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中京唱叫山及七金山亭、寺诗考

2024-01-05胡廷荣,刘建柱,李义

胡廷荣,刘建柱,李义

摘 要:本文对辽中京附近唱叫山、七金山野香亭和三学寺从古文献资料方面校勘,去伪存真,并辅以实地调查。认定《元一统志》对唱叫山记载的可靠性,确认唱叫山即今宁城县城北20里的桃古图山峰。发现七金山野香亭和三学寺遗址,对清文献将元大都三学寺的“疏”和诗误编入中京三学寺,作纠误。

关键词:唱叫山;七金山;野香亭;三学寺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11-0001-04

从古籍中可知,辽中京附近有唱叫山,也写作长叫山,早期称昌吉山,还有七金山,山中有三学寺和野香亭,但记述这两座山的古籍文字不多。对唱叫山,辽文献所记位置含糊不清,《元一统志》记载明确,但未被今人重视。当代贾敬颜、项春松两位专家虽有涉及唱叫山的些许小考,可惜弄不清今山名及其确切位置。古文献对七金山位置记述虽明确,但对此山的亭台记述过于简略,清代人对此三学寺的记述出现讹传。要弄清这几个问题,可能宁城人有利条件更多些,因为宁城人最熟悉辽中京附近的山川地貌,如能充分使用相关古籍和考古资料并补以实地调查,就有可能找到答案。近二十余年来,我们已就这两山相关问题做了调查、考证及追寻。

一、唱叫山考证与调查

(一)關于唱叫山的古籍文献资料

最早记载唱叫山的古籍为公元1020年北宋宋绶使辽返回后上书的《契丹风俗》,《续资治通鉴长编》其文载:

山在中京东微北,自中京过小河,昌吉山。道北奚王避暑庄,有亭台[1]。

贾敬颜先生认定此山为唱叫山是正确的。有些学者把这小河考为老哈河,如此便使唱叫山与中京隔老哈河相望了,这与此地实际严重不符。此小河实指中京城北的北小河(也称护城河,老哈河支流)。由于其下文立即接“唱叫山”的记述较混乱(或脱字),其间又无里程,后人再参照《契丹国志》《承德府志》和苏颂诗的相关记载,就易产生错觉,把七金山当成唱叫山;也可使今人产生怀疑,终不知唱叫山确在何处。宋绶的本意是唱叫山在中京东微北,自中京过小河后,奔唱叫山(方向)。此后,即公元1077年北宋苏颂使辽诗《过土河》诗及其诗题下自注:

中京北一山最高,土人谓之长叫山。此河过山之东才可渐车。又北流百余里则奔注弥漫,至冬冰厚数尺,可过车马,而冰底细流涓涓不绝。

长叫山旁一水源,北流迢递势倾奔。秋来注雨弥郊野,冬后层冰度辐辕。白草悠悠千嶂路,青烟袅袅数家村。终朝跋涉无休歇,遥指邮亭日已昏。

此“长叫山”应是“唱叫山”的谐音异写。苏颂对唱叫山方位记载欠准(“北”当为“东北”),他把使辽的大方向看作是由南向北行,把过中京后所望见的长(唱)叫山看作是在中京北,也可以说大体不错。后人无须把他关于唱叫山相对于中京的方位看作是重要依据。

元代地理志《元一统志》对唱叫山的位置有了确切记载:

唱叫山在大宁县东北三十里[2]。

在宋绶关于唱叫山的记载不明晰的情况下,后人很容易偏重看待《契丹国志》和苏颂的《过土河》诗序。于是,光绪年间又出现了《承德府志》关于唱叫山的录考,此志虽先抄《元一统志》说:“唱叫山在大宁县东北三十里”,但由于编纂者对中京附近地理不熟,又给出“当与州(平泉州,辖今宁城境)境今名七金山相当”的错误解释。清末文人涂方晋的《平泉杂咏》(今宁城县境内当时属平泉州)中一首诗,即把唱叫山与七金山混为一谈:

