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平衡:想象接触对分配公平性的影响

2024-01-07沈姝含勉小丽刘燕珍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年1期
关键词:群际资源分配公平性

沈姝含 勉小丽, 刘燕珍 关 荐

(1 宁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银川 750021)

(2 吴忠市红寺堡区职业技术学校,吴忠 751999)

1 引言

《论语·季氏》中“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体现了分配公平的重要性。从古至今,资源与财富分配不均一直存在,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如何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不仅要考虑有限的资源,还需要考虑分配者所处的不同的社会角色。

分配公平性是指个体或社会以公平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分配(Hsu et al.,2008)。实现公平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均等分配(朱娜平等,2022)、按劳分配(徐晓惠等,2021)、以需为公(Zhang et al.,2021)等。以往的研究中多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分配公平性的问题,即以分配数额的多少作为公平的标准。而心理学则侧重于从分配者的社会角色视角切入,探讨不同社会角色的个体如何在资源分配中理解公平性,主要有两种范式:第一方分配任务范式和第三方分配任务范式。在第一方分配任务范式中,个体作为获得资源的一方,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在自己(或本群体)与他人(或外群体)之间进行分配(Fehr et al.,2008);而个体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时,与自己无关的两个群体或个体之间分配,称为第三方分配任务范式(Shaw &Olson,2013)。现实生活中,公平的资源分配往往错综复杂,例如,投入与收获比例(杨海波,陈小艺,2020)、是否涉及自身利益(Kirkland et al.,2021)、侧重于结果公平还是程序公平(王怀勇,刘永芳,2012)。为更清晰地探讨不同因素对分配公平性的影响,研究者设计出一系列操作性强、简单易懂且生态效度高的经济博弈任务(丁毅等,2015;Van Lange et al.,2013)。在经典的经济博弈任务中,资源的产生与获取不需要个体努力,且任务本身对个体的需求进行区分和控制,所以博弈任务以均等原则为基础,考察个体对分配公平性的理解与实践,因此本文提到的公平观念与行为同样使用均等原则。

公平作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资源分配不公常常引发群际矛盾,不利于群际关系发展。因此,研究分配公平性为促进群际合作、维护公平规范、减少矛盾与冲突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然而,以往研究发现了分配不公的现象,但没有进一步探讨如何调节或是缓和这种不公的倾向。例如,Iacoviello等(2017)通过三个实验发现,不论是让被试在不同国家之间还是在不同城市之间进行资源分配,相较于外群体,个体倾向于为本群体分配更多的金额。Chuah等(2009)采用第一方分配任务范式进行资源分配时,发现无论是主流群体还是少数群体都表现出显著的分配不公,即给本群体分配更多的资源。当个体以群体成员身份的方式出现时,意味着个体对事情的关注点以及思维方式从个体层面转移到群体层面,其行为也随之产生变化(Smith et al.,2007),而这种群体身份所赋予的效应,即使群体成员不在一起也会产生影响,例如,个体会偏向于褒奖本群体成员,做出积极维护本群体的行为(Bauer et al.,2018)。但群体身份所赋予的偏好效应并不单独存在于本群体内部,由于身份认同、群体地位、利益冲突、感知相似性、同情心以及客观因素等的影响(Essien et al.,2021;Phinney et al.,2007;Shih &Sanchez,2009),个体也存在对外群体的偏好与本群体的贬损(菅越等,2023),在行为上出现向外群体分配更多资源的现象。而无论是向本群体还是向外群体产生的偏好效应一旦出现便很难消除,从而在随后的认知与行为上表现出偏好倾向,导致有限资源分配不公。以上研究发现群体偏好是导致分配不公平的直接原因,那么可以尝试降低偏好来提高分配公平性。

