城校互动”职业发展模式,突出“城市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以城市为依托”的发展理念,厚植产城职创”融合发展生态,促进“产业—城市—职教—创新”共建共享、共存共荣。

三、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打造“以职兴城、以职强产、以职助创”融合发展新生态

1.以职兴城,打造“产城职创”新生态

永川区将职业教育同“生产、生活、生态”同步规划,使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携手共进,统筹推进城区、景区、校区建设,促进校园景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坚持以职教发展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带动人口集聚。通过引进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头部职业院校,培育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职业院校,扩建带动永川城区面积拓展6.8平方公里,助力永川“双百”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辐射带动渝西现代化城市群协同发展。

2.以职强产,助力渝西地区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持续实施产教资源匹配行动计划、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服工程,提升专业办学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度,对接重庆市重点产业的学生占比达85%以上;联合体“园校院企”多方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教融合企业,全方位提升区域人才聚集度与产业吸引力;永川高新区坚持“四链”耦合,助力区域建成全国最大中高端皮卡基地、西部最大新能源摩托车产业基地、全重庆市单体规模最大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助推渝西地区打造成全国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3.以职助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需求,引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成重庆人和数据研究院等9个国家级和100多个市级科研及服务平台,探索形成“园区(企业)出题、学校立题、平台(团队)破题”的协同创新模式,联合体科研成果成功转化200余项,获批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2020年“双创”工作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和督查激励。

(二)创新“理事会—秘书处—区域工作委员会”管理运行机制

1.超前谋划,发挥永川高新区管委会行政引导作用

2019年,永川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成立永川高新区管委会,将职业教育交由管委会统筹;2021年,永川高新区管委会与西部职教基地建设管委会合署办公,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与规划建设职能;2022年,永川区获评重庆市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区县,永川高新区管委会(西部职教基地建管委)获评全市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2023年,永川高新区管委会(西部职教基地建管委)牵头成立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设立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秘书处,专职负责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日常管理工作。

2.市场驱动,成立专门运营管理公司推进实体运作

2022年,永川国家高新区成功注册西部职教基地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面向西部地区主导产业开展企业人力资源供给、职业技能培训等市场化服务,以项目式、目标化管理方式深度参与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成员单位间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是推动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的重要平台,为西部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

3.制度保障,通过产教联合体理事会落实共建共管

联合体成立了政、园、企、校、所多方参与的理事会,下设秘书处、区域工作委员会,制定了联合体章程、运营管理制度等。建立了园校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企业与院校就各类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对接、跟踪和督办,从机制层面推进联合体规划决策、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各项建设工作,充分整合资源完善“政府建、企业投、学校办、园区用”产教联合体运行模式,并将联合体建设运行情况纳入产业园区工作考核指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绩效考核指标。

(三)辐射引领,打造“强强集聚、园校共生、开放共享”特色职教品牌

1.坚持提质扩容,引建高水平职业院校发挥集聚效应

实施职业教育扩容提质行动,引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龙头”院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投资建成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等,职教规模在重庆各区县保持领先,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处于前列。

2.深化园校互动,推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联合体内院校与西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1292个,开展订单式、中国特色学徒制等各类人才培养定向班;建立《共享优质师资管理办法》,优化双聘双用的教师流动机制,每年提供校际兼职教师5000余人次。

3.搭建交流平台,提升西部职业教育开放共享水平

依托职业院校建立西部职教基地发展研究中心,成为重庆第一家区域性省部级智库;定期举办西部职业教育高峰会、职业教育国际论坛、中德职业教育校长论坛等,并将技能型社会建设论坛永久落户永川,扩大联合体对外影响力,共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四、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组织配合困境

1.因战略方向不同造成的发展配合困境

学校以育人为本,企业短期逐利,校企利益不同,容易导致产教关系脱节和后续联动动力不足问题。“校热企冷”“联而不盟”等现象成为校企融合生态体系的薄弱环节。当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行政主体,存在战略布局与权力范围的局限性。需要建立产教融合新生态,以区域战略发展为导向,以区域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做出具有前瞻性、全面性、系统性的总体规划。

2.多元主体正向关联不强,主体之间渗透性差

政府作为生态系统的搭建者和参与者,应当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多元主体联合共生。然而当政策机制无法满足多元主体发展需求时,就缺乏有形之手维系“政、校、企、产”同频共振。此外,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人才供需关系是共生模式的纽带,目前校企联合模式主体间渗透性低,合作停留于形式,无法达到供需关系匹配的水平。

3.政策法规不完善,统筹协调力度不够

作为具有多元主体的园区生态系统,如何协调多方利益关系,成为生态系统融合共生的关键环节,这不仅需要内在的共同发展目标,也需要外在强有力的约束。然而,现有的法律法规难以为园区内主体提供实施细则,规章制度不完善,政策执行只停留在宏观层面,缺少具有指导性、规范性的政策保障。

(二)协同育人困境

1.人才培养需求定位的困境

产教联合的目的是为区域内的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存在着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不精准等问题。第一,高职院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优势的学科专业,这些优势学科专业和区域重点发展产业并不完全契合。第二,地方高职院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毕业后往往前往发达地区或回家乡就业,毕业生就业的跨区域性让为区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定位流于形式。第三,合作的区域行业企业对某一类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可能并不具有常态化。企业会根据行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和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变化调整经营方向。

