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州市桑黄栽培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与对策

2024-01-07赖泉淏孙传齐何雪梅

食药用菌 2023年5期
关键词:桑黄达州达州市

赖泉淏 李 彪 赵 辉 孙传齐 何雪梅 邓 力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桑黄(Sanghuangporussanghuang)是一种寄生于桑树、杨树、丁香、忍冬等阔叶树的枯立木或立木树干的药用真菌。在分类学上,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刺革菌目(Hymenochaetales),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1]。桑黄作为名贵中药材,古籍中记载其主要有活血止痛、补虚、收敛止血固涩、清热解毒等功效[2]。现代研究表明,桑黄含有丰富的多糖、黄酮、甾体、三萜等活性物质,具有抗突变、抗肝纤维化[3]、抗脂质过氧化[4]、抗肿瘤等多种功效[5],医学中主要将其应用于肝炎和癌症的治疗。桑黄毒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相关抗肿瘤保健品得到消费者青睐[6-7],已成为药用真菌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对比研究发现,在同等剂量条件下人工袋料、段木栽培桑黄与野生桑黄的子实体粗多糖和粗酚抗肿瘤活性无显著差异,有效活性成分相似[8]。

1 桑黄人工栽培现状

野生桑黄菌资源稀少且生长周期长,随着桑黄的药用功效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其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人工栽培桑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栽培方式以段木栽培和代(袋)料栽培为主[9]。根据2019年成立的菌物学会桑黄产业分会的统计信息,全国桑黄企业超过50 家,全年产量达300 吨以上[10]。积极发展桑黄人工栽培及加工,不但有利于桑黄菌种资源的保护,而且对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吴声华等人对中、日、韩地区37 株野生桑黄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得出,中国西南部为桑黄的起源中心,四川省桑黄品种为桑树桑黄[11],而桑树桑黄子实体多糖、黄酮、总三萜含量均高于其他树种桑黄[12]。四川省在2021 年、2022 年陆续发布了桑黄袋料栽培技术规程和桑黄段木栽培技术规程,人工种植技术相对成熟。目前关于达州市桑黄栽培情况鲜见报道,仅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2021 年引进了多个桑黄菌株,利用ITS 序列分析技术进行分子鉴定后筛选出适宜当地的优良菌株,并开展了高产栽培配方筛选试验。

2 达州市发展桑黄栽培产业的优势

2.1 自然条件优越

达州市(东经106°39′45″—108°32′11″,北纬30°19′40″—32°20′15″)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大巴山南麓,整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垂直气候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平均气温14.7~17.6 ℃,无霜期300 天,年平均雨量在1 076~1 270 毫米[13]。整体阴雨雾日较多,相对湿度较大,散射光充足,非常适宜大型真菌生长,食用菌物种资源丰富。桑黄属于高温型药用真菌,在达州4~10月份均可进行栽培。

2.2 栽培基料资源丰富

桑黄对纤维素及木质素分解能力强,人工栽培主要采用桑树、杨树等阔叶树。根据2018—2021 年全国土地第三次调查统计,达州市乔木林地面积为1 191.97 万亩(1 亩≈666.7 平方米,下同),其中适宜发展桑黄栽培的阔叶树超过500 万亩,发展桑黄栽培原料资源丰富。不同树种基料,以桑树为最佳,相比其他树种栽培的桑黄,桑树桑黄子实体入药药效更为明显[14]。宋吉玲等[15]研究发现,在杨树桑黄和瓦尼桑黄的栽培基质中添加40%~60%桑枝屑,可有效促进桑黄菌丝生产速度和子实体产量提高,子实体多糖、黄酮、多酚等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达州蚕桑生产历史悠久,现有桑树林面积超过3.7 万亩,以十年一轮换进行周期间伐,每年可砍伐面积约3 700 亩,材积量约3 500 吨,可产桑枝木屑约2 800 吨,以袋料栽培每袋装料2 千克计算,可供给140 万袋桑黄栽培。

2.3 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食用菌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等优良特性,不与其他农业产业争夺资源,其发展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且相对不需要高强度体力劳动和高水平专业知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适性高,促农增收周期短。达州自20 世纪70 年代初就开始发展以蘑菇、银耳等为主的食用菌人工栽培,后逐步发展香菇、木耳、金针菇、鸡腿菇等食用菌及天麻、茯苓、灵芝等药用菌的人工栽培,形成了以竹峪、黄钟等片区为主的食药用菌专业生产基地,培育了一大批从菌种选育、生产到栽培管理的本土技术人员。因而,发展桑黄栽培产业达州有良好的技术基础。

2.4 农业科技支撑有力

达州是四川农业大市,粮食产量居全省第一,农业科研力量雄厚。市直属公益一类科研单位下属食用菌课题组,设有达州市药食用菌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农业部微生物观测站;现有试验出菇场地3 000 多平方米,实验室500 多平方米,自动高压灭菌锅、奥林巴斯显微镜、超净工作台、低温低湿保存柜等仪器设备50 多台套,试验设施设备齐全;先后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15 项,研制、发布实施3项食用菌技术规程。由于长期从事食用菌新菌株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在菌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新品种推广示范等方面经验丰富,能为桑黄人工栽培及推广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5 交通运输便捷

