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健康”理念下山地城市高层住区养犬群体行为与公共空间关联性研究
2024-01-05黄瓴严易琳
黄瓴 严易琳
摘 要城市高层住区宠物犬数量日益增多,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公共空间使用的高频冲突成为当下大城市居住环境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为建设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空间的关联性议题已进入城市社区更新的研究视野。将“同一健康”理念从更大区域的宏观尺度运用于日常居住环境的微观尺度,以重庆市沙坪坝金沙片区的高层住区为研究对象,借助时空间行为分析方法,聚焦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分析,包括养犬群体时空间行为特征、使用差异性需求、空间冲突与适应等,进而提出“人—犬—空间”健康友好的住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对山地城市高密度住区更新的认知与更新思路。
关 键 词同一健康;养犬群体行为;高层住区;时空间行为;健康社区
文章编号 1673-8985(2023)03-0038-09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30306
0 引言
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如何建设更健康的人居环境成为当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回顾近几十年来的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不能忽视共生环境中各种动物与人及环境的互相影响。“同一健康”(one health)即人、动物和环境的一体化健康,包括两层内涵:一是人类与动物健康的整体性关联,即人类、动物和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之间密不可分;二是倡导在地方、国家乃至全球层面,多个学科开展协作努力,以实现人、动物和环境之间的最佳健康[1]。将“同一健康”理念运用到城市规划领域具有迫切性。通过加强合作来促进、改善和捍卫所有物种的健康与福祉,尊重“人—动物—环境”的健康,践行包容性、公平性内涵,建设具有韧性的健康城市[2]。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明确城市规划在应对健康挑战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强调“健康必须是城市规划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重点”[3]。
聚焦日常社区生活环境,不难发现,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背景下宠物亚文化逐渐兴起,其中宠物犬已然成为现代生活不容忽视的生命主体之一。宠物犬为犬主人带来欢乐、陪伴和疗愈,成为影响犬主人生活品质、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社区作为城市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有大量的人、犬群体共生于此,社区公共空间中因养犬行为引发的冲突现象也日渐突出。在社区层面贯彻“同一健康”理念、推进“人—动物—环境”友好关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聚焦高层住区环境中的养犬群体,包括犬主人和宠物犬。研究范围选取重庆市沙坪坝金沙片区11个高层住区中养犬群体的日常活动区域,采用GPS数据收集、实地观察获取行为数据,通过时空间行为分析、行为场景分析的方法识别公共空间中养犬群体的行为特征,认知典型空间中养犬群体活动场景,探寻山地城市高层住区养犬群体行为与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对养犬群体空间使用情况进行满意度和需求调查,最后提出“人—犬—空间”同一健康的高层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1 城市“人—犬—空间”的社会冲突问题
