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江苏省历史运河遗产价值探析

2024-01-05万雍曼叶亚乐

上海城市规划 2023年3期
关键词:运河遗产空间

万雍曼 叶亚乐

摘 要区域遗产价值的整体认知对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历史运河在古代国家治理和地方发展中承担重要职能,留存至今成为重要的遗产资源和文化景观。在区域尺度上,梳理江苏省历史运河的形成历程和文化意义,识别出33条具有突出文化遗产价值的运河并总结其保护问题,认为当前运河遗产可以作为省域文化遗产的空间骨架、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建议尽快开展江苏省历史运河遗产的调查研究,将运河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纳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进行统筹考虑。

关 键 词运河遗产;国土空间规划;价值认知;整体保护;区域视角

文章编号 1673-8985(2023)03-0078-06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30311

0 引言

自古以来江苏大地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海退留下的河流与湖泊,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疏凿治理,形成四通八达的运河网络。这些运河互联互通、等级分明,串联城市体系,连接经济地区,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它们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和地方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职能,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传承至今无疑是宝贵的建成遗产。近代以来,随着公路、铁路等新型交通方式的出现和发展,水运的职能逐渐被取代,大多数运河的日常维护逐渐停滞,运河遗产的价值认知和保护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6];其中,人们对大运河等单一河段的关注较多,对运河网络整体保护的探讨较少。

从现代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看,价值认知是遗产保护的核心,决定了保护的观念、方法和对策[7]。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其引发的景观破碎化、孤岛化、同质化危机日渐显现,学者们开始认识到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层级性和关联性,试图从区域視角探讨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及其保护利用路径[8-11]。其中,汪芳[12]从文化景观的角度提出“节点—背景—联系”模型,作为文化景观安全格局的研究框架,对省域大尺度地域内文化遗产的整体认知具有启发意义。

此外,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背景下,文化遗产的资源属性得到重视,在省域层面通过文化地区的价值发掘与展示以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成为省级文化空间保护的重要内容[13]。遍布江苏全境的运河是推动地域文化形成与演变的重要空间要素,是江苏地域文明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区域层面认知江苏省历史运河遗产的整体价值,对于保护运河遗产和确定省级文化保护空间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图在区域尺度上以整体、关联的视角认知江苏省历史运河遗产的价值。通过梳理江苏省历史运河的形成历程和文化意义,识别文化上重要的运河遗产并评价遗存现状,分析运河遗产在当下和未来所能发挥的作用,提炼运河遗产的整体价值,进而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省域文化保护空间规划和运河遗产保护提出建议。

1 运河的形成历程及文化重要性

据文献记载,江苏省内开凿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 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各个历史时期,人们陆续开凿、疏浚形成的运河网络,见证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镌刻了多元共生的文化烙印(见图1)。围绕主要运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探求与之关联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发现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江苏省的运河都是推动文明交融、国家治理和地方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按照时间顺序主要体现在文明交互、国家治理、连接城邑和文化交流等4个典型方面。

1.1 早期文明交互的关键通道

华夏文明的形成伴随着文明交互的过程,运河是早期江苏地区各民族间交流互动的关键通道。春秋战国时期,江苏境内吴、越、楚等国相互攻伐,为了在水网密集地区进行兵力集结和粮秣运输,相继开展运河建设。立足于太湖之滨的吴国以吴都为据点,为西征楚国开凿胥溪,为南征越国开凿胥浦,为北上伐齐兴筑吴古故水道(今锡澄运河)和邗沟,极大便利了吴楚、吴越间的水运路程。为便于北上,越王勾践开凿百尺渎(又称百尺浦),进而一举吞吴。楚国灭越后,春申君“城吴故墟”②,对苏锡运道加以整治改造。先秦运河为江苏地区诸侯称霸提供了便利条件,成为以后南北大运河和江南地区运河的雏形。

中国的大一统是从区域性整合开始的。运河浪潮所及之处,国与国之间的疆土界限得以冲破,各民族由空间分离走向连通。从列国分治到吴人统治江苏大地,再到越、楚依次代之,运河发展加速了诸侯兼并的进程,割据政权数量逐渐减少,内部统一性逐渐加强,为此后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1.2 支撑国家治理的必要工具

