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伤止痛活血散联合经筋刺法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后血流变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4-01-06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全科医学科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全科医学科
杨 靖 赵楠琦△ 刘 敏 申 娟 袁 萍 王红梅(北京 100091)
提要 目的:研究筋伤止痛活血散联合经筋刺法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后血流变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7月于我院中医科就诊的急性软组织扭伤患者10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3例予以治伤软膏联合经筋刺法治疗,试验组53例患者予以筋伤止痛活血散联合经筋刺法治疗。对2组疼痛程度、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6.2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7.36%,试验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24、72 h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24、72 h VAS评分较低(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液流变学水平较低(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sICAM-1、sVCAM-1、TNF-α水平较低(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66%、3.77%,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伤止痛活血散联合经筋刺法对于急性软组织损伤患者的止痛效果确切,能调节损伤后血流变指标,抑制炎症反应。
急性软组织扭伤是一种以受伤部位疼痛、活动受限和肿胀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组织受损疾病[1],临床发病率较高,损伤原因包含扭伤、擦伤等暴力的锐力或钝性外力,患者可能合并疼痛、运动受阻等[2],对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临床干预通常采取镇痛、理疗等方案,中医认为本病隶属于“筋伤病”或“疼痛病”范畴,是血瘀所致,需予以活血化瘀治疗方案。中医外治方案应用于本病有安全、经济、简便等优势[3]。现代研究发现,活血化瘀类药物应用于局部,具有显著的改善肿胀、疼痛作用,此类药物本病一般选择治伤软膏,但止痛消肿一般[4]。我院目前将以活血化瘀药物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筋伤止痛活血散作为外用药物具有显著优势。经筋刺法能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从而诱发肌体末梢释放“内腓肽”类物质[5],提高痛阈,从而积极促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缓解肌痉挛,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6]。目前暂无联合应用的相关研究,基于此,笔者就筋伤止痛活血散联合经筋刺法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后血流变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7月于我院中医科就诊的急性软组织扭伤患者106例,根据就诊前后顺序,按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试验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试验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15~70岁,平均(36.39±4.35)岁;病程2 h~3 d,平均(1.43±0.22)d。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16~73岁,平均(36.48±4.40)岁;病程2 h~3 d,平均(1.41±0.19)d。2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中、西医诊断标准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的诊断标准;(2)损伤时间为3日内;(3)损伤部位为单侧肢体;(4)患者均签知情同意书并通过伦理审查。
1.3 排除标准 (1)合并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周围神经病变等疾病者;(2)合并皮肤受损、过敏或皮肤不耐受中药外敷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4)惧怕针灸治疗者;(5)炎症急性期,合并化脓性感染;(6)存在严重出血倾向、传染性疾病等;(7)患严重精神疾病无法顺利进行试验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在经筋刺法治疗完成后予以治伤软膏外涂。(1)经筋刺法:按照“以痛为输”的取穴原则,依据损伤部位,循筋选择1~3个压痛点、筋结点或及远端穴位。常规皮肤经碘伏消毒后,进行平刺,沿皮透刺。若患者疼痛无明显减轻,可叮嘱患者作相应活动,捻针至深部强刺激提插捻转。留针5 min后,仍能维持镇痛效果,则完成治疗;若疼痛未减轻甚至加重,可重复上述操作1次。留针20 min后出针。1次/d。(2)予治伤软膏(规格:30 g,国药准字Z20027559,浙江普洛康裕天然药物有限公司)治疗:将治伤软膏涂于局部,纱布包扎,弹力绷带固定,1 d换药1次。
1.4.2 试验组:予筋伤止痛活血散外敷联合经筋刺法治疗。经筋刺法操作与对照组一致。在进行经筋刺法后予以筋伤止痛活血散外敷(筋伤止痛活血散为我院中医科协定方剂,制备方法:栀子10 g,大黄9 g,泽兰、侧柏叶、赤芍、天花粉各15 g,桂枝10 g,羌活15 g,白芷10 g,血竭6 g,三七9 g,乳香、没药、紫荆皮各10 g,骨碎补、续断各15 g。将上述中药碾成细粉,过120目筛,将细粉混合凡士林油煮沸,制成药膏),取6 g药膏平摊于纱布上撒冰片粉1 g,放凉后置于伤处,经绷带固定,1 d换药1次。
1.4.3 疗程:2组治疗时间均为7 d。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评定指标: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对疗效进行评价。痊愈为肿胀、疼痛、肢体运动受限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活动功能全部恢复;好转为肿胀、疼痛、肢体运动受限等症状和体征显著减轻,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无效为疼痛症状和体征基本未存在改变,甚至恶化,存在显著活动受限。有效率为痊愈率与好转率之和。
1.5.2 疼痛程度:所有入选者在治疗前及治疗24、72 h后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总分为10分,分值越高,证实疼痛程度越高。