1.1 城市养犬趣缘群体数量增加, 宠物家庭化趋势凸显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为人们带来各种压力,老龄化、少子化、丁克家庭、独身主义等社会现象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中国城市居民的家庭结构特征,群体性孤独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状况。许多人选择宠物作为伴侣动物(companion animal)建立亲密关系,将其视作陪伴的“家人”,填补小家庭结构的成员缺失,在宠物身上寄托情感以此疗愈情感、释放压力[4]。宠物作为“伴生种”①逐渐深入家庭,在人们的情感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20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城镇养犬人数为3 593万人,养猫人数为2 701万人,城镇2020年宠物消费市场规模达到2 065亿元,比2019年增长2%[5](见图1)。“它”经济日益发展,其消费主体也经历着变化,其中90后、95后崛起,养宠群体因此表现出年轻化、高学历、高收入的趋势。养犬群体是宠物亚文化下的趣缘群体,与广场舞、街头文化等趣缘群体类似。该群体对城市环境中的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有着特殊需求,会寻求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部还表现出丰富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6]。
1.2 城市高层住区中养犬社会冲突事件频发
社区是城市人居环境组成的基本单位,高层住区是其中的特殊类型。高层住区居住空间容纳了大量的居民,其公共空间供需平衡更加紧张。这种空间供给特征与养犬群体对公共空间的特殊需求存在矛盾,使得高层住区环境中养犬的社会冲突现象更加显性。总体而言,住区环境中人犬冲突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专用活动空间缺失引发空间使用争端:宠物犬专属活动空间存在数量少、利用率低下、设计失准的情况,养犬群体与其他居民需要共同使用住区公共空间,而这些公共空间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接纳度等方面存在一定不友好性。(2)宠物犬文化不被人接受:宠物犬咬人、乱叫、便溺的生理性行为使得许多人对宠物犬表示排斥,不认可养犬文化。(3)养犬行为管制缺失:目前国内只有部分城市具有文明养犬条例,且在实施层面收效甚微,大量的犬主人缺乏文明养犬和自我约束意识,如公共场合不栓绳、不及时清理排泄物等,从而引发冲突。
1.3 人犬社会空间的公平性缺失
养犬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养犬群体活动体现了该群体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且与城市公共空间尤其是住区空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养犬群体活动的空间具有社会空间的属性。“社会空间”(Social space)这一概念于19世纪90年代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指的是具有共同属性的社会群体所组成的地域,并且地域内的群体具有相似的感知和强烈的区域认同感[7]。社会空间是社会与空间的统一体,社会与空间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养犬群体和城市居民的社会空间冲突现象背后实则指向社会关系矛盾,城市社会空间无法满足養犬群体的需求,空间在不同群体之间体现出供给、分配的不公平性。如何处理不同群体在社会空间中的矛盾,回应养犬群体需求,实现养犬群体和城市居民在社会空间的协同和融合,提高城市社会空间的公平性,将成为建设“人—动物—环境”健康社区的关键所在。
2 高层住区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分析
社会空间冲突是养犬冲突最为显性直观的表现,住区公共空间亦是该冲突现象发生的主要场所。为了进一步认知该现象,了解养犬群体的公共空间使用情况,首先需要聚焦该冲突现象最具典型性的高层住区,研究养犬群体行为与高层住区公共空间的关联性。
2.1 研究概况
2.1.1 研究范围
本文选择重庆市沙坪坝金沙片区11个高层住区的泛社区范围进行研究。养犬群体作为具有丰富社会属性的趣缘群体,其户外活动并不局限于社区物理边界和行政边界内,因此本次研究区域涉及社区社会边界范围的公共空间,是一种泛社区范围。
研究区域北邻汉渝路,东临沙滨路,片区内多条城市支路串联交织,有完善的内部车行道路系统和步行网络(见图2)。样本高层住区层数大多在28—36层,总户数达13 416户。主要建成时期集中在2003—2017年,其中建成最早的是金沙港湾小区,建成最晚的是汇景铂庭小区。在行政边界划分上涉及土湾街道辖区的金沙社区和滨江社区(见图3)。经过实地调研发现,该片区高层住区公共空间类型多样,包括小区游园、街旁空地等点状空间,广场、公园等面状空间,以及人行道、滨江步行道等线状空间。片区内的公共空间存在许多典型性问题,如空间活力不佳、设施缺乏、尺度失调、可达性不足、日照环境差、停车占用严重等(见图4)。