新鲜桑黄无法在常规条件下长期保存,大量产出后,需要快速运输至加工或销售地区,以保证桑黄在销售或加工前的新鲜与完好程度。达州位于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是西部重要物流枢纽城市,通车高速公路547 千米,位居全省第三;金垭机场为成渝地区第二大支线机场;国省干线公路累计2 236 千米,农村公路2.6 万千米,位居全省第四[9],便捷的交通确保运输无忧。

2.6 乡村振兴政策助推

在乡村振兴战略支撑下,达州市政府大力发展农业建设,不断加强食(药)用菌产业建设,2021 年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达1.6 万亩。利用桑枝栽培桑黄,具有技术相对简单、投资少、周期短、经济效益好等优势,可提高桑农收入,提升整体乡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经调查,目前网络市场整枝干桑黄的每千克售价在500~3 000 元,而100 千克干料可以生产3 千克左右干桑黄,效益可观。

3 达州市发展桑黄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桑黄市场制约

现阶段,桑黄虽作为传统药材广泛应用,但仍未进入药食同源目录,桑黄制品无法作为食品进行销售,极大地限制了桑黄的推广与应用。虽然对桑黄功效及药用价值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但大部分研究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如对桑黄的抗肿瘤功效研究,仍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支撑。桑黄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加工多停留在试验阶段,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少见。产品市场发展受限,不利于桑黄人工栽培规模的扩大。

3.2 生产加工落后

达州市的食药用菌人工栽培虽有50 多年的历史,但栽培以家庭经营为主,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均,部分地区起步晚、技术力量薄弱。在企业经营方面,尚无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足食药用菌加工领域。食药用菌生产、加工与市场之间的关联不紧密,经营效益不稳定,市场竞争力、应变力和抗风险能力弱,不利于桑黄栽培的发展。

3.3 产业发展待规划

达州本地桑黄资源收集、评价、利用以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才刚刚起步,尚无系统规划,市场亦不成熟。若盲目规模发展,可能导致大量桑黄难以快速有效地销售变现,挫伤农户种植积极性。同时,也存在桑黄加工企业收购困难的情况,整个产业链尚未合理链接、循环,构建进度较为缓慢,影响整体经济发展。

3.4 人才资源缺乏

人才短缺是制约桑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发展桑黄生产加工涉及作物栽培、农产品加工等学科领域。达州仅有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课题组对桑黄进行过初步研究,在资源评价、标准制定、良种选育、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人才缺口大;种植户的种植技术不成熟,导致桑黄产量和品质均难以保证;产品加工研发企业缺少懂技术、懂市场的实用型人才,桑黄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

4 达州市桑黄产业发展建议

4.1 推动科研技术攻关

在农业科研方面,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强化本地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建立分层明确、协同分工、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网络,由农业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支撑,缩短栽培周期、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桑黄人工栽培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在医药研制方面,有待业界共同努力,通过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建立桑黄活性成分质量标准评价体系、活性成分提取工艺标准、临床试验评估体系。同时尽快推动桑黄进入药食同源目录,促进桑黄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2 做强产品加工

做好“优质、优价、产地造”,基于桑黄的生长特性和原生环境,科学建立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根据桑黄大小、颜色、药用成分等各项指标筛选,多层次划分等级,保障桑黄原材料品质,形成种植端品牌形象。推进“药食同源”产业发展,支持桑黄种植基地、加工制药企业共同发展药食产品产地初加工,同时鼓励企业发展精深加工,积极开发有特色的功能性、保健型食品和药膳。

4.3 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在发展桑黄特色产业时,促进桑黄生产与乡村生态协调发展,培育特色鲜明的现代乡村产业,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在规模种植桑黄的基础上,打造科技示范、旅游观光相结合的多功能产业园区,加强农村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4 推进标准建立

政府应加大项目资金投入,组建骨干专家队伍,推进桑黄相关科研项目立项,由此迅速整合形成桑黄出菇管理、原辅料要求、病虫害防控、栽培菌渣处理、菌种质量检测等全套标准,以利于实现桑黄栽培的高产优质,促进桑黄栽培的发展。

4.5 加强人员引进培训

政府应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和专业人才引进力度,通过达州英才计划持续引进人才,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企业人员和种植户进行专项培训,加强种植示范推广,在大力培养扎根基层的农技推广型人才的同时,推动农民创业和退役军人返乡再就业。

4.6 强化种质资源保护

野生资源是桑黄驯化、杂交、诱变育种的宝贵资源,四川有较古老祖先型的桑树桑黄品种,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达州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南北气候对撞形成的特殊气候,有利于桑黄生长及其有效成分形成。应充分发挥自身“川东药库”作用,依托巴山大峡谷、花萼山等自然保护区,因地制宜地开展保护工作,建立桑黄种质资源库,打造具有达州特色的品种品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桑黄达州达州市
达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初探
桑黄——古老中药放新彩
桑黄黄酮的研究进展
吉尼斯世界纪录
川东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达州市为例
达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调查
桑黄纤孔菌发酵液化学成分的研究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达州市建成精铸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