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困境及对策
2024-01-07高晓峰
□文/高晓峰
(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烟台)
[提要] 我国正逐渐由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比逐年提升,且当前以中低年龄段老年人为主快速增长。本文从宏观就业形势、市场需求、中低龄老年人意愿、身体健康等层面剖析当前我国老年人再就业所面临的困境,并从认知意愿、就业市场、岗位开发等方面提出优化思路,以缓解当前中低龄老年人群困境,积极响应人口老龄化国家发展战略。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从政策层面分析,第7 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7%(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2022 年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9.8%(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4.9%)。按照国际标准,社会人群中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即为轻度老龄化社会,超过20%即为中度老龄化社会,由此可见,我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图1 为我国2010 年以来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趋势,老年人口占比持续上升。伴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与死亡率双重下降等各种因素的催生,我国已经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不仅仅是人口年龄结构的简单反映,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资源配置、社会发展动力等各方面。(图1,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图1 2010 年以来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趋势图
从退休年龄结构来看,我国当前职工退休年龄为男性60 周岁,女干部55 周岁,女工人50 周岁。这是在1978 年制定的退休政策,而当时的人均预期寿命为66 岁。随着国家医疗及卫生水平的提升,《“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提到,2015~2020 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6.34岁提高到77.93 岁。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意味着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势在必行。同时,现阶段60 岁退休以后的人口依旧有足够的能力继续参加劳动,且老年人力资源存量丰富,可有效缓解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老年人口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划分:60~69 岁视为低龄老年人,70~79 岁视为中龄老年人,80 岁及以上则视为高龄老年人。可以说,低龄与中龄老年人是当下不可忽视的重要人力资源,有效促进老年人再就业是社会未来发展趋势。
二、中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困境
尽管从当前各项数据中都充分论证了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基于老年人群体本身实际情况的研究尚不多见,老年人是否有再就业意愿、是否有余力及市场需求等因素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个人意愿的影响。从退休人员本身认知观念出发,多数人都认为长期处于高度工作状态,未退休在岗职工对于退休都各自有不同的憧憬与展望:在大众的传统认知里,六十而耳顺的年纪应当是颐养天年与儿孙绕膝的美好时期,退休后就应该安享晚年、尝试新的生活方式;且如今遍布各大市民广场的“广场舞”文化、棋友等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了退休人员的老年生活;还有一些子女出于孝顺父母的意愿并不希望父母退休后再度返岗。其次,年轻一代抚育子女,无法同时兼顾工作,相应的由父母来承担照顾幼龄的责任。这也是我国大部分人群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行为模式,因而使得大部分退休人员无暇顾及退休后再次寻求职业生涯的新发展。如果没有经济方面负担则不太愿意再次返回工作岗位与年轻人并肩作战。总体而言,既有现实因素的考量,也有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对于老年人再就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身体健康问题。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飞速发展,医疗卫生资源及各项服务逐渐多样化,切实满足了人民健康管理的需要。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对大众普遍的防护及健康科普影响,从老年人自身出发,更多的会有主动意识做好健康预防。
身体健康是考虑老年人群再就业问题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进入老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各方面健康都有所下降,部分人群不同程度患有一种或多种疾病。2015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存在慢性病多病共存的比例为43.7%。疾病的困扰使得老年人或丧失劳动能力、或没有精力投入工作,也就使得再就业较为困难。且目前我国针对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维护人力资源可持续性的政策意见相对较少,对于老年人再就业的健康保障有待补充完善。
(三)市场需求问题。新时期,就业岗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有所挤出,年轻劳动力趋于饱和,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失衡。就业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灵活就业人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年底,我国灵活就业人员数量高达2 亿人,而我国就业人口7 亿人左右,灵活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28.5%,由此可见,我国就业结构经历了大的调整。而灵活就业岗位有:外卖员、快递员、直播、博主等,这些岗位更倾向于年轻劳动力,对于当前我国中低龄老年人是否存在进入的可能有待商榷。传统就业岗位对于中低龄老年人群返岗的接受度与占比过低也是抑制老年群体返岗的重要因素。
从老年人群适应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同时存在老年人群学历程度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表1 是7 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得出60岁及以上人口学历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当前老龄人群大多以小学、初中、未上过学为主,高中及以上占比较少。当前就业市场学历不仅仅是企业用工的重要门槛,更是与时代相匹配下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素质的考量标准,企业返聘也多以技能突出、专业水平较高的老龄人群为主。因此,配置和创新适宜老年群体再就业的岗位,弱化学历壁垒,保障供需结构匹配是有效解决市场需求的关键。(表1)
表1 60 岁及以上人口学历占比分布一览表
