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鲁西南传统村落的类型及特征研究

2024-01-06崔晓燕周振宇王剑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9期
关键词:鲁西南传统村落类型

崔晓燕 周振宇 王剑

【摘 要】鲁西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千万年的历史进程中,鲁西南这片土地孕育、沉积了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也保留下了一些传统村落。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鲁西南传统村落的主要类型分为两类:石板房建筑群类、历史文化类;鲁西南传统村落的特征主要有:建村历史悠久、分布相对集中、宗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文化影响深远、村落布局重视防御、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等。当前,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鲁西南的传统村落的类型和特征进行调查研究,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和开发,进而促进鲁西南的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关键词】乡村振兴;鲁西南;传统村落;类型;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097—04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1]传统村落作为农耕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元,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历史文明的“活化石”,也是中国传统观念、习俗、社会与家庭等多元乡土文化的结晶。

鲁西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远古时期,伏羲、少昊、尧、舜、禹、善卷等部落领袖就长期在此活动,这些部落领袖带领民众在此筑台建村,择高而居,稼穑渔猎,繁衍生息,创造文明。目前,鲁西南共有中国传统村落30个,山东省传统村落76个,这些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极具地域特色。

一、鲁西南传统村落的起源

(一)鲁西南的概念

鲁西南包括的地方有三种说法,一是指菏泽地区;二是指菏泽、济宁两个地区;三是指菏泽、济宁、枣庄三个地区。本文采用的是第三种说法,即菏泽、济宁、枣庄三个地区。

(二)鲁西南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鲁西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历史悠久,开发较早,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先秦时期就有着适宜人类居住的优越条件。

1.土地肥沃

除枣庄市山亭区、济宁市东部和北部、嘉祥县南部有山丘之外,鲁西南大部分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两岸人民的生存提供了衣食之源,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黄河对鲁西南而言更是意义非凡,鲁西南处于入淮黄河故道与现今黄河之间的扇形冲击平原上,原始地势较为低洼,黄河的大量泥沙不断在此淤积,造就了鲁西南一望无际的平畴沃壤,为鲁西南人民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

2.水分充沛

先秦时期,鲁西南境内河网如织,湖泊众多、水分充沛。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四泽点缀其间,河水、济水、菏水、泗水、黄水、薛水、句水、沮水、氶水、南梁水、濮水、黄沟水等河流流经境内。《禹贡》《左传》《史记》《汉书》《山海经》《水经注》等历史文献对鲁西南地区境内的湖泊和河流多有记载。其中,大野泽湖区“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2],“南通洙、泗,北连清、济”[3],是先秦时期鲁西南境内最大的水域。菏泽、济宁、巨野地名的由来,也印证了先秦时期鲁西南地区多水域和沼泽之地。众多的河流为过往行人提供了舟楫之利,鲁西南也在水路交通便利的基础上,长期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定陶还被誉为“天下之中”。

3.气候温暖

先秦时期,鲁西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近五千年的最初两千年,大多数年份的平均气温高于现在2摄氏度左右。[4]施雅風、周昆叔、张广直等著名学者也都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三)鲁西南村落的出现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在鲁西南这块土地上筑台建村、择高而居。《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5]这里的“聚”即指村落;据考证,历山、雷泽、河滨皆在菏泽境内,可见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鲁西南就已经有了村落。

从考古层面也能证实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鲁西南已经出现村落。鲁西南现存200多处堌堆遗址,菏泽市堌堆遗址最多,有151处。济宁市堌堆遗址有66处。考古工作者在这些堌堆已经进行挖掘考察,发掘出土了磨制的石刀、石斧、骨箭头、陶盆、陶罐,甚至有些堌堆遗址有灰坑和房基,从历史时期看,这些堌堆遗址多数在龙山文化到商周文化之间,是古代先人筑台而居和构建村落的见证。

二、鲁西南传统村落的主要类型

鲁西南传统村落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石板房建筑群类,即村庄保存着较多石板房建筑的村庄;二是历史文化类,即村庄曾有知名历史人物或村内有历史遗址、历史古迹或村庄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

(一)石板房建筑群类

鲁西南传统村落大多数为石板房建筑群。3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中,有石板房建筑群的村落数量为26个,占比86.67%。76个省级传统村落中,有石板房建筑群的村落数量为45个,占比59.21%。如邹城市石墙镇上九山村保存有300余栋明清时期的石板房建筑;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村保存着100余栋明清时期的石板房建筑;嘉祥县纸坊镇隋庄村有石板房建筑176栋;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兴隆庄村有山东省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板房建筑群。

(二)历史文化类

历史文化类传统村落具体又分为四类,一是和知名历史人物有关的传统村落;二是保存有历史遗址的传统村落;三是保存有历史古迹的传统村落;四是和红色文化有关的传统村落;这种分类不是非此即彼的,有的传统村落同时具备多种情况。