2.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从居住片区与住区公共空间节点两个层面,探究养犬群体行为与山地城市高层住区公共空间的关联性。研究对象是高层住区公共空间和养犬群体(包括犬主人和宠物犬)。调研时间选取2022年7月—10月、2023年1月—2月的6个工作日与6个周末。首先,在片区层面,通过养犬群体出行情况问卷和访谈对金沙片区的养犬群体行为进行整体认知,共回收有效问卷156份,并对12名犬主人进行深度访谈;通过GPS数据收集装置获取养犬群体的有效行动轨迹112条,形成养犬群体时空间行為地图,进而分析其活动时长、频率、轨迹、圈层特征。其次,在节点层面,选取主要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观察,获得有效行动轨迹包括犬主人383条、宠物犬395条;同时,记录养犬群体的各项活动数据,以活动数量、活动时长、活动特性3个一级指标和5个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计算,通过分值排序比较筛选典型空间。最后,通过行为场景分析法,从人、犬与空间要素的互动和行为活动情况,分析典型空间内“人—犬—空间”的关联性。
2.2 居住片区层面
2.2.1 总体特征
养犬群体在外出活动时表现出人犬之间的强关联性,犬主人和宠物犬活动轨迹高度重合,在片区层面认知行为特征时可将犬主人和宠物犬视为一个整体。养犬群体出行目的多样,在生理层面,宠物犬需要外出便溺,释放身体能量;在心理层面,宠物犬需要进行同类社交,舒缓长期室内生活的情绪压力,而许多犬主人将遛狗活动视作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乐于此。养犬群体行为表现出以下特征。(1)季节影响性:养犬群体出行受天气影响,气候适宜的春秋两季活动时间更长。在极端炎热的夏季,犬类缺乏汗腺难以适应,养犬群体为避免暴晒、闷热,会就近出行或缩短出行时长。(2)频率周期性:受气温、光照以及自身行为节律的影响,养犬群体出行集中在清晨和傍晚两个时段。(3)同类聚集性:宠物犬之间会因为体型和品种的相似性而互动频繁;犬主人之间也会由于趣缘群体的社会交往而形成活动团体。(4)活动多变性:宠物犬户外活动不易控制随机多变,不会集中在指定场地。
2.2.2 频率与时长
养犬群体在出行频率上表现为每日至少1次,每次出行以0.5—1.0 h居多,出行时间主要集中在清晨(6:00—8:00)和傍晚(18:00—21:00)两个时间段(见图5)。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出行的时间段、频率和时长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非工作日养犬群体的出行频率更高,出行时长更长,在清晨和傍晚以外的时间段户外活动更加频繁。不同年龄段的养犬群体在出行时间段、频率和时长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老年养犬群体多为退休人员,其出行频率更高,出行时长更长,出行时间段分布更为均置,而其他年龄段养犬群体的出行时间段则更为集中分布在傍晚时段。
2.2.3 活动轨迹
通过GPS数据形成养犬群体的活动轨迹图(见图6),可知养犬群体活动路径在空间形态上表现出3方面特征:
(1)以环形为主。养犬群体户外活动出行以步行方式为主,活动范围多在1 h步行可达的范围内。出行的出发地与目的地基本一致,活动轨迹多以环形沿住区内部道路或街道空间分布,各个公共活动空间以串联形式分布在环形活动轨迹上。(2)高度重合性。养犬群体户外活动轨迹的高度重合性有3方面原因,一是养犬群体具有同类聚集效应,在户外活动时会共同行动或选择相同路径;二是宠物犬在户外活动中会根据自身喜好用气味标记场所,据此选择较为熟悉的路径;三是住区步行环境现状条件促使养犬群体选择形态适宜、可达性良好的路径。(3)亲近自然要素。宠物犬天性喜欢与自然环境要素亲近,绿化条件更好的街道、游园、滨江空间会成为养犬群体更为青睐的活动路径选择。
2.2.4 活动类型及强度
根据丹麦规划学家杨·盖尔[8]对户外活动的划分,本文将养犬群体的活动类型分成3类,包括: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其中自发性活动主要指出于个体自主意识的行为,行为发生并不以交往为目的,如犬主人的散步、站立、休息和宠物犬的行走、跑跳等行为,自发性行为可以诱发社会性活动的发生。必要性活动指不得不发生的行为,由宠物犬的生理需求决定,比如便溺、喝水、就医等。社会性活动指犬主人和宠物犬在公共空间中进行的互动行为,如训练、玩耍、交流等,该类型往往与其他类型的活动同时进行[9]。
对养犬群体活动类型(见表1)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养犬群体自发性活动比重高于其他活动类型,宠物犬与犬主人的自发性活动相对独立,当犬主人进行静坐站立时,宠物犬经常会脱离主人,四处进行嗅闻、玩耍、跑跳。犬主人的必要性活动往往受宠物犬必要性活动的影响,当宠物犬进行便溺、喝水、进食时,犬主人需要进行相应的必要性活动。犬主人和宠物犬的社会性活动紧密相关,包括犬主人之间、犬主人与宠物之间、宠物犬之间,以及养犬群体与非养犬群体之间的互动。出于“规避风险”的心理动机,养犬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会主动避免与非养犬群体互动,并通过栓绳拉拽、言语命令等方式适当控制宠物犬与非养犬群体的互动行为。