削弱群体偏好主要从两个角度考虑:(1)个体本身的特质或态度,例如谦逊(Rullo et al.,2022)、怀旧(Cheung et al.,2017)、观点采择等(杨廙,胡金生,2013;Todd et al.,2011);(2)社会性策略,如社会认同(Ahmed,2007)、社会距离(张振等,2020)、群际接触(陈欣月,崔丽娟,2017;Maiti et al.,2022)。高承海和万明钢(2018)认为群际接触可以降低群际焦虑水平,增加对外群体的共情能力,从而减少偏好。但直接的群际接触具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实现。那么,个体通过心理脚本与外群体进行积极互动的想象接触更有可能成为削弱群体偏好、促进群际间友好关系的有效策略(曲映蓓,辛自强,2016;辛自强,辛素飞,2013;Tuner &Crisp,2010;Turner et al.,2007)。想象接触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模拟特定时间内、特定场景中与外群体成员进行积极互动,进而能产生积极的外群体认知(Allport,1954)。例如,Crisp和Turner(2012)的研究发现,让个体与外群体进行积极的想象接触后,其对外群体成员原有的消极刻板印象发生了改变,个体能够感知到与外群体更近的社会距离,对外群体产生了更加友好的群体态度,降低了内群体偏好,从而在行为和态度上有所变化。由于想象与感知觉、情绪、记忆等具有相同的神经基础(Kosslyn et al.,2001),所以通过想象也可以产生与直接接触类似的情绪体验与认知。Miles和Crisp(2014)围绕想象接触训练展开元分析,发现在心理表征层面设定积极群际互动的情境下,个体群际态度的改变与直接接触时的效果差异不显著。此外,想象接触可以有效改善个体对外群体成员的信任程度,在群际互动中产生积极的群际互动意愿,降低对外群体的贬损,削弱群体偏好(Ng et al.,2016)。因此,想象接触可以充分发挥群际接触的积极作用,并且适用于跨越文化及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实际生活中。根据想象情景的具体性可以分为精细想象接触和标准想象接触,想象越具体,越容易达到实际认知的效果。研究表明个体的想象加工越深越具体,越能提高行为意愿、促进相应的行为反应,不论这种效应是通过想象具体行为获得的(Ten Eyck et al.,2006)还是通过想象具体过程获得的(Greitemeyer &Würz,2006;Talor&Pham,1998)。在本研究中,想象接触的加工深度通过不同的指导语实现,即精细想象接触组要求被试想象互动的具体地点和互动细节,而标准想象接触组对此没有要求。

想象接触削弱群体偏好,可以从积极经验和共同内群体认同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方面,通过在认知层面模拟与外群体积极的互动激活了个体在真实场景中的愉悦经验,促进了积极的群际关系,表现出对外群体的友好行为(Turner et al.,2007)。另一方面,研究者认为通过在心理上与外群体的积极互动,个体将外群体成员视为自己群体的一部分,归入一个更包容、包摄性更广的上级类别时,群体界限的改变可以使偏好认知与态度重新定向到更加积极的群际关系中,进而促进了积极的行为(Vezzali et al.,2015)。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直接原因是群体偏好,具体到资源平衡过程中,在想象接触时,个体与外群体成员积极互动的相关经验被激活,群体偏好的降低可能会使个体在认知上改善对外群体的态度,进而在资源分配上有所变化。即,想象接触可能是一种调节资源分配不公现象的可行策略。

综上,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不同群体成员的分配公平性及想象接触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实验1采用第一方分配任务范式,探讨不同群体成员在自然情景下的资源分配情况及其特点;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引入想象接触,探讨不同想象情景下群体成员的分配公平性。基于前人研究,提出假设H1:各群体成员都有向本群体分配更多资源的倾向,表现出分配不公平,H2:想象接触有效调节不同群体成员的分配公平性。

2 实验1 自然情景下群体的分配公平性

考察自然状态下,不同群体成员作为资源分配的其中一方如何选择分配方案,即探讨自然情景下不同群体成员的分配公平性。

2.1 被试

将汉族大学生视为主流群体,将本地区人数占比较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视为少数群体,共招募80人(年龄为20.37±1.6岁,主流群体40人,男生34人)。通过G*Power 3.1对样本量的统计功效进行分析(Faul et al.,2007),当效应量w为0.5,显著性水平α为0.05,自由度df为1,样本量为80时,进行卡方检验的统计检验力Power(1–β)大于0.99,说明本实验样本量具有较好的统计效力。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皆为汉语,未参与过类似的实验。