唱叫山前漫草荒,楼台遗迹总凄凉。寒云积雪三千尺,旧是奚王避暑庄。

显然他把七金山当作唱叫山了。由此可见,直到清末,世人尚未清楚唱叫山的真实所在。

(二)唱叫山在中京附近何处

古代人对唱叫山认知的混乱又延续到现代。1996年,赤峰市考古专家项春松先生《辽代历史与考古》新专著中写道:

中京土河上游“长(唱)叫山风景区”,辽时有奚王避暑山庄,《契丹国志》云,中京,奚国也,唱(长)叫山道北,有奚王避暑山庄,筑亭台[3]。

这段文字并没有说清唱叫山的具体位置,且把奚王避暑庄、亭台定位到唱叫山道北,这就让今人更难弄清唱叫山的位置。《辽代历史与考古·中京山川地理》又完全回避了唱叫山。我们认为,元代地理志书《大元大一统志》对唱叫山的位置已说得很明确,在“大宁县东北三十里”。大宁县治就设在中京城,此方位和距离正是原二龙镇(今属汐子镇二龙村)驻地西南侧的桃古图山(峰)。这是一座拔地面而起200余米,较陡峭的新生代第三纪火山玄武岩孤山,海拔804米是这一带最引人注目的地貌。

宋绶所过小河是指今大明城北内侧流过,从城东北角流出的今北小河(再往东流3千余米入老哈河),又别称护城河。其“过小河昌吉山”的表述,一种可能是指过小河远望或奔昌吉山(方向)。另一可能是宋绶将过河后横道(指城北东西向道)北面七金山误记忆为“昌吉山”。

唱叫山是多数使辽宋使赴广平甸(终点)途中,在这一带经过所见最醒目的地形标志,且随即要向东转向过土河;又位于燕山东北口经老哈河宽河谷通向大草原的通道旁,所以有行记和诗记到它。元代全国地理志《大元大一统志》载入此山峰及其位置。

200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民族史专家贾敬颜先生(1924—1990)生前遗作,即《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纪十三种疏证稿》一书,其《宋绶〈契丹风俗〉疏证稿》一文,也考及唱叫山:

唱叫山在大明城以北、老哈河以西,则为八家子、郝家店以南,小河以北之山(标高七百零五公尺)[4]。

贾先生认定的标高705米的唱叫山,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不见。而我们认定的海拔804米的辽代唱叫山(今桃古图山峰)是平地拔起的独立山峰,是这一带丘陵区罕见的山峰地貌。辽中京遗址东北30里即此山峰,今宁城县城北20里的此山峰尤其引人注目。

(三)唱叫山地名的演变

今“桃古图”山峰,辽金元称“唱叫山”,古人为其命名可溯源到辽代,《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宋绶撰《契丹风俗》载,“自中京东过小河昌吉山”。此昌吉山其他版本谐音作“唱叫山”(如《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或作“长叫山”(见下苏颂诗及序)。辽宋时期此“昌吉山”地名应与契丹语地名有关联。2017年,设在宁城县的内蒙古清格尔泰蒙古语基金会的靳堂等先生,采访此山峰附近94岁的赵姓蒙古族老人,老人称当地蒙古人古来流传此山峰有“蔷吉敖拉”的别称,但不知何意。靳堂撰《辽代唱叫山地理位置及名称由来》[5]一文认为:唱叫山(昌吉敖拉),山名来历属阿尔泰语系(匈奴、突厥、契丹),“……准确的汉字译注应为‘蔷吉敖拉(昌吉敖拉),原意实为古代烽火山、烽火台、高台瞭望之地”。这一判断大体与历史相合。近现代蒙古语地名凡从辽代转来的,多是用契丹语地名读音或谐音,到元初转成古代蒙古语地名。以此反推,辽宋之际的“昌吉山”即是由与“蔷吉”读音同或相似的契丹语山名转来。不过学界较公认“山”的契丹语音读作“纳都”,其与今“山”的蒙古语“敖拉”或“乌拉”间的读音直接转换还有难度,不排除这中间还曾有读音转换过渡的山名出现过。汉人译写作“昌吉山”已是盼望“昌盛吉祥”之意。清代蒙古人称此山峰名“桃古图”,其意为“倒扣的锅”。此山峰上未见有古建筑遗址或遗物。