2.2.5 活动空间类型
通过ArcGIS工具对养犬群体活动轨迹空间数据进行核密度分析,按养犬群体累计活动密度和平均活动强度将公共空间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除活动强度外,根据不同空间中养犬群体活动类型差异以及公共空间本身的特征,划分形成通过型空间12个、停留型空间5个、聚集型空间4个(见图8)。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养犬群体活动的通过型空间呈线状分布,停留型空间呈点状分布,聚集型空间呈面状分布,3种类型的空间交织串联在养犬群体的时空间活动轨迹网络中。
2.2.6 行为场景分析
行为场景(behavior setting)分析是一种研究日常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方法,通过现场追踪观察、行为注记来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将物质环境与人的行为模式联系起来加以整体研究[10]。在养犬群体活动典型公共空间的筛选结果上,采用行为场景分析对典型空间中的环境要素、人犬互动情况(包括养犬群体互动、养犬群体与非养犬群体互动)进行研究(见图10)。空间A9是位于滨江路南段的步行景观带,绿化条件良好,由多个小型口袋公园组成。该空间为通过型空间,宠物犬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化条件和儿童娱乐设施进行玩耍,如玩草坪、玩砂石等,活动类型丰富。空间B2是金沙港湾B区内部的小区游园,绿化条件良好。该空间是停留型空间,犬主人大多闲坐休憩或与其他犬主人闲谈,宠物犬在空间中自行活动,会利用入户坡道、台阶、花坛、喷泉台地等要素进行玩耍。空间C1为聚集型空间,包括车行绿岛内部广场和临街的街旁空地。该空间邻近小区入口,良好的可达性使其成为许多养犬群体的活动选择,宠物犬会利用空间中的喷泉池台阶,进行上下跳跃、休憩等活动。各典型空间都具有可达性好、活动强度高的特征,因此空间中也存在大量的非养犬群体。在共同使用公共空间时群体之间会尽量避让、互不干扰,非养犬群体会绕行避免轨迹冲突,犬主人会对宠物犬进行拉拽或命令来规避冲突发生,宠物犬也因此不能完全自由行动。各年龄段的养犬群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我管理意识,青年养犬群体有更强的自我约束性,会主动清理寵物犬排泄物、避让他人,而许多老年养犬群体则缺乏该意识。
高层住区公共空间在形态布局、设施配置等方面并不能满足养犬群体的使用需求,但群体表现出一定的环境自适应性。由于公共空间的供给缺失,养犬群体与非养犬群体只能共同使用现有空间,在使用过程中群体之间存在隐形的社会隔离,缺乏共享与融合。在养犬群体之间,以养犬趣缘作为纽带形成新的社会交往,逐渐突破高层住区居住模式带来的人际隔阂,并形成邻里关系的重新建构。
3 养犬群体公共空间满意度与使用需求分析
通过对养犬群体行为和住区公共空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可知高层住区公共空间并未提供养犬群体户外活动所需要的空间条件和设施要素。下一步研究将对典型公共空间进行满意度评价,总结高层住区养犬群体的公共空间需求。
3.1 公共空间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满意度评价即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POE),是针对建筑及环境评价的一种反馈研究,主要从使用者需求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收集环境在满足使用者需求方面的评价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评价,以鉴定建成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可满足使用者需求[11]。对现有的关于城市宠物犬活动空间的相关政策文件、研究共识、建设标准、使用评价等进行梳理,建立满意度评价的指标库。通过研究整理发现,城市养犬群体公共空间建设要点主要集中在安全性、舒适性、活力性、规范性4个方面,因此将其作为满意度评价的一级指标。其中安全性指标包括防护围挡、空间分区、管理维护3个二级指标;舒适性指标包括场地空间质量、场地设施质量2个二级指标;活力性指标包括可达性、互动性2个二级指标;规范性包括管理制度、监督机制2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还有相应的三级指标评价子项共26个。评价指标权重在运用德尔菲法的基础上结合重要性评价结果得出(见表2)。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获取养犬群体公共空间指标的重要性评价和满意度评价。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养犬群体对于公共空间的期许,可作为指标体系的权重设计和使用者需求分析的依据。重要性评价设置3个评价尺度(即 “一般重要”“比较重要”和“很重要”),分别赋值1、2、3。结果显示养犬群体对于一级指标的重要性评价为规范性指标1.81、舒适性指标2.16、活力性指标1.86、安全性指标1.54,其中舒适性最为直接地影响着使用者对空间的感知情况,所以最为重要。
