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恪守 勇毅笃行 助推区域学校体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4-01-07石冰冰
石冰冰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并提出“体育锻炼是增强少年儿童体质最有效的手段”。《教育部关于做好庆祝2023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教师函〔2023〕7号)发布2023年教师节主题:躬耕教坛,强国有我。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作为体育教师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023年9月10日将迎来我国第39个教师节,在庆祝教师节之际,《中国学校体育》杂志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线体育教师、校长、体育教研员等学校体育工作者与管理者针对个人教育教学经历进行回顾,对个人教育教学体会进行分享,呈现其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四有”好老师、如何当好新时代“四个引路人”的理解,以及切实践行“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路径和策略,树立榜样典型,增强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一个人的生命是否高贵与伟大,不在于他有没有显赫的地位、优越的环境,而在于他如何体现生命价值、完成生命责任。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体育教研员,一个区域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头雁”,我的价值体现和生命责任在于坚持恪守、勇毅笃行,助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学校体育工作优质均衡发展。我深知厚积薄发、聚沙成塔是想做事、做成事的规律,于是我执着坚守、创新工作,与铜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亦师亦友,相伴、相助、相学、相长。
一、立岗位、守初心、勇笃行
1996年中师毕业,初为人师的我被分配到一所農村初级中学,站在学校那条坑洼不平的煤渣跑道的起跑线上,满怀豪情地开启了我的体育教育教学生涯。此时,恰逢铜山创建全国排球特色县,任班主任、教数学、兼代体育课的我,早晚训练排球队,加班加点成为常态,风吹日晒,寒来暑往,从未叫过苦、喊过累,更没有索要过一分报酬。记得在2000年,为了锤炼队伍,也为了在全区排球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我的爱人借来单位的面包车,载着身怀六甲的我和十余名排球队员,带着行李、干粮辗转于郑集镇、三堡镇等多所学校比赛交流,路途较远晚上赶不回来的时候,我就和队员一起在学校的教室里打地铺,将就着睡一觉,即便如此,也没觉得苦、觉得累。
2001年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我深耕课堂、潜心育人,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创新课堂,与教师们一起探究新理念下的高质量体育教学策略,为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开设公开课、示范课百余场次,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形成了一节课准备部分的学练内容、方法要与基本部分相对应,基本部分要在承接准备部分铺垫的基础上突出教师主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结束部分的放松内容要选用舒缓的音乐,要能呼应基本部分的内容和方法,总结性评价要精准点睛、肯定成绩、指出方向的共识。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凝练出了以“教对、学会、运用”技能为载体,循序渐进、互融生成的一体化达成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核心素养目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取得了显著成效。如,2003年上了一节全省的展示课,2004年获得了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一等奖和唯一的教育教学创新奖,这对于一名乡村教师而言是莫大的鼓舞,这也增强了我坚守学校体育的初心。
2006年走上了教研员的岗位,职位和角色的转变,压力与挑战并存,我深知一个区域的教研员是一个学科教师的表率和标杆,要有足够的实力。“打铁还需自身硬”,立足操场、深耕课堂、潜心钻研的初心与恪守从未动摇,也不敢动摇。读书、教书、反思、写作已成为我学习、生活、工作的常态。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向上理论高度达不到,向下脱离了教学一线,悬在半空的感觉就是内心非常忐忑与恐慌,担心自己不能胜任教研员的工作,为了厚实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养,克服内心的惶恐与不安,也为了更好地在教研员的岗位上履职尽责,我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克服重重困难,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的在职研究生,师从汪晓赞教授,3年苦行僧般的历练,实现了一名中师生向硕士生的蝶变,然而“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谁知道它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时至今日,学习到凌晨一两点钟及凌晨三点钟导师还在指导我撰写毕业论文的画面仍历历在目,我也因此养成了读书、写作的好习惯,至今仍坚持每天读一小时的书、撰写读书学习反思笔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创新,为更好地研究、指导、管理、服务学校体育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也进一步增强了我勇毅笃行的信心。
二、身垂范、觅路径、促成长