1.5.3 血液流变学: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北京利普生公司)进行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指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检测。
1.5.4 血清炎症因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对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监测,试剂盒购自杭州金恒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5.5 不良反应: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6.2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7.36%,试验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比较 [例(%)]
2.2 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24、72 h 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24、72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比较分)
2.3 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4 2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sICAM-1、SVCAM-1、TNF-α水平较低(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2组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2.5 2组患者不良反应分析 试验组出现皮肤过敏1例、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2/53);对照组出现皮肤过敏1例、皮肤瘙痒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6%(3/53)。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软组织扭伤多发生于挫伤、扭伤、擦伤等,是一种由于外力损伤所致的局部受损、组织炎性类常见病[9],容易发生肿胀,存在严重疼痛症状[10],因此采取消肿止痛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11]。本病以往治疗以休息为主,配合理疗、痛点阻滞、局部外用消炎止痛类药物治疗[12],具有疗程长、功能恢复缓慢的特点[1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将本病概括为“气伤痛,形伤肿,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若瘀血无法处理并治疗,对局部组织存在继续损伤,使瘀血不去,经络不畅,尤其是时间过长还会导致瘀血从热化火,从寒凝诱发新病变,继而发展成慢性疾病[14]。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重要体系[15]。《灵枢·经筋》中提及经筋病治疗应采取“以痛为输”的方案,现代经筋刺法的应用即为这一理论的延伸,强调根据病因、病机、病位进行局部取穴,重视中医整体观念[16],根据临床需灵活运用循经排刺、多针浅刺、一针多向透刺、常规刺等。反观传统针灸干预,经筋病与经脉病区分不明显,因此无法快速见效[17]。经筋刺法对本病痛点、筋结点或及远端穴位,发挥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功效[18]。古代医家针对筋伤病一般采取活血化瘀法,从而发挥创伤修复作用。经药理学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药物中存在大量免疫激活物,外用能发挥调节功效[19],帮助出血、水肿的快速吸收,加速受损组织愈合[20]。本研究选择包含活血化瘀类药物的筋伤止痛活血散外用,在急性软组织损伤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筋伤止痛活血散为使用多年的院内制剂,方中大黄、栀子、侧柏叶、泽兰、赤芍、天花粉清热、泻下;羌活、桂枝、白芷辛温、散寒;沉香降气、止痛;配伍血竭、三七、乳香、没药、紫荆皮活血、化瘀。上述药物联合发挥活血化瘀、消肿生肌的功效。前期动物实验证实,筋伤止痛活血散外用治疗机制与降低损伤组织中炎性与促炎介质分泌、释放具有密切相关性,但暂无临床试验研究。笔者研究显示,试验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试验组24、72 h 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提示筋伤止痛活血散联合经筋刺法在急性软组织损伤疼痛改善中具有优势,临床有效性较高。
中医学认为软组织损伤属于血瘀证范畴,由于血行失度,或血脉不适等原因导致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除或消散引起,因此血流变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血流变学指标、损伤相关血清指标与急性软组织损伤愈合具有密切相关性。血流变学能够反映血细胞、血浆等流动性、变形性,血浆黏度能反映血浆中蛋白质、糖类、脂类等高分子物质的含量,黏度越高提示高分子水平越高[21-22];全血低切黏度与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化与反应红细胞聚集程度具有密切相关性,其水平越高提示红细胞聚集性越强。红细胞压积能间接反映红细胞数量大小及体积[23]。笔者研究显示,经筋伤止痛活血散联合经筋刺法干预后能够调节肌体内血液流变学改变,从而加速组织愈合速度,从而提高疗效。病理反应进程中主要存在无菌性炎症反应诱发的多种炎性介质和致炎细胞因子异常改变。相关研究人员发现,sICAM-1、SVCAM-1、TNF-α是组织损伤中常见的炎症因子[24],三者水平增高可能为导致肌损伤愈合延迟的因素。sICAM-1、SVCAM-1是作用于细胞间及细胞外基质的黏附因子,能发挥炎症细胞的趋化及黏附作用[25],使部分炎性细胞在受损部位堆积,加重炎性状态,从而影响组织损伤修复[26];TNF-α是一类炎症反应中最早出现的拥有多种生物效能的炎性介质,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致使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27-29]。相关研究显示,TNF-α能够发挥炎症反应与诱导各类炎性因子形成作用,扩大炎症反应,进而刺激、生成超氧化物,释放出溶酶体,对组织细胞产生损伤[30-31],因此认为TNF含量与损伤严重程度具有密切的正相关性[32]。因此本实验以sICAM-1、SVCAM-1、TNF-α作为炎症评估指标。笔者研究显示,经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sICAM-1、SVCAM-1、TNF-α水平较低,提示筋伤止痛活血散联合经筋刺法能够下调肌体内促炎因子水平,从而发挥抑制肿胀,改善炎症的作用。
本项目通过对急性软组织扭伤患者106例进行研究,比较2组疼痛程度、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证实筋伤止痛活血散联合经筋刺法对于急性软组织损伤患者的止痛效果较为显著,其治疗机制与调节损伤后血流变指标,抑制炎症反应具有密切相关性,适宜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