2.2 实验设计

本研究为单因素(群体类型:主流群体、少数群体)被试间实验设计,因变量为选择各种分配方案的频数。

2.3 实验材料

共有三种资源分配的方案,每种方案包含室内装饰品、节日花销、服饰购买、文化书籍购买和生活补助五个部分。但每种方案各部分所分配的金额不同,从而可以体现分配是否公平,具体如下:A方案中金额分配偏向少数群体,B方案中两个群体分配的金额相等,即两个群体获得的资源是平等的,C方案中金额分配偏向主流群体。

2.4 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根据第一方分配任务范式进行改编。实验在安静室内环境中进行,告知被试因国家对相关项目的支持金额有剩余,需要在主流群体和少数群体之间分配资金。现有三种金额分配方案,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后在三种方案中选择一种与自己想法最符合的。

2.5 结果

不同群体选择不同资源分配方案的频数构成2×3的列联表(见表1),卡方检验结果显著,χ2(2,N=80)=61.70,p<0.001,φ=0.88,说明主流群体和少数群体对资源分配方案的选择不同。为进一步分析两个群体的分配公平性,对数据进行整理。如表1所示,将两群体选择非B方案视为分配不公平,选择B方案视为分配公平进行2×2卡方检验,结果不显著,χ2(1,N=80)=3.51,p=0.061。根据表1结果可知,两个群体被试都出现资源分配不公平现象,表现出给被试所属群体分配更多的资源。

表1 主流群体、少数群体选择三种资源分配方案的频数与百分比

实验1结果表明,不论是主流群体还是少数群体,在面对有限的资源时,优先考虑本群体的需求与利益,随后才是公平原则。而这种不公平的表现很有可能会成为破坏群际关系、造成群体间矛盾与冲突的导火索,不利于群体间和谐共处。

3 实验2 想象接触对群体分配公平性的影响

实验1验证了不同群体的被试在自然情景下都表现出对所属群体给予更多资源的分配不公平现象,实验2则希望找到削弱这种群际视角的不公平分配的策略。基于想象接触在群际关系中的积极作用,实验2引入想象接触这一变量,探讨想象接触在调节分配公平性上的效果。因此,实验2根据想象类型设置了三种想象情景:精细想象接触、标准想象接触与控制想象。其中,前两种想象情景都属于想象接触类型,区别在于想象接触的加工深度不同,精细想象接触的加工更细致,标准想象接触的加工深度较低;控制想象则属于无想象接触类型,目的有二:(1)探讨在无想象接触的情况下,不同群体成员是否依然会表现出分配不公的现象;(2)与启动了想象接触类型的条件做对比,探讨想象接触对分配公平性的调节作用。

3.1 被试

本研究招募在校大学生120人(年龄为20.45±1.7岁,主流群体60人,男生28人)。通过G*Power 3.1对样本量的统计功效进行分析(Faul et al.,2007),当效应量w为0.5,显著性水平α为0.05,自由度df为2,样本量N为120时,进行卡方检验的统计检验力Power(1–β)大于0.99,说明本实验样本量具有较好的统计效力。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皆为汉语,未参与过类似的实验。

3.2 实验设计

本研究为2(群体类型:主流群体、少数群体)×3(想象情景:精细想象接触、标准想象接触、控制想象)的被试间实验设计,因变量为选择各种分配方案的频数。

3.3 实验材料与程序

实验材料同实验1。程序如下:将被试带入实验室,随机分配至任意一种想象情景下,通过不同的指导语实现实验操纵:精细想象接触情景要求被试“请花1分钟的时间想象在一辆公交车上,你旁边坐了一位陌生的某群体个体,你们交谈得很愉快,并且在交谈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这类群体有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标准想象接触情景要求被试“请花1分钟想象一位陌生的某群体个体”;控制想象要求被试“请花1分钟想象门外的情景,尽力想象美丽的沙滩周围有森林,远处的地平线上有一些小山若隐若现”。随后要求被试完成资源分配任务。

