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2024-01-06祖培龙承恺

设计 2023年23期
关键词:适老化公共空间精细化

祖培龙 承恺

摘要:乡村博物馆的建设不仅要关注在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要重视为当地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文章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对乡村地区老年人公共文化生活需求进行分析,结合当下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以适老化设计为切入点,提出了符合当地居民,尤其是老龄化群体的公共文化生活需求的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为推动乡村博物馆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适老化;马斯洛需求理论;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23-0147-03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museums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local culture,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providing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for local resi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ublic cultural life needs of the elderly in rur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public space of rural museums,and takes the design suitable for ag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and proposes a suitable solution for local residents,especially the aging group. Public space design strategies of rural museums for the needs of public cultural lif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role of rural museums in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Keywords:Village museums;Public spaces;Design for old;Maslows theory of needs;Streamline

引言

2021年5月11日,中国发布了2020年实施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其中乡村地区60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分别为23.8%和17.7%,比城市地区高出8.0和6.6个百分点,加上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完善,老龄化问题比城市地区更加严重[1]。同时,乡村地区还存在着经济落后、基础建设不完备等客观问题,导致当地居民的公共文化生活质量不高。当前,通过建造乡村博物馆,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于乡村博物馆的研究更多是关注展陈空间领域,忽略了与乡村地区紧密联系的公共空间。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由于其较强的延展性与可塑性,是当地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而其中老年人作为主要人群有着特殊的公共文化需求,对空间环境会有更高的要求。

一、相关概念及必要性

(一)乡村博物馆概述。

乡村博物馆这一概念至今在博物馆学界没有明确定义,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内涵。目前,我国建成的乡村博物馆种类繁多,以藏品内容进行分类可分为社会历史类、自认科学类、文化艺术类、综合类和其他类[2];以建筑建造方式分类可分为原址复建类、古建筑更新类、选址新建3类;以建设主体分类可分为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建设的国有类和当地村民自建自治的非国有类两类。

当前,国内大部分乡村地区经过城镇化发展,传统“民艺”“民俗”出现了断层,真正保有传统非遗、古建和历史传说的村子寥寥无几。而乡村博物馆的建设不能局限于各种有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乡村,更应该到那些非物质文化断层的、普通的、没有特点的乡村地区。本文所提及的乡村博物馆是一种建设于城市以外地域的乡村,以在地文化为主题,除了具有保护、展示、研究、教育等功能,同时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提升乡村活力的博物馆。

(二)适老化概述。

适老化设计的核心是“以老年人为中心的精细化设计”。理解适老化首先要了解老年人区别于年轻人的生活需求,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可以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需求5个层级。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计”不仅仅体现在无障碍、便捷、安全等适老特征,同时也体现在文化休闲、地域风俗、生活习惯等人文生态的适老特征。

(三)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必要性。

受限于物理空间与经济条件,乡村博物馆大多由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两部分构成。其中公共空间是受众行为最复杂的空间,也是与乡村联系最紧密的空间。目前,乡村地区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适老化设计作为一种精细化设计,从老年人的视角关注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的设计,一方面,细分了受众人群,将关注点由来访游客转向当地居民,通过满足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调动其改善生活的愿望与创造潜能;另一方面,尊重當地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习惯,重视在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地营造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在体现原有在地文化的同时,为当地居民创新发展新的在地文化提供条件。

二、乡村地区老年人公共文化生活需求分析

乡村地区老年人的公共文化生活需求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分为以下5类: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社交需求 4.尊重需求 5.自我实现需求。

(一)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老年人日常生活最基础的需求。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弱,他们对于公共空间的空间尺度、空间功能、材质、颜色甚至环境温度都有着特殊需求。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弱体现在感官系统以及运动系统多个方面。感官系统的衰弱在视觉上具体表现为形象分辨能力降低,难以分辨较小的物体;色彩辨别能力降低,难以分辨近邻色;明暗适应能力降低,难以适应明暗突变的突发情况。触觉、嗅觉以及味觉上体现在感知能力的降低,特别对于温度变化的感知较为迟缓。运动系统上的衰弱主要表现为力量以及身体灵活性的衰弱,具体表现为上下楼梯较为费力,活动半径缩小,无法使用较为沉重的推拉门,难以灵活应对突发情况。

(二)安全需求。

老年人的安全需求包括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生理安全需求建立在生理需求的基础上,是营造公共空间最基本的要求。随着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的衰退,老年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逐渐降低,面对风险以及不便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老年人心理安全需求主要源于角色的转变以及精神关爱的缺失,他们由过去的社会劳动者退居到社会依赖者,由社会财富创造者退居到社会财富消费者,由家庭支配者退居到家庭供养者[3]。而乡村地区的老年人心理安全需求相对简单,他们并没有离退休角色的转变,但面临的精神关爱缺失的问题更为严重。乡村人口外流造成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家人精神关爱的缺位以及养老资源的稀缺都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安全需求。