(四)就业支持的配套。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就业造成巨大影响,虽然2023 年有所缓解,但当前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失业率相对较高,老龄群体就业机会短缺;当前有余力寻求再就业的老年人没有广泛可靠的渠道,老年人就业平台缺乏,且我国基本公共设施如图书阅览等场所面向老年群体较少,这也大大降低了老年人获取信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面向老年群体再就业的法规政策较少。全国两会中,政协委员崔亚丽建议,要加快推进健康老年人再就业工作,通过立法保障他们的就业权益,用好社区老年大学资源,提升健康老年人的专业水平。未来应当鼓励有余力的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工作,但同时应当完善再就业各项待遇与措施,让老龄群体在保障健全的体系下发光发热。
三、中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对策建议
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要“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2021 年11 月24 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鼓励低龄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
本文基于上述鼓励政策,因势利导,对当前老年人再就业的多重困境提出如下解决对策,助力解决我国当前劳动力供需问题、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
(一)创新民众思维,强化寿命延长观念。首先,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成果,老龄人群年轻时期的艰苦奋斗造就了现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不能因为人的衰老而忽视他们过往的贡献。而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中低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也随之提高,他们还属于“朝阳”并不是“夕阳”阶段。其次,老年人并不是消极等待被供养的一代,很多老年人并不希望为子女增添经济或者生活方面的负担,所以会想办法充实自己的老年生活;也有不少老年人期待更多的社会参与:一方面通过再就业增加自身收入,抵抗贫困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老年孤独感,提高自身价值,增强自我认同,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再就业不仅仅是较好的选择,同时也可以不断更新自身劳动技能与意识来顺应时代的发展。
(二)释放岗位,为老年人打造灵活就业机会。中低龄老年人中不小部分有较强烈的再就业意愿,特别是退休前自身岗位为社会创造过巨大贡献的老年群体,他们依旧希望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岗位上发光发热。比如我们最熟知的医护人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很多已退休的中低龄医护工作者,他们自身拥有足够医护知识与卫生技能,特别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社区核酸检测等医务工作之中,尽自己最大所能做出贡献。这不仅仅是值得赞扬的,同时也是适合老年岗位开发可以借鉴的有效案例。
传统行业下释放部分适合老龄群体的岗位,例如参照日本当前社会释放相当程度的餐饮服务岗位。随着国家就业结构的不断变迁,岗位的灵活程度也越来越高,社会催生出很多新兴的岗位,例如我们熟知的短视频与自媒体创作、基础且安全的物流分拣、低龄老年人照护中高龄及失能老人等积极欢迎老龄人的加入。
(三)丰富社区公益慈善服务。当前,国家从各方面加大了对于社区的建设力度。在社区服务方面也可以看到老龄人群队伍的不断壮大,通过给予更多岗位和机会呼吁老年人积极融入社区。例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多个社区面向老龄群体设置了诸多公益慈善类服务项目,社区垃圾分类管理员、城市公交站志愿者、社区民事调解等。从社区自身出发积极借鉴发达城市优质经验,优化服务的同时提升社区整体效能。文化活动方面,以社区为依托形成老龄人群互助合作社,构建社区文化社团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共同学习传统文化并承担起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同时,可以借助自媒体等平台进行发扬和传播,让更多的老年人在娱乐活动的同时发挥自身价值。
(四)政策支持。政策层面来看,各级政府应当确立中低龄老年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相应法律法规及福利体系,明确再就业老年人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劳动关系,在工伤保险、职业病防治和最低工资保障等方面给予老年人同等待遇,切实保障老年群体再度进入职场应有的权益。各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大量研究表明,不存在老年人挤占年轻人岗位的情况,相反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涉足的岗位反而有老年人在支撑和服务。因此,应当加强各企业及全社会成员的普及教育,改变传统认知,特别是加强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思想建设工作,出台税收优惠或补贴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招聘老年人。同时,政府应当扩充适宜老年再就业公共资源与服务,建立老年人才库、信息服务平台,为用人单位和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增强老年大学的投入建设,开设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老年课程,加强中低龄老年人的知识储备,提升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一定程度上也是缓解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的有力措施。
综上,2022 年8 月老年人才网上线,这一平台整合了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各类信息,由此也可以看出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不断发力。人口老龄化不代表人口红利的消失,虽然人口转型、人力资源优势逐渐弱化,但我国人力资本积淀厚实,老年人口数量庞大,特别是低龄老年人占比逐年递增,中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一。经济的发展促使大众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人口素质也越来越高,老年群体整体素质呈现上升趋势,是老年人力资源质量的切实保障。综合来看,我国未来老龄人口中蕴含庞大的“二次红利”,为社会整体发展提供着良好基础。
基于当前人口老龄化这一现实问题,对老年人再就业的困境展开分析,充分论证当前有效开发中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尽快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口优势;二是缓解政府财政支付压力,解决当前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与人口老龄化加快的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三是增加老年人群社会参与度,帮助老年人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特别是有抱负的老年人继续追求自身价值。因此,建议应当从传统思想观念、就业岗位、公益慈善服务、政策支持几个层面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呼吁社会成员更多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老年群体,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开放和包容,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再就业社会氛围,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度,最终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