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的『五二三任务』不只研究青蒿素
2024-01-07杨震
杨震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五二三任务”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很多人把“五二三”与青蒿素的研究画上等号。其实,“五二三任务”作为一项巨大的秘密科研工程,涵盖了疟疾防控的所有领域。
“内忧外患”的疟疾
“五二三任务”是如何诞生的呢?20世纪60年代初期,越南战争升级,疟疾成为交战各方参战部队的主要传染病。据说当时南越部队及美军第一师发病高达100%,而且由于疟疾抗药性的问题,很多传统抗疟药疗效很差,疟疾已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
1967年5月23日,解放军国家科委和总后勤部在北京召开了会议,讨论确定了防治疟疾的三年研究规划。为保密起见,以会议日期为代号称为“五二三任务”。因此,很多人认为,“五二三任务”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重要的军事目的。
其实,“五二三任务”不只是为了“抗美援越”。20世纪50年代,国家出台《疟疾防治规划》等多份规划方案,组织卫生工作队、防疫队、医疗队进入高疟区,抢救疟疾患者;设立疟疾防治所,同时培养专业技术队伍。一系列工作之下,我国的疟疾发病率一度下降。但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我国又出现大范围的疟疾暴发。
1964年,毛主席会见越南党政负责人时,越方提出希望中方帮助解决疟疾防治问题。当时毛主席说:“解决你们的问题,也是解决我们的问题。”在那个时期,疟疾问题已属于“内忧外患”,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特殊年代的科研
那个时期的科研工作非常强调“献身精神”。在实施“五二三任务”的各个专业组中,都能看到这种“献身精神”。“五二三”研究规划将雷式按蚊的饲养与繁殖研究工作分配给上海的科研单位。当时国际上开展按蚊的交配繁殖研究,都要求有恒温恒湿的椭圆形饲养室等一些较高的科研条件。但是国内的研究条件非常艰苦。科研人员在狭小闷热的饲养室里工作,甚至长期用自己双手供蚊子吮吸,成功地培育出实验用蚊。上海第二制药厂研制某种气味趋避剂时,需要开展模拟实用观察。有26位解放军战士自愿参加。他们在双脚踝部和枪带上固定趋避剂后,于晚上伏卧于蚊虫密集的河滩草地中,统计被蚊虫的叮咬次数,以验证驱蚊效果。
1981年3月,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的最后一次会议。至此,“五二三”这一全国性科研工程宣告结束。1980年12月,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了《疟疾研究:1967-1980年成果選编》,收录了青蒿素等89项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