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类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24-01-08李国春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0期
关键词:预防医学医学思政

董 菊,吴 娟,李国春

(南京中医药大学 公共卫生系,江苏 南京 210023)

“预防医学”课程是整个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面向中医类专业学生开设“预防医学”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大健康背景下拓宽医学生的医学视野,以便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自觉贯彻“预防为主”的国家卫生方针,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而贡献力量。时代在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与认知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已较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政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思政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主要通过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具体教学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实现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1-3]。中医类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且繁杂,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因而我们要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中,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寻找课程思政的“触点”,发挥隐性思政的功能,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巧妙地融入德育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提升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专业课的隐性德育功能,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民族情怀、诚信意识和奉献精神等,引导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助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中医类专业特点,寻找“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典型思政元素

(一)讲述中医药故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中医药发展至今取得的很多成果都是中医药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这一章节,可结合一些典型的中医药故事开展思政教育。例如,在介绍观察法时,可讲述李时珍的故事。少年时代的李时珍立志要编辑一本新的药学著作,为此,他访医问药,白天在深山里观察并品尝各种草药,晚上在简陋的住处记录、整理草药笔记。凭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李时珍历时近30年,终于编成巨著《本草纲目》。在介绍实验法时,可讲述屠呦呦的故事。为了研究青蒿素类抗疟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做了无数次实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为了检验青蒿素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试验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屠呦呦这种求实的科学精神换来了许多人的健康,她的名字也因此永载史册。在课程思政教育课堂上讲述此类故事,可培养学生不畏艰辛、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树立大医榜样,培养学生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

当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时,总会有人不顾个人安危,心系国家和人民,冲在抗疫的前线。因此,在《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这一章节的思政教育中,可弘扬抗疫精神,树立大医榜样,培养学生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20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鼠疫大流行,我国流行病学的奠基人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深入疫区,进行烈性传染病鼠疫的防治。在他的领导下,这场鼠疫大流行很快得到了控制,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伍连德博士虽为归国华侨,但关键时刻能以国家利益、人民安危为重,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后人称他为“鼠疫斗士”。他身上的这种爱国奉献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医者的榜样。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八十多岁的钟南山院士,义不容辞地扛起抗疫的大任,成为“最美逆行者”。他完美地诠释了医者的初心与使命,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为医学生树立了责任担当的光辉榜样。“医者在心,心正药真”,这句话在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疫情防控期间,这位中医大家不顾个人安危,挺身在最前线,以“中药漫灌”理念,科学救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表现出一个中医大家救死扶伤的仁心大爱。诸如此类大医榜样的树立,可培养学生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

(三)挖掘中医精华,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三级预防是“预防医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将预防措施按等级实施,包括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和临床预防三个等级。而“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其内涵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这种思想内涵和“预防医学”课程中的三级预防是一脉相承,不同之处在于中医“治未病”更多强调的是防治结合的个体化预防与诊疗,而三级预防除了对疾病的个体化预防外,还强调对疾病的群体预防。理论上,中医“治未病”常常以毒邪、七情、养生、药食同源等为依据,方法上中医“治未病”包括食疗、针灸、推拿、拔罐、八段锦、太极拳等多种特色方法[4]。在中医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育中插入这些“治未病”理论及方法,并将其与现代三级预防相结合,在挖掘中医精华的同时,既丰富了疾病预防的措施与方法,又坚定了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自信。

(四)倡导积极健康观,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健康观是“预防医学”课程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知识点。积极健康观是一种状态,其内容涵盖身体、心理和社交三个维度,只有这三个维度均处于完好状态,才是真正的健康。当下中医类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医经典的同时,还需要学习西医的相关知识,学习内容多,学习压力大,且刚开始进入大学生活,可能会面临来自生活和学习各个方面的挑战及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不能合理调节,可能会导致精神或情绪障碍,甚至导致抑郁症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是预防医学的基本原则,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关注上述现象,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可借助“复旦投毒案”“鲁医生掌掴儿童案”等恶性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如何预防这类不良事件的发生?如何缓解学习压力?如何和同学、同事友好相处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上述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健康观的同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健全人格。

(五)结合现实问题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教师在讲授《食物与健康》章节时,可引导学生讨论食品行业诚信经营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不能唯利是图,否则害人亦是害己,不能长远发展。“公共场所不准吸烟”是我国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教师在讲吸烟与肺癌的关系时,可引入对公共场所吸烟问题的讨论,如公共场所吸烟对他人健康的影响、公共场所吸烟与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关系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但近年来,工业及生活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地增多,各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粮食生产和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教师在讲《环境与健康》章节内容时,可以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讨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给学生灌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思想。通过讨论上述一些现实问题,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目的。

二、中医类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反思

(一)做课程思政教育的有心人

新时代对中医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中医医生能对临床病人个体开展中医诊断和治疗活动,还要求中医医生能利用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开展疾病的预防工作以促进人类的健康。这对中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思想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达到这一教育目的,教师的作用很关键。如果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有心人,就可以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时,找准切入点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者要先受育,传道者要先明道。教师只有自己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做思政教育的有心人,才能不断发掘“预防医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性地传授思政内容,获得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如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发展、参加专题讲座、关注学习强国等,拓宽自己的视野,在“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不断发掘融入优秀的思政元素,达到培养21世纪卓越中医人才的目的。

(二)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

建立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做好课程思政教育的前提。如果没有明确的思政目标,就易导致教师在思政教学中随意发挥,跑偏主题,不但育人效果不佳,还可能影响专业知识的传授。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5]。本教学团队在中医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中,首先建立了“受业启智慧,育德塑灵魂”的总目标,然后挖掘可以开展思政教育的知识点,再建立培养文化自信、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奉献精神等不同的思政教育分目标,总目标与具体分目标一起构成“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体系,并与“预防医学”课程的专业目标体系相结合,写入教学大纲,形成“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实践证明,只有建立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并使之与专业知识技能目标有机结合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才能够在源头上保证课程思政教育的顺利实施。

(三)探索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中医类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涉及内容多且繁杂,且存在一些科研方法学内容,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结合专业知识特点,尽可能地探索多种思政教育方式。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可以增加课堂演讲、案例分析、视频播放、实践教学等环节,应为学生创造发言机会,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思考与讨论。比如,可以通过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的讨论,加深学生对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治的认识,培养学生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可以通过对健康观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积极健康观的认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可以通过相关科研项目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观;还可以利用慕课、精品课程、一流院校开放课程等资源,辅助“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重视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评价

课程思政能否对学生发挥精神引领作用,能否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对课程思政教育进行效果评价。目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从三方面展开[6-7]:学生行为改变、学生认知变化和教师行为反射。学生行为改变主要根据学生课程成绩与日常行为改变来展开评价。比如,在不同班级同一教师分别采用课程思政教学和传统课程教学讲授相同课程,通过对比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判断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或者利用学习平台,设置中医文化、健康、诚信或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话题,统计有无课程思政两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参与度,从学生行为变化角度来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学生认知变化主要根据学生对中医文化、科研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对医生收红包等现实问题的认识等进行评价,一般需要设计调查问卷来完成。教师行为反射则是根据学生对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教师教授课程内容的思政化程度、教师的教学方法优劣等问题进行反馈,以判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这一过程也可通过调查问卷辅助完成。目前,较多医学院校对“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8-9],但实施效果评价的相关研究少见,这可作为今后教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结语

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光荣使命。中医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思政修养,并在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多种思政教学方式,从而将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等优秀品德润物无声地浸入学生的思想与学习生活中,最终实现高素质中医人才培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预防医学医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医学的进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