自秦统一以来,江苏运河建设由服务于军事斗争转变为服务于国家治理。秦始皇为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凿丹徒、曲阿,将统一意志经运河传递至六国故地。西汉吴王刘濞经营东南,开茱萸沟和盐铁塘以实现国用富饶。东汉广陵太守陈登为保民生,修邗沟西道以通达江淮。

据《禹贡》记载,早在战国时期,长江和邗沟就被用作国家贡道。隋唐以后,南北大运河成为“转漕东南之粟”的国家级战略通道。当大运河进入江苏这片泽国沃壤之时,就迅速融入一个庞大的运河水网中。在淮北地区,唐代开凿的涟水新漕渠为后世通漕行盐要道。在苏中地区,随着淮盐成为国利,官方大规模开浚西接大运河、东达串场河的盐运河。环太湖地区为天下粮仓,形成了以江南运河为骨干的漕运水网。绵密的运河支线犹如大运河这棵参天大树深入江苏大地的繁茂根系,与大运河共同保障国家漕运制度的正常运转。

在南京为都时期,运河因有强化畿辅地区空间联系的功能而得到持续维护。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开挖破冈渎、上容渎,连通都城建业与太湖流域,巩固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明初定都南京,深浚胥溪古河、胭脂运河,使“四方贡赋由江以达京师”③。

偏隅东南的江苏大地本来远离北方统治中心,资源调配的难度更大,却能够在秦以后成为历代王朝稳定的疆域。这与运河带来的空间连接作用密不可分。同时,江苏运河附属于中央集权和漕盐之制,政治意义被不断强化,成为支撑国家治理的必要空间工具。

1.3 连接城邑体系的基本网络

从先秦时期的军事设施到隋唐以来的漕运通道,江苏运河的社会经济功能逐渐进入全盛状态,成为沿线聚落兴起、发展和变迁的基本动力。早期运河多以都城或区域性政治中心城市为起点,如吴国的姑苏,享三江、五湖之利;西汉吴王刘濞坐镇广陵,扼江淮水运;六朝建康一度成为全国交通中心,“贡使商旅,方舟万计”④。早期运河大多成长为运河网络中的主干,不断向外生长支系,带来人流、物流的集聚,沿线城镇随之兴起。这些城镇的规模大小和繁盛程度,与其所依附的运河等级密切相关。主要运道集合了大型都会,如淮、运交接处的彭城、淮安,时居主要盐河沿线的泰州、盐城、海州等。运河支线则集聚着数量众多的中小城镇。江南地区发达的水运有利于工商业集散,沿河集镇蓬勃发展[14];江北运盐河的兴修则催生了大量的盐运古镇,海岸淤涨、盐场聚落东移,又带动运盐河不断生长,如始凿于西汉的通扬运河,到明清时期已延伸至石港、吕四,逐渐将新生城镇纳入城邑体系。

在以河运为支撑的社会运转中,承担漕运、盐务、河工、商贸等不同职能的城镇形成具有明确层级关系及分工协同机制的城邑体系。运河与城镇相互滋养,不断拓展并丰富着城邑体系,造就古代江苏城镇地区的繁荣生机。

1.4 加速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

运河不仅带来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也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在以运河为行进路线的军事冲突中,吴越文化、楚文化与汉文化彼此碰撞,从此形成了地域内相对统一的文明发展合力。两汉时期,水运咽喉彭城一带便有“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邗沟沿线起漕运之资“大起浮图祠”,运河地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先锋[15]。魏晋时期南京京畿地区的水运建设构筑起南北文化传输通廊,北方文明迅速在江南大地上流转出新,成就了六朝文化高峰。东晋建康“万国来朝”、明代郑和下西洋,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均以运河为连接,客观上放大了中华文明的地域效应。隋唐以后,文人墨客、客商河工的南來北往,使文化交流成为一种较为自发的取向。唐宋诗词中不乏描写、吟咏运河的作品,明清小说所载的水浒英雄、两淮盐商的故事最早也是由“打谈的”在码头上传唱。便利的水运往来加速了不同文化间的杂交融合,同时运河以网带状铺陈大地,又极大拓展了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从而塑造出江苏地区南北并蓄、多元交融的文化品格。

2 运河遗产的识别与保护

19世纪末20世纪初,“漕运”时代终止,江苏运河传统的漕盐转运功能随之结束,但大部分仍保留着航运、排涝、景观等作用。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侵蚀着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运河,运河的历史形态日渐模糊甚至消亡,严重威胁到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基于文化重要性与现状遗存情况,笔者识别出33条具有突出价值且留存较好的历史运河遗产,并指出当前运河遗产保护在本体保护、空间协调、管理协同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2.1 运河遗产识别