3.2 典型公共空间满意度评价结果
满意度评价反映的是使用者对场地中各个要素的满意程度,使用者对评价因素集的每个因子进行单独打分,从而得到单项因子的满意度评分,由此计算综合评分。满意度评价设置3个评价尺度(即 “不满意”“一般”和“满意”),分别赋值1、2、3。结果显示,典型公共空间中一级指标的活力性具有最高的满意度,规范性满意度最低(见图11)。养犬群体在公共空间中具有较好的空间适应性,表现出较为丰富的社会互动,然而住区环境宏观层面的制度规范和安全保障具有较大缺位。在分项评价层面,防护围挡、活动分区、设施质量、监督机制等指标显示出较低的满意度。
3.3 养犬群体公共空间使用的差异性需求
公共空间使用需求分析采用Kano模型。该模型由日本东京理工大学卡诺教授提出,将场地或产品中的影响因素分为3种,分别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Kano模型可以将养犬群体对场地的需求与满意度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后期场地更新改造的策略提出。将养犬群体对于公共空间的重要性评价值视作群体的期望值,与满意度评价值进行比较,通过差值界定养犬群体对于该空间要素的需求度。当满意度小于期望值时该空间指标的需求类型为基本型需求,在未来的住区更新中需求紧迫度高;当满意度与期望值相近时该空间指标的需求类型为期望型需求,其需求紧迫度低于基本型;当满意度大于期望值时该空间指标的需求类型为兴奋型需求,需求紧迫度一般,可以在满足高紧迫度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补足。分析结果得到基本型需求15项、期望型需求4项、兴奋型需求7项(见图12)。一方面,高层住区公共空间要素指标在安全性和规范性上表现出较高的需求度,这是由于目前住区公共空间的建设基本没有考虑人犬活动安全性的预防措施,文明养犬的制度规范则基本处于形同虚设的状态。另一方面,公共空间要素指标在舒适性和活力性上表现出相对较低的需求度,进一步体现了养犬群体在公共空间中的适应性,虽然并未设置养犬群体专用活动公共空间或设施,但养犬群体会利用空间中的既有要素进行丰富的活动,并保持养犬群体内部的高频社交。
4 “人—犬—空间”同一健康的高层住区更新策略
基于行为特征和群体需求的研究结果,将“人—犬—空间”冲突作为住区更新的核心问题,树立“人—犬—空间”同一健康的更新目标,在多元更新维度的价值导向下构建高层住区“人—犬—空间”同一健康更新指标体系作为参考指导住区更新实施,为具有相同更新目标的住区提供思路,在具体实施策略层面将公共空间再分配、设施增补、管理柔化、公众参与赋能作为主要实施路径。
4.1 将“人—犬—空间”冲突作为核心问题
高层住区“人—犬—空间”冲突是不同居民群体的社会关系、文化差异、行为方式导致的,住区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均和管理缺位加剧了这些冲突,最终造成住区群体的行为隔离和社会分异。将养犬群体视作观察的主体,观察其在住区公共空间中的行为和互动情况,可以将“人—犬—空间”冲突的表现形式划分为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两种。内部冲突主要表现在养犬群体自身对公共空間的使用情况上,包括3种:公共空间拒绝养犬群体进入;可进入活动的公共空间忽略养犬群体的需求;专属活动的公共空间在设计上对养犬群体不够友好。外部冲突主要指在单一空间中养犬群体与其他居民群体共同使用该空间过程中的冲突,主要体现在活动时间冲突、活动轨迹冲突、活动氛围冲突3个方面。“人—犬—空间”的冲突形式多样,冲突形式的不同只是冲突的表象,不同形式的冲突之间还存在转化机制,有时互为因果。
4.2 树立日常居住环境的“同一健康”目标
将高层住区居住环境中的动物群体、犬主群体、非养犬群体纳入考量范畴,对日常居住空间进行多维度再审视,以住区层面的“同一健康”为目标,强化住区社会空间中不同群体的行为协同与融合,实现人居环境的健康与包容应成为当下高层住区更新重要且紧迫的任务。养犬群体是高层住区共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群体的需求不应当被忽视。在住区宠物犬友好空间的建设和评价要点基础上引入“同一健康”的公平、健康、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更加多元的价值维度,包括舒适性、公平性、活力性、健康性、规范性、协同性(见图13)。