3.4 结果

使用3×2卡方检验,分析资源分配方案是否有效。结果显示,不同想象情景下,主流群体与少数群体选择的分配方案差异均显著,χ2(2,n=40)精细想象接触=14.15,p<0.001,φ=0.60,χ2(2,n=40)标准想象接触=21.05,p<0.001,φ=0.73,χ2(2,n=40)控制想象=26.51,p<0.001,φ=0.81,说明少数群体与主流群体的被试选择的资源分配方案各不相同。

为进一步探讨想象接触是否有效调节了被试的分配公平性,对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根据资源分配方案,将被试选择A方案或C方案视为分配不公平,而选择B方案视为分配公平,进行2×3的卡方检验,结果发现,想象接触在不同群体下的分配公平性上差异显著,χ2(1,n=60)主流群体=6.40,p<0.05,φ=0.33,χ2(1,n=60)少数群体=11.14,p<0.01,φ=0.43。根据图1可知,不论是主流群体还是少数群体,想象接触组的被试倾向公平方案,而无想象接触条件下,被试更倾向于选择不公平的分配方案。

图1 各群体被试不同想象情景下的分配选择

那么,想象接触的调节作用是否产生了群体效应呢?以三种想象情景为划分,对主流群体与少数群体被试选择分配方案公平与否进行2×2的卡方检验,结果发现,三种想象情景下主流群体与少数群体间在分配公平性上差异均不显著,χ2(1,n=40)精细想象接触=0.11,p=0.740,χ2(1,n=40)标准想象接触=0.10,p=0.752,χ2(1,n=40)控制想象=1.41,p=0.236,即想象接触不会因群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调节效果,换句话说,想象接触作为一种稳定的改善群体偏好的方式,对分配公平性的调节作用不受群体差异的影响。

4 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群体的个体在分配公平性上的态度与行为。结果表明,不论是主流群体还是少数群体,都存在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表现出向本群体分配更多资源的倾向,而非优先考虑公平原则。启动想象接触可以有效调节个体的分配公平性,即通过想象接触启动的个体更愿意平等分配资源。而没有想象接触的个体依然优先考虑本群体的利益,没有表现出平等分配的行为。因此,想象接触有效调节了个体的分配公平性。

4.1 资源分配时群体成员优先考虑本群体利益而非公平原则

研究发现,不同群体的被试在面对有限的资源时都有优先考虑本群体利益的倾向,而非社会规范,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张振等,2020;Chuah et al.,2007;Misch et al.,2022;Olivier et al.,2022)。现实群体冲突理论认为,面对有限的资源时,一个群体的成功会威胁到另一群体的生存,群体之间产生利益竞争,对外群体持有消极的群际态度,甚至是偏见,继而影响到行为表现(佐斌,温芳芳,2020)。而个体以群体身份存在时,对本群体的忠诚与归属感促使其在内在态度上更加友好、行为上更加积极(左有霞等,2019),优先考虑本群体的利益以体现这种忠诚与群体归属感,继而捍卫自己在群体中的自尊与地位(Chuah et al.,2009)。社会认同理论强调社会类别化的过程,即个体认为与自己相似的群体为内群体,反之则为外群体,这种社会类别化影响个体对其群体身份的理解,强调类别内的相似性与类别间的差异性,各种形式的群体利益竞争都蕴含着社会分类的逻辑和动机,这种具有基石意义的社会类别化影响着个体对社会秩序、群体认同以及资源分配的理解(方文,2017)。因此,当个体作为分配的一方时,常常表现出对本群体的偏袒,而不是考虑公平的原则。

除此之外,分配成本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认为,当分配的资源对个体而言需要更高的成本或是与自己利益冲突更大时,个体在分配资源时会更加谨慎,更倾向于为本群体获利;而当分配的资源就个体而言成本较低或是在与自己不相关的两个群体间分配时,个体更会考虑公平原则(Kirkland et al.,2021)。就本研究来看,采用第一方分配任务范式,要求个体在本群体与外群体之间进行分配,涉及自身的利益更大,需要的成本更高,因而在分配时更为谨慎。