在申报世界遗产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双重契机下,京杭大运河故道原貌、沿线水利遗存都已得到深入而详实的调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已被纳入“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相比之下,江苏省其他运河得到的关注明显不足。当前运河遗产主要被登录在文物保护单位中,分为水利设施遗址、桥梁码头遗址、堤坝渠堰、桥涵码头、水利设施及附属物等5类,其中大多为古建筑、古遗址,被认定为文物的运河仅有29段,并且这些河道以分区分段的形式进行指定,如文物名录中老通扬运河只有江都段列入,串场河则被分为亭湖段、阜宁段遗址。这种片段性的静态认知难以阐释历史运河所承载的动态的、持续演进的文化内涵。

江苏省运河遗产见证了区域开发与国家发展的光辉历程,并反映为实体可见的遗产空间。据此提出江苏省运河遗产识别的两个维度——历史价值与现状遗存。在历史价值层面强调文化重要性,江苏运河发展自始至终与江苏文明演进历程紧密相关,将运河价值置于广阔的历史变迁中进行认知,筛选承载地区和全国历史文化内容的运河遗产。在现状遗存层面则注重运河河道及相关设施遗存的真实性、完整性,既考察河道线位的原真性,也兼顾保障运河功能的水利遗存的完整性。具体而言,主要包括4个步骤:(1)建立江苏省文化主题框架,筛选出承载全国与江苏省重要历史文化事件的运河;(2)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筛选出延续300年以上、跨越今天2个以上区县的运河条目;(3)对文化重要性较高的运河进行线位识别,借助ArcGIS软件对民国时期实测地图进行地理配准和数字化⑤,与现代卫星图进行空间叠加对比,以世界遗产大运河85%的留存比例为标准进行筛选[16];(4)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分布情况,确保运河沿线至少留存一处相关水利遗存(见图2)。依据以上标准,选定33条历史运河构成江苏省历史运河遗产网络(见图3),这些运河依然维持着相对稳定且完整的格局,并承担着水利、航运、文化旅游等多元功能,是江苏运河文化和地域文明的重要载体。

2.2 运河遗产保护

近年来,随着生态与文化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竞争力,运河遗产价值已经取得共识,运河环境整治与保护利用工作也在陆续开展。但是,由于运河遗产网络的复杂性及途经区域的多元性,仍采用传统以点状保护为主的措施难免捉襟见肘,在本体保护、空间协调、管理协同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尚未在运河遗产的保护利用方面探索出与其文化价值相契合的路径。

首先,面对运河遗产这一庞大复杂的遗产网络,在具体的保护利用中产生了片段性问题。处于建成区的河道被当作发展资源加以利用,故道被裁弯取直,驳岸硬化,面临着建设性破坏的风险;处于郊野段的河道则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水体污染、闸坝废弃,面临着日益衰败的困境。由于对运河遗产网络的整体性认知不足,将精力集中于局部运段或部分现状良好的古建文物,缺少从全面认知、整体保护到重点开发的系统思路。

其次,运河遗产作为区域性遗产,跨越地区、连接城镇,与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存在交织叠合。当前,省域国土空间规划针对“三区”制定了不同的管控要求,因而在运河遗产不同河段的保护力度和方法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加剧了片段性保护利用的问题,也不利于形成空间优化合力。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亟需针对运河遗产空间与“三区”之间的价值衔接、空间联系进行深度剖析,构建彼此关联的空间优化路径。

最后,运河遗产的保护利用涉及跨行政区域、跨管理部门,因而带来管辖范围冲突、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区域协作路径和机制有待完善。以串场河为例,这条人工河道记录着江苏的海陆变迁史,承载着江淮地区千年的水利、水运和海盐文化,如今是排水调节河道和农副产品运输航道,成为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要素。由于串场河跨越6个市县,沿线文物遗迹散落分布,水质和景观效果参差不一,其保护利用涉及生态环境治理、水利交通、农业农村、文旅等多个部门,目前尚未形成跨区域协同机制。

3 当前运河遗产的保护利用价值

“十四五”时期,“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建设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历史运河遗产作为江苏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空间属性使其能够成为提升地区宜居性、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资源。通过考察美丽江苏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需求,笔者认为运河遗产能够在省域文化遗产保护、人居环境建设和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价值。