4.3 高层住区“人—犬—空间”同一健康的更新指标体系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高层住区“人—犬—空间”同一健康更新指标体系(见表3),旨在将“同一健康”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实施层面,为住区认知和更新提供思路和指导。以多元更新维度为价值导向,对现有宠物犬友好社区、人犬活动空间的建设要点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优化,增加空间使用公平性、健康性指标以及空间管理的规范性指标,并引入协同治理相关指标。更新指标体系包括3级评价层,其中一级为6项综合评价指标,即公平性、舒适性、活力性、健康性、规范性、协同性;二级包含17个分项评价指标,涉及人犬活动公共空间规划、宠物犬设施配置、住区养犬管理制度以及公众参与情况等方面;三级为详细评价层,包括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指标作为指标库,该指标库可以进行筛选组合以应对不同特征和现状问题的住区更新。
4.4 高层住区“人—犬—空间”同一健康的更新实施策略
在具体实施层面,住区更新包括:空间再分配、设施增补、管理制度柔化和公众参与赋能4条主要路径。
4.4.1 公共空间再分配实现共享和包容
养犬群体缺乏专属活动空间,与其他群体共生在公共空间中。为解决空间使用冲突需要打造一部分可供不同居民群体公平共享的活动区域。可将现有的部分公共空间进行分区划定和分时段管理,或改造住区闲置空间为宠物犬专用活动区域,根据养犬群体出行特征,在高频路段设计群体专用活动路线,还可以采用扩展室内活动空间的方法提供专用活动场地。
4.4.2 设施增补提升舒适性和活力度
有效的设施配备能够增强空间使用的舒适性和活力度,主要包括4类设施:服务功能设施、休憩功能设施、娱乐功能设施、安全防护设施。服务功能设施指涵盖宠物医疗、寄养、洗浴、教学、流浪动物收容等功能的设施;休憩功能设施包括宠物饮水、便溺装置,以及供犬主人遮荫、闲坐的凳椅或构筑物;娱乐功能设施指供宠物犬玩耍、游戏、互动的器械;安全防护设施指场地围护和有效限制宠物犬活动的装置,包括围栏、牵引绳柱等。
4.4.3 管理柔化,自上而下人性化引导文明养犬
自上而下从管理入手是创建住区友好环境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式,提倡采用柔性管控原则人性化引导文明养犬,为养犬群体以外的居民提供健康安全的环境。制定养犬公约加强约束养犬群体,强化惩罚机制,完善卫生防疫支持和举报监督平台,要求犬主人携带疫苗接种和登记标签,防止宠物犬携带病毒和传染疾病,加强相关空间模块内的宣传,推送动物疫病防治、宠物饲养保健等信息。科学管控流浪动物,合理控制数量,规范喂养,积极推动领养。
4.4.4 公众参与赋能,自下而上促进群体文化认同
在保证养犬群体的空间友好和非养犬群体的健康安全环境以外,还应当积极引导公众参与,自下而上促进养犬群体文化认同,营造具有归属感的社区氛围。在养犬群体方面,引导养犬群体形成自治组织,发挥青年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交往性,将该类社区人力资产作为治理抓手。开展社区养犬文化活动,在增加犬主人与宠物犬的感情之余,也可作为积极有效的宣传方式,使得非养犬人群逐渐接触了解宠物犬、减少对宠物犬的厌恶情绪,增强文化认同和社区融合。在社会层面利用“宠物文化”积极吸纳包括爱宠人士、志愿者、设计师、商铺、学校多方力量在内的营造群体,共同参与住区文化建设。
5 结语
尊重生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这一新发展理念具体落实到大城市高层住区,充分认识到日渐增多的养犬群体与住区公共空间的关联,对住区公共空间的社会行为精细化认知以及更好地理解不同生命主体的需求与矛盾,是我们运用规划工具进行更新赋能的前提。将“同一健康”理念引入住区更新,在日常居住环境尺度推进“人—动物—环境”友好关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与住区更新不仅是更新空间,更重要的是可以重塑人、动物和住区环境的整体亲密关系,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彼此理解后达成的良性社会建构。将宠物群体纳入城市高层住区更新考量拓展了对传统住区更新的认知。通过包容、协商的更新路径实现空间品质提升,进一步拓宽对社会公共生活公平性、友好性的理解,提倡对住区共生环境中所有生命主体的尊重,从“以人为本”走向“以生命为本”。“同一健康”作为一种涉及多学科的理念,为城市规划领域提供了更宽阔的视野,对于引导未来城市与社区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秦雨辰,蔡仲. “同一健康”失序与全球疫情问题[J]. 科学学研究,2021,39(12):2121-2128.
QIN Yuchen, CAI Zhong. "One health" disorder and global epidemic problem[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21, 39(12): 2121-2128.
黄瓴,夏皖桐. “同一健康”理念下的价值重塑与规划应对[EB/OL]. (2020-02-13)[2023-03-15]. https://mp.weixin.qq.com/s/96x7JfecisAMub03Uatz1Q.
