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研学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2024-01-05吕富华,孙国军,韩雪晴,寇紫玉

关键词:评价方式

吕富华,孙国军,韩雪晴,寇紫玉

摘 要:赤峰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自招生以来一直注重实践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组成部分的自主研学已经进行了十年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在此基础上,以文物富集的陕西省和河南省为主,积极开展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自主研学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最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科研能力、提升文化自信为目标,走进博物馆、走进遗址遗迹,通过制作微视频、撰写研学报告、设计文创产品等多种评价方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

关键词:文物与博物馆;自主研学;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2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11-0099-04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以下简称文博专业)肩负着为各级各类文博单位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其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保证文博专业课堂教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研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成为行走的课堂,实现了“研”与“学”的完美融合。

一、自主研学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研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研学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是提升文博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行走的课堂,自主研学将教学活动向博物馆、考古遗址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索、技能锻炼的积极性,从而从直观体验和多元互动的基础上完成知识传授和技能指导等教学工作。自主研学前,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研学路线,并通过查阅文献和有关网站等方式提前了解各研学地点的详细资料,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参与,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在研学之路上,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与专业教师、讲解员、专业研究人员、考古领队等进行互动交流,丰富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研学结束后,根据研学前设定的研学目标,自觉完成实践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二)研学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丰富思政教育模式

文物凝结了先人的智慧和民族的历史,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研学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引导着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种类丰富的博物馆,走向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参与研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亲身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和丰富性,感受到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从而提升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作为一个文化传承者的责任感。同时,研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师说教的思政教育模式,让学生们变为思政教育的参与者和探索者,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对话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了思政教育,丰富了思想教育的模式。

(三)研学有助于提升专业能力

研学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升专业能力。研学中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在愉快的心情中自主学习,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思维和专业能力。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学生通过研学,对博物馆教育和博物馆展览方式有了深入的了解。通常,博物馆讲解主要依靠讲解员来完成,有一些博物馆开发了微信小程序,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文物信息,但这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为了讲好历史故事,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播得广,陕西历史博物馆将博物馆讲解向外延伸,在社交平台上,“讲解天团”团队制作了一系列诸如“西周利簋”“五祀卫鼎”等有关讲解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的短视频来讲解藏品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亲近博物馆,博物馆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发挥。数字化技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中得到了有效应用,主要表现为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強现实技术(AR)的组合。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先进的声音、光效和定位技术,为观众打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以“大唐雄风”为例,观众戴上专用VR设备,便可自由徜徉于古长安朱雀大街之中,街边热闹的叫卖声,达官贵人的马车声,在参与感与沉浸感中窥视历史中的大唐盛世。增强现实技术则只需参观者举起自己的智能手机,下载陕西历史博物馆智慧导览,启用手机相机,扫描展馆指定区域,便可看到活灵活现的文物信息,克服了由于展柜距离和人流量较大从而无法近距离观看文物细节的限制,只需轻扫文物,AR识别后,屏幕便立刻展示出完整的立体文物,可随意放大缩小,观看文物细节。学生通过研学,对数字化技术及其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老师晦涩的讲解,而是直观地感受到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中运用及其带来的展陈效果的突破。

(四)研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

自主研学需要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设计研学路线,在设计研学路线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各种检索方式,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完善研学路线,这个设计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研学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与指导教师、博物馆讲解员或者专业研究人员进行沟通,从而解决问题,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学活动中,学生通常需要与一位或几位同学合作完成一项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通过合作,学生们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共同完成任务,并从中学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等。自主研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探索与实践,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至关重要。

二、自主研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为加强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的直观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更好地推动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陕西、河南省境内的博物馆、遗址遗迹为研学对象,并结合文博课程目标设置了丰富多彩的研学内容,对自主研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

(一)走进博物馆

带领学生走进综合类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洛阳市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专题类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古墓博物馆;遗址类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天子驾六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等。与博物馆讲解员、博物馆策展部研究人员交流,了解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展陈方式、设计理念、展览文物以及这些文物承载的历史。

(二)走进遗址、遗迹

带领学生走进茂陵、乾陵,近距离感受汉唐时期帝王陵寝制度的不同;走进洛阳龙门石窟,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了解龙门石窟选址的原因、历代君主修窟雕刻的特点、龙门石窟所经历的历史故事及其对国内其他石窟的开凿产生的重要影响;走进偃师二里头遗址,了解其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的意义;走进汉魏故城遗址,了解其在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具有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

(三)制作“文物会说话”微视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浩如烟海、璀璨夺目的中国文物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文化之根、民族之魂。为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以研学过程中的文物为依托,制作“文物会说话”微视频。微视频以学生视角解读文物,让历史文化遗产生动述说过去。

(四)撰写研学报告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结合研学收获,撰写研学报告。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下设四个方向,即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含非遗)、文物保护,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结合研学内容,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探究并形成研究报告。研学活动前,专业教师结合研学路线、内容提出研学课题,并在研学实践前进行课题解读,提出课题研究具体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专业,选择感兴趣的课题,查找相关资料,制定研究计划。研学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研究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监管课题研学进程;学生结合自己的课题和遇到的问题,向指导教师和专业人员请教,积极参与实践,积累第一手资料,为完成课题研究提供论据支撑。研学结束后,指导教师检查学生课题完成情况,举行课题答辩、评审和交流。学生积极主动完成研学报告,并进行补充和完善,参与课题答辩和交流。