3.1 省域文化遗产的空间骨架

江苏省历史运河是古人在改造自然、塑造社会的进程中形成的,与周边历史要素有着丰富的交互作用。从空间形态来看,运河作为交通线路,将多层次、多类型的遗产要素进行了空间串联。从文化内涵来看,依托运河的文化互动贯穿于江苏文明生成的全过程,作为节点的文物遗产与作为线路的运河之间因而产生了特定的历史逻辑,组成诸如族群融合、城邑市镇、漕运盐政、儒释道、海上丝绸之路等不同文化主题的遗产系统。这些遗产系统共同构成江苏省域文化遗产网络。特定的历史运河在单个文化系统中成为连接性要素,因此将纵横交织的历史运河作为一个整体时,在江苏省域文化遗产网络中表现出“骨架”的特征。通过缓冲区分析,对省域重要遗产⑥与历史运河的空间关系进行定量观察(见图4),发现约49%的遗产资源分布在距运河3 km的范围内,约64%分布在距运河5 km的范围内(见图5)。这表明江苏省文化遗产具有沿运河分布的空间特征,江苏历史运河作为“骨架”的影响持续至今。

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城乡遗产资源与文化景观普遍面临着破碎、同质、异化甚至消亡的风险,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对空间上不直接相邻的文化遗产之间关联的忽视。江苏省历史运河所体现的“骨架”作用可以为江苏省域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提供路径。历史运河遗产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空间连续性,为现状分散、破碎的有形遗产提供了存在语境,不仅有助于在一个整体的线性空间中认知个体遗产之间的关联性,也有利于搭建遗产网络来修补更大尺度范围内形态和文脉的断裂。在规划技术层面,历史运河作为一种线性文化景观,能够与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等保护方法良好结合,进而转变为省域遗产保护利用的工具,在遗产管理和协作等方面弥补当前遗产保护体系存在的不足。

3.2 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资源

内河航运时代下,沿运聚落成为人居空间的主要载体,集中代表着古代江苏人居文明的成就。运河为地区人居发展提供了水源、交通等基础保障,同时运河又转变为人文资源,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和建筑,成就了今天江苏城镇群地区丰富的文化现象。利用空间关联(spatial join)分析,提取出历史运河行经的乡镇(街道)级行政单元共572个,占基层行政单元总数的38%,但这些区域人口占江苏省总人口的60%⑦,可见当代人口分布与运河走向仍具有一定的趋同性,重要的历史运河沿线往往也是城镇密集地区,自然成为江苏特色人居建设的重点地区。

吴良镛认为,一个良好人居环境的取得,既要面向“生物的人”,达到“生态环境的满足”,还要面向“社会的人”,达到“人文环境的满足”[17]。历史运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景观和文化价值,在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交融中持续扮演着纽带的角色,无疑是具有极高潜力的人居建设资源。第一,纵横密布的历史运河本身就具备了广泛的水生态效益,有助于提升环境质量。第二,历史运河常常与护城河、城乡内部水网相通,串联了各类特色资源点和地段,能够为城乡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空间。第三,歷史运河及因“运”而生的一系列园林古建,作为彰显地域特色的重要标识,有助于塑造“水运人家”的空间格局和地域风貌。

3.3 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地区

国土空间特性认知是国土空间规划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在自然与人工的共同作用下,运河沿线地区呈现出自然与人文资源富集、城镇与乡村繁荣、交通与水利设施发达的特征。开挖运河对历史时期的区域地理态势、河湖变迁、农业形态和耕种模式等都造成了客观影响,造就了如蜀岗瘦西湖、九龙口、兴化垛田等多种空间形态。可以说,运河沿线地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的高度复合型国土空间。

从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来看,运河沿线地区的文化遗产空间与其他各类空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倒逼保护与开发走向统一,有利于推动空间协同发展的新战略、新思路。从国土空间特色发展的角度,国土空间规划需要重视体现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运河沿线地区作为人文资源富集区,是国土空间文化特质的突出表达形式,有助于消解软文化与实空间的割裂,为塑造特色空间提供有效载体。