(三)社交需求。

老年人社交需求的主要可以分為两种:1.以生理需求为基础的社交需求。身体机能的与感官的退化限制了老年人的行动范围与社会接触机会,他们需要在适宜的距离内实现社交。2.以心理安全需求为基础的社交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面临丧偶与失去劳动力的枯燥生活,需要通过社交寻求慰藉缓解内心的孤独。

(四)尊重需求。

当前乡村地区多为空巢老人,他们需要通过与邻里之间的互动获得满足与尊重。尊重需求主要来源自我与他人两方面,一是自尊,二是受到他人的尊重。现阶段,社会存在对老年人缺乏应有的尊重问题,而老年人极易产生自卑心理,这就需要外部环境更多地给予老年人尊重[4]。

(五)自我实现需求。

对于老年人而言,自我实现需求主要表现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对应到公共文化生活中具体可以表现为适度的自我展现、情感上的支援以及在地文化的传承。

三、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现状及问题

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作为当地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空间不适老问题尤为突出:

(一)空间功能单一,缺少合理规划,配套设施不完备。

受限于当地空间环境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所承担的功能较为单一,大多为通行功能,且缺乏安全性和无障碍性上的设计考量:区域内室内路面铺装大多选用硬化瓷砖,未考虑防水防滑,室外路面多为土路铺装缺乏维护,地面高差不平,室内外墙面未设置扶手,门槛及楼梯处未设置坡道;交通导视系统标识设计字体过小,信息不明晰,容易造成老年人识读困难;照明系统较为昏暗且时间过短;室内温度设置偏低。

公共区域缺乏合理规划,未划分动静区。交通空间、休憩空间与活动空间划分混乱,老年人场所感模糊,随意而坐容易存在安全隐患。公共设施选用及布置不合理,未能考虑到老年人,尤其是借助辅助工具出行的老年人的活动范围,未能留出适宜的活动空间。

配套设施类别少且数量匮乏,多为简单的座椅以及垃圾箱。大多数座椅缺乏修缮甚至直接遗失。功能上,多为标准化尺寸,未能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进行精细化设计;形式上,未能体现在地文化,同质化严重,无法唤起村民的情感共鸣,如图1。缺乏医疗急救设施。

(二)场所管理混乱,缺乏辨识度,空间利用率低。

目前,建设乡村博物馆标准相对宽松。宋向光先生在解读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的变化中认为,当代博物馆发展已进入一个多样化的时代,人们很难以组织名称、构成成分和组织机构来简单确定其是否为博物馆[5]。当前乡村博物馆建设有自上而下政府引导的,也有村民自建自治的,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因此容易造成管理的混乱。

管理的混乱具体表现为:室内公共空间开放时间过短,多倾向游客使用,没有设置额外的时间为当地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提供服务。部分新建乡村博物馆虽会设置活动室和休息室,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功能指向与管理人员的引导,容易被闲置。消防安全设施及引导牌摆放混乱,未能标识特定区域,如图2。交通载具乱停乱放侵占步行空间,影响老年人出行的安全性。当地居民私搭乱建,老年人活动空间被侵占,如图3。景观绿植缺乏管理与修剪,区域内景观混乱缺乏活力。上述问题弱化了场所的辨识度,降低了空间的利用率。

(三)社区性缺失,文化属性错位。

造成社区性缺失的原因除了空间规划不合理与管理混乱,更重要的是,设计过于迎合游客而忽略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审美与需求。具体表现为:过度追求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例如用语音导览器取代讲解员,提高了使用门槛,导致老年人的使用不便。空间的构建方式及材料选取追求现代风格与当地传统建筑割裂,导致建筑无法融入乡村,无法获得老年人的认同。景观绿地刻意营造网红打卡点,破坏乡村原有生态。这些问题使得公共空间产生陌生感与距离感,导致其社区性的缺失。

文化属性错位的主因则是乡村人口流失造成乡村“空心化衰弱”,滋养在地文化的原生环境遭到破坏。随着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化取代了传统农耕方式,农耕器具失去了应用场景,老年人过往赖以生存的技能失去了用武之地,原有的技艺风俗逐渐沦为玻璃柜中的展品,面临着中断遗弃的危机,如图4。公共空间的文化属性也因为在地文化的弱化,在城乡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倾向城市文化,影响了当地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对于自身价值以及在地文化的自信心。

四、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

通过前文对于乡村地区老年人公共文化生活需求分析以及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问题的总结,提出适老化的设计策略。