一位哲人说:“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身为教研员,只要是工作中要求教师们做到的,如公开课、看课研讨、做课题、写文章等,我一定会率先垂范、模范执行、首位“亮剑”,这也是我工作中的“口头禅”。近年来,我与教师们一起备课、上课,参加各级各类评选活动等,取得显著成效。如,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指导全区百余名教师在江苏省小学、初中体育与健康二次备课及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奖,我也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并在全省上了一节示范课,2022年获得江苏省初中体育与健康优秀课一等奖。有人说作为教研员本可以不这么辛苦,只要指导教师们做就可以了,但我始终认为只有感同身受、具身体验,在示范、引领、指导一线教师的时候才更有针对性、话语权和信服力。我相信一个团队的领头人是什么样子,团队就是什么样子。实践表明:这一举措产生了积极效应,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指明了方向,教师们的学习状态、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研究能力等综合素养日益增厚,且持续升温,团队的影响力对其他学科的教师也起到正能量的激励、唤醒和引领作用。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以一棵树的绿荫营造一片森林的茂密是我的责任和使命。铜山区域辽阔,乡村教师居多,通过对近百名教师的走访、调研,了解到目前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缺少规划、动力不足、路径不清晰等问题,于是我直面问题,觅求对策,经过十几年的行动研究,创新探索出了增长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持续学习力的“六个一”规约(每天读约一小时的书、每周写约两千字的读书反思笔记、每月力求精读一本体育专业杂志、每半学期上一节体育公开课或研讨课、每学期撰写一篇论文并获奖或发表、每学年编写一份本校特色项目的大单元教学计划)、专业规划引领的“四个三”目标(三不、三能、三权、三会)、专业长效发展的“三个”学习型团队(乡村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育站、乡村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培育站、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志愿者工作队)及专业展示平台搭建的“四条”路径。为了培养更多优秀骨干教师,成立了体育教师志愿者工作队,由主教练牵头,节假日定期活动,人人“亮剑”;主持的乡村体育骨干教师培育站、市(县)体育合作项目、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徐州市名师工作室等项目,吸纳了300余名教师的参与,引导百余名体育教师获得市级以上奖项。我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
为解决在教研活动中个别教师是主角、多数教师是看客的问题,实现人人参与、人人成长的目标,构建了校、镇、片、区“四级联动”教研网络体系,采用层层推进的形式,各校教研组内每名教师均备课、上课,全体组员既上课又看课、评课,相互取长补短、教学相长,从中推选出一节优质课,参加镇级活动,镇级活动不上课的教师作评委,大家互看、互评、互研、互导、互促、互提,推出一节优质课参加片级的教学研讨,片级活动采用同样的形式,再从中推出两节优质课参加区级教研,区级活动要求全区各校选派2~3名体育教师观摩、学习,这种人人为基、个个参与、众中推优、优者展示,且有反馈、辐射、引领的做法,体现了普及性、基础性的特点,使得全区教师人人能上课,杜绝了看客、旁观者的现象,凡是参加片、区级上课的教师都会获得一张公开课的证书,较好地激发了教师们人人想上课的内驱力,促进了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郝家顺等十余名教师获得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孙飞等二十余名教师获得徐州市优质课一等奖。
针对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讲不清、说不准、做不对、读不进、写不出等短板,我又提出了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强体能、练技能、促教能的“三能”要求,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系列专题培训及测评活动。一是校内自学:各校体育教师集中学习、研讨,并按要求制订个人和集体的学练计划,大家融为一体,互帮、互教、互学、互纠、互长,在进行专项技术动作的学练时,相互拜师学艺,取长补短,共同提升。二是区域内助学:遇到实在啃不动的“硬骨头”,如体操、武术、啦啦操等专项,邀请其他学校有此特长的教师来指导,各镇负责人也会根据本镇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对薄弱項目或没有攻克的技术难点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的方式,确保人人都有提高。三是集中培训:每年区教师发展中心都会组织2~3次不同形式的培训,尤其是在暑期全员培训的基础上,要对45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三能”测试,测试获得优秀的集体或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这为教师规划个人专业发展、自我监督与管理、持续不断学习与进取提供了参照,促进了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均衡发展,为全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注入了强大的源动力,许鹏、仝来红等教师也因此获得了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为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江苏省重点资助课题《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为抓手,科学、合理地构建出了铜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包括文本类、教学类、成果类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每年对全区四百余名教师进行一次评价,并分学段排名,以此激励排名靠前的教师加速领跑,这一做法已坚持12年。