4 结论与讨论

江苏省运河遗产是地域文明形成与演变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支撑省域文化传承、人居环境建设和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资源。当前正值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和美丽江苏建设的关键时期,基于对省域运河遗产价值的整体认知,建议将运河遗产网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兼顾传承和利用,重点关注3个方面:第一,加快开展省域运河遗产调查评估和运河遗产名录评定工作,全面梳理运河遗产资源的底图底数,建立运河遗产信息管理平台;第二,将运河遗产空间要素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在统筹保护底线和地区发展的基础上划定多层级的运河文化保护空间,作为保障文化安全、推动发展转型的特色空间单元;第三,在省级层面开展运河遗产保护利用的顶层设计,将运河文化保护空间范围、指标和相关政策明确到主体县市,搭建跨区域文化研究与保护利用的协作平台,开拓整体保护新格局。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俞孔坚,李迪华,李伟. 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J]. 地理科学进展,2008(2):3-11.

YU Kongjian, LI Dihua, LI Wei. Recognition of the holistic values of the Grand Canal[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8(2): 3-11.

董衛,柴洋波,王沈玉,等. 江南文明背景下的运河遗产保护——由大运河产业遗产保护引发的一些思考[J]. 城市规划,2010,34(7):44-47.

DONG Wei, CHAI Yangbo, WANG Shenyu, et al. Cultural values assessment of the canal under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Jiangnan civilization: holistic conservation approach on heritage of the grand canal[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0, 34(7): 44-47.

毛锋. 我国的运河遗产及其保护面临的问题[J]. 中国文化遗产,2011(6):10-20.

MAO Feng. The problems of canal heritage and its protection in China[J]. China Cultural Heritage, 2011(6): 10-20.

陈薇. 走在运河线上[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CHEN Wei. Walking on the canal line[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3.

陈怡,吕舟. 京杭大运河突出普遍价值的认知与保护[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CHEN Yi, LYU Zhou. Cognition and protection of highlighting universal value of the grand canal[M].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14.

武廷海,王学荣. 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WU Tinghai, WANG Xuerong. Cognition and protection of urban heritage of the Grand Canal[M].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14.

张杰,邓翔宇. 论聚落遗产与文化景观的系统保护[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1(3):7-23.

ZHANG Jie, DENG Xiangyu. Towards an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of settlement heritage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J].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08, 1(3): 7-23.

武廷海. 区域: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视野[J]. 城市规划,1999(11):12-14.

WU Tinghai. Regions: a new perspective on urban culture research[J]. City Planning Review, 1999(11): 12-14.

李伟,俞孔坚,李迪华.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 城市问题,2004(1):28-31,54.

LI Wei, YU Kongjian, LI Dihu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heritage corridor and grand canal overall protection[J]. Urban Problems, 2004(1): 28-31, 54.

张兵. 城乡历史文化聚落——文化遗产区域整体保护的新类型[J]. 城市规划学刊,2015(6):5-11.

ZHANG Bing. Historic urban and rural settlements: a new category towards regional and integral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5(6): 5-11.

邵甬,胡力骏,赵洁. 区域视角下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与利用研究——以皖南地区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6(3):98-105.

SHAO Yong, HU Lijun, ZHAO Ji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resources from the regional perspective: the case of Southern Anhui[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6(3): 98-105.

汪芳,蒋春燕,卫然. 文化景观安全格局:概念和框架[J]. 地理研究,2017,36(10):1834-1842.

WANG Fang, JIANG Chunyan, WEI Ran. Cultural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concept and structur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10): 1834-1842.

武廷海. 國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文化保护空间规划建议[EB/OL]. (2019-06-09)[2021-10-20]. https://mp.weixin.qq.com/s/ip283158jRtjQ6qhf5f6AA.

WU Tinghai. Suggestions on spatial planning of cultural protection unde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ystem[EB/OL]. (2019-06-09)[ 2021-10-20]. https://mp.weixin.qq.com/s/ip283158jRtjQ6qhf5f6AA.

樊树志.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FAN Shuzhi. A probe into towns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M].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1990.

贺云翱,周运中. 文化江苏:历史与趋势[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HE Yun'ao, ZHOU Yunzhong. Culture Jiangsu: history and trends[M]. Nanjing: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7.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文本[R]. 2013.

Chinese Academy of Cultural Heritage. China Grand Canal world heritage application report[R]. 2013.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WU Liangyong. Introduction to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1.

猜你喜欢

运河遗产空间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空间是什么?
《中国运河志》简介
遗产怎么分
如泰运河谣
创享空间
千万遗产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