4.2 想象接触对群体分配公平性具有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想象接触能够有效调节个体的分配公平性。想象接触在模拟与外群体成员积极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改善了对外群体的认知,减少了对内群体的偏好,同时拉近了个体与外群体的心理距离,使其在资源分配行为上考虑公平原则(黄群英,赵玉芳,2013;李雪莹,贾宁,2020;余红玉等,2021;Crisp &Turner,2009)。个体通过想象积极的信息消除对外群体的消极观点,可以改善其对外群体的态度(陈欣月,崔丽娟,2017)。心理模拟理论认为,进行想象接触的个体通过共情的作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对方的所作所为(Melkman et al.,1981)。成功的心理模拟存在积极的基调,能够诱发进行想象接触的个体保持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体验,从而减少对内群体的偏好,在资源分配上权衡双方的利益与感受,选择公平分配。

此外,本研究发现,想象接触的调节作用不受群体差异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在如今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环境下,不同民族间友好往来与积极互动频繁,个体本身处在直接的群际接触环境下,具有积极的接触经验。那么,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接触能够促进个体对外群体的重新范畴化(管健,荣杨,2020),认识到群体间的相似性更多,从而增加对外群体的喜爱程度。同时,当个体在心理上想象一个积极的群际接触时会创设心理脚本,想象的积极交往经验会使个体建立与这类群体进行良好交往的积极联结,并通过这些积极联结降低对外群体的消极态度,产生积极的接触体验。在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和谐环境下,主流群体与少数群体对外群体的积极情感延伸到心理表征层面,对外群体的态度改善了,同时行为也发生了变化。这间接地说明想象接触作为一种稳定的、适用性更广的策略,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善群际态度的方式改变个体的资源分配,维护社会公平。反过来,公平的接触环境也有助于群体间的友好往来,可以缩短不同群体间的社会距离,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想象接触对分配公平性的调节作用也为弥合“原则执行差距”提供了证据,即想象接触可以有效调节社会公众在态度上支持公平原则而在实际上却不愿付诸行动的矛盾(Reimer et al.,2017)。一方面,想象接触促进了积极群际态度的产生,使分配更加公平;另一方面,这些改善的不断积累也潜在地推动了积极群际态度的形成,使对外群体稳定的积极群际认知得以形成并成为建立成熟群际互动的核心基础。这表明想象接触是联结个体与外群体群际关系的纽带,也是在群际关系认知和分配公平性之间建立积极联系的黏合剂。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未来研究改进。首先,只考察了分配者作为第一方社会角色对分配公平性的影响,并未探讨分配者作为第三方时,其态度与行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将这两种分配者视角进行对比,以更加全面地探究社会角色在分配公平性中的作用。其次,未考察个体对外群体先前的接触经验与质量,因此未能排除先前经验对个体分配公平性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在想象接触干预前测量先前经验,以排除其对分配公平性的影响。最后,在想象情景的操纵上未严格控制情绪对个体分配公平性的影响,无法排除精细想象接触与标准想象接触的干预后,被试对资源分配方案的选择是否受到情绪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想象接触的情绪效价对被试分配公平性的影响。

5 结论

群体间个体在资源分配时均存在不能公平分配的现象,会优先考虑本群体的利益与需求。想象接触有效调节个体的分配公平性,不论想象接触的程度如何,都可以通过改变个体对外群体的态度来调节资源分配,且不受群体差异的影响。

猜你喜欢

群际资源分配公平性
群际容忍的影响因素及其增进方法
新研究揭示新冠疫情对资源分配的影响 精读
一种基于价格竞争的D2D通信资源分配算法
奥尔波特群际接触理论的逻辑轨迹
一种提高TCP与UDP数据流公平性的拥塞控制机制
群际接触对民族关系的作用
云环境下公平性优化的资源分配方法
群际关系的社会结构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管理策略
关于公平性的思考
OFDMA系统中容量最大化的资源分配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