2.工学交替培养的困境

地方高职院校基本沿袭传统的办学模式,在学制和学分设计上较为严格,弹性空间很小。如果为了增加学生在行业企业的实践时间而延长学生的学制,既增加了学习费用,也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后续学历晋升,难以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另外,企业经营有着自身规律,会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与教育教学规律并不完全一致。

3.师资队伍方面的困境

高职院校教师大多缺少产业工作的实践经历,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而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才,因为学历因素被挡在了高职院校门槛之外。另外,地方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评价侧重论文、课题、项目、获奖等定量评价,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无硬性规定,使得一部分教师不愿意花费过多精力用于教育教学。企业导师虽然也参与学生的实践指导,但当指导学生实践实训与企业生产出现矛盾时,首先选择服务企业生产,所以,校企协同育人有时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三)长效动力困境

1.动力主体缺位,产教融合纵深推进受阻

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顺利推进需要长效动力驱动。尽管前期国家已出台了相关的激励政策,但地方政府多关注前期宏观规划和政策指导,对产教联合体后期运营及管理存在缺位。此外,因地方政府对产教联合体运营资金投入不足、激励保障不够、资源调配及惠企政策待落实等原因,常导致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时间不长。

2.企业内驱力不足,协同效应发挥有限

企业内驱力是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深层动力。实践中,企业更注重经营利润所得,若产教融合过程不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收益,企业就不会有参与产教协作的积极性,导致多数企业没有深层次、多维度地参与到产教融合中,产教协同效应发挥非常有限。导致企业参与内驱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企业人才需求与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不匹配、企业经营发展需求与政府惠企助企政策不契合、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协调等。培植企业参与产教联合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区域产业发展、产业技术革新和产业人才培养互融共赢,避免“合而不同”“合而不融”,任重道远。

3.联合权责不清,增值创造有效性不足

运行规则是处理好产教融合各方关系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产教融合的权责不明、约束边界不清,因产教资源有限、信息不对称、竞合关系不平衡等原因导致校企协作效率偏低,在产教融合中不同人员的交流协调并未达到帕累托均衡,各参与单位没有做到同频共振,较难建成完整的“利益增值环”,影响公共价值创造。

(四)技能适应困境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欠缺,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契合基础不牢

第一,专业设置欠缺适应性[8],尽管专业布局的整体规划有所体现,但与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实现无缝对接仍有差距,与区域重点产业的匹配度有待加强。第二,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人才岗位契合度较低。西部职教基地区域内高职院校现有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与企业实际岗位仍存在差异,人才培养仍较难精准支撑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2.专业调整滞后产业发展步伐,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契合通路不畅

第一,尽管传统专业建设体制机制是阻碍专业调整的现实原因[9],但专业结构主动引导产业结构的意识依旧薄弱[10],专业调整的敏锐性、动态性和前瞻性有很大提升空间。第二,专业培养内容的更新速度难以与企业对高技术人才需求转变相协同。高职院校应以高新区企业行业职业岗位技术技能要求的变化为风向标,不断深入调研并科学论证,灵活地对专业进行动态化调整,保持专业调整的超前意识,持续推进人才链、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11]。

五、未来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推进路径

(一)构建多方共赢的联合体组织运营机制

健全“理事会—秘书处—区域工作委员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细化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责,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平衡原则构建“过程共管、成本共摊、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四共”长效运行机制,实现“精细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集约化发展”;在理事会下设立联合体运营平台,统筹人才供需对接,推动联合体内产业学院、实践中心、技术平台等各类载体建设,推动成果转移转化。

(二)推动多方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改革

牵头搭建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及时发布产教融合政策、产业行业人才需求、学校人才培养及就业需求、产教融合项目等信息;联合共建行业资源转化中心,开展产业链职业资格标准编制、课程教学资源与技能培训资源开发等工作,建设市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畅通人力资源校企双向流动渠道,搭建师资共享网络平台,建设省部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探索创新领军人才“双聘制”,校企共同引进高端领军人才;打造省部级以上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仿真实训基地,实现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的深度共享。

(三)深化多元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应用技术大学、国家“双高计划”高校为核心,协同长城汽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产业龙头企业,以产业园区人才需求为导向,系统构建“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相互衔接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探索“3+2+2”中高本长学制培养;打造现代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共建专业,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项目,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突破与原创技术创新,培养技术技能创新人才。

(四)提升多域共生的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以西部职教基地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为主体推进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为西部职教基地院校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升级永川智能制造公共实践中心,提供靶向式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建设高水平技能传承与推广平台,在关键零部件精密加工等高精尖技能领域形成技术优势,服务“卡脖子”技术攻关;进一步整合、升级科技创新平台,搭建智能网联汽车等公共检测、测试平台;实施“百名博士进园区计划”,做强“环高校创新生态圈”;联合重庆大学等双一流学校,共同打造高水平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实现区域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双倍增”。

猜你喜欢

永川联合体职教
黄永川和他的“中华花艺”
对于联合体EPC总承包模式下成本控制的得与失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苗品记永川秀芽
苗品记永川秀芽
苗品记永川秀芽
创新思维——打造智库联合体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三本”转为职教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