HUANG Ling, XIA Wantong. Value remodeling and planning response under the concept of "one health"[EB/OL]. (2020-02-13) [2023-03-15]. https://mp.weixin.qq.com/s/96x7JfecisAMub03Uatz1Q.
蒋希冀,叶丹,王兰. 健康城市规划的研究热点与展望:基于英文文献计量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2022,29(1):104-112.
JIANG Xiji, YE Dan, WANG Lan. Research hotspots and prospects of healthy urban planning: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English literature[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22, 29(1): 104-112.
李昕. 人与宠物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 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2.
LI Xin. Sociological research on people and pets relationship[D]. Taiyua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2012.
派瑞宠物行业大数据. 2020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R]. 2021.
Perry Pet Industry Big Data. Pet industry white paper 2020[R]. 2021.
张佳琦. 群体性孤独视角下萌宠视频趣缘群体的社交行为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1.
ZHANG Jiaqi. Pet video interest-related groups based social behavior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lone together[D].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曾文,張小林. 社会空间的内涵与特征[J]. 城市问题,2015(7):26-32.
ZENG Wen, ZHANG Xiaoli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pace[J]. Urban Problems, 2015(7): 26-32.
杨·盖尔. 交往与空间[M]. 何人可,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GEHL J. Life between buildings[M]. HE Renke, translate.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6.
吴姝. 宠物犬饲养需求视角下的社区规划与设计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15.
WU Shu. Research in the perspective of pet dog breeding demand community planning and design[D]. Changsha: Hu'nan University, 2015.
林玉莲,胡正凡. 环境心理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8.
LIN Yulian, HU Zhengfa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6: 98.
黄一珊,王国庆. 宠物友好型城市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POE)——以上海市徐汇滨江地区为例[J]. 城市建筑,2020,17(11):129-133,139.
HUANG Yishan, WANG Guoqing.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of pet-friendly public space in cities (POE): a case of the riverside area in Xuhui, Shanghai[J].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2020, 17(11): 129-133,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