二、关于七金山野香亭及三学寺

宋绶过北小河后,以丁字交插入北外城墙北的东西向大道,然后先东北行(这一带今仍有此路)经唱叫山南面(今四家)东行过土河。因奚王避暑庄及亭台(今可见遗址)皆在这城北侧东西向大道北10余里的七金山(近现代称九龙山、九头山),故有“道北奚王避暑庄,有亭台”的记述。七金山,呈丘陵起伏状,有九座山峰,主峰海拔805米,相对高度百米许,诸山峰多不陡不险,远不及唱叫山孤峰醒目。不过因中京城背靠它,其风水地理位置重要,此山又是奚王、辽主避暑之处,故古籍中对它多有提及。

(一)野香亭

1990年前胡廷荣在整理金晚期文学家赵秉文咏中京诗中发现有《野香亭》诗,疑其即宋绶所言“奚王避暑庄、亭台”中的“亭”。1998年5月9日,胡廷荣实地考察七金山,寻其有无“亭”遗址,结果在七金山主峰之巅(海拔805米),发现山顶是一经人工平整过的平台,上有一些零散残砖分布。据遗物有残砖但无瓦推断,当是砖木结构茅草顶式山亭的砖基座遗物。赵秉文《野香亭》诗云:

“半空栏槛倚云根,暇日登临付一樽。山上青莲惟见塔,水边绿树定知村。花枝低拂寻春骑,杜宇频伤久客魂。过尽芳时游客少,一轩风雨送黄昏。”

诗中野香亭“半空栏槛倚云根”的位置,与上述实地考察相符。故辽代所称的“道北奚王避暑庄,有亭台”之“亭”即此“野香亭”无疑。此山的其他山峰顶部未发现此类遗址。

(二)三学寺

今七金山主峰南麓数峰环绕“怀抱”的较宽敞、低平荒地上,2012年由宁城县文物管理所进行探掘,发现了大院落和大跨度房屋的大砖地面、房基、墙基等遗址。再向南二百余米的下一级台地内,至今局部仍有残砖瓦等建筑构件出露,百姓因此称该地为“瓦茬地”;厚数十厘米的千年山麓坡、洪积淤土,已多将古建遗存覆盖,但多年来仍有不少辽代柱础石和大方砖在“瓦茬地”出土。地边散布很多农民从耕地中清理出的残砖瓦等建筑构件,其散布范围长约150米、宽数米。推断这两处遗址一为“奚王避暑庄”,一为三学寺遗址。

七金山与唱叫山相距近15公里,从古籍中看不出二山间有什么关联,今日也如此。《契丹国志》《承德府志》把七金山和唱叫山混为一谈是明显失误。由上述可以看出,辽金时代中京附近“长松郁然”,有“奚王避暑庄、亭台”的风景区,当然应称为“七金山风景区”,而不是“唱叫山风景区”。

(三)关于《蒙古游牧记》里中京三学寺诗、疏考

晚清《蒙古游牧记·喀喇沁部》(下简为《游牧记》)载,《元一统志》云:“三学寺在大宁县北十五里七金山上,辽咸雍元年(1065年)建。有碑,后罹兵火,碑字剥落难辨。金代赵秉文《七金山寺》诗:‘刳檐篆额蠹蜗涎,象教尘埃阅百年。殿栋犹题辽日月,图经不载禹山川。荒碑盘屈蜿蜒古,坏壁参差罔象拳。想见当年崇奉日,无边花雨散诸天。知寺在金时已毁。”