实践表明:从不同层面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实际紧密相连,为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完善提供了参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评价更具持续性、针对性、导向性和实效性;为制订、实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培养计划提供了决策依据;对当今不少教师职业倦怠、业务疲软起到了直面唤醒和充满着正能量的引领、激励、示范作用,增强了教师成长的内驱力,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郝家顺、秦银桂等被评为正高级教师,吴芳等获得江苏省特级教师称号),百余名体育教师被提拔为校级干部,在全区传为佳话。
三、立操场、创特色、铸品牌
针对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中小学生“软、硬、笨”,身体素质、意志品质下降及“学了十二年体育一技不在身”的现状,全区上下立足操场、勤奋耕耘、创新工作。对此,我也提出了以赛促练、以赛促提、以赛促特的要求,在项目选择、活动形式、队形变化、内涵特色、风格迥异等诸多方面,依据学校实际,反复推敲、深入探究、不断实践、总结提升,每年举行面向全区中小学生的“四操一舞”(广播体操、武术操、特色操、眼睛保健操、校园集体舞)、排球、足球、长跑、啦啦操、轮滑等比赛活动,保证每一名学生每年至少参加2项区级竞赛活动,全区60余种特色操“争相斗艳”,形成了一校一品、一镇多品、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阳光体育特色活动。为此,铜山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和全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改革试验区、示范区,一校一品阳光体育特色活动成为铜山教育一张靓丽的名片,我也被区教育局授予阳光体育特殊贡献奖。
近年来,铜山区承办了全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现场会、首届球类教育论坛、江苏省阳光体育推进会及全国啦啦操、三门球比赛等。尤其是全省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的召开,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更是对全区学校体育工作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为此,铜山区委、区政府出资近两亿元,将全区每所学校的煤渣场地塑胶化,学生们再也不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地运动了。有了硬件设施的保障,活动质量也进一步得到提升,迎来了英国、浙江、安徽、山东等国内外教育考察团的到访观摩,得到了教育部新闻媒体采访团的采访,各级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
卓有成效的阳光体育活动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在每年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大一新生身体素质测试中,铜山属地的毕业生连续获得“七连冠”。除此之外,高考体育成绩也卓有成效,全区每年高考、体育“双过线”数突破150人,如,2023年达到179人,约占全省招生数的十分之一,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我也因此获得了徐州市教学先进个人的称号。全区上下异口同声地喊出了“学生的健康,我的责任”的口号,所凝练出的“全面课程、全员参与、坚持恪守、常做常新”的十六字口诀将成为“十四五”时期全区学校体育工作里程碑式的梦想与追求。
四、立课题、破难题、促发展
“长善救失”是《学记》里的一条重要教育原则。多年来,直面学校体育现状和问题,我主动觅求对策,走访百余所学校,访谈校长、师生及家长,咨询专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问题转化为课题,潜心行动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师“三能”发展评价的研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练、赛、评一体化体育教学实践探索》三项省级重点课题均已结题,一项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我也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实施路径和策略保障,也加快了全区学校体育工作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我连续4年年终考核为优秀,获得了徐州市领军名师、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徐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承担了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编写分册主编的任务,被聘为江苏省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专家,被南京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聘为硕士生导师及校外辅导教师,应邀在各大院校及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开设讲座达百余场次等,产生了积极影响。即便如此,我仍能清醒地认识到“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因为,我是教体育的,我是教人学体育的,我是用体育教人的……
作为一名教研员,只有孜孜不倦、脚踏实地、与时俱进地不断追求个人专业发展,增强责任、使命与担当,不断创新举措,辐射、引领、培养更多优秀教师,坚持恪守、勇毅笃行,才能为筑牢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根基、助推全区学校体育工作优质均衡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