(五)设计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是将文物与创意相结合,通过设计和创新来提升文化价值和观众体验的产品。当今时代,文创产品已经成为博物馆吸引观众、推广文化的重要手段。国内大多数博物馆都有自己的文创产品,各具特色。尤其是故宫文创火爆以后,博物馆文创更是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作为文博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还要了解如何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基于此开展了设计文创作品这一主题。学生根据研学活动中亲眼看到、亲手触摸到的文创产品,开拓思维,自行设计文创产品。首先,确定用于文创产品研发的素材,如文物的纹饰、文物的造型、文物的文化内涵以及文物背后蕴含的故事,以此为基础,才能创造出富有创意性和独特性的文创产品。其次,确定文创产品的受众群体,分析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喜好,设计出满足受众需求的文创产品。第三,熟练使用PS设计软件,运用设计学相关理论,从文物中挖掘出独特的创意元素,并将其巧妙地融入文创产品之中。

2022级文博研究生韩雪晴设计的“小青龙抱枕”,灵感就是来自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后母辛青铜觥中的早期龙纹,针对儿童群体将龙纹身部卡通化,突出趣味神情,以青绿色为主基调,将头部五官、犄角部分以鲜艳靓丽的颜色填充。抱枕全长70厘米左右,可以在侧卧时将抱枕头部靠近胸部抱紧,双腿放置抱枕尾部,保证舒适健康的睡眠姿势。以“卡通萌丑”的形象颠覆传统龙纹威严的距离感,让儿童对于中国传统龙文化起源产生兴趣,突破儿童对龙形象的固定概念,激发儿童对艺术审美的想象力。再如2022级文博研究生寇紫玉設计的“鸳鸯莲瓣纹伞”,该设计元素提取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鸳鸯莲瓣纹金碗中的忍冬纹,寓意耐寒、耐热、顽强不屈,在古人的眼里是吉祥的象征。伞面填色以冷色调为主,给人以清凉的感受。伞面撑开直径为103厘米,采用黑胶涂层,全遮光工艺可做到持久防晒,预防皮肤晒伤,有效降低伞下温度,晴雨两用,且轻量小巧,方便携带。开伞瞬间展示出我国古代的审美底蕴,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三、自主研究实践教学模式的收获和展望

(一)自主研学实践教学的设计突出了“自主”“研”与“学”

自主研学实践教学的设计突出了“自主”“研”与“学”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扮演主体角色,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的主导者。同时突出“研”和“学”,带领学生不仅要走出校园看博物馆、考古遗址,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探索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自主”是自主研学实践教学的突出特点之一。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自主研学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发现和自我管理,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研学活动开展前,院系辅导员、专任教师都会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了解学生对于研学活动的期望和兴趣所在,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研学路线,使研学路线更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其次,“研”是自主研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突出了活动的研究特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在自主研学前,根据研学活动内容,结合文博专业课程,确立相对应的课题供学生研究探索,让书本上的知识在活动中得以贯穿和强化。自主研学结束后,组织相关课程任课教师进行学生研究报告的评审和答辩,从而实现科学研究的连续性。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他们可以深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学”是自主研学实践教学的目標和结果。“学”将固定的课堂变成了行走的课堂,通过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让知识变得更加真实、有温度。通过自主研究和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术素养。他们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二)提升了文化自信,明确了自身肩负的责任

通过研学,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浑厚的历史沉淀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可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作为一名文博专业的学生,通过研学,提升了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任。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的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三)创新了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是研学实践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以及教师教学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研学效果,改变了传统的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体系,建立了多方参与的动态化评价体系。研学中的指导教师、学生、讲解员、专职研究人员、考古发掘领队等都是研学效果评价的主体,从多元视角出发提升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体现了评价结果的全面性,有助于保障研学效果的达成。研学评价要突出学生的发展价值,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即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行动能力等;结果性评价即学生研学的成果,可以研学报告、摄影作品、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并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最后,将评价结果作为依据调整创新自主研学实践教学提供必要支撑,进而在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中提升研学质量,真正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黄可佳,宋蓉.文物博物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0(08):147-149.

〔2〕徐昭峰,徐松岩,毕德广,等.推进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辽宁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196-198.

〔3〕赵光国.与文博单位实践合作的探索尝试—以文物与博物馆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0):124-125.

〔4〕郝元琦.论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和课程设置[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3):80-82.

〔5〕史吉祥.吉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的历史与未来展望[J].文博学刊,2023(01):67-73.

(责任编辑 徐阳)

Independent Research Practice Teaching Mode Exploration

——Take the Major of Cultural Relics and Museum Science of Chife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V Fu-hua1, SUN Guo-jun2, HAN Xue-qing1, KOU Zi-yu1

(1.Faculty of History and Culture;2.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Chifeng College,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The cultural relics and museum major of Chifeng University has been paying attention to practical teaching since its enrollment. As a part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e independent research has been explored and practiced for ten years, and has achieved certain teaching results.On this basis, Shaanxi and Henan provinces, which are rich in cultural relics, actively carry out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museums, and finally form a set of effective and oper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self-consciousnes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we have set up a relatively complet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and evaluation system for talent training by making micro-videos, writing research reports, design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other evaluation methods.

Keywords: Cultural Relics and Museums; Independent Research; Evaluation Method

猜你喜欢

评价方式
让“中间地带”不再被遗忘
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考试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之优化
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功能与评价方式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评价方式的行动研究
浅谈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
基于学生成长的数学评价方式探究
试论混合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
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有效提升识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