这些文字是可信的,也未见后人有争议。所云七金山寺即三学寺无疑。

《游牧记》此条又云,三学寺后改名圆明。《湛然居士集》中《三学寺改名圆明仍请予为功德主因作疏》曰:“粤三学之巨刹,冠四海之名蓝。今改僧而舍尼,遂从禅而革律。邀印公为粥饭头,请湛然为功德主。”笔者以为此“疏”是耶律楚材为元大都(今北京)南城(金中都旧城)三学寺更名而作。《圖经志书》云:“圆明寺,旧都三学寺也,在康乐坊。肇始于辽、金,未及百年而荒废。后复兴建,革律为禅,改今名。”以记述北京地理风情为主的乾隆朝《日下旧闻考》也明言:三学寺后改曰圆明寺……(见《全辽诗话》)。这些都清楚表明耶律楚材此“疏”与旧中京三学寺无关,更何况也无任何史料证明耶律楚材到过元大宁路治大定府(原辽中京)。

《游牧记》还为阐述中京三学寺引用元代张煮《蜕庵集·游城南三学寺》诗:“城南多佛刹,结构自辽金。旁舍遗民在,残碑好事寻。雨苔尘壁暗,风叶石幢深。一饭蒲团了,萧萧钟磬音。”这一引用进一步给后人造成混乱。如上述《辽代历史与考古》新书即照此引述。其实这首诗与中京三学寺并无关系,这是记述元大都南城三学寺的诗。由于中京三学寺在中京城北,我们仅从诗题的“城南”一词即可怀疑与中京三学寺不合。此诗题在《蜕庵集》早期版本上是《九月八日,陪危太朴、偕梁九思游南城三学寺、万寿寺》,而万寿寺在元大都(今北京),这足以证明此诗是写元大都三学寺的诗。《游牧记》的这一谬误并非自创,而是从清乾隆八年厉鹗的《辽史拾遗》书中抄来。

清道光朝以后刊行的《蒙古游牧记》,在补塞外蒙古诸部文献资料方面,确有贡献,但后人对它却有些过誉。随着对塞外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近些年,学术界发现此书的谬误太多,需要勘误的地方不胜枚举。

參考文献:

〔1〕[宋]宋绶.契丹风俗,四库全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七).17-20.

〔2〕辽海丛书.大元大一统志(辑本二).辽阳行省.第十页.

〔3〕项春松.辽代历史与考古[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416.

〔4〕贾敬颜.宋绶契丹风俗疏证稿.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111.

〔5〕靳堂.辽代“唱叫山”地理位置及名称由来[J].宁城文史研究(内部第二期),2021.

〔6〕邓绍基.元诗三百首[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187.

(责任编辑 孙国军)

Poetry Expedition of Changjiao Mountain, Yexiang Pavilion in Qijin Mountain and Sanxue Temple in the Site of the Middle Capital of the Liao Dynasty

HU Ting-rong, LIU Jian-zhu, LI Yi

(Ningcheng County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Changjiao Mountain and Yexiang Pavilion in Qijin Mountain and Sanxue Temple in the Site of the Middle Capital of the Liao Dynasty 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cient documents, removes the falsification, keeps the truth, and complements field research. Determining the reliability of Changjiao Mountain records in "The Total Annals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study confirmed that Changjiao Mountain is Taogutu Mountain, 20 miles north of present-day Ningcheng County. The ruins of Qijin Mountain Yexiang Pavilion and Sanxue Temple were discovered, and the error of mistakenly incorporating the "detailed explanation" and poems of Yuan Dadu Sanxue Temple into Zhongjing Sanxue Temple in Qing literature was corrected.

Keywords: Changjiao Mountain; Qijin Mountain; Yexiang Pavilion; Sanxue Te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