(1)和知名历史人物有关的传统村落。鲁西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众多历史名人的出生地或居住地,因此很多传统村落和历史人物有关。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相传为伏羲故里;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奚村为夏车祖奚仲封邑;曲阜市尼山镇夫子洞村是孔子的出生地;邹城市看庄镇柳下邑村为“和圣”柳下惠的封地;东明县菜园集镇庄寨村传说是庄子故里;-城县箕山镇孙花园村是孙膑晚年隐居之地;嘉祥县纸坊镇商村是孔子弟子商瞿和商泽故里。

(2)保存有历史遗址的传统村落。鲁西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遗址遍布各地,一些传统村落就保存有历史遗址。曹县侯集镇梁堌堆村有龙山文化时期的梁堌堆遗址;梁山县大路口乡贾堌堆村有龙山文化时期的贾堌堆遗址;邹城市看庄镇柳下邑村有龙山文化时期的西柳遗址;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建新遗址;微山县欢城镇尹洼村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尹洼遗址;鱼台县张黄镇武台村有春秋时期的武棠亭遗址;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有北齐古瓷窑遗址。

(3)保存有历史古迹的传统村落。鲁西南的传统村落还保存有众多历史古迹。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有周代的滕国故城;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有中国最大的汉画像石群武氏墓群石刻;曲阜市尼山镇夫子洞村有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尼山孔庙和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尼山书院;济宁市兖州区颜店镇嵫山村和兖州区颜店镇后郗村各有一处清代的郑氏庄园;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前西仓村有清代的孙家大院和西仓古桥;滕州市姜屯镇前李店村有清代的生家大院:枣庄市山亭区店子镇剪子山村有我国保留最完整的长红枣古枣林。

(4)和红色文化有关的传统村落。抗战时期,鲁西南境内有冀鲁豫根据地、八路军抱犊崮根据地、微山湖区根据地、湖西革命根据地、腾峄边山区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在此发动了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因此,鲁西南的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一些传统村落就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三、鲁西南传统村落的主要特征

(一)建村历史悠久

鲁西南历史悠久,传统村落建村时间较早。在3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中,原始社会建村的1个,商朝建村的1个,周朝建村的2个,汉朝建村的1个,唐朝建村的2个,宋朝建村的1个,明朝建村的12个,清朝建村的6个,建村时间不可考的6个。在76个省级传统村落中,原始社会建村的有1个,夏朝建村的1个,周朝建村的7个,汉朝建村的4个,南北朝建村的1个,唐朝建村的3个,宋朝建村的4个,元朝建村的1个,明朝建村的29个,清朝建村的11个,建村时间不可考的14个。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鲁西南传统村落历史悠久,3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76个省级传统村落建村时间都在民国以前,最早的村落建村时间是在原始社会。二是明朝建村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多,占比最大。在3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中明朝建村的有12个,占比为40%;在76个省级传统村落中,明朝时期建村的有29个,占比38.16%。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元末明初鲁西南遭受战争和黄河水患的双重摧残,导致原居民大量减少,明朝初期,有关部门从山西等地大量移民到鲁西南。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些村庄发现了古文化遗址,如梁山县大路口乡贾堌堆村有龙山文化时期的贾堌堆遗址、曹县侯集镇梁堌堆村有龙山文化时期的梁堌堆遗址、微山县欢城镇尹洼村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尹洼遗址,根据推断原始社会这些地方就应该有原始居民在此建村居住。但是调查中却发现这些村落是也是明朝初期外来移民到此建村。这种现象说明了菏泽在历史上多次遭受黄河水患,很多村庄的历史出现中断后又重新建村。

(二)分布相对集中

从地区分布来看,3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枣庄有14个,济宁有14个,菏泽有2个;76个省级传统村落中,枣庄有35个,济宁有31个,菏泽有10个。从国家级传统村落和省级传统村落的总体数量来看,枣庄有49个,数量最多;济宁有44个,数量较少于枣庄,相差不多;菏泽有12个,数量最少。

从山丘地带和平原地带分布来看,3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中有26个位于山丘地带,占比86.67%;4个位于平原地带,占比13.33%。76个省级传统村落中有45个位于山丘地带,占比59.21%;21个位于平原地带,占比40.79%。

总体来看,鲁西南大部分传统村落集中在枣庄市山亭区、济宁东部山丘、嘉祥南部山区和梁山附近,平原地区传统村落数量占少数。出现这种分布特征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山区的传统村落所建的石板房比平原地区的砖房和土房能够保存的时间更长;二是鲁西南的平原地区位于黄泛区,历史上多次遭遇洪灾,房屋建筑很难保存太长时间。

(三)儒家文化影响深远

鲁西南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孟子、曾子、颜回、子思、子路、闵子骞、宓子贱、冉耕、冉雍、冉求都诞生在这里。至今,儒家文化深深影响着鲁西南,很多鲁西南的传统村落体现着儒家文化的烙印。