(一)生理角度:优化布局与交通无障碍设计,提高可达性。

1.优化布局:选址是乡村博物馆融入乡村的关键步骤。传统博物馆的选址会优先考虑交通便利,而对于乡村博物馆而言,传统的选址方式意味着远离乡村中心,贴近更接近对外交通的乡村边缘,这对当地活动范围较小的老年人并不友好。

乡村博物馆的选址在不破坏原有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需要兼顾对外展示以及当地村民的日常使用。可采用的方法包括以下两种:第一种是更新乡村地区原有交通,在乡村内部选择旧宅进行功能置换。这一方法既保留了乡村地区原有肌理,又可以提高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可达性。第二种则是在原有乡村道路肌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在适宜的距离范围内选址新建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格局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对外展示与服务当地的空间进行区分,充分考虑当地村民的需求,适量增加户外公共空间。

同时,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建设要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周边环境,通过不同围合方式的组合,灵活处理乡村博物馆与乡村地区的边界感。对于公共空间内部采用不同的材质、光线、颜色等方式进行功能区的划分,既要明确功能又不能过于突兀。空间布局以乡村博物馆为圆心,按照由静到闹、私密—半开放—开放的顺序依次向外。

2.交通无障碍设计:作为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交通空间的适老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当地村民使用的便捷性。因此,对于区域内的交通空间,在保护乡村原有环境的基础上,结合相關规范,进行适老优化设计。采用方法包括:室内交通空间包括出入口、过道、卫生间进行无障碍设计,门槛高差处设置坡道。地面铺装采用防滑透水砖,利于迅速排水。楼梯、容易摔倒的地方增设把手,并增设充足的照明。走廊设计尽量避免高度差,或设置倾斜及安全提示标识[6]。

室外交通空间可采用半封闭半围合的空间形态,减少天气影响。道路设计简单,避免交叉繁琐,在坡道、台阶、转弯处设置警示牌及转弯反光镜,人流较多的区域设置缓冲区。夜间需要提高照明体系的照度与时长,阴影处以及背光处等相对死角加设照明设施。尽量实现人车分流,乡村地区虽然车流较少,但也因此老年人不会过多遵守交通安全出行方式,加上老年人听觉系统的弱化,会有安全隐患。通过整备区域交通,提高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为老年人出行与使用提供便利。

3.原有空间更新:针对乡村地区没有合理利用的公共空间进行优化更新,改造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有环境布局,因地制宜发掘在地文化。以改善后的交通空间建构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与乡村原有公共空间的联系,提高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二)安全角度:完备基础设施与精细化设计,提高安全性。

1.完备基础设施:完备区域内例如室内外消火栓及监控设施等基础安全设施,同时增加适用于老年人的应急呼叫设施、医疗设施以及老花镜等辅助设备。室内公共空间加装新风系统,保持空间内空气流通。户外公共空间加设适宜的休憩和娱乐设施,延长区域内的照明设施时效,完善夜间照明。

2.设施精细化设计:对于老年人而言,在公共空间最常用的设施是座椅。座椅的尺寸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特点,高度控制在300mm~450mm,宽度控制在400mm~600mm。选用材质考虑木质与石材相组合,也可以采用轻量化的设计便于移动。座椅边缘及棱角处使用软包边。座椅位置的布局需要满足通风与阳光,座椅之间的角度需要考虑老年人聚集和交谈的需求,预留空间给依靠轮椅等其他辅助工具的老年人。

区域内的门也需要精细化设计。由于老年人单手施力能力下降,门扇不宜过重,需加设闭门器;门把手的形式需采用拉杆式和棍式易于施力的形式,材质宜用木质,避免尖锐的边缘[7]。引导标识及字体应放大,采用对比色,摆放位置不宜过高,内容通俗易懂便于识别,可采用视觉导视与语音导览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区域内的设施除去室内外消火栓这种基础安全设施,都需要体现在地文化特征,选用材料就地取材,采用工艺也应该是当地居民常用的方式,便于后期的修缮维护。

(三)社交角度:延展社交空间,丰富空间层次,提高互动性。

1.社交时间与空间的延展:考虑到老年人作息习惯,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开放时间应有所延长。乡村地区传统的社交时间较为零散,主要分布为农忙休憩间隙,三餐时间以及晚饭后到睡觉前。乡村地区的老年人在保有劳动力时仍会继续从事农业劳作,他们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时间往往在劳作结束后。而不再从事务农活动的老年人时间较为宽松。因此,公共空间作为主要社交场所,开放时间上的延展要充分契合当地居民的日常。

