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
2024-01-07郑全国
郑全国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重视跨学科融合。教材内容设计应体现与不同学科知识的关联及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用来强调教学内容的多学科对话和合作,体育教师在进行案例设计时,要聚焦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跨学科”理解与应用。结合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以下两点策略。
一、整合教材,体会知识融合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本质上仍属于体育课的范畴。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整合体育学科的运动技能或体育理论知识,而且要考虑如何将数学、地理、生物、物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本学科进行融合。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体育教师在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中,要选用能够贴合本学科教学内容、能够切合主题有效融合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并且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合适的体育情境中进行串联。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既聚焦于跨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同时也是一种深度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在选取学科知识点时,教师可将“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关系”融合到体育课堂中弯道跑技术的教学。将物理知识和运动技术进行整合,拓展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多维感受。让学生在弯道跑技术学练中感受摆臂“内小外大”“内大外小”对弯道跑速度的影响。当学生已经在物理课堂中对离心力和向心力有了一定了解时,体育教师只需要将运动技术和物理知识进行整合,就会引起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思考:在弯道跑中为了使运动方向不断变化,运动员的身体就要向加速度方向倾斜,根据F=mv2/r可知,弯道半径越小,向心力越大,人体倾斜角度越大,对弯道技术要求越高。不同的人体倾斜角对向心力有不同的影响。采用此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愿意主动提高其运动能力,并带着对运动技术原理的思考进行自我探究式学习;同时,还能够使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重现。
再如,在跳高教学中,教师在完成示范动作后引导学生思考背越式跳高的优点,提问学生为什么背越式跳高比跨越式、剪刀式更能提高成绩,教师可以借助数学原理,简洁地画出竖直方向上的直线示意图,教会学生跳高的高度由3个距离决定:H=H1+H2-H3。背越式跳高的H3小,且弧形助跑有利于转体增加初速度,因此,采用背越式跳高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根据所画的直线示意图,学生在脑海中更容易建立起所需要提高的重心高度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的应用能力,以期未来在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对两种数学素养有进一步提高。
二、善于观察,活用问题驱动
在跨学科主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提出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某项技术间的关联性,让学生积极体验和探究。教师要用问题驱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或改进运动技术。把相关知识放在体育情境中串联,让学生探究、构建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能否用跨学科思维进行自主学练,跨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解决体育运动中遇到的问题。
如,在水平四(初二年级)投掷实心球技术教学课上,为解决学生投掷角度和用力方法不当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入抛物线的知识点,采用画平面示意图的方式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不同出手角度对投掷距离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改进运动技術。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虽然能够将实心球投出一定的距离,却普遍存在动作不协调、姿势不正确的现象。在上肢力量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前提下,改变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是提高成绩的重要前提。根据抛物线公式y=ax2+bx+c(a<0)可知,若要提高成绩则需增加准线到原点的距离。教师融合数学知识讲解后,学生会根据学到的原理自行理解并带着问题驱动性地、主动地对技术动作进行改进,最终找到合适的出手角度和出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