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儿童川崎病的价值探析

2024-01-06潘榴艳刘飞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23期
关键词:川崎阿司匹林炎症

潘榴艳 刘飞

川崎病是急性、出疹性疾病, 发病人群以<5 岁儿童为主。患病后, 机体淋巴细胞被大量激活, 可导致免疫应答反应, 进而造成全身性血管炎症, 改变血管结构, 导致其功能异常。该病的病位在各器官小动脉上,可导致心脏损害或休克等病症。临床多选用阿司匹林治疗该病, 目的是改善症状, 发挥抗炎效用, 但其难以阻断冠状动脉病变过程, 具有用药局限性[1]。免疫球蛋白可中和体内毒素, 对免疫细胞的活化过程产生抑制性, 从而减轻血管内皮损伤, 纠正冠状动脉病变。基于此, 本研究选取204 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 探讨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阿司匹林口服的治疗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 资 料 选 取2019 年9 月1 日~2022 年8 月31 日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204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5 例, 女99 例;年 龄10 个月~4 岁, 平均年龄(2.30±0.59)岁;发热时间3~9 d, 平均发热时间(5.18±1.44)d。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年龄>6 个月;临床资料完整;伴发热症状;经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可以全程配合研究。

1.2.2 排除标准 病程>10 d;合并严重感染;合并心血管或者免疫系统病症;合并糖尿病;属过敏性体质;对研究药物存在过敏情况。

1.3 方法 治疗初期给予患儿阿司匹林, 剂量为30~50 mg/(kg·d), 分3 次口服。退热48~72 h 后复查CRP等炎性指标, 将阿司匹林逐步减量为3~5 mg/kg, 顿服。若无冠状动脉损害或急性期冠状动脉轻度扩张, 且30 d内恢复正常, 则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治疗2~3 个月;若存在冠状动脉病变者, 根据病变分级进行治疗与随访。同时联合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给药, 剂量为2 g/kg,1 次/d, 滴注时间>10 h, 连续应用2 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分析患儿的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显著见效:症状消失, 检查指标恢复正常, 无冠状动脉病变;初步见效:症状明显缓解, 检查指标基本正常, 轻度冠状动脉病变;未见疗效:症状、检查指标无变化, 明显冠状动脉病变。总有效率=(显著见效+初步见效)/总例数×100%。

1.4.2 分析患儿的退热率 记录患儿使用免疫球蛋白24 h 后的退热率。

1.4.3 分析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药物不良反应包括静脉炎、过敏反应、面色潮红等。

1.4.4 分析患儿治疗后的CRP 正常率 治疗1、2 周后, 采集患儿的空腹静脉血3 ml, 经免疫荧光法予以测定CRP 水平, 正常值为<8 mg/L, 统计CRP 正常率。

1.4.5 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 治疗前和治疗1、2 周后, 采集患儿的空腹静脉血3 ml, 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与CD4+/CD8+水平。

1.4.6 分析患儿治疗后的不良结局发生率 观察冠状动脉损害等不良结局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的治疗效果分析 204 例患儿中, 显著见效130 例(63.73%), 初步见效67 例(32.84%), 未见疗效7 例(3.43%), 总有效197 例(96.57%)。

2.2 患儿的退热率分析 患儿使用免疫球蛋白24 h后退热191 例, 退热率为93.63%(191/204)。

2.3 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204 例患儿中, 发 生4 例(1.96%) 静 脉 炎, 5 例(2.45%) 面 色 潮红, 1 例(0.49%)过敏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0%(10/204)。

2.4 患儿治疗后的CRP 正常率分析 治疗1、2 周后, 患儿的CRP 正常率分别为82.35%(168/204)、100.00%(204/204)。

2.5 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1、2 周后, 患儿的CD3+、CD4+、CD4+/CD8+均高于治疗前;治疗2 周后, 患儿的CD3+、CD4+、CD4+/CD8+均高于治疗1 周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204 例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s)

表1 204 例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与治疗1 周后比较, bP<0.05

时间 免疫功能指标CD3+(%) CD4+(%) CD4+/CD8+治疗前 42.36±4.91 24.98±1.77 0.81±0.15治疗1 周后 45.43±4.73a 27.13±1.65a 0.95±0.18a治疗2 周后 49.39±4.69ab 30.28±1.67ab 1.14±0.16ab t治疗前与治疗1 周后 6.432 12.690 8.534 P治疗前与治疗1 周后 0.000 0.000 0.000 t治疗前与治疗2 周后 14.788 31.107 21.491 P治疗前与治疗2 周后 0.000 0.000 0.000 t治疗1 周后与治疗2 周后 8.491 19.164 11.268 P治疗1 周后与治疗2 周后 0.000 0.000 0.000

2.6 患儿治疗后的不良结局发生率分析 204 例患儿治疗后出现4 例(1.96%)冠状动脉损害。

3 讨论

川崎病是儿童群体的急性病症之一, 于发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 多根据临床判断、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其确诊难度大。疾病进展后, 以发热、皮疹、颈淋巴结肿大为典型症状, 可诱发血栓、冠状动脉瘤等心血管疾病[2]。

阿司匹林是治疗川崎病的常用药, 对于花生四烯酸的有效转化过程具有抑制性, 可阻断炎性介质的快速合成, 缩减其释放量, 进而减少血管表面所附着的免疫炎症介质量, 调节免疫功能。阿司匹林对于环氧化酶以及血小板的多个结合位点具有抑制作用, 可避免血小板过度聚集, 进而发挥抗血栓效用[3,4]。该药能够纠正细菌所致的热源升高表现, 恢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具有较强的退热作用。经口服给药后, 药物成分吸收完全且迅速, 其蛋白结合率比较低, 半衰期为15~20 h,且用药后1~2 h 可达血药浓度峰值, 见效较快。