社交空间上的延展主要体现在乡村博物馆的边界的外扩:一方面是因为博物馆在乡村语境下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考虑老年人有限的活动范围。当地居民在选择社交空间的时候会倾向熟悉自在的场所,这些空间大多存在于乡村的各个角落。因此,不同于展陈空间的相对密闭性,公共空间应该主动打破乡村博物馆与乡村地区之间的边界,通过设置户外活动室的方式与日常的社交场所相融合。

空间上的延展还包括空间功能的增多。在原有交通功能与休憩功能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文化互动功能,医疗保养功能以及休闲运动功能。

2.空间层次的丰富:公共空间的行为会因为活动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目的不同,呈现不同的社交行为模式和社交行为特征,因此需要不同类型的空间层次。空间层次的丰富是为了满足老年人不同的社交需求,设立私密—半开放—开放不同的空间层次,强调空间动静分离,明确各空间功能与区域。

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中,具有社交性的空间包括交通出行空间、文化互动空间、休息空间以及休闲运动空间。休息室采用单独封闭的形式,文化互动空间大多采用半开放形式,交通空间及休闲运动空间多采用开放形式。

不同层次的空间位置的选取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活动半径及使用需求,其中以休息室为主的封闭空间往往要远离交通要道,为老年人提供相对私密的场所,有利于老年人在安静的环境下放松身心;半开放的文化互动空间要更为分散,以乡村博物馆为中心,分布到乡村的各个人群聚集地,例如晒谷场、乡村空地等,同时考虑到老年人活动类型的多样性,可以采用景观墙的方式将文化互动空间分成动静区。休闲运动这类开放空间尽量远离休息室以及乡村博物馆主体,多设置于乡村博物館公共空间与乡村地区交界处,避免影响乡村博物馆的基础功能。

对于区域内景观进行趣味性设计,增强老年人与景观互动的可能性[8],景观种类选择常绿与落叶混合搭配。借助景观围合美化边界空间,丰富空间层次,提高场地对于老年人的吸引力。

(四)尊重与自我实现角度:营造文化氛围,提供交流平台,获得成就感。

1.营造空间文化氛围:保留原有场地布局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在地文化元素融入公共空间设计中,就地取材,采用当地传统建筑工艺,营造老年人熟悉的文化氛围,为文化活动参与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提供场所。通过场所精神的建构与在地文化的展现,让老年人感受到过往生活的价值所在。通过营造仪式感的空间让老年人感受到认可与尊重。

2.提供城乡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乡村公共文化新场景吸引返乡人、新游客扭转乡村“空心化”与经济衰弱的现状。老年人作为在地文化的经历者与记录者,借助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这一平台与来访游客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获得认同感。丰富公共空间适老化辅助工作,组织适合老年人参与的乡村博物馆志愿者活动,为在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从而实现老年人自身的价值。

提高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安全性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提高互动性与多样性则是为了满足社交、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上述设计策略,为乡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空间的载体,让激发乡村内生力不再沦为一纸空谈,通过接触、交流和互动,乡村博物馆真正成为村民与外界互通有无、创造关联的纽带。

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要满足游客的游玩需求,同时也要为当地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相较于传统的博物馆公共空间,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在便捷性、在地性等方面独具优势,但同时,乡村地区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因此,文章以老年人需求的角度入手提出设计策略,通过对乡村博物馆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计营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为当地居民,尤其是老龄化的弱势群体参与到在地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中提供场所。

乡村博物馆的长期发展需要以村民为主体,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最终目的是让公众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乡村切实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城市与乡村之间文化与审美的平等,提高乡村物质水平与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关志雄.2020年人口普查所反映的中国经济问题——聚焦劳动力减少和地区间人口移动[EB/OL].实事求是,(2021-06-15).https://www.rieti.go.jp/users/kan-si-yu/cn/c210607.html

[2]殷波,潘鲁生.乡村博物馆,与乡村生活共生[J].美术观察,2015(05):8-10.

[3]许佃兵,当代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及特点[J].江苏社会科学,2011(01):43-46.

[4]孙杨杨,老年公寓空间环境的适老化设计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J].设计,2018(21):158-160.

[5]宋向光,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调整的解读[N].中国文物报,2009(2):06.

[6]冯麟越.李永昌,适老化家具设计及无障碍空间研究与讨论[J].设计,2022,35(13):66-69.

[7]余志红,基于适老化理念的养老建筑空间设计[J].工业建筑,2016,46(8):56-60.

[8]岳红岩,基于互动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16):144-147.

[9]山娜,张弛.老龄化社会的设计价值研究——基于城乡关系的视角[J].设计,2021,34(23):120-122.

猜你喜欢

适老化公共空间精细化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适老化居住空间设计
城市建设莫忘关注老年人需求
养老社区建筑中适老化设计研究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