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24-01-05
健康城市的概念是在不同社会语境下动态发展的。早在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环境卫生挑战和传染病威胁使得物质空间规划、社会性规划与公共卫生紧密合作,恶劣的城市居住环境开始有计划得以改善。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健康城市建设已经由早期的“以环境卫生、疾病治疗为重点”转向“将健康问题纳入所有政策之中”。同时,健康城市应该是一个不断开发自然和社会环境, 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充分享受生命、发挥潜能并互相支持的城市。2018年的《哥本哈根市长共识 :人人都更加健康和快乐的城市》进一步拓展、明确了健康城市的发展路径,即“通过治理、赋权和参与来促进健康和福祉,为公平和社区繁荣创造城市场所,为和平的星球投资于人民”。
从个体健康的角度,健康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建成环境、生物因素和卫生保健系统。除了人们熟知的吸烟、酗酒、家族遗传等直接致病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及政治等宏观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追溯疾病诱因的研究发现,个人行为及所处社会环境与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等健康指标相关,社会环境因素解释了患者个人约80%的健康结局。20世纪70年代,WHO将“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tions of health,SDH)界定为人们出生、成长、生活、衰老的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状况、社区环境、邻里资源等日常生活条件支持系统。目前,随着社会进步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已经突破“健康等于不生病”的传统健康观念,将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追求“没病没灾、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和幸福美满”有机整合的“整体健康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卫生、大健康”新型健康观,也推动了国内学者们对“整体健康”本质问题的思考,即健康是在身体、精神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也是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
从健康促进的角度,需要引导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着眼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人与社会大系统的整合和互动。“国民健康2020倡议”曾提出社会和社区环境、卫生和照护、邻里及居住环境等是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社会生态理论也认为人类的日常行为是反复发生在高度结构化的环境和生活领域中的模式化活动,社会角色、行为和情境条件会对个人和集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快速城市化致使人口变迁与建成环境变化,進而导致原生社会结构的解体、社区社会的重构以及原有的基于地缘或业缘的稳定关系被打破,邻里关系普遍陌生化,居民个体和社区群体面临着愈发突出的社会健康风险。城市的剧烈转型促使现代健康与疾病模式发生转变,环境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已经超过遗传因素。因此,规划领域亟需综合多方面视角,了解及整合健康城市的社会维度的最新研究证据和经验,并以此积极干预社会空间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环境是居民生活活动的实体场所,厘清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是规划健康干预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仍主要侧重以生活习惯、社会关系维持的公共政策议题和单一维度的物质环境支持行动来推动健康城市建设。城乡规划领域尚停留在改良物质空间环境的传统范式, 主要聚焦在城中村改造、健康食物供给、宁静化交通等基础物质领域,健康导向的规划研究也多从体力活动、幸福感、满意度等方面探索其与环境的关系,缺乏对城市空间环境与居民健康复合维度的“全健康”整体认知,少有触及社会维度的健康规划干预。《社区建成环境影响居民社会健康的国际研究进展与启示》一文通过对既有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明确了社会健康的相关概念与层级特性,概括出社会健康有社会经济条件、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影响要素,从空间邻近性、场所多样性和空间设计3个维度系统探讨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及社区社会健康的影响,梳理基于居民主观感知、客观行为和空间正义与社会规范3条影响路径,以此助力建构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多视角探求积极干预社会空间健康发展的路径。系统性的城市健康环境体系的建立需要让健康人居有效地渗透城市—生活圈—社区等不同层级,以实现更好的实效性。社区作为基层单元,承载着人们广泛的日常行为,是深耕人居健康研究的重要土壤。为厘清社区中个人与社区的嵌套关系和作用关系,《社会维度的社区健康影响机制研究——以广州典型社区为例》一文基于“人文”“结构” 的交叉理论分析视角,阐明现代城市社区中丰富的“人本”内涵和多元功能属性,量化社区物质空间、社会、经济、治理四维度属性对社区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社区健康的影响机制中“ 个体化” 作用路径显著,印证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区系统中的重要意义。两篇文章中的系统性认知建构、多维度影响解构为探索社会健康的多元优化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
环境的健康效应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域空间中具有显著差异。个体视角下的人群差异多与种族、移民状况、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相关;社区视角下的差别多取决于差异化的社会资源与物质资源。特定人群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健康挑战,因为健康资源的配置仍呈现显著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流动时代的城市环境暴露与移民健康——基于社会空间效应视角》一文围绕社会空间效应视角,系统探讨了环境暴露与移民健康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发现,发现移民与本地居民在环境暴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在建成环境的不公正性、社会资本的不平等,以及社会空间效应引发移民健康脆弱性等3方面。在人口流动背景下,除了城市健康风险的显现,农村中大量的人口外流,产生的人地矛盾和社会融合问题对社会健康造成重大影响。《社会健康视角下乡村地方依恋研究进展与启示》一文在总结研究历程和社会差异下的研究特点、归纳核心领域及其价值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地方依恋与社会健康的影响机制框架。综合来看,及时有效并针对性地处理城乡发展建设中的不良环境暴露问题与多维健康风险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关键问题。
在空间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社会保障是健康城市主动式干预的重要力量。社区是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单元,为广泛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行动力,多专业合作与工作参与应融入社区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全过程。目前,北京市结合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实施,全面推进社区微空间更新活动。海淀区清河街道依托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以社区花园网络营造为主题,开展多处小微绿地更新实践。《健康城市导向下的社区花园网络营造——北京清河街道的实践》一文在实践工作的基础上,阐述了在“双师”制度支持和健康城市导向下社区花园网络营造的总体思路,阐明了社区花园网络体系建设对于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制度创新和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同一健康”理念下山地城市高层住区养犬群体行为与公共空间关联性研究》一文则为城市住区中“人—犬—空间”的社会冲突问题提供了更新与治理思路。将“同一健康”引入住区更新,在日常居住环境尺度重塑“人—动物—环境”的整体友好关系,强调公共空间的公平再分配和公众参与的赋能,达成良性社会建构。近年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与城市环境中的“致胖风险因素”息息相关。《社区致胖环境特征与机制解析——以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为例》一文指出,土地混合利用度、食物环境、绿地与开敞空间会显著影响居民的超重和肥胖风险,但影响关系与西方既有的致胖环境研究存在较大差异。为进一步明确我国应对超重和肥胖的城市规划干预重点,有必要解析中国情景下社区致胖环境的具体影响路径。
本期“健康城市的社会维度”主题栏目汇聚了在该领域长期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学者, 共同探讨社会健康导向下,环境的健康影响效应、群体的差异效应和公众参与赋能治理等多方面的核心问题,以期为读者从系统性的社会维度视角呈现健康城市建设的内容。在后疫情时代, 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升级,追求多层面锻炼、呵护多维健康路径,健康的人居环境愈发成为社区认同感、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健康城市建设的最终实现需要规划领域与社会各部门携手努力, 共同创造美好人居未来。