川崎病的发病过程与基因遗传、感染相关, 免疫球蛋白提取自血浆, 属于浓缩性免疫球蛋白制剂, 其含有5 种免疫球蛋白, 其中免疫球蛋白G(IgG)占比>95%。IgG 对于自身免疫具有介导性, 在免疫应答反应中, 其是比较重要且持久的抗体, 可发挥抗病毒与抗菌效用。免疫球蛋白对于自身抗体有较强的抑制功效,可以改变巨噬细胞活性, 高效结合于病毒、细菌与毒素,然后中和病原体, 使体内的病原体快速清除。免疫球蛋白对于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具有调控机制, 可改善免疫状态, 并能减轻炎症反应, 使炎性因子得到中和, 而后保护冠状动脉功能。此外, 免疫球蛋白注射治疗属于被动免疫疗法, 可将免疫球蛋白药物中的大量抗体输注至患儿体内, 纠正患儿的无免疫或是低免疫状态。滴注后药物内的抗体可与抗原产生作用, 进而直接中和多种毒素, 杀灭患儿体内的病毒与细菌, 所以该药可预防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其联合阿司匹林是现阶段川崎病患儿的主要疗法, 可取得较佳疗效。联合用药以后患儿的发热症状可有效改善, 且炎症反应有所减轻, 能通过协同机制发挥增效减毒等治疗作用,具有较强的用药科学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 204 例患儿中, 显著见效130 例(63.73%), 初 步 见 效67 例(32.84%), 未 见 疗 效7 例(3.43%), 总有效197 例(96.57%)。患儿使用免疫球蛋白24 h 后退热191 例, 退热率为93.63%(191/204)。原因是阿司匹林可起到抗炎、解热以及镇痛等效用, 可阻滞血小板的大量聚集, 因此应用率比较高。阿司匹林对于下丘脑部位的体温调节中枢系统具有调控作用,从而改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 恢复感受神经元的原本反应性, 可在短时间内退热[5]。而免疫球蛋白含有多个抗体, 对于免疫功能有调节性, 可防止血管内皮细胞继发免疫炎症反应。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起到协同功效, 在减轻症状的同时, 增强疗效。

本研究结果中, 患儿发生4 例(1.96%)静脉炎,5 例(2.45%)面色潮红, 1 例(0.49%)过敏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0%(10/204)。204 例患儿治疗后出现4 例(1.96%)冠状动脉损害。说明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并不会增多不良反应。原因是两种药物的应用年限较长,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吸收率均较高, 不容易导致药物蓄积。但需注意的是, 免疫球蛋白可能导致发热或面色潮红等反应, 原因是该药提取自人体血清, 经过异体输注后容易造成发热症状, 加之免疫球蛋白多需存储在冰箱中, 和人体体温的差距大, 经静脉滴注后容易收缩血管, 而后导致不良反应。因此, 在该药治疗期间需要认真核对, 避免药液内有冰冻、混沌、絮状物或是沉淀物, 且在静脉滴注过程中需动态监测体征, 备好应急预案, 进而减少用药后副作用[6]。

川崎病发病后, 单核巨噬细胞被快速且大量激活,进而释放出较多的炎症细胞, 损伤其他健康细胞[7]。因此, 川崎病患儿的疗效评估指标包括多种炎性因子。CRP 多分泌在炎症反应后, 当肝脏等多个脏器遭受炎性介质侵袭时, CRP 分泌量增多, 使其水平升高[8]。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1、2 周后, 患儿的CRP 正常率分 别 为82.35%(168/204)、100.00%(204/204)。患 儿 治疗前的CD3+、CD4+、CD4+/CD8+水平分别为(42.36±4.91)%、(24.98±1.77)%、(0.81±0.15), 治疗1 周后的CD3+、CD4+、CD4+/CD8+水平分别为(45.43±4.73)%、(27.13±1.65)%、(0.95±0.18), 治 疗2 周 后 的CD3+、CD4+、CD4+/CD8+水平分别为(49.39±4.69)%、(30.28±1.67)%、(1.14±0.16)。患儿治疗1、2 周后的CD3+、CD4+、CD4+/CD8+均高于治疗前, 治疗2 周后的CD3+、CD4+、CD4+/CD8+均高于治疗1 周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两种药物可中和毒素和病原体, 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此外, 免疫球蛋白对于血小板源的生长因子具有激活作用, 同时可激活其血管途径, 进而减轻血管免疫性损伤程度。在细胞免疫检查中, T 淋巴细胞亚群是常用的检查指标, 常规情况下机体内的CD4+/CD8+处于动态平衡, 可稳定机体的免疫功能[9]。但川崎病患儿的免疫系统失衡, 使得CD4+/CD8+水平下降。而联合治疗后, 患儿的T 细胞分化以及增殖得到改善, 可打破免疫紊乱表现。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以后能够补充抗体, 抑制血管损伤, 且能生成被动免疫, 优化机体抗感染力, 进而起到调节免疫功效, 纠正免疫失衡程度[10-12]。联合用药1 周后, 药效明显发挥,患儿的炎症反应与免疫功能可得到改善。用药2 周后,可达最大化疗效, 此时患儿的炎症反应以及免疫功能明显改善且趋于稳定。说明足疗程规范治疗能够全方位的抑制炎症反应, 优化患儿的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 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阿司匹林口服治疗能够改善川崎病患儿的症状, 抑制炎症反应, 提升患儿的免疫功能, 且有较高的联合用药安全性, 可将其作为该病患儿的常规化用药方案。

猜你喜欢

川崎阿司匹林炎症
阿司匹林,天天在吃,但你可能从一开始就没吃对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 1和免疫炎症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春季当心小儿川崎病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