曲阜市尼山镇夫子洞村尼山是孔子的出生地,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建有尼山孔庙,宋庆历三年建有尼山书院,受儒家文化影响,现在每年春季孔子后裔在尼山孔庙进行祭祀孔子,村内还建有儒学书屋、电子《论语》等项目。邹城市香城镇石鼓墩村深受孟子文化影响,《孟子》里面相关的成语如“仁物爱民”“舍生取义”“舍己救人”“富贵不能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展示在村口广场走廊上,使孟子的仁爱思想深入村民。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受滕文公思想的影响,滕国故城风景区展现了滕文公的“善德”“善治”“善政”“善教”思想。嘉祥县纸坊镇隋庄村深受曾子的“忠恕”“为政”“修身”等思想影响,村内街上有对曾子思想的展示。

(四)宗族文化源远流长

受儒家思想影响,鲁西南历来宗族观念浓厚,很多传统村落还保存着宗族家祠,体现着浓厚的宗族文化。鲁西南传统村落保存的宗族家祠主要有嘉祥县马村镇张家垓村张氏家祠、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岳氏家祠、梁山县水泊街道办事处马振扬村王氏家祠、郓城县张集乡状元张楼村张氏家祠等。

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岳氏家祠最能体现鲁西南宗族文化,村内共有5个家祠,除了岳氏家祠,还有4个岳氏支祠,长支家祠名为思源堂、二支家祠名为乐善堂、三支家祠名为追远堂、四支家祠名为忠孝堂。村内每年定期举办岳飞祭典。

魯西南传统村落还传承着家规祖训。如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岳氏家训为“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惜死”。嘉祥县马村镇张家垓村张氏家训为“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梁山县黑虎庙镇西小吴村李氏家训为“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这些优秀的家规祖训对后人有着非常大的教育意义,规范着后人的言行举止。

一些传统村落还保存有表彰先人的德行碑。嘉祥县马村镇张家垓村有德行碑三个,一是表彰先人清朝张在田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能“济世活人”。二是表彰先人民国时期张丕钦医德高尚,赞张丕钦行医“无论富贵、贫贱、寒暑皆有求必应。”三是表彰先人张详墀德行,为靳云鹏题词。巨野县核桃园镇前山王村有一个扬名碑,上面写着“广风济月”,这是古驿道来往商人和济宁、金乡、嘉祥、巨野、鱼台五县联合自卫团总团长李化南给前山王村义士李茂堂树立的。

(五)村落布局重视防御

马克斯·韦伯指出:“中国,乡村聚落的出现是出于安全的需要,有防御机制的自足性和功能自治性的显著特征。”[6]清末民初,时局动荡不安,鲁西南多有盗匪,为防备盗贼,村落的大地主多配备了防备武器并修建寨墙。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传统村落保存有寨墙、炮楼、城门。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村有寨门,寨门上有垛口、寨门外有吊桥,门旁有大炮,极具防御功能。嘉祥县纸坊镇商村的环山村寨墙保存最为完好,寨墙有炮楼、攻击口,有北寨门、西寨门。梁山县水泊街道办事处刘集村“刘家大院”有完整的立体军事防御功能。济宁市兖州区颜店镇嵫山村为了防止捻军进攻,庄园修有3道围墙,围墙上有瞭望孔和枪眼。最为典型的当属滕州市羊庄镇东辛庄村,村内有老寨门、三座炮楼,“刘门悲冢”更是印证动荡年代村庄人民抵抗土匪的悲惨历史。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鲁西南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的嘉祥石雕、嘉祥县纸坊镇商村的鲁锦织造技艺、嘉祥县纸坊镇隋庄村的鲁西南鼓吹乐、东明县菜园集镇庄寨村的庄子传说、巨野县核桃园镇前山王村的两夹弦。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的伏里土陶、曲阜市尼山镇夫子洞村的尼山砚制作技艺、滕州市姜屯镇前李店村的生氏正骨术。

通过调查分析,鲁西南传统村落历史悠久,分布相对集中,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体现着浓重的儒家文化,这些资源是鲁西南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根据鲁西南传统村落的类型和特征,有针对性地保护和传承好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将对促进鲁西南的乡村振兴,进而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2012年1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联合印发)[EB/OL].[2012—12—12].http://www.law—lib.com/law/law_ view.asp?id=405407.

[2]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杜诏.山东通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

[5]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2.

[6]翟鲁豫.曹州村落寻踪[M].北京:银河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应用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鲁西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2—SKZZ—28)。

作者简介:崔晓燕(1982—),女,山东莱西人,硕士研究生,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东亚国际关系;周振宇(1980—),男,漢族,山东巨野人,硕士研究生,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文化;王剑(1977—),男,汉族,山东单县人,硕士,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猜你喜欢

鲁西南传统村落类型
鏖战鲁西南
鲁西南春节漫记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鲁西南地区既有